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不受人推崇精品好句99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不受人推崇 1、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2、首先,王阳明讲的“知”是指良知,真知,不是一般的事物的常识;第王阳明认为,对世......

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不受人推崇

1、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2、首先,王阳明讲的“知”是指良知,真知,不是一般的事物的常识;第王阳明认为,对世界真理性知识的认识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获得,不可能从书本当中获得。你只有成为了你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圣人,成为自己则需要在世界的磨难中认识到自己。同时你一旦获得认知,又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否则是虚伪的认知。

3、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

4、席书一愣:“知行本是两件事,怎么能合一?”

5、在心学方面,王阳明、王船山都讲“心外无理”,但是又有分别。王阳明讲“心外无理”,是心即理,是“以心造理”。王船山讲“心外无理”,是心具理,理生心,心生理,“以理造心”、“以心造理”兼备。(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不受人推崇)。

6、人生如粥,熬出至味人生如熬粥,有一首诗这样说:“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不受人推崇)。

7、先秦的儒家没有完整地解释人的存在、人和世界的关系。孔子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士的修养与责任,一个是社会的秩序与价值。他思考过性和天道的问题、关注了怎样成为神圣的人,只是没有讨论性和天道。孟子对心性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讨论,即心性根源于仁,但没有讨论天道的问题。对世界的本质进行系统讨论的是从程朱理学开始,它强调了所谓的天道。关于天道和人性之间的关系,朱熹学说和阳明学说存在分歧。

8、假设你在生活中被一个朋友冒犯了,朱熹会鼓励想想为什么,去大自然中观察,再不济你也要去四书五经里找一下孔子孟子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陆九渊则鼓励你,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你觉得这个朋友不值得交往了,那就散伙。

9、王阳明,生活于明朝中期。王船山,主观上生活于明朝晚期,客观上生活于明朝晚期、清朝初年。

10、席书更是大惑,王阳明马上和他讲起“知行合一”的真谛来,这个真谛就记载于《传习录・卷上》中。

11、第三步,致良知。这是建立在前两步基础上的,人有知,但知分善恶,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激发良知,遏制恶。同时,王阳明认为,良知和恶知之间本身有斗争,良知总体上能战胜恶知。但是要不断唤醒良知,用实际行动激发良知。

12、因此,“阳明心学”在兜售反对君权的同时,社会上已经有了相当一批人具备这种思想。这不过因为他们的地位或知识能力无法表达清晰或者不敢表达一样。

13、心学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一定程度上,心学是有反封建精神的,而传统儒学即程朱理学一直是在打压陆王心学的,故而一直以来心学都不能成为显学,自然王阳明本人也被人为掩盖。

14、该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15、一部分原因是建国以来,批孔批的有些过头,以至于人们现在对于孔子学说完全没有概念,甚至提到孔子便心生抵触,基本就是一副“我不听,我不看,别给我解释,孔子就是坏人,说他好话你也是坏人”的架势。

16、阳明心学之所以在大陆默默无闻,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17、在明朝中期,理性不足,生产力低下,一切不平等,世人走向了尔虞我诈的博弈,充满怨尤、仇恨、鄙视,相互排斥、隔离,大多数人充满“失意感”、“烦闷感”。王阳明《答顾东桥书》云:“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为此,王阳明继承了程颢的“万物一体之仁”,像墨子一样用“兼爱”来化解矛盾,谓之“拔本塞源”。其实,宋朝的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也是这个意思。

18、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定论上,阳明学说又被视为主观唯心论,在哲学史上暗淡无光。

19、以今日的眼光看来,是明朝各个方面都出了问题,让一种“思想”完全对此负责,有失偏颇。理性不足,生产力低下,一切都不平等,自然产生自私自利的分配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又难以制衡权力、金钱,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不均衡状态,当然会出大问题。

20、大部分人长脑袋唯一的作用只是用来拍。这种听风就是雨的,说他们什么好呢?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要是说《论语》语言古老晦涩读不懂所以不读,那么《传习录》基本可以算是白话了,为什么还不去读呢?所以,他们只是喜欢显摆自己吹吹牛而已,至于学问有什么用?能让我发财吗?

21、王守仁死后,其弟子逐渐分出所谓的“七学”,七门可分左右,左派弟子又分为“泰州学派”“异端”等多种。人们所说的“王阳明灭明”其主要是指“左派”,这一学派宗旨就是坚决反对理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无为、反对忠君思想、倡导物理价值观竭力为商贾利益和价值呼号等。

22、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教对人对精神影响力有限。神性的设定便为圣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圣人。从原始意义讲,普通人之上的人,在道德、智慧、功业等达到完美境界的人就是圣人,当然这其中最根本的核心是道德上的完美。

23、王阳明解释道:“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马上就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念头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念头去讨厌。”

24、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直接承袭自孟子,自己并不做分解与立意,若是不熟悉儒家思想经典,后人学起来便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25、对此,王船山则提出“人类一体”、“人、物一体”、“人、物相协”、“同类相救”、“强弱互保”等主张。人,首先应当是一个理性的人,自己的主人,一个公民;其次应当承担天道正义的责任,与他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最后证实“各正性命”。谭嗣同受此启发,提出了“以心挽劫”说,要拯救东方、西方一切生命,被梁启超称赞为“世界主义”。

26、王阳明心学特别强调“致良知”,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他认为良知就像本性,由于良知标准,大家理解都不一样,就像高考一样,都是主观题题目,没有客观题,全靠自己发挥了!所以传习录里面很多地方出现了王阳明不厌其烦讲解何为良知。

27、王船山不承认清朝,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出门打伞、穿木屐,“悬续”于明朝。我思考了很多年,今日姑且创造一个新概念,曰“悬续”。续,是延续过去的事实。悬,是甲事实在乙事实之中,既表示中止乙事实,也表示乙事实包容甲事实之汇入。据此,你想当唐朝人,马上进入唐朝。你想生活于宋朝,当下来到宋朝。博物馆里面一件唐朝的文物或古董,是“悬续”的。

28、比如我们都知道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或是孕妇要让做。这是“知”。可是,你在公交车上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给老人让座了,而且是心甘情愿的这样做,才是“行”。如果是因为公交车里的乘务员让你这样做的或是迫于车上其他乘客对你的舆论压力,虽然你也给老人或是孕妇让座了,但是这样行为就不是“行”。

29、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30、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31、良知作为人的本能,对人的每一次道德选择都会有自然而正确的反应。见到钱包想要偷的时候,内心深处的良知告诉你这样做不对。然而,由于财迷心窍,受到物欲的影响,还会去偷。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关键在于在每一次选择面前,是否会遵从自己的良知。

32、在儒学的观念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慎独,它源自《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内在人品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言行和表现,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会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谨慎,始终恪守着做人的一个品德和原则。

33、王阳明的学说深深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员、学者,后来心学流派一分为但“阴阳心学”到了清代就落没了,因为竟然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的“阴阳心学”上。但“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

34、在受众群体上,王阳明推崇众生平等,甚至提出“百姓日用即为理”的革命言论,而且王阳明一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甭管是否如此,至少迎合了大众。

35、在东南亚,有一种捕猴子的陷阱。猎人把椰子挖空,放上猴子爱吃的食物,在上面开一个小洞,绑在树上。猴子闻香而来,爬上树,从洞口伸进去抓食物。结果抓食物的手攥成一团比洞口大,便拿不出来了。当猎人赶到,猴子不愿舍弃诱惑,只能被捕获。没有任何人抓住猴子不放,它只是被自己的执念所俘虏。做人也一样,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执着使我们受束缚。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是福,还是祸,只源于四个字:放下执念。

36、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

37、阳明先生提出良知的概念,其核心目的还是在于用。说白了,人家就是告诉我们,别成天想那些没用的,什么虔诚祷告,什么阿弥陀佛,统统别扯那个蛋。真想做学问,学做人,咱们天生就具有这样的潜能。于是,心学的人没人再讨论什么唯物还是唯心,有那功夫好好在事上磨练,先把做人学会了难道好不香吗?

38、所以,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强调的是“致”,是“反求诸己”的应用方面,而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良知”。

39、史书上对于朱熹、陆九渊、王阳明这样的大儒,往往都有类似的评价:早年博览群书,泛滥词章,尤喜僧道。说得直白一点,喜欢看书,而且尤其喜欢佛教、道教。年轻的时候,都做着成仙成佛这类惊世骇俗的梦。人到中年,觉得这事有点扯,还得做点能真正留名青史的事情。一人成仙成佛着实==确实有点自私,儒家积极入世、解救黎民苍生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博大,而且这也有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魄。

40、人,一旦启动了庄子所谓的“机心”,会进入竞争状态,追求效率最大化。实现效率最大化,一是靠理性,或者说知识、科技;二是靠团体组织;三是靠内心动力。现代新儒学开山祖师梁漱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面前的不足之处,因此将乡村建设运动的主旨定为八个字:“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其实,王船山在阐述“圣人传统”时早已言之。科学技术,是先圣的事情。团体组织,是中圣的事情。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团体组织、科学技术是基础,文化精神是灵魂,此即三圣之事。目前王阳明心学对于企业管理的贡献,仅限于内心动力,而对团体组织、科学技术的而言,必须依靠王船山了。或者说,在拥有团体组织、科学技术优势之后,可以畅谈王阳明心学。

41、这个也是近代政治学者对王阳明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要点:强调对真理认知的实践性。如果没有实践的话,对真理的认知就没有没有意义,并且也不成立。另一方面王阳明告诉我们对真理的认知只有我确认的真理才能是真理,孔子说的不能自然成为真理,领导说的也不能自然成为真理。

42、这就需要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切磋琢磨,鞭策自己,如此就可以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使得心灵能够灵便,道理能够明确。

43、心学是儒学的一个分支,是日本崇尚的思想渊源之一

4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45、当你克服了这些,才慢慢的走进了“知行合一”的殿堂。我们是凡人,如果真的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是多么幸福的事。

46、满口都是圣贤话语,却不去实践,这不是真正的“知”,同样熟读经典,不通实务,百无一用的书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47、王阳明把他的心学体系归纳为四句话,被后人称为“王门四句教”:

48、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49、同样在儒家思想上,无论是早期的孔孟、汉代的经学、宋代的理学,都要求一个人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儒学一开始是针对士大夫精英群体的,所以理论层次比较高。

50、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人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情改之验封。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51、知行合一不仅适用于道德选择的领域,还能推广到一切与学习相关的领域。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认知与行为本质上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的一回事。只有将知识真正内化成条件反射时,才算完成了真正的学习;否则,只能算是听说。

52、阳明先生则不同,他在建国之初没那么树大招风,一直也没人想起来打倒他,所以他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基本还是个零,不比那两位的负无穷,大不了“而今迈步从头越”。再加上一生经历坎坷,没有飞黄腾达不说,立了不世之功还是得受太监、官僚的窝囊气,也很难让人眼红。于是,广大草根就把他当做了自己人,现在的人气扶摇直上,可谓儒家当打网红。

53、自信,尤其是颠覆一切、自主创造的自信,是一切创造的前提。全球研究自然科学史的专家无不十分敬佩中国古人所取得科技成果,认为每一个发明创造都是原创性的。为什么现代中国人丧失了这种创造力了呢?我倾向于认为,在众多原因之中,失去了自信,是一个首要原因。没自信心,缺乏勇气,谈何创造呢?

54、事实恐怕正相反,至少现在人们对阳明先生的推崇已经超过了孔孟,至于程朱简直已经不能望其项背了。

55、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

56、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57、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们的思想都有闪光点,至于哪一个适合于我们,还得我们自己去摸索。

58、王船山讲“心外无理”,是看到王阳明心学的漏洞,因此提出了“以理造心”、“以心造理”兼备,辩证看待,不可顾此失彼。

59、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

60、1509年,也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第二年,其名气已大震于贵州。省会贵阳主管教育的行政长官席书慕名前来拜会王阳明,听了几句后,就问他:“请问朱熹和陆九渊有什么不同?”

61、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心本体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在阳明。

62、当然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甚至是客观唯心主义,那个客观精神就是“良知”。一部分牛鬼蛇神简直如获至宝,因为他们终于又找到了骗财骗色的幌子了。当然,另一部分神棍也随之高潮了,终于找到一个儒家网红做靠山,早就说了我这不是封建迷信吧?我这是国学瑰宝。

63、虽然,圣人本身就是人,然而人的本质被抽象为圣人以后,它就不再是人了,是一种完全高于人的存在。因此,成为圣人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成了一个无限前进但却永远遥不可及的过程。

64、无善无恶心之体。人心的本体,也即良知,处于无私无虑的状态,没有任何特定的想法,因此,也就没有善与恶的概念,而这种毫无善恶区分的状态也就是至善。

65、有人说,中国和日本之差一个王阳明。我觉得很有道理。王阳明自己对自己思想的认识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66、王阳明学说的总结,有他晚年所述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上看,中国思想的主流和学统从宋朝乃至明朝,全在程朱学派的手中,王阳明的学说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它克服了朱子理学的不足之处,把理学推到了新的高峰。

67、徐爱。是王阳明最早的一批弟子之一。王守仁提出“良知说”,当时的人都不咋信,是徐爱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说,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没点本事是不行滴!

68、首先受政治影响,大陆坚信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而阳明心学同样被判定为唯心主义的产物,因此不受推崇。

69、他曾在一次讲学间隙对弟子们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70、 学生便问,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一个理论,说:戒惧是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做的事情,慎独是在自己知道的情况下做的功夫,他问王阳明这种思想对不对?王阳明说:没有那么多的功夫,你闲居独处的时候,心里的念头固然是自己知道,可就算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事的时候,你心里的念头,还不是你自己知道吗?说到底,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之下,有没有外人在,都只是独知,所以也只有一个功夫,就是在独知时用功。

71、只有当你真正做出了与之斗争的行为的时候,才算真正知道了“勇”;否则就只能算听说。听说与知道的差别就在于行为。

72、对朱熹而言,一方面将陆九渊视为其终身的论敌,但是另一方面,朱熹又将陆九渊视为一起弘扬儒学的战友。无论任何事情,都无法从根本上伤及二人之间的亲密友谊。

73、虽然夹在朱熹和王阳明两位巨人间的陆九渊不怎么出名,但他的思想还是有督导之处。

74、反观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是可以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的。但仅仅是认识到了。而不会真的去改的。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吧。“知行合一”是多么的难。最难的地方就是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懒惰,克服自己的一切让自己只“知”不“行”的一切阻碍。

75、那为什么有人成了谦谦君子,有人却成了无耻小人呢?

76、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77、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78、王阳明扫视众弟子,先诵了自己的一首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79、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

80、仔细想想会发现,他的成就也就是他的问题。从封建社会的官职来看,区区一个南赣巡抚。那职位是很低的。很难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官员中“出类拔萃”。明朝首辅那么多,后人往往也就记得“张居中”。

81、王阳明处于那时的封建王朝时代,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功劳业绩。也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对现在的有志之士有着很大的借鉴。

82、但不可否认,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颇大的,而且不仅对中国,即使对日本、朝韩等国家也有相当的影响,据说直至明治维新时期,阳明心学依然占据着日本思想的主流,从这一点来讲,阳明心学的影响力同样是不容小觑的。

83、反观阳明心学的诞生地中国虽然在明末清初一度也甚为流行,但随着满清王朝日益强化专制统治大兴文字狱的举动阳明心学在中国逐渐没落。毕竟对专制统治者而言:老百姓都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是对专制统治的极大威胁,于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吃人礼教”又回来了,直到今天王阳明相比朱熹这些所谓的大师至少在中国他是默默无闻的,但在海外他的理念却大放光彩,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墙内开花墙外香”。

84、但陆九渊认为,既然理可以被我的心认识到,那么我为何不去探究内心,而要研究客观事物呢?

85、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86、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几乎无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又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

87、很大程度上,王阳明之所以比陆九渊更有人气,与其说是学术义理上的立言,不如说是因个人事业上的立功。

88、我们知道在儒家传统中,孟夫子是第一位提出“良知”或内在认知能力的人,他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一直到宋明两代的陆象山、王阳明,这种思想才再度被重视。阳明先生认为“良知”就好像光明而富有能量的太阳,帮助我们分辨是非。但是他也强调“良知”或“心”必须要保持纯洁无私,才能发挥它真正的功能。也许我们要问为什么在孟夫子之后,一直等到宋明时代才又有学者重视“良知”,并且由王阳明先生阐发其精微奥义。虽然禅学的盛行有其影响面,不过根据这30年来发展心理学与对资赋优异儿童的研究发现,孟夫子与王阳明生长的环境颇有相同处:孟夫子是在有爱心、有智能及德行的孟母督促下学习成功的,而王阳明则自幼有他祖父与父亲的爱护任他发挥。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过分专制的父兄或师长严格强迫他们学习。王阳明的“自信”来自他健全的人格发展。他能重实践而不只是高谈阔论,来自他成熟的情绪发展,使他成为宋明以后中国历史上最具创意的思想家。

89、简单概括起来,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主要有三个观点:格物(欲),致(良)知;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

90、心学的实质是实学,日本是位于太平洋上的岛国,领土面积狭小,这使得实用主义在国土上异常的重要,而心学作为实学,地位自然很高。

91、更多精彩文章搜索并关注 fmxt211 (长按可复制)查看"历史消息"

92、就因为君子能够学而时习,学到了就实践,实践遇到问题再去学,反复迭代,这叫事上磨。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获得更极致的体验。最终构建一个完备且自洽的价值观,并能够把他融会贯通的桩桩件件的事上面,这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孔子说的“随其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93、王阳明道:“这种人是被私欲遮蔽了,所以知行分为两截。《大学》中有两句话叫‘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说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94、综上所述,造成了心学的衰微,导致近代以来即使有心学继承者也不知道自己的师承,五四运动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传统思想全面被打压,儒家已经不复存在,儒家内部各个派系师承已断,没有人会去发扬传统儒学,只有把心学理学的合理部分提取出来融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外心学还是比较难的,中学生不易接受,也不容易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故而教科书较少提及。

95、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俗话说,结婚,先要谈情说爱。一对夫妻,相互不爱了,充满怨恨,自然会分离。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莫不如此。究其原因,仁爱是建立一个共同体的基础。儒家讲仁爱,分两种,一是普世性的仁爱,对任何一个人持有相同的爱意,平等对待,曰公爱;一是对私人领域内的仁爱,有情分的厚薄,等差对待,曰分爱。国家,对于任何一个人持平等的仁爱,曰一视同仁,曰普同一等。因此,政府公务员之德为仁,仁、义、中、正、公,不能沦为分爱,只爱熟人。

96、我们都记得,前些年有个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送礼就送脑白金”,这个广告词颇具洗脑效果,不管脑白金是否因为这个广告而销量剧增,反正我们逢年过节,一想到送礼,脑海中就能浮现这个广告。

97、所以孔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是靠谁硬推起来的,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里有国情、民情,有天理、人心,是几千年中华智慧的结晶。程朱思想是封建帝王巩固政权的需要二程和朱熹的思想,要显得杂一些,既有儒家的成分,也有佛老成分,被他们杂糅在了一起,这里的原因也很复杂。

98、其实对经典的诠释,历朝历代都有增补,只是到了宋代,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兄弟本身就是儒将,所以对文化,对人才就尤其重视,社会又相对安定,这样一来,成绩就显得更加突出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