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 1、悠悠史海、惊鸿掠过、念冯唐、秋不悯蝉语吱吱、独坐溪头思太公、登峰顶,神往春秋与聃同。 2、陈独秀一生创办了多种报刊,全面观察他的整个报人生涯,他......
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
1、悠悠史海、惊鸿掠过、念冯唐、秋不悯蝉语吱吱、独坐溪头思太公、登峰顶,神往春秋与聃同。
2、陈独秀一生创办了多种报刊,全面观察他的整个报人生涯,他所创办的报刊,在倡导科学与民主、宣传革命、号召抗日救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给历史留下了绚丽的华章。
3、1927年6月26日上午,中共江浙区委领导同志聚集在四川路开会,讨论改组江浙区委为江苏省委事宜。陈延年在会上当选为江苏省委书记。会议进行中,突然传来消息,称有人被捕背叛,会议立即宣布中断。下午,特务突然闯进省委机关搜查,留守的赵世炎夫人来不及将作为暗号的花盆从窗台上取下,就在这时,陈延年和组织部长郭伯和一踏进门,特务一拥而上。陈延年和郭伯和奋力抵抗,被特务打得头破血流。
4、《荆棘与荣耀——新时代女排奋斗记》诞生始末
5、按1902年中俄签订的《东三省收交条约》,俄国应于1903年4月从东北撤兵,但其不但不撤,反向清廷提出七项新要求,企图独霸东北。陈独秀先后在上海、安庆组织“据俄运动”,并在集会上大声疾呼:“全中国人既如是沉梦不醒,我等既少有一知半解,再委弃不顾,则神州四百兆人岂无一人耶!”(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
6、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7、1991年,胡绳玉在《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中共d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指出:“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中,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 ”著名d史专家廖盖隆指出:“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我们应当宣传陈独秀的历史功绩,确认他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永远纪念他。
8、《甲戌随笔》是陈独秀于1934年在狱中研究音韵学文字学时随手写的心得笔记,稍作整理而得。这篇文稿在2006年之前一直不知去向。2018年5月2日,《北京晚报》品读专栏刊载了方继孝文章《寻找陈氏遗稿》,该文作者自言收藏了《甲戌随笔》。
9、在陈独秀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参加了革命。
10、我是新新,想要带你去了解史海钩沉、星辰大海。
11、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狱中度过5个春秋的陈独秀走出了南京老虎桥监狱。陈独秀出狱后,有人拉他成立第三d,有人要他到美国撰写回忆录,有人要他到政府做官,陈独秀都一一谢绝。
12、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到上海。9月15日,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改为《新青年》,后移至北京。1920年1月,陈独秀南下上海,《新青年》一并重返上海。从这个时候起,陈独秀主要以上海为舞台开展革命活动。
13、办学的同时,陈独秀参与了《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的创刊与主编。《安徽俗话报》取两大主义:“第一是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第二是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可以长点见识。”启蒙的意图十分明显。《安徽俗话报》创刊半年,即发行数千份,南京、上海、镇江、扬州、武昌、长沙、南昌等均有代销点。
14、另一项工作是语言文字学研究。陈氏最后一本著作是《古阴阳入互用倒表》。二十世纪后半叶,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成为显学,思想的突破首先在语言学中实现,若干思想巨匠都是语言学家,如维持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哈贝马斯……陈独秀选择语言学,并非陶渊明式的、寻找一条自适之路、一处温馨的桃花源,而是与他登上新世界的屋顶散发传单的行为一样——高屋建瓴。天地大气的分合汹涌,只有真正的“龙”才能体验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过的都是“虫”的生活,有几个称得上“龙”的人呢?
15、《安徽俗话报》的风生水起是大时代的风起云涌。白话运动始自1898年维新派人士裘廷梁提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口号,学者统计,到1904年,全国有40多种白话报。其中在据俄运动热潮中创办的白话报有28种。《安徽俗话报》是其中之一。
16、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陈独秀继续被推选为d的总书记。陈乔年当选为中央委员,陈延年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在会上也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父子三人在d的代表大会上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这在中共d史上绝无仅有。
17、 第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18、如何来理解这位有着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政治生涯的革命家,富有开创精神的思想家,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呢?上海人民出版社为你提供从不同视角出发的多种图书,多角度解读陈独秀如何以其旷世之才、书生之气和傲人风骨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巨大的印记和丰厚的遗产。
19、《小学识字教本》原本由国民d教育部所属的国立编译馆约稿并预支了稿费,因为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对书名有不同意见,陈独秀坚持己见,宁愿退回预支稿费,“书名则一字不改”(陈独秀语)而未能出版。后在台静农和魏建功的主持下油印了50份,分别寄赠国内对“小学”有研究的学术界人士和朋友。1971年梁实秋在台湾影印出版并再版了油印稿,书名改为《文字新诠》,未署作者姓名,亦未收陈之原叙。
20、笔者查阅梳理各种文献资料得知,陈独秀音韵学著作《连语类编》写于狱中。2009年,任建树先生将其收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六卷。1941年春,“《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和《连语类编》,因北大自昆明每月赠陈独秀三百元生活费,陈即以此相赠给北大出版(因故未果)。”(见沈寂《陈独秀传论》第261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 《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就着手编写的。从字面上看,容易被误解为是一本儿童识字课本,其实不然。它是拥有很高中西文化素养、特别是国学雄厚基础、博古通今的学术性力作,是总结我国几千年和他几十年来文字研究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它是“教本”而非“课本”,是有意为中小学教师普及国民文化教育提供教学蓝本,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实用性。以他自己的话说:“《小学识字教本》用处可大了,中国过去的小学家(研究《说文》的人),都拘泥于许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和注释,不能形成一个文字科学,我现在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想探索一条文字学的道路……我发现前人在这方面有许多谬误,我有责任把它们纠正过来,给文字学以科学的面貌……我要言人之未言。”
22、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23、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24、 寥主任说,1932年10月,陈独秀以所谓的“危害民国罪”在上海被国民d当局逮捕,判处徒刑13年,羁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对于国民d当局罗织的罪名,陈回击说:“予固无罪,罪在拥护中国民族利益,拥护大多数劳苦人民之故而开罪于国民d已耳。”这是陈独秀对自己最好的辩护,也是他忧国忧民之心的表露。
25、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推出“d史新传”系列文章。
26、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后,这七种音韵学论著的手稿现又在何处?
27、《共产d》月刊被各地d组织列为必读教材,最高发行量已达5000份,为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国共产d,作出了积极的思想动员和舆论准备。
28、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写道:“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我记得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祖父,一个能干而慈爱的母亲,一个阿弥陀佛的大哥。”
29、“d一层,陈仲甫(即陈独秀,作者注)先生等已在进行组织。出版物一层,上海出的《共产d》,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30、同年底,陈独秀又回到安庆,与好友房秩吴守一等相商,创办一份《安徽俗话报》。吴、房二人积极响应,并议定陈独秀主编。安徽知名人士胡子承从中联络资助经费,并将社址设在芜湖科学图书社,承担发行任务。当时,芜湖没有印刷厂,他又和章士钊相商,所编报纸由章士钊交上海东大陆书局印刷。
31、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32、他的行动,使母亲、大哥、陈氏家族的希望一齐破灭了。陈独秀说:“他们真想不到我后来接二连三做了使他们吓破了胆的康d、乱d、共产d,而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举人、进士、状元郎。”
33、事实上,他祖父想多了,以后的陈独秀让这个家门名留青史。
34、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35、就连梁实秋保存的《小学识字教本》的油印本和影印本《文字新诠》,2003年8月,已移居美国的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蔷,还亲自送回大陆,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36、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37、本书收入作者在陈独秀研究方面最重要的24篇文章,这些文章写于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发表过,并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这些文章,不仅可以看出有关陈独秀研究的许多创见,而且可以大体看到国内陈独秀研究状况在几十年来的变化。
38、再如,为感谢台静农的帮助,陈独秀决定将珍爱的《实庵自传》赠送给台静农作纪念。他于1940年5月5日,在自传稿尾页,写了一段题跋“此稿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十六至五日中,时居南京第一监狱。敌机日夜轰炸,写此遣闷。兹赠静农兄以为纪念。一九四〇年五月五日独秀识于江津。”1948年10月18日,台静农受聘于台湾大学,出任文学系教授,将《实庵自传》秘密带到了台湾。1990年11月9日,台静农病逝于台北。2011年11月纪念台静农百年冥诞,将《实庵自传》手稿收藏在台湾大学新建的总图书馆特藏室。
39、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40、而大陆直至1995年才第一次出版《小学识字教本》。此次出版,是以当时已过七旬的原华中工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严学宭教授保存的手抄本为底本(严先生于1946年从王星拱处借到其收藏的油印本的手抄存本,躲过文革‘破四旧’未被焚毁。后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决定出版该书,把手抄存稿交由该所工作的刘志成校订)。由于年代久远,经油印又经手抄,可以想见字的失真会多么严重;再加上刘志成对他认为“讹错”的地方进行“改换”和“删削”,在后记中,还说“改不胜改”。(见《小学识字教本》,巴蜀书社1995年版)这真应了陈独秀临终时担心的事:“学力太差者,不能写。”这样一部被修改得面目全非的纯粹学术著作,此时又遇上“清理精神污染运动”,被作为“史学界的精神污染”而搁置到1995年,改由巴蜀书社出版。直到2009年,任建树先生领军的陈研专家组编写《陈独秀著作选编》,据《文字新诠》本,将梁实秋不得已而改换的书名与隐去作者的姓名和叙,“一律复原”,编入第六卷。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之波折,可谓世间少有。
41、《甲戌随笔》是怎么由商务印书馆到了方氏手中的呢?对于此事,唐宝林先生给出了谜底:“陈逝后,由其挚友方孝远保存,后由方之子继孝秘藏,2006年11月,以并不贴切的《陈独秀先生遗稿》为书名出版……如此说并非要贬低此稿,因为陈独秀从不‘无病呻吟’‘无得而作’……自然,它的出版还是有价值的。”(见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27页。)
42、 本文选自2020年第3期《上海滩》杂志
43、(本文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编辑石岩据《陈独秀全传》第1-100页缩写)
44、1924年夏,陈延年奉命回国,接替周恩来担任广州区委书记。陈延年在广州工作期间,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出入于工棚,与工人打成一片,甚至经常替黄包车夫拉车。时任国民d总政治部主任、国民d中央监察委员的吴稚晖提起陈延年就说:“他简直就是个黄包车夫!”
45、他在《劳动界》和《伙友》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都无一例外地宣传劳工神圣的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启发工人争取正当权益,号召工人组织自己的工会。《劳动界》和《伙友》深受工人欢迎,上海杨树浦电灯厂工人给陈独秀来信说:
46、陈独秀青少年时代正是家境由盛转衰的时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处于腹地的安徽怀宁乡下似乎影响不大,学而优则仕仍是耕读人家最高的追求。陈独秀从小天资聪颖,祖父对他寄予厚望,亲自启蒙,要求甚严。陈独秀后来回忆“我背书背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最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祖父因此预测陈独秀长大后“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不成龙就成蛇”。对此,陈独秀不以为然。成年之后,他在自传中写道:“祖父对我的预料,显然不符合,我后来并没有做强盗,并且最厌恶杀人。”
47、1905年9月,《安徽俗话报》办到第23期便自动停刊。还有资料忆及,1906年夏和1911年12月,陈独秀还参与创办《安徽白话报》和《安徽船报》,只是未有确切的佐证,姑而存疑。
48、 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陈独秀著作选编》六卷本,辑文890篇,272万字。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万字,多出200多篇、115万字。校正旧编中错、别、漏字句上千处。新辑作品主要是档案文件、新发现的文章书信,以及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陈独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主持特别委员会的发言,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南京狱中写给汪原放的54封书信,入川后写给台静农等人的近百封书信,等等。
49、南京沦陷前,陈独秀与潘兰珍漂泊到四川江津,寄居在一个友人家里。陈独秀没有收入,生活十分拮据,蒋介石曾经派要员前来邀他担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陈独秀一口回绝,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50、《新青年》风行全国,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他也因编辑《新青年》而名垂青史,功盖华夏。《新青年》整整哺育了一代青年,其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d的杰出领导人。每每忆及此事时,他们往往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慨之情。
51、1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4月21日,毛泽东在讲七大工作方针时又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53、 警醒全d牢记历史教训。在承认陈独秀功绩的同时,亲历大革命血雨腥风的毛泽东从未忘记陈独秀放弃d的领导权而使d蒙受的重大损失。1936年7月,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对斯诺说谈到大革命失败时,毛认为陈独秀应该负最大的责任,说他是一名不自觉的叛徒。“陈独秀的确害怕工人,特别害怕武装起来的农民。当时陈独秀是中国共产d的大独裁者,他甚至不同中央委员会商量就作出重大的决定。”
54、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陈独秀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55、《独秀文存》是本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一九三九年,周恩来等劝陈去延安,当时中国中央想把陈弄到延安养起来,不让他在外边胡闹。但陈拒绝了。他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d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结果不欢而散。中国领袖们没有读过《独秀文存》,他们没有看透陈独秀:谁也无法把他“养起来”。同样的道理,今天成千上万的被“养起来”的文人们,能指望他们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呢?
56、1904年3月31日,《安徽俗话报》创刊。陈独秀为这份报纸吃尽了苦头,一人独处科学图书社的阁楼上,旧式阁楼为砖木结构,临街一扇小窗户,屋顶一片亮瓦,光线晦暗,冬冷夏热。他几乎每天都在这间阁楼上,无日无夜地工作。他说,这份报纸既要贴近民众,就不能“之乎者也矣焉哉”,而要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写出来。《安徽俗话报》正是遵循这样的方针,所以才名列全国白话报之首,有“最开风气”的赞誉。
57、唐宝林先生在他的大作《陈独秀全传》中提到:“以上七种音韵学论著(本文作者注:指《中国古代有复声母说》《连语类编》《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荀子韵表及考释》《屈宗韵表及考释》《晋吕静韵集目》《广韵东冬江中之古韵考》),在陈独秀逝世后,由何之瑜汇编成《陈独秀遗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取名《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及其它》。1949年3月,该书排出清样,大16开本,共271页。适逢政权易手,该书胎死腹中。不过这些手稿和清样一直完好地保存着。半个多世纪后的1993年,笔者把清样稿推荐给中华书局。又拖了八年,2001年才得以出版,改名为《陈独秀音韵论文集》,并应出版社之请,笔者为其写了’代序’,第一次综合介绍了陈独秀一生从事音韵文字学的情况,人们终于看到了陈独秀研究音韵学的全貌和高深的造诣。”(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854页)
58、生于1879年,书生陈独秀、政论家陈独秀、政d领袖陈独秀经历过20世纪前半叶革命中国大大小小的急流险滩。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唐宝林先生用34年时间研究陈独秀,成近百万字的陈氏全传。2013年,《陈独秀全传》简体中文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此后一直是常销书。在这个特别的年份里,鸣沙君拟分专题对该书部分章节内容进行缩写,并以连载形式在鸣沙公号推出,以飨有意回望历史的读者。今天先推出第一个专题《陈独秀的觉醒之路》之第一部分。
59、 第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60、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61、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两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而这段时间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一九一九年六月十一日的新世界屋顶花园。那天晚上,四十一岁的陈独秀独立高楼风满袖,向下层露台上看电影的群众散发传单。这是空前绝后的举动,以后爱惜羽毛的教授们是不敢效仿的。试想一位最高学府的文科学长,应当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道貌岸然,最好是像贾政式的人物。陈氏的作为,太出格了。但陈氏如是说:“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
62、陈独秀还写道:“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他童年时,是随祖父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其课程《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稍长则学《四书》、《五经》。这位祖父管教子孙是非常严厉的,人称“白胡子爷爷”。当邻里的孩子哭闹时,只要一说白胡子爷爷来了,便停声不敢再哭。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对自己的童年是这样描述的:
63、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
64、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字仲甫 ,号实庵,安徽怀宁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d早期主要领导人。
65、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由上海迁至北京。1920年2月,陈独秀回到上海,《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创建共产d,它便成为中国共产d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新青年》停刊。
66、手稿留存,未出版者,将来或还有出版的可能;已出版者,再版时还有订正的机会。由以上的线索看来,《小学识字教本》手稿的寻找挖掘,恐怕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67、1929年,陈独秀被开除出d籍。从1927年到1929年,这是陈独秀一生中最难熬的3年。他失去了在d内的地位,两个儿子先后惨死,且尸骨无存。同年,陈独秀与上海烟厂的女工潘兰珍共同生活。
68、1942年5月12日,陈独秀因病导致昏迷,医生来抢救时,已经无力回天。5月27日晚,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溘然离世。
69、陈延年是陈独秀长子,1898年出生于安庆。3年以后,陈延年添了个弟弟,取名乔年。陈延年兄弟出生以后很少得到父爱,因为陈独秀终日为革命奔波,多次被清政府通缉,因而极少回家。
70、恽代英曾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象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
71、陈延年被捕时,身上穿着短衣,裤子上扎了一根草绳,这样的打扮很像一个雇工。陈延年自称陈友生,是受雇到这家人家做工的。我d闻讯后立即组织营救,当时谈妥交800块钱放人。与此同时,陈延年的好友汪孟邹也在设法营救。他通过关系找到胡适,胡适不敢擅自做主,即向吴稚晖请示。吴稚晖听说陈延年被捕,非常高兴,他一向痛恨陈延年,认为陈延年是共产d里不好对付的人物。吴稚晖立即打电报给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祝贺他抓住了陈延年。陈延年就这样落入了虎口。蒋介石下令:“此子之恶,胜过其父十倍,立即斩首严惩。”
72、笔者在查找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这七种论著传递过程的描述有细微的不同,在学者徐光寿的研究长文有关部分中,谈到:“该书手稿和清样一直完好地保存着,直到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仍被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注:唐宝林先生的工作单位)。1993年,著名学者唐宝林将清样手稿推荐给中华书局出版。”(见徐光寿《关于陈独秀遗文资料的整理与出版》,《安徽史学》,2017年第1期)
73、 第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其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74、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75、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
76、《三方谈话会记录》签订后,1946年何之瑜由江津到上海,专事整理陈氏遗稿。“1947年秋,何之瑜将《独秀丛著目录》改为《独秀丛著总目》,把陈独秀所有著述全部列入,分12册”(因多处可查此处不赘列)。由于版权转让等问题,“改成先出7种,即;十一。”(见沈寂《陈独秀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261页)其中《甲戌随笔》,包括1934年在狱中所写随笔和音韵学、文字学杂记以及古史材料等,便是方氏所藏。“其它还没有汇收完成的稿子,以后随时由商务出版”。(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7页)何之瑜在1948年5月30日修订《独秀丛著总目》时说,“前三天正是陈独秀逝世第六周年,他的遗著才得出版,真是一件不平凡的事。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阻碍,总可以和世人见面”。(见《陈独秀传论》第262页)可见当时即将出版的7种(包括方氏收藏的)文稿数据均存于商务。然而,时局骤变,《丛著》也不可能和世人见面了。
77、陈独秀1932年10月被捕后,因为案情重大,南京命立即押解首都。陈独秀此后再没有回过上海。上海对于陈独秀来说,是一个五味杂陈的地方。他在这里扬起中国革命的风帆,在这里奉献了两个儿子的生命,在这里收获了他晚年的幸福。
78、从这段述说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从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很倔强的孩子。他从《三字经》读到《左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是非常有用的。
79、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场考试了。我背了考篮、书箱、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巳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彷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筒内,总有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筒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做“屎号”;考过头场,如果没有冤鬼缠身,不曾在考卷上写出自己缺德的事,或用墨盒泼污了试卷,被贴出来,二场进去,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那一年南京的天气,到了八月中旬还是奇热,大家都把带来的油布挂起遮住太阳光,号门都对着高墙,中间是只能容一个半人来往的,一条长巷,上面露着一线天,大家挂上油布之后,连这一线天也一线不露了,空气简直不通,每人都在对面墙上持起烧饭的锅炉,大家烧起饭来,再加上赤日当空,那条长巷便成了火巷。煮饭做菜,我一窍不通,三场九天,总是吃那半生不熟或者烂熟或煨成的持面。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考头场时,看见一位徐州的大胖子,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拖长着怪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念到最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翘起大姆指叫道:“好!今科必中!”
80、 8月初,应日本留学时同窗好友邓仲纯之邀至江津,1939年5月27日,陈独秀、潘兰珍夫妇迁居偏僻的石墙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林先生在《陈独秀传》中记载,陈独秀的居所是两间没有天花板的耳房,脚下是潮湿的泥地,一下雨就满屋漏水。室内家具仅有两架木床、一张书桌、几条凳子和几个装满书籍的箱子,唯一的装饰是书房上挂着的一幅岳飞手书《还我河山》的拓片。
81、寿春倡义闻天下,今日淮南应有人。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
82、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83、大约是这种谨慎的、追求科学革命的态度使然,陈独秀虽参与了将反清复明的帮会组织岳王会重组为反清革命组织的工作,但他自始至终未参加同盟会。他对同盟会的“反满”革命纲领同情而不拥护。
84、他的幼年经历被直接复制下来,等他自己有了孩子,就把祖父对待自己的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对几个孩子要求特别严格,比如,为了让孩子磨练意志,让两个儿子睡在图书馆的地板上、外出打工自食其力等等。
85、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陈独秀在中国一大上被缺席选举为__。远在广州的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后,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兴奋、惊喜、冷静、怀疑、忧惧?八年之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除陈独秀d籍的决议案》,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政治上的游戏规则,非陈氏这样“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的狂士所能理解并操作。陈独秀只能是陈独秀,永远不能形成一个“陈独秀d”或“陈独秀派”。后来,他的托派学生们再次将他开除出托派共产d,亦在情理之中。
86、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87、1901年10月到1902年3月,陈独秀曾短暂留学日本。当时,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留日学生分化为稳健和激烈两派。陈独秀属于激进派,他曾作诗表白心迹“勤王革命皆行迹,有逆吾心罔不鸣。”1902年9月,陈独秀再度赴日,参加了“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的青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