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的作品精品好句32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肖洛霍夫的作品 1、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暮歌》《晨歌》,著名的《故事诗》在印度广为流传。《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

肖洛霍夫的作品

1、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暮歌》《晨歌》,著名的《故事诗》在印度广为流传。《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2、《被开垦的处女地》是肖洛霍夫的名著,几十年来在苏联国内外享有盛誉。《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发表于1932年,第二部于1959年出版,1960年获得列宁奖金。这部小说表现了农村的集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农村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发展、变化和斗争。旧事物尚未完全死亡,但已无力抑制人们意识中由新事物引发的新思想的幼芽,从中可以看到农民群众精确的性格,可以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人们富于特色的言谈举止和服装,以及细致的心理活动,同时可以看到哥萨克村的居民在生活大转折时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

3、海明威,美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家之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托洛夫斯基)

5、《静静的顿河》是最纯粹的文学,个人认为它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大于思想价值。那种认为《静静的顿河》是了解哥萨克也是关于人类生活场景的百科全书的说法,迄今也不过时。

6、《静静的顿河》077 《静静的顿河》078

7、这下该怎么办?苏联方面没有就此达成统一意见。自由之翼折断在云间,保守势力在向后倒退,温和派沉入水底——这种不确定的局面使得所有人都心浮气躁,怨愤十足。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蠢行和丑剧,在斯大林时期,是不可能弄出这些名堂的。

8、1958年1月,意共评论家卡尔罗·萨利纳里发表文章,对比了肖洛霍夫和帕斯捷尔纳克,对《日瓦戈医生》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9、小说集《一个人的遭遇》收录了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二十七篇左右短篇小说,其中以《一个人的遭遇》最为著名。

10、诺贝尔委员会,正像上文所说,并未让苏共中央委员会得偿所愿。1958年10月23日,济娜伊达·尼古拉耶夫娜的命名日前夕,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1、《静静的顿河》083 《静静的顿河》084

12、“显然,不排除其他手段,包括国外和苏联一些重要活动家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其他国家各个机构就此问题发表言论。”就在当天,一封绝密电报急速发往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苏联大使。有情报称一批知名人士打算推举帕斯捷尔纳克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有必要通过与我们关系亲密的文化活动家让瑞典社会知道,如果诺贝尔奖授予肖洛霍夫,苏联将予以高度赞赏。因此应当强调肖洛霍夫作为杰出作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工作之正面意义,他去年的斯堪的纳维亚之行也可用作素材。同样重要的是,帕斯捷尔纳克作为一名文学家,并未获得苏联作家和其他国家进步文学家们的认可。推举帕斯捷尔纳克角逐诺贝尔奖,将被视为针对苏联社会的不友善举动。”

13、夏目漱石,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主要小说《我是猫》《三四郎》《其后》《门》《哥儿》及自传体《路边草》等。

14、《静静的顿河》的主题思想之二:和平、土地、劳动。

15、法捷耶夫,苏联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并翻译了《阿Q正传》。

16、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

17、集结国内一流翻译打造最高质量的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出版

18、肖洛霍夫,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是《解冻》,长篇小说《暴风雨》,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共6部。

19、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

20、接下来,还是以同样的论调,萨利纳里特别强调说,格利高里·梅列霍夫(《静静的顿河》主人公——译者注)经受的革命,比尤里·日瓦戈所经受的还要残酷。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最让这位d员评论家欣赏的是“乡村里的好空气”,可其中却看不到历史的真理;作者主要的诉求并未直观地呈现,而是包裹在一些美学思考中。萨利纳里还说,肖洛霍夫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论据,在帕斯捷尔纳克那里,一切则来源于个人主义的心理感受;而且十分明显的是,两者的差异背后潜藏着一个更简单的解释:在塑造其遭到毁灭和碾压的主人公时,肖洛霍夫倾向于论证并承认,压垮主人公的那一切不可避免,导致了他的生活彻底崩溃,不正确的选择之代价由此可见;帕斯捷尔纳克将日瓦戈引向了甚至更悲惨的结局(而格利高里终究活了下来),但这只是对他个人的证明,不是对整个时代。萨利纳里最反感的正是这一点。

2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mqXMAg1o83J1NK6lt7TXA提取码:uc4p书名:一个人的遭遇

22、当初阅读 《静静的顿河》,我就觉得他与同时代作品不同,我甚至认为《静静的顿河》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当时苏联文学创作基本方法)。小说中没有正面人物没有评价,没有一句说教。。当你读完,总有一种在历史巨大帷幕下个人命运的苍凉感,挥之不去。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普通人的命运往往为涌动的东西所裹挟。

23、《静静的顿河》065 《静静的顿河》066

24、主办单位:中共瑞安市委宣传部 瑞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5、追溯索科洛夫的整个人生,不难发现,这是他“一个人”的旅程。在小说的前几页,他说:“抽烟也罢,死也罢,一个人总很难受。”令人心酸的是,索科洛夫的一生都在不断重复着“只剩一人”的悲惨遭遇。在饥荒的1922年,家人全都饿死,“只剩下我一个人”;战争到来的1942年,他离别了妻儿,第二次“只剩下我一个人”;在一次冲锋后,他被俘虏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第四次“只剩下我一个人”发生在逃跑时,孤立无援;与米勒的对峙,在死神面前一晃而过又是“只剩下我一个人”;冲过火力点回到本方阵地时,还是“只剩下我一个人”;第七次感觉“只剩下我一个人”是在得知妻女的死讯之时;最后,儿子阿拿多里在胜利之日的死,给了老索科洛夫最后的打击,他实实在在地“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26、经过详尽的摘录和分析,所有这些评述均被送交苏共中央文化部。1958年3月31日,距离诺贝尔奖新的获奖者正式公布还有七个月,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向苏共中央寄去了一封加盖“秘密”字样的信件:

27、1905年5月24日,肖洛霍夫出生于克鲁日林村的一户农民家庭,母亲曾做过女仆,父亲是下级军官。10岁那年,肖洛霍夫被送往乌克兰的哥萨克村上学。13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断了他的学业,于是年轻的肖洛霍夫便毫不犹豫地投身红军的工作,为红军在顿河地区征集军粮。

28、作协秘书处下达的任务,包括不惜任何代价促成肖洛霍夫通过诺贝尔奖提名,因而西蒙诺夫进一步请示苏共中央,以使这曾让自己受辱的昔日敌人向世界声誉迈进。

29、苏联政府的激烈反应——大概惊醒了欧美许多乐观派乃至合作与趋同的支持者——就连最敏锐的苏联问题专家也始料未及。

30、《静静的顿河》027 《静静的顿河》028

31、作者简介: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是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05年,出生在克鲁日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肖洛霍夫13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不得不中断学业,投身革命。17岁时,肖洛霍夫到莫斯科,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25年,21岁的肖洛霍夫带着妻子又回到了家乡顿河地区定居。也是从这时起,年轻的肖洛霍夫开始创作《静静的顿河》。1939年,获得列宁勋章。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