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精品好句84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1、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2、 阳明心学,向后传播五百年,深巨影响了明、清、民国三代精英,造......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1、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2、  阳明心学,向后传播五百年,深巨影响了明、清、民国三代精英,造就了顾亭林、黄宗義、章太炎、梁启超、鲁迅等思想巨星,直至毛泽东!

3、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4、心即理,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王阳明看来,心即理的价值指向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5、陈瑛老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王阳明心学》的第五章讲到了中国禅宗的第一公案和王阳明与他的弟子小萧的问答,王阳明同达摩的回答一样,当头一棒,一阵见血。陈瑛老师由此想起,在拜归师仪式上,当我们带着我“我心未安。己私难克”的心拜入诗意门下的时候,师父也是这样的“截断众流,当头棒喝:“拜师就是寻找归属感和精神家园。拜师就是寻找一个渡口。拜师就是拜自己。”这不是一句客套话,更不是一种推辞,所有的修行是要靠自己。在半年的工作室时间,我们会不断地发现一个新的自己,可能是怯懦的自己,也可能是勇敢的自己;可能是无知的自己,也可能是求知若渴的自己;可能是敢于否认的自己,也可能是朝着自己的风格坚定向前迈进的自己。

6、正如众多乳制品的集体沦陷,驰名品牌一夜陨落,最终败于道德缺失。所以,假成功可以再短时间内靠见利忘义的小计俩取得,但是大成功,真正的成功则必须有“道”来支撑和贯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抛开生活中的羁绊和牵挂,给自己打造一间远离尘嚣的心灵密室,真诚面对被遗忘已久的内在自我。(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7、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8、王阳明弟子: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列名记载,就有六十七人之多。这些“王门弟子”,继承王阳明的讲学传统,亦到处办书院,传播王学。

9、王阳明: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你活该过不好这一生

10、从此阳明心学正式诞生,王阳明的人生也开始翻身逆袭,绝地重生,屡创奇迹。王阳明心学可以说是微言大义,真传一句话的典型代表。他的核心思想就三句话:

11、下面的内容你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能真正理解,我希望你是一位有缘的觉悟者。

1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禅。“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致良知。心学包含了禅,禅却不能包含心学。心学的底子是禅,但顶子却不是,而是入世做事、兼济天下。所以王阳明毕生以儒家为归依,而特别注意与禅宗划清关系。

13、只有真正想明白了,那些大道理才能把你潜意识里那些见不得的人的小心思,取而代之。所以,别再抱怨自己过不好这一生,你一开始走的,就是潜意识里的不靠谱为你指出的不靠谱的路。

14、你是懵懵懂懂不思考那个,还是只知道空想不去做那个?反正肯定是其中一个,而不思考的是大多数。这是病,得治。找到了病根,方子估计你自己也会开了——首先要思考,努力、真正地去想清楚你所遇到的困境。

15、人需要靠做事,磨圆自己的性子。人需要靠做事,去会通万事,熟能生巧。由此行去,便是自我修为与人间功业的两赢兼得。大道至简,做到却难。人们却往往以为自己做不到,是因为自己不明道,于是想得太多,把道理弄得越来越复杂,做的却太少。这就是那个思维盲区。天地道简而行繁,人却道繁而行简,这就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

16、知行合就是要坚持常道和扩充仁义礼智之心。“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17、对待儒家经典,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从形式上讲,不受儒家经典的束缚,以六经为我心的注脚,相对轻视经典,把宋学区别于汉学的崇尚心悟,以己意说经的特征和倾向进一步发展。

18、李白诗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心学的实践楷模,一生致力于成人成圣,最后功德圆满,成为传统社会公认的“三立”完人和圣贤。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有着理论价值,而且有着实践功夫,还有着人格魅力,即使在现代社会,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及其修身养性,仍然具有许多重要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19、知行合就是要在思想源头上树立善的理念,清除恶的念头,在一念发动时即能为善去恶,“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2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如是说。“愚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慧能如是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都下笨功夫”,这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他巨大的成功正是来自他这抱定信念、笃定而行的大智若愚,“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如是说。

21、在内外结合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统摄了儒家修身的全部内容,不仅统摄了内圣,而且统摄了外王,使内圣与外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正详言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功也。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

22、王阳明看到陆九渊的“本心”的合理性和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之处的扭结点,自己对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做了综合创新和发展。王阳明通过“心”去囊括陆九渊的“心”和朱熹的“理”,最终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综合,形成“心”学体系。

23、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24、“事上磨”和“知行合一”,便是致良知的自然延伸。阳明心学的真髓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修出世心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立业;入世做事,就是修出世心性的最优途径;出世之心与入世事业,一里一表,一体两面,互融互涉,圆融一体。王阳明心学,乃唯一真正将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学说,只有从阳明心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入世越深,出世越远”、出入世不二的真谛。

25、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

26、我曾经也是这么觉得,直到我看到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一句话,才知道错了。真相其实只是:人在无能为力时,总喜欢为自己的妥协和放弃找借口,并千方百计使其合理化。

27、(1)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28、  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在于:首先,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时代大潮中,如何保持东方文明本色,从容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其次,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如何保持头脑清醒、志向笃定,不在物质的追逐中迷失自己!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如何回归本心、修炼本心、解放本心,从而明心见性致良知,成就独特的纯阳人生,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大道。

29、王阳明曾写过多首良知诗,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两首:

30、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31、所有这些,正像王阳明另一首良知诗中的一句所说:

32、当然,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我们虽然是从心学的理论渊源上做了探讨,但是这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实,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也与元代理学朱陆合流、明代陈献章、湛如水的江门心学有关。任何一位思想家和学派的创立不可能割断历史和现实条件,对王阳明心学的创立也应做如是观。事实上,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学术界较少讨论,或者虽讨论之,但“语焉不详”。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才选择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作为一个重要的视域来讨论。虽挂一漏万,但仍不失为理解王阳明心学的一条可以尝试讨论的重要路径。

33、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34、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便是朱陆之辨的一个成果。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

35、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36、摘要: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汲取和综合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等思想,孟子的影响是间接的,陆九渊的影响是直接的,禅宗的影响是启发式的。这些影响使得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7、但是,陆九渊在谈论“心”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很大的理论困境,那就是如何处理“心”与“理”的关系问题。陆九渊承认“理”是指外在世界的“存在”。他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理”,充塞于天地万物之中,无一物能逃遁其间。(4)但是,这个“理”却需要人“心”去把握,是“未外乎其心”。这样就很自然地让他得出“心即理”的结论。他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陆九渊集·与李宰》卷十一)而且这种“理”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或者消失。此“理”,“至当归精义无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陆九渊集·与曾宅之》卷一)这样他就顺理成章地得出“心即理”的结论。

38、课题项目: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王阳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2015SSKl8)。

39、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40、有人问王阳明的用兵之术,王阳明答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周易》中也说:“神无方而易无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有学者说让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书是《周易》,心学境界通达易道境界,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为我们指出了做事上最珍贵和有用的素质——随机应变。这需要的是什么能力?反应力、变通力和灵活性。这些能力来自哪里?心的清明。心无杂念,才能更好地“应”;心无固执,才能更好地“通”;心如活水,才能“灵”。心越清明,心与思维的感应力、洞察力就越强、越敏锐;心越不动,面对外境、处理事情才能越随机而动。

41、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42、其实,陆九渊“心即理”也是将万千世界的“理”归结到人心的道德主体和道德本心上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将朱熹谈到的包罗万千世界的“理”浓缩为人能把握的道德世界的“心”,将纯自然的“理”和人道世界的“理”概括为人把握道德世界的“心”。这也是陆九渊与朱熹经常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朱熹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他认为“道心”才是纯善的。这个“道心”相当于陆九渊所说的“本心”,而“人心”在朱熹看来是邪恶的、丑陋的、不道德的,是应当为人所摒弃的。

43、很多人理解成伦理道德层面的良心善心,慈悲心,责任心,这个只是良知的表层,这良知可不仅仅是凭良心做事那么简单,如果这么肤浅的话,是没有任何威力的,良知最重要的是下面三层东西:

44、(2)(3)秦家懿.王阳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

45、心学诞生于理学当道的时期,在与理学的妥协与对抗之中长大。理学讲“天理”,心学言“良知”,百姓心中有杆秤,是他们将两家糅合一体,道出了中国人心中那个最高的信仰和最深的敬畏——天理良心。

46、《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47、周惜蓓老师读了《王阳明心学》后结合自身职业谈感受。作为小学老师,我们的确要多读书,读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书。教师的职业特征,导致我们长久以来只与教材和课程内容为伴,以至于我们的眼界很小,如同井底之蛙。周惜蓓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谈到,许多年来,王阳明之所以成了我们教材中的反面教材,正是因为他追求本心的观点,这一观点与程朱理学比起来明显像似违背了自然规律。其次,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也时常提到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意图是想告诉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毅力。但是通过阅读,我们才真正了解到事实:没有七天七夜格竹子的弯路,怎么有后来的龙场悟道,怎么可能有现在流传经典的《王阳明心学》?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之下,我们很难窥见一件事物的全貌。这就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教师的身份,更加自由广泛地去涉猎各类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师父设置“六六书系”不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吗?

48、心学,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9、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50、王慧兰老师本次与大家分享交流的主题是“心有禅灯,独见独知”。托尔斯泰说:“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这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秘密,别人不应该对它有任何要求。”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与上帝的秘密强行让别人了解?人如果不在“独知”的地方用力,而只是在言行表露于外的时候用功,那就是自欺欺人。

5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52、知行合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

53、王阳明认为修行需诚意,这个诚意指的是不欺骗自己。很多人明知这件事情是善的东西,却出于各种利害因素考虑而不敢坚持,明知事情是恶的,也由于习性使然而偏偏去做,这就是一种丧失诚意的体现。王阳明关于诚意这一说让周老师感悟到,作为教师,我们本心知道做一些事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是弊大于利,比如作业太机械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占用孩子的体育课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但是我们还是会以“我是为他好,现在不努力,到了初中就后悔”等借口继续这么做,于是现在的老师每天都会觉得很痛苦。我们每天都活在矛盾与混乱之中,我们的身心存在着太多理由的南辕北辙。而跳出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无奈呢?王阳明心学让我们在纷杂的社会当中找到一通风口,一个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轻灵的通风口。

54、作者简介:欧阳辉纯(1976一),男,湖南永州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哲学。

55、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56、你知道王阳明这个人有多牛逼吗?我本人是非常非常崇敬他的,王阳明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最后一个被称为圣人的人,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圣人的标准是什么?

57、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58、阳明心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感知”。这种感知的主要指向是自己,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对客观世界没有感知,那客观世界对自己也就没有意义。心学并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不是认为一个人光靠着心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而是用心去感知世界。

59、很简单,因为这三句话是人生最底层最正确的认知逻辑和方法,如果你能理解并掌握了这三句话,人生就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和偏差,整体生命处于稳定和上扬状态。

60、成人成圣是王阳明从小立下的志向。12岁时当听到老师说天下第一等事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王阳明即予以否定,认为“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成人成圣也是王阳明终生的追求,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强调:“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成人成圣更是王阳明毕其一生所思索探求的中心命题,进而形成圆融浑厚的心学思想体系。

61、王阳明的后学弟子都忘了这点,渐渐流入狂禅一路。他们只记住了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所以像梁启超说的“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萨路,猖幻至此”,拳打师父、当着人脱光衣服、满地打滚、大白天带着娼妓男女同浴……以为这就是心学的“直心而行”,而彻底忘记了王阳明“有善有恶”和“为善去恶”的教诲。就算他们真有境界,也已经是禅而不是儒。他们也丢掉了心学最珍贵的东西——入世之行。

62、王阳明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流放到人烟罕至,孤独,胀气弥漫,鸟不拉屎的贵州龙场,近乎极刑,随时面临死亡。

63、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做事方法,很多人的毛病和苦恼的根源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大脑一直在空转空耗,不断的滋生一堆垃圾,又不自主的让这些垃圾指挥身体,最终的结果就是碌碌无为,厄运不断。

64、你真正想明白了的,又有几个?一个早就知道的道理,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才豁然懂得,这种感觉,你总有过吧?

65、自知自己的良心并依之而行,就能解决安身立命的人生大问题?这似乎与我们的实际认知不符——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简单是要被灭的,善良是要被坑的,直接是要挨揍的,依照内心真实的良知行事,似乎是行不通的,必定会处处碰壁,麻烦和困难不断。

66、那么王阳明为什么会主张,致良知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本呢?就因为,当下所遵循的那一点良知并不是关键,背后广大无边、至深至彻的心体才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就如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正是彻底除掉了封闭内心的壁障,完全打开了这个心体。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我们的每一点良知,其实都是那个圆满光明的心体所透出的一线光,循着这线光就是我们回归心体光明的路。依良知而行,则就是不断去除障蔽,不断把这个出光口撕得更大的过程。撕到最后,就是本心真我再现,光明洞彻,如日当空。

67、就是立德,立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8、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69、《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70、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相关书籍此为理一;

71、精神的自我救赎,是无论古今不论中西,亘古的主题。只是前赴后继的,多是倒在路上的失败者。

72、禅宗是中国化的宗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根本宗旨就是追求见性成佛。它在修行方式上分为南宗和北宗:北宗追求渐悟,南宗追求顿悟。到了唐代后期,南北宗趋于合但是顿悟成佛的影响深远。

73、“致良知”何以代表着成熟阶段的阳明心学?王阳明那句重要而珍贵的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致良知的“简易直截”又到底体现在哪里?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真正弄懂什么是“良知”开始。

74、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75、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76、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77、感谢你能看完文章,如果你觉得有所启发,恳请你点赞并收藏一下,让更多处于无明状态的人看到智慧之光,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78、二是你找到了那个隐藏在大脑二元对立思维之后的神性意识觉知,你能观察到觉知到大脑控制的肉体,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你大脑和肉体的观察者觉知者。(深度的敏感词这里不能说了)

79、陆王心学作为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之而从经学发展的角度讲,陆王心学亦是宋学的重要派别。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之就是哲学与经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陆王心学也不例外,他们的哲学与经学往往是相连的。

80、王阳明的一生,如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结尾所说:“尽管王阳明建立了举世无双的大功,但命运却极度坎坷,一生苦于颠沛流离……。”所以他这短短一句话,不知浓缩了多少冷暖自知,又包含着多少语重心长和用心良苦。

81、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理论渊源首先是继承了孟子的“心”学。孟子曾多次谈到“心”。孟子谈到的“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心”指人的本心和人的认同与拥戴之情。如“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另一方面,“心”指的是对善意、正义、公正的追求。如“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孟子“心”学最大的贡献不是对人本心的阐发,而是对人心致“良心”的发现。所谓良心的发现,是指认识到心至良善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生命和世界。(1)但是,孟子并没有正确解释“心”之良善的来源是什么,他只是把“心”的良善诉求于人先天的道德世界,认为人心的良善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82、但这只是一方面——思考需要脑袋,但如果没有可供思考的东西——对象以及相关的素材,脑袋就只能是空白。那样的思考不叫思考,叫想入非非。况且,人只有不断扩充脑中的信息和知识,思考的维度和面向才能实现更大、更多的打通,才能让思考宏大、严密、深刻起来。

83、同样的我想告诉你一句话,你绝对见不到一个熟练理解掌握阳明心学的穷人,如果他能花点时间去理解掌握它,那他就不会是穷人了。我真心希望你能保持敬畏学到圣人的一点真骨血,哪怕仅仅学到千分之就足够过上一个富足的人生了。

上一篇:究竟的意思怎么解释精品好句48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