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精品好句51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爱”作为一种宗教情感,本质上具有“主观性”的属性。“爱”在和解“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生活之间的对立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爱”作为一种宗教情感,本质上具有“主观性”的属性。“爱”在和解“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生活之间的对立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主观情感“爱”仍然在强调个体的自由,因此,“爱”并没有脱离“主观理性”强调主体性的魔咒。

2、其实,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并最终认清:从哲学角度来讲,马克思既不是黑格尔的他者也不是他的同一。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分化者。他同时确定了后者不可逆转的效力(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他的全盘谬误(唯心主义系统)。

3、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消除了历史中的物质因素,其思辨的范畴进展不能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难免牵强附会、自由驰骋。没有了物质因素的纠缠、制约,范畴的具体性和客观性也会受到损害。一方面,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思想和精神影响历史的进程;另一方面,生产过程和交往方式等作为不可超越的既定的物质性条件,规定了思想和精神的可能空间,规范着人的目的和意志。所以,只有在揭示出物质生产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之后,才有思想过程的必然性和客观性。马克思唯物史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理,内在地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其在思辨形式中获得的丰富的范畴概括有了现实的、物质性的基础。

4、(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5、由此也就引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第三个方面的继承,即对历史目的论和历史规律的论证。

6、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批判较之哲学的批判,不仅能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也能更有力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包括哲学家的思想。“生产过程”的存在论,使哲学走出内在的思想和意识,进入到“感性活动”的物质化过程之中,变成实际改变现存世界的力量。仅就海德格尔所力求唤醒的“存在感”说,“生产过程”的存在论也有未被海德格尔深思的重要意义。海德格尔指责这种存在论未超出黑格尔的视野,仍是“人的优先性”的主体形而上学。实际上恰是海德格尔未超出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即仅在人规定和改造劳动对象、对象化自己自由本质的意义上理解劳动,仅看到了劳动主体自我肯定的方面,而未看到劳动对主体的否定方面,未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马克思不仅揭示出私有制劳动的奴役性质,即劳动主体的活动过程所具有的强制性、否定性的社会性质,也看到了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否定性统一的自然性质,即劳动对象对主体力量的否定和抗拒。用黑格尔的表述方式说,直观的自然是理念,劳动中的自然才显示出自然存在的物质性和客观性,直观的石头对意识和思想没有阻抗,而要搬起这块石头,则要消除它的重量的抗拒,才知道它是如此沉重、如此真实。劳动不仅是主体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也是自然和存在自身显现的过程,是存在的到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语言、不是思想、不是诗,是“生产过程”和劳动,才给予人以真实的存在感,才使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存在的先在性。

7、他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与本质,论述了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把整个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中。其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在于,他的作为“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

8、⑩(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163页。

9、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10、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11、(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0页。

12、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和超越,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有其必然性。以“感性活动”和“生产过程”的物质性的能动性弥补了黑格尔思维过程主体性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使思维和存在的统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以及哲学思想和哲学范畴作为具体普遍性的真理,有了现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完成。就此,海德格尔说:“随着这一已经由卡尔·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至于说人们现在还在努力尝试哲学思维,那只不过是谋求获得一种模仿性的复兴及其变种而已。”⑨如果从海德格尔所说的哲学思想的方向和轨程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乃至全部形而上学的颠倒,又是与西方哲学的决裂或革命。因为,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的立场和理论形态,终结了知识形态或理论形态的形而上学,赋予哲学以全新的思想方式和功能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哲学理论的动力是“革命”,哲学是通过“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实现自身,是内在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实践过程中的要素而非独立存在的哲学。总之,哲学超越了意识哲学、理论哲学的形态而进入到现实的实践过程。而这一点是海德格尔所否定的。

13、时间:2022年4月15日(周五)9:00

14、理性是哲学最根本的概念之“意见和行为的合理性是哲学研究的传统主题。甚至可以说,哲学思想就是源自对体现在认识、语言和行为当中的理性反思。理性构成了哲学的基本论题”①。从词源学上来考察,是由古希腊逻各斯(Logos)一词引申而来,意为:理性、关系、定义、概念、判断,是最真实的存在。

15、科耶夫所探讨的仅仅是《精神现象学》中的黑格尔的哲学,它从自我意识之分裂这一唯心主义角度被理解,并被束缚于从感性直接上升到绝对知识的暗喻之中,而这一暗喻的核心在于主奴辩证法。这是因为与他者交锋的形式主义具有身处危险和死亡气氛中的诗意效果:这一黑格尔在马尔罗这样的革命浪漫主义者中,甚至于在超现实主义者中博取到了听众。巴塔耶(Bataille)和布勒东(Breton)都会承认科耶夫对他们的影响。

16、“有”是黑格尔体系中头一个概念,是“逻辑学”的起点,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开端。“有”也译作“存在”,黑格尔在这里所讲的“有”或“存在”,和我们唯物主义哲学中所讲的物质的存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纯粹抽象的、没有任何内容的概念。这个“有”是绝对空虚的,毫无任何规定性的,全然不具体的,所以,“有”也就等于“无”。黑格尔就是这样来推演的。于是,他由“有”的概念推论到它的对立面——“无”的概念。“有”与“无”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有”与“无”的统便是“变”,或译作“生成”。“变”是比“有”与“无”更高的概念。

17、黑格尔辩证法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18、所以,我们必须指出,马克思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在一种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颠倒。首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新思想,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以感性现实为基础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方法上的落后性,强调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和辩证法。其次,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新辩证法,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科学的体系(辩证法的体系)时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原则;另一方面又批判了黑格尔思想的“神秘外壳”。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批判地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颠倒了黑格尔辩证法。

19、仅从逻辑上反驳海德格尔“存在优先”和“人优先”的区分不能令他信服,因为逻辑只能形成某种“存在论”而不能唤醒他所寻求的“存在感”。在我们看来,晚期海德格尔对思想和哲学(形而上学)的区分、人的优先性和存在优先性的区分,确实是一种思想方式的“移居”、思想方向的开拓,邓晓芒先生也把它看作是语言的突围。它确实具有终结两千年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转变现代工业文明生存方式的源始性。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跳跃”中,海德格尔则显得软弱、无奈,有时甚至有些绝望。他坚持用一种词源学的方法,引导人们听从语言的召唤,倾听存在和大地的言说;他强调思想对存在的归属,要在更源始的思的一度中达到存在的根源;他认为诗作为源始的语言和思想更能本真地亲近存在;他有时也对古老东方思想的复兴充满希望和期待,等等。但语言、思想和诗能改变人们的生存领会、终止思维规定存在、宰制存在的意识优先性和人的优先性吗?能改变“技术座架”的统治和催逼吗?一旦涉及到“改变世界”的问题,马克思哲学的力量就显得强大无比。

20、(4)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1)(M).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21、(11)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第3404页。

22、摘 要:马克思如何颠倒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本文认为,不能在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基础上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旧唯物主义是被黑格尔扬弃的独断论的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无法做到对事物、现实、感性的能动方面的理解,无法理解黑格尔辩证法把“思维过程”作为本体的真实意义。只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生产过程”的物质性主体取代“思维过程”的主体性,才能颠倒和超越黑格尔的辩证法。

23、柯华庆:论中国法学界的守正创新-中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24、               物        史

25、一时之间孤立无助的知识分子被迫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来认同,并从这一再次认同出发重新定义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一个任务导致了对于知识和知识性的绝对崇尚,亦即结构主义运动。第二个任务,经过一场猛烈的颠覆,将马克思不是视作一个以他人和劳动为对象的形而上学家,而是变成一个研究社会结构的学者。在两个任务中,他们都大张声势低与黑格尔一刀两断。

26、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27、简单地说,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在黑格尔那里发现了塑造某种激烈的浪漫唯心主义的方式,这种唯心主义将情感主题再次置于世界经验的中心,并且,通过其煽情的手法,它简直可以与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效应在世界各地所引发的巨大历史喧嚣媲美。在被十月革命、法西斯主义和世界大战像暴风雨一样重塑过的那些意识形式的关注之下,青年黑格尔——对1789年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做出总结的那个黑格尔——被当作围攻武器,用来对付那些国立学院中腐朽的实证主义,对付法国后康德主义者可悲的老生常谈,对付极端d派“思想家们”的非宗教人道主义。

28、青年黑格尔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危机,人们所信仰和服从的以理性建立的知识价值体系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不能继续作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强调有一个内在于主体的权威法则,这个权威法则过分强调理性的禀赋,一方面认为客观的外在世界是不可知的“物自体”,另一方面又认为在道德实践领域,人们只需要尊重理性的意志实践而不必尊重客观的现实生活。这种“主观理性”因为其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则而被遵守,然而“每一个应当、每一个命令作为普遍性的概念无疑表明其自身是异己的东西”①。理性的夸大导致主体与客体、理性与生活对立。在追求统一与自由的黑格尔看来,这是不可容忍的。

29、黑格尔哲学成为后来哲学难以逾越的思想高峰,至今仍是令哲学家头痛的沉重的历史负担。在各种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的批判肯定是最有成果、最有价值的批判之这从根本上得益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如前文所述,马克思用感性活动的实践取代了黑格尔的思维过程的主体性。从学理上说,至少有两点是意义重大的。一是思维过程的主体性所能达到的只是思维规定的具体性,而无法说明感性的具体性和多样性的起源,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无法理解“感性活动本身”,其具体普遍性原则不能真正实现。作为主体的思维过程只能用思维规定感性,而无法使自己具体化和创造新的感性,思维无法创造“非我”的感性,只能直观和规定既有的感性。德国古典哲学缺少真正感性的、物质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原则,这是唯心主义无法补救的根本缺失。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抽象性、保守性亦根源于此。二是思维过程作为主体的能动性缺少感性的动力基础,思维自己运动的逻辑只能设定为精神本性、思维本性,而没有经验人类学的现实基础。精神的活动性和思想自己运动的必然性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动力基础,它遥承古希腊哲学纯粹理论的生活理想,近以生命科学为隐喻性的前提,从而精神生命的成长运动为思维过程的主体性提供了类比性的证明。黑格尔和他的所有哲学前辈一样,嫌弃和蔑视人的自然生命和物质欲求,从而也必然如费尔巴哈那样“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人的实践,不能把满足人的自然生命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作为思维过程的动力基础,而是抽象地在思想自己运动的圆圈中打转。

30、黑格尔(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主张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纯概念的形式在逻辑学中不断发展,然后理念外化成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学的各门科学中回复到理念自身。这样,他建立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础的、包括了一切科学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31、G.W.F.Hegel. OnChristianity:EarlyTheologicalWritings (M).TranslatedbyT.M.Knox,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48:2

32、在我们来看,科耶夫(Kojève)在三十年代开设的学术讨论会标志着对黑格尔的参照开始以某种非纯学院的方式参与到时代的意识形态忧虑中,从这一刻开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黑格尔形象,这一形象经过三十多年才开始摆脱——并且这远远没有完成。

33、在本世纪上半叶,黑格尔对于令某种马克思主义适应我们思想界的需要起到了唯心主义中介的作用。接踵而至的是权力无限的科学主义传统的反攻:站到讲坛上的是博士们的非政治性马克思,黑格尔则消失于辛酸的幕后。

34、胡适与王重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胡适与王重民都是教育家。考察胡适、王重民治学轨迹,无论是他们执著于国学研究的理念,还是不满足于现状而独辟蹊径的方式,都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过去的20世纪里,重分析、重实证的西方文化,曾经一路领先,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如今的21世纪里,重综合、重系统的东方文化适逢其会,犹如一轮朝日冉冉升起。在气象万千的国学中,不只蕴含着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和座右铭,蕴含着开拓视野、弥足珍贵的辩证法,还蕴含着随处可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35、已知的世界名人这几个名字,马克思、舍勒、歌德、黑格尔,他们的思想观点是用整本的书去阐述的。

36、首先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中继承了什么?

37、深入地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的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德国古典哲学实行深刻的革命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经典作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在上面所归纳的这些看法,远未能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批判。

38、它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组成的纽带。

39、陈爱华:《黑格尔理性概念的自我否定性》,《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96—99页。

40、如大家所知,是阿尔都塞将靶子集中到之前被唯心化的马克思主义上,贬低《1844年手稿》时的青年马克思,并将黑格尔变成绝对的反面教材,甚至于作出这样的定论: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断裂,这一点能够说明一切问题。

41、黑格尔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或者说是完成者,较以往任何哲学体系都更为具体、全面和客观。对哲学思想的具体性和客观性的寻求是黑格尔哲学贯彻始终的原则。黑格尔批判了知性形而上学的抽象性和独断论,批判了康德哲学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把两千多年西方哲学的范畴史思辨地演绎成绝对理念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逻辑体系,而每一范畴既是纯粹的思维规定,也是事物和世界的本质规定,实现了逻辑学和本体论的统进而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中实现了本体和现象的统在自然和历史的现象形态中绝对理念表现自身、认识自身,而终于在绝对精神中完成了自我认识。黑格尔宏伟的哲学体系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概括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史和认识史,绝对理念犹如精神的“黑洞”吸收了无限丰富的规定性,达到了黑格尔努力追求的包含了无限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具体普遍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42、同时,我们发现导致现代性难题的“主观理性”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弊病,“主观理性”对于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哲学自产生以来,就试图通过对理性的自觉反思,为人的思维、存在和价值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哲学对理性的理解与人们的生存方式是内在相关的,无论是‘客观理性’还是‘主观理性’,实质上都是以思想的方式凝聚和映射着人的历史生存状态。”④现代性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43、(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20页。

44、(6)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M).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 

45、根据这两年来读西方哲学史的经验,在读史的同时,还要读一点哲学原著,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战。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不少读者要读的一本。黑格尔的著作,十分晦涩难懂,《逻辑学》一书更是如此。这次重印《逻辑学》上卷,我们对这本书试作一点粗浅的评介,以供初读者参考。译者后记仍按初版时的安排,将置于下卷卷末。

46、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概括近代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的逻辑思维三个进程是:知性,坚持事物是非此即彼的,完全对立的;辩证理性,打破事物对立的界限,承认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思辨理性,在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中达到认识的统所以,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人们能够认识的事物也不完全是真的,真假只是绝对全体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要达到绝对统一目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式是唯一的途径。可以说,把辩证法引入哲学领域是《小逻辑》这部书最突出的特色和成就。而正—反—合的辩证方式,构成了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47、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唯物的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黑格尔提出的自由国家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辩证法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48、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49、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50、“变”的结果,使原来毫无规定性、极不确定的东西,开始具有一定的特性,从而可以依它的规定性与别的东西明显地相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变”的结果,使这个东西具有一定的“质”。这样,黑格尔就从“变”这一概念引申出了“质”的概念。“质”又过渡到它相反的概念——“量”,比“质”和“量”更高一级的概念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是有质的量。“度”是“有论”中最高的概念、范畴。

上一篇:qq昵称女生可爱仙女味精品好句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