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王充读书的故事 1、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
王充读书的故事
1、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2、(70)《问孔篇》、《刺孟篇》即很好地展现了王充的这一追求,参看(日)鬼丸纪《王充与的关系:论后汉的批判精神》,载(日)松川健二编《论语思想史》,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62-69页;王真谛《从王充的和探究孔孟可问可刺者究竟为何》,《哲学与文化》2007年第1期。
3、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下面有我整理的古代名人读书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4、制作人:天翊之人 时长:2小时35分钟
5、(74)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第732页。
6、(151)三国吴人谢承于其所撰《续汉书》中首立《王充传》,对王充获得列入正史资格及《论衡》后世的“经典化”有重大推动作用。谢书《王充传》今虽已大半亡佚,但即便仅就残存的一鳞半爪而言,亦因涉及王充教育经历、仕宦、交游等重大问题而不容忽视。不过,由于谢承是会稽山阴人,与王氏同郡,加之仲任本人生前无事功、身后长期遭冷落的事实,谢书《王充传》常给后人“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的印象,是以该传记载的客观性长期受到学者的质疑。清人沈钦韩就曾在《后汉书疏证》卷三中直斥谢氏“本多虚诬,而充其乡里先辈,务欲矜夸,不知其乖谬也”,即便视谢承为乡贤的鲁迅亦曾有限度地承认“明哲之论,以为夸饰乡土,非大雅所尚。谢承、虞预且以是为讥于世”,这都提醒王充研究者利用此书时务须详加辨析。见沈钦韩《后汉书疏证》卷第63页;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7、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8、时至今日,王充曾否“乡里称孝”,如何评价王充在著述内对父祖的描述、对亲人关系的构想,仍是王充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只不过,随着学术的演进与时间的推移,相关讨论实际上已然逸出单纯地证明王充“孝”或“不孝”的事实判断的畛域,成为关涉到王充及其《论衡》研究范式的重要论题。回顾本公案之学术史,在笔者看来,特别值得拈出并详细剖析的,是百年来为王充“不孝莫大”、“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辩白的四种代表性观点,尽管这些辩护意见或多或少地存有遮蔽与不见,但与千人一面的传统看法相比,恰恰是它们的疏阔与尚可补正处,能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反思的视角和“再出发”的思想资源与动力,比如:研究者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态度进入《论衡》文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理解《论衡》的言说进路与内在逻辑,如何才能更加贴近王充真实的思想世界?兹略陈拙见于下。
9、(4)职是之故,刘知幾反倒对司马相如《自序》如实记载琴挑卓文君之事颇有微词,他问道:“相如《自序》,乃记其客游临邛,窃妻卓氏,以《春秋》所讳,持为美谈。虽事或非虚,而理无可取。载之于传,不其愧乎?”。文见《史通》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10、因为当初的投入,他对中国文学的表达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他记得,曹雪芹描写贾宝玉时用“鼻如悬胆,睛若秋波”,鼻子像把苦胆拎起来,非常饱满,如今已经不时兴了,人们更喜欢尖的,那种修饰过的鼻子。(王充读书的故事)。
11、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2、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13、如今,路已不再是障碍,“幸好读书的‘障碍‘还在,还能给人类平添乐趣。”
14、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15、自叙之为义也,苟能隐己之短,称其所长,斯言不谬,即为实录。……王充《论衡》之《自纪》也,述其父祖不肖,为州闾所鄙,而己答以瞽顽舜神,鲧恶禹圣。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至若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此何异证父攘羊,学子名母?必责以名教,实三千之罪人也。……夫自媒自衒,士女之丑行……身兼自善,行有微能,皆剖析具言,一二必载。岂所谓宪章前圣,谦以自牧者欤(3)?
16、卖画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笑了一下,郑重地答辩出一套话来,齐老听了如何呢?出人意料,他怒气尽消,竟闭口无言。那么,一副伶牙俐齿的嘴巴到底吐出的是什么呢?
17、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18、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19、(4)大夫曰:“吾闻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故父没则不改父之道。春秋讥毁泉台,为其隳先祖所为,扬君父之恶也。”(《盐铁论·忧边(106)》)
20、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21、王充对后世影响就是那部伟大的著作《论衡》。《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论衡》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王充在书中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充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22、本篇文章选自南朝宋时期范晔的《后汉书·王充传》。《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
23、“王充‘述其父祖不肖’系‘求实诚’”说驳议
24、针对王充所言,刘知幾《史通·序传》评论道:
25、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26、(3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第2457页。
27、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28、王充读书是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29、(4)初,瑗兄章为州人所杀,瑗手刃报仇,因亡命。会赦,归家。(《后汉书·崔骃传附子瑗传(17) 》)
30、(99)(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27页。
31、(39)见徐道邻《王充论》,载项维新,刘福增主编《中国哲学思想论集·两汉魏晋隋唐篇》,牧童出版社1976年版,第173页;吕兆厂《王充生平和思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0页。案:或明或暗因袭这两种说法的文章很多,兹不一一赘举。
32、他跑到厨房里拿来了一大块劈柴,放在床上,将头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带棱带角的劈柴,将后脑勺的皮肉压了一条深深的印痕,他在睡梦中略微翻动了一下身子,便觉得脑袋疼痛难忍,惊醒过来,于是一跃而起,又重新继续他的工作了。
33、王充读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
34、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著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35、(10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〇,第2278页。
36、而曾国藩见小偷居然也会背诵,自己却背了半天,还没背下来,惭愧不已,于是又坐下来重新背。
37、他说:“齐先生,你好不懂道理!不错,这都是些假画。你要明白,凡是大画家没有不被别人造假的。造假的人越多,说明他的名气越大;无名之辈,谁也不造他的假画,再说,我这些画卖的便宜。有钱的人,还是买您的真画,您又何必生气呢?这番话竟使齐老先生怒气全消,闭口无言。”爱读书名人的故事6新书买回来了,我们都会很爱惜地翻阅,甚至还有人为它包上个封面。可是,一些名人居然有毁书的怪癖。英国化学家戴维看书时,常常把书页撕下来看,看后又扔了。这使他的学生们大为震惊,而他轻描淡写地说道,这样看方便,再说,我一生没有时间把任何一本书读两遍,也不打算读两遍。
38、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39、马未都没上过大学,也没上过中学,在人生最该读书的黄金12年里,他不上课,随父母去干校劳动。
40、 亲爱的孩子,今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测出谁是最勇敢的人,族长略施小计,最终找出了真正的勇士。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勇士不仅要有过人的胆识,还要有超群的智慧。在危难面前,勇敢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先选准目标和方向,然后再勇往直前。
41、另一位目击者回忆说:“他正在写作长诗《列宁》,旅行皮箱里放满了列宁的著作与论述列宁的书,在海滨浴场上,饭馆里,散步时—到处都掏出一个黑漆布面的小册子。微动着嘴唇,哼哼哪卿地写出了涌入脑海的诗句。”
42、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名人读书故事5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小时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张曜拜妻为师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文化,经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非常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的时候,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很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范仲淹的读书故事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候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伽利略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十分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43、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44、接着,善于外交辞令的子贡前去,他用游说诸侯的好口才去说服农夫,但农夫不吃他那一套,子贡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45、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46、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47、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篇8生命原本脆弱,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说这话的白岩松,在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平穷的日子时,也感慨万千。
48、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49、(136)(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八第2671页。
50、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51、(111)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第798页。
52、(82)(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译《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9页。
53、(120)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第1206页。
54、(45)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第816页。
55、(130)(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二第886页。
56、行文至此,我们要进一步讨论一下谢承书《王充传》、范晔《后汉书·王充传》所载充“少孤(127),乡里称孝”的可信性问题。徐复观先生说王充根本缺乏“对父母生我的感恩报德之念”、“重知识不重伦理道德”,因而不可能有“乡里称孝”的事情(128),周桂钿先生则针锋相对地指出,王充少年时的思想未必与成年后一致(129)。为便于说明我们对此事的看法,兹略自变量条材料于下:
57、(2)豹字仲文,年母为父所出。后母恶之……敬事愈谨……时人称其孝。……举孝廉,拜尚书郎,忠勤不懈。(《后汉书·冯衍传附子豹传(131)》)
58、族长沉着脸对第三名勇士说:“这是命令,你打算违抗吗?”
59、(5)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雠,杀夫氏之d,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为诸生,进谏曰……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后汉书·申屠蟠传(18) 》)
60、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著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61、七大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