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精品好句81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1、书籍这种东西其实是很强大的存在,因为它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在集中营里,还能让看不同思想的书籍,我认为只有两种原因——图书管理员无知、犯人马上......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1、书籍这种东西其实是很强大的存在,因为它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在集中营里,还能让看不同思想的书籍,我认为只有两种原因——图书管理员无知、犯人马上要死。我们应该怎么去考虑这件事呢?

2、二十多天的时间,终于把这部当年的禁书读完了,期间停了好几次,说实话这不是一本小说,这是纪实性传记类型的长篇,厚厚的三大本,接近2000页,140多万字,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不过现在也已经绝版了,听说是当年“仅供内部批判阅读的”。

3、到了4月26日,柯尼斯堡沦陷迫在眉睫,必须进行最后撤退。

4、“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这是古代君王维持政权的历史经验。因为太具有意识形态的破坏力,《古》创作多年后,依然是一本地下出版物,依然是奔突在地下的一条炽热的暗浆。当80年代末期,《古》才得以在苏联正式出版,此文一出,刊载的报纸发行量一度增发250万份。苏联的解体与其说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流的合谋,不如说是一批公开出版的诸如《古》文一般的批判书、控诉状,点燃了地狱之火,让得知真相和内幕的人民,在愤怒中自己抛弃和焚毁的。

5、 《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 de 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娜•德•波伏娃 (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 上海译文2014年11月出版合卷本版 郑克鲁 译

6、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古》是一部捍卫历史记忆的锥心之作,而在索尔仁尼琴的创作中,他描写的地狱,还不是历史。他感受到的是,即使罪魁斯大林死后,现实的古拉格群岛依然存在,历史的苦难依然在重演。所以,他选择不宽恕。不宽恕斯大林,也不宽恕接见他礼遇他的赫鲁晓夫;不宽恕法西斯般的集权制度,也不宽恕构成整个群岛制度的一个一个具体的执行者。所谓知识分子,所谓良知,应该就是保持永远的质疑吧。

7、它们都有认知价值,但学科著作诉诸读者以事实与理智,鉴赏者侧重于科学真实和实用功能的评价;而文学作品诉诸读者以感情和想象,鉴赏者侧重于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的判断。

8、逮捕——这是瞬息间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惊人的变动、转换。

9、而到那里去死亡的,读者,如像你我之辈,唯一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逮捕。

10、以“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和“当代学术思潮译丛”为代表的一批经典学术译著在中国学界有口皆碑,且每年都推出新品种。该社出版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心理学、传记等方面的图书选题独到,不少都是海外获奖作品,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切合时代潮流,如《创造者》、《发现者》、《探索者》、《枪炮、病菌与钢铁》、《费马大定理》、《斯蒂芬·霍金传》、“绿色前沿译丛”等。除“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和“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外,还翻译出版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史学、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学术专著、人物传记以及回忆录,如11卷一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改革政府》、《国家的作用》、《发现者》、《创造者》、《石油风云》、“海外企业家丛书”等。

11、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上中下)》,

12、是的,他的笔就是一把铁锹,撬动了帝国用花岗石建造的基座。

13、住宅里的所有人在听到第一下敲门声时就被吓破了胆,而且逮捕对象是从热被窝里拖出来的,他还完全处在半睡不醒的无能为力的状态中,神智不清。所以行动人员在进行夜间逮捕时,在力量上占有优势:他们作为武装人员来对付一个裤子都没有穿好的人;并且他们在收拾东西以及进行搜查时,门口不会聚集起一群为受害者打抱不平的人。于是他们就能按次序不慌不忙地今天去第一家、第二家,明天再去第三家、第四家。这样,编内行动人员就能得到合理的使用,而且能够把多于这些编内人员几倍的城市居民关进监狱。

14、一言以蔽之,“我们生活在可诅咒的条件下,一个人忽然下落不明了,连最亲近的人——妻子和母亲……都整整几年不知道他的情况。”说得对吗?不对吗?这是列宁于一九一O年在巴布什金的讣告中写的。说一句直率的话:巴布什金为起义者运送武器,因而遭到枪杀。他知道他是在冒什么风险。与我们这些家兔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15、  夜间刺耳的门铃声或粗鲁的敲门声响起,夜间执行任务的人员穿着沾满灰尘的靴子雄赳赳地跨进门来。跟在他们身后进来的是吓得发呆的见证人(对于为什么要这个见证人,受害人不敢想,行动人员也不记得了,但按条令就应当这样做。于是,为了签名作证,他就必须通宵达旦地为这个从被窝里被拽出来的见证人着想,一夜一夜地来回奔波去帮逮捕他自己的邻居和熟人,这简直就是活受罪。

16、如果说希特勒的德国练的是“小无相功”,苏联玩的就是“吸星大法”,两者一个套路,都是借助歪门邪道来提升自我修为,长期来看,后患无穷。

17、这个神秘的群岛人们是怎样进去的呢?到那里,时时刻刻有飞机飞去,船舶开去,火车隆隆驶去——可是它们上面却没有标明目的地的字样。售票员也好,苏联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的经理人员也好,如果你向他们询问到那里去的票子,他们会感到惊异。无论整个群岛,还是其无数岛屿中的任何一个,他们都毫无所知,毫无所闻。

18、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所以一旦有一个沙哑的声音对你说“你被捕了”的时候,你的世界就天崩地陷了。

19、普京在唁电中表示: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逝世是对全俄罗斯的沉重打击。他坚强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内在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将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

20、简单说就是:“我们生活在可诅咒的条件下,连妻子和母亲这些最亲近的人都整整几年无法知道这个突然下落不明的人的去向。”说得对吗?不对吗?这是列宁于一九一O年在巴布什金的讣告中写的。

21、苏联不缺原材料,不缺人口,缺的是资金,那会也没有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跨国银行,想要获取发展资金殊为不易,只能依靠自己。于是斯大林将农民全部赶入集体农庄,以温饱为生活基线,其他时间全部免费劳动。用农产品出口的利润来换取先进的机器,用多余的农产品免费供应城市发展,与此同时,在工人阶级中刮起一股“义务劳动”风,说白了,就是把人当机器,用低廉的工资,换取超额的劳动。

22、此后把人文领域各种学科揉和在一起的"大文学"、"大叙事"和"大关怀"便成为了俄罗斯创作风格的一种发展方向,后来俄罗斯文学创作中,不必刻板地遵守有一定之规的"创作原则"便成为了一种"创作风格",甚至有意忽略题材的界限,采取混淆、跳跃式结构方式的写作开始不断涌现,一部作品中包罗各种创作形式的"混搭风格"的创新体系脱颖而出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若审美与求善、文学与思想、愉悦与陶冶、趣味与心灵救赎等等功能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作者往往宁肯弱化前者也不愿舍弃后者。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好的作品从来都是思想性高于艺术性,它们都体现着社会使命、哲学深度、历史思考、人道主义关怀和道德觉醒的探索精神,作品的生动与否、可读性的高低都退居次要的地位。所以在那个时候,文学家也就是思想家、哲学家和"启蒙者"。在托尔斯泰之后,俄罗斯作家对俄国历史命运思考的小说"历史化"也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熟知的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者,像帕斯捷尔纳柯的《日瓦戈医生》、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以及A.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都是这种以写实主义的笔调反映社会大变革的"历史+小说"作品形式,当然他们与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些作品仍然都是在文学的范畴之内,其文学的审美价值评价依然很高,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既顾及到道德情节,更要考虑到故事情节。 

23、 《鞑靼人沙漠》Le Désert des Tartares, de Dino Buzatti 迪诺•布扎蒂 (1906-1972) 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刘儒庭 译

24、男孩对着高尔基讲了一个半小时,当高尔基登船离开后,这个男孩立刻被枪毙了。

25、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26、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文学作品与科学家们的运用逻辑思维创作的学科著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区别可从以下五方面认识:

27、索尔仁尼琴的写作模式来自于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初衷原来是要以《一八零五年》为题讲述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后来在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的兴趣向1812年俄法战争发生转移,他感觉到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异常丰富的历史素材已经无法用一部传统的历史小说加以容纳。托尔斯泰为此感到非常困惑,他陷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局限于人物故事,历史的宏大视角就受到局限,而把人物情节稀释在历史画卷当中又冲谈了故事叙事的紧凑性,而他自己很多总结性的哲理深化,恰恰是游离在叙事之外的。托尔斯泰说:"我很想把自己关于那个时代所知道和所感受的一切都详尽无遗地表达出来,却又明知道那不可能,有时候我觉得长篇小说的那种简单的、庸俗的、文学的语言和文学的手法跟宏伟而多方面的内容极不相衬,我经常感叹绝望于实在无法把我想说的而必须说的东西叙述出来"。因为托尔斯泰在创作过程初期常常纠结于为作品形式的定位,他知道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将是个"四不像",它与任何形式文学创作都不符合,既不是长篇,也不是长诗,既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纪实作品,最后经过很多烦恼痛苦,他决定抛开一切顾虑,不去劳心费神地想写出来的作品往哪里归类,只要把那些认为自己"必须说出来的话"写下来就行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文学放在更宽阔的舞台上呢?所以最后我们看到了《战争与和平》这样一部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史诗性的著作。 

28、所以,基于此目标,我在选择什么书收藏的过程中,自觉地慎重了一些。只有我感觉可以长时间具有阅读价值的书才会购买收藏。如果不是此类的书籍,则往往会看完就卖掉,或者以电子版本的形式塞到手机里。藏书,不仅是书籍的收藏,还包括自己的体会和整理。如果各类书籍是一道道大餐,那你的阅读笔记就是你吃这道餐的筷子,能让你更美味的品尝到美食!我每次的阅读笔记都同时会整理,与书一起收藏。不求后人能读懂我心,但求会有一丝的感悟。

29、两本书,两种命运。因为创作《钢》,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被授予列宁勋章。因为创作《古》,索尔仁尼琴被定义为“苏联作家的叛徒”,被剥夺苏联国籍,被驱逐出苏联。即使在1988年被授予国家奖章时候,因为不满叶利钦的毁灭性国家政策,他拒绝接受。这种际遇的鲜明对比,让我想起了那句名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30、本书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本书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31、“要全力以赴的工作,像一匹驯顺的马拉着重物爬坡一样。(《钢》)”是的,应该“驯顺”,应该“全力以赴”,应该“拉着重物爬坡”,可《古拉格群岛》中全都是这样的劳动奴隶。

32、德国媒体这么写: 伴着剧烈的爆炸,“古斯特洛夫”号开始向左倾斜,人群一片恐慌,但德国人的素质值得钦佩,持枪官兵只允许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艇,一些企图强行登艇的男人被无情地推下大海。

33、当然,德国经济也不是没有隐患,军工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长期来看却不能产生实际收益,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只能通过对外扩张掠夺。希特勒发动战争,是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34、正如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突然抛出《个人崇拜的后果》这份秘密报告时,所引发的原子弹爆炸般的思想震动那样,所谓揭露、指责、批判、仇恨,这些太激烈的情绪,是既有冲击力,也格外迷人的,但口号背后的真相往往存疑。我在开始阅读《古拉格群岛》时,就提醒自己,这是一本文学作品,这是制度受害者怀着刻骨仇恨写下的主观控诉(作者索尔仁尼琴1945年在前线因和朋友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被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这是一种情绪和偏见大于理性和思辨的误解。在阅读之前,我告诉自己,我不受蛊惑,我不受赞美褒扬的主义论者的蛊惑,也不受粗体字般批判的老愤青的蛊惑,我不左也不右,我选择“打酱油”。

35、但是,绝大多数诺贝尔奖(乃至类似崇高荣誉)获得者的获奖根据(作品或社会活动)都是他们终身成就的高峰,此后他们作为"名人"并无更大作为。而索翁则属于剩下的极少数:导致他1970年获奖的文学作品乃至他因而获得的头衔("著名作家")相对于他此后的著述(如1973年起问世的《古拉格群岛》)和扮演的角色而言简直算不了什么。尽管这些著述被一些从"纯文学"角度出发的评论家认为"文学性"不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着述的震撼力远远超过其获奖前的作品。你可以不承认这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却不能不承认这是伟大的思想史文献。 

36、作为苦难制度的受难者这点资本,对于构成这本民族青史的鸿篇巨制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将经历扩大了无数倍,出狱之后,他采访了270多个事件亲历者,解读了正反两面的读者来信,还有多少调查取证?多少档案搜寻?多少证据收集?甚至在监狱中、在劳改途中、在流放中,他就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调查和收集。我奇怪的是,在形势严禁中,在出版无望中,在手稿东躲西藏中,他耗费如此精力和风险的创作,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控诉?为了宣泄仇恨?

37、古斯特洛夫是一艘巨大的邮船,长达208米,排水量高达4万吨,在1937年下水是全世界最大的船。

3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9T52IYU_5PO2kWxzn0Tgg提取码:OCVW 书名:癌症楼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39、 《忧郁的热带》Tristes Tropiques, de Claude Lévi-Strauss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西方现代哲学“结构主义之父” 1908-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王志明 译

40、“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钢》)”是的,这是真话,那个无所不在的、权势熏天的、天罗地网一般的“集体”永远聪明、永远正确、永远有力,古拉格群岛的奴隶们不是正在被“集体”控制着吗?

41、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出版的时候,就想到文学评论界和读者一定会围绕作品的类别发生争论和困惑,人们一定会疑惑他为什么要违背小说的叙述规则,大段大段地描述时代背景或以有感而发的长篇议论来干扰故事的叙事进程,据说有的读者为了尽快了解彼尔、安德烈和娜塔莎之间的感情纠葛,曾向托翁写信要求删除"文学之外"的哲学议论和繁琐的背景介绍,甚至有些学究式评论家认为这些哲学议论是"完美身体上的一块不必要的赘肉,可以统统丢弃不要"。为了避免外界的猜测,托尔斯泰1868年在《俄国档案》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俄国文学思想无法受欧洲长篇小说的范式的约束,我正在探索一种新表达的范式",既然《奥德赛》、《伊里亚特》可以用文学的语言表现宏大的历史场景,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严格遵循欧洲文学作品体裁呢?赫尔岑也认为,在俄国,"文学是唯一一个可以让人听到自己愤怒与良知呼喊的讲坛",因此它需要背负起超越自己承载量的重担。赫尔岑由此倾向于把政治、哲学、历史的内容引入文学,使文学成为一种带有生命体验的内省和反抗的载体,成为一种"灵魂拷问"和自我完善的工具,成为一种抗衡权力的武器,成为一个思想家锻炼自己质疑能力的阵地,成为一种"启示录"般的使人顿悟的精神遗产,俄罗斯文学需要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创作道路,创立出一种涵盖其他学科的"大文学"概念。这些观点促成了托尔斯泰的"文学革命",也成为索尔仁尼琴《红论》的写作风格的蓝本,早在索翁写作《癌病房》的时候,苏联作协就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非常拙劣的模仿托尔斯泰,放纵自己仇恨的感情"。 

42、一名乌克兰囚犯逃亡后曾公布称:他的队伍从一开始的200人,一路往北3个月后剩下110人,半年后只有50人活着,最后打散与其他同样不断减少人员的队伍重新合编。如果以这个速率计算,第一批5万囚犯在半年后是绝对剩不下一半的。

43、莫不是极大的讽刺?你的思想独立,你就有罪。!?帽子想给你怎么扣,看他们的心情?!

44、萨伊铁路也一样离不开古拉格集中营,从施工图可以看出,苏联是准备用萨伊铁路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从而达到北部与最东部相连的工业运输线,因而战后没多久(1947年)就开始动工,先从新西伯利亚调来5万囚犯参与施工,1948年死伤过半后再从纳迪姆集中营调来7万囚犯,总数超过12万人,这还不算来自各个盟国的士兵和工程兵。

45、苏联著名诗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也是1945年1月进入东普鲁士的红军上尉,后来在他的《古拉格群岛》(Gulag Archipelago)中写道:“我们都深知只要是德国姑娘,就会被强奸后杀掉,这几乎成了一种作战荣誉”。

46、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是异议的化身。索尔仁尼琴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为继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我对他表示深深的缅怀。——法国总统萨科齐

47、索尔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

48、一 些德国人认为,由于死难者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苏联人当时犯下了滥杀无辜的罪行。

49、我总想,当我走完这一生,会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我想,我这一屋子书就是最好的财富和遗产。这些书不仅代表着知识,更代表着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人生格局的塑造。

50、当然,我无疑诋毁和贬低《钢》的艺术成就与热情诚恳,只是在和《古》两相对照之后,《钢》中的这些名言让人感觉森森寒意,那些说教般的歌颂像被索尔仁尼琴不幸言中的嘲讽。是的,索尔仁尼琴的语调是一种揶揄的、讥讽的、调侃的,但这种解构的效果,正是因为他引述了许多类似《钢》名言般的“官方言论”。这些正义凛然的“革命话语”,成为了“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般绝妙的反讽,也正是这种对神圣的轻巧解构,揭示出了“无限正确”阳面遮蔽下的巨大的荒诞。

51、在我们生活的漫长曲折的道路上,我们时常沿着一些围墙、围墙、围墙——烂木头做的、土坯砌的、砖砌的、混凝土的、铁的——幸福地疾驰而过,或者不幸地踟蹰而行。我们没有思索过,它们的后面是什么?我们既不曾试图用眼睛也不曾试图用悟性往那后面窥看一下——而那里恰好正是古拉格之邦开始的地方。而且我们也没有察觉在这些无尽头的围墙上有着无数修得结结实实的、伪装得很好的小门。所有所有这些小门都是为我们准备的!—一瞧,一扇不祥的小门迅速打开了,四只不习惯于劳动却善于途人的白白嫩嫩的男人的手,抓住我们的脚,抓住我们的手,抓住衣领,抓住帽子,抓住耳朵,象捆草一样拖了进去,而我们后面的小门,向着我们往日生活的小门,便永远关上了。

52、不是对任何人都可以到家里敲门进去加以逮捕的(要敲的话,也得由房屋管理员或邮递员去敲),也不是对任何人都可以在工作地点加以逮捕。如果预定要逮捕的人极为机灵,逮捕宜于在离开他所习惯的环境的地方进行——离开他的家属,离开同事,离开志同道合者,离开密室:他什么也不应当来得及销毁掉、藏起来、转移出去。对于军界的或d的大官们,有时先给一个新的任命,拨给一节有客厅的车厢,在途中再加以逮捕。某一个被挨家逐户的捕人吓呆了的,已经整一个星期因上司阴沉冷漠的脸神而惴惴不安的无名小卒——突然被叫到工会委员会去,在那里满面春风地给了他一张到索契去的疗养证。家兔感动了——这么说,他的恐惧是徒然的。他表示感谢,他欢天喜地急急忙忙跑回家去收拾箱子。离开车还有两小时,他责骂笨手笨脚的老婆。好了,终于到达了车站!还有时间。在旅客候车室里,或者在卖啤酒的柜台旁,一个非常讨人喜欢的年轻人喊了他一声:“彼得·伊凡内奇,您没有认出我来吗?”彼得·伊凡内奇不知如何是好:“好像没有,虽然……”年轻人态度十分亲热地说:“啊,可不,可不,我来提醒您吧……”接着向彼得·伊凡内奇的妻子恭敬地哈腰请求:“请您原谅,您的丈夫过一会儿就……”妻子允许了,这个陌生人就像知交似地挽着彼得·伊凡内奇的手把他带走了——永远或者为期十年!

53、在2003年俄罗斯解密的部分资料中,501和503其实是分属两地的集中营代码,为防止泄密将其统称为萨伊铁路,保密级别与苏联克格勃名单相同,因为事关诺里尔斯克这座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那么,将近2000公里的铁路项目又是如何确保绝密的呢?古拉格是关键。

54、文学可以将无可辩驳的、浓缩的经验一代代地传下去。它就变成了民族活的记忆,文学就在自身之内保存并点燃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之火。

55、一个人没有了神性的照耀,就很难有真正的人性觉醒。把本能当做人性,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之一。

56、超过泰坦尼克号的世界最大海难--古斯特洛夫大海难

57、《古拉格群岛》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共七部。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第l卷包括第1部(监狱工业),计12章和第2部(永恒的运动),计4章,列述所谓苏联法律的形成过程及介绍从逮捕到进入劳改营的各种方式。第2卷包括第3部《劳动消灭营》,计22章和第4部《灵魂与铁丝网》,计4章,专述劳改营的由来及发展,劳改营里的情况和囚犯的精神状态及—些人的所价命运。第3卷分第5部《苦役刑》,计12章,第6部《流放》,计7章和后来在国外写成的第7部《斯大林死后》,计3章,着重描写劳改营中的所谓反抗、暴动和逃亡事件,苏联流放地和流刑犯的情况以及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社会的法制情况。每一部都有历史概述、今竹对比,作者自述和各种议论。全书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58、“优酷”网上,有一部《苏共亡d亡国启示》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是怀着前车之鉴、心有余悸的态度摄制的,纪录片以一种沉痛的口吻,总结了苏共消亡的历史教训,将之归结为对舆论、媒体的失控,归结为所谓“普世价值”的宣扬,归结为意识形态的沦陷,归结为西方“民主自由”思潮的侵蚀,归结为类似《古》文出版对政d形象的负面影响。

59、《巴黎圣母院》作者:(法国)雨果。因这本书而了解巴黎圣母院。在此不免想起了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烧毁,就文化和历史意义而言,是人类巨大的损失,本来还想着以后有机会能去看一看,实在是可惜!

60、按照苏联年度投资报告来看,1952年的萨伊铁路总预算只有6亿卢布,而到了1953年却疯狂上涨到420亿卢布,占当年苏联总投资额的5%,以当时汇率结算相当于100亿美元。要知道,1952年美国总GDP也才3677亿美元,用100亿美元来填补这个“无底洞”,很显然是亏本的买卖。

61、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专业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1日,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

6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BMMOMBjYpMSJout5wTu2A提取码:6rvh书名:癌症楼

63、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

64、这种夜间逮捕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无论是周围的房屋里,还是城市的街道上,都看不见一夜之间到底带走了多少人。这种夜间逮捕吓坏了街坊邻居,对于较远的住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就像它们没有发生过似的。

65、在这一波达运输中,苏联潜艇击沉14660吨的德国豪华客轮“冯·斯陶本”,死亡4000多人。

66、昨天看了《古拉格群岛》,刚看了开头,我一向不太有耐心看这些煌煌巨著,只是最终还得看,只有看这些文章,才有深刻。

67、在古拉格群岛里有一个看起来是笑话的真事:问“为了什么事判的?”答“平白无故!”“你瞎说!平白无故都是判十年!”

68、是时代给予他们深情的目光,这样的目光朝人性深处看去,朝社会残缺看去,朝时代弊病看去,唯独漏了自己。

69、凡是读过《古拉格群岛》这部作品的读者都会感到一种无言的沉重,无论你如何不认可它的文学性。这部长达150万言内容庞杂的著作也许很难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因为其中大量地涉及俄罗斯监狱和劳改营系统的历史沿革,且由于全书材料来源庞杂,大部分来自证人的口述、私人信件、回忆录等,有些材料纯属道听途说,书中所讲也往往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有些地方有明显的夸大其词,所以它缺乏历史著作的客观性和严谨的科学性。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它作为20世纪俄罗斯最悲怆的史诗的光芒。

70、其实,他笔下的描写,非独是苏联,而是所有集权下,小老百姓战战兢兢地生活,担心受怕地生活,你可以认为,类似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南美,或者其他国家,不过以苏联或者俄罗斯为甚。

71、所谓“古拉格群岛”,“古拉格”是“劳动劳改营总管理局”的简称直译,代指苏联时期的劳改集中营。实际上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 

72、《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ГУЛаг)是由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部最有力和最有影响的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实际上 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

73、博物馆解说员艾琳特地开小灶给我详细解说了其中的来龙去脉,简单说就是,诺里尔斯克本是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始发站之只可惜铁路还没修完斯大林就死了。

74、诺里尔斯克博物馆中保存着一份物资补给表,清单上有棉衣、棉靴以及铁锹等等工具,绝大部分都来自哈萨克与朝鲜两地,但棉服数量只有不到2万套。换而言之,古拉格囚犯确如索尔仁尼琴所说“绝大部分都是冻死的”,12万工人只有2万套棉服,在西伯利亚腹地冬季长达8-9个月、夜晚普遍低于-50的低温下,如何安然过冬?

75、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登上文坛。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

76、 《丧钟为谁而鸣》Pourqui sonne le glas, d’Ernest Miller Hemingway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 上海译文2011年5月出版 程中瑞 译

77、但是,对于那些以抓人为专职的捕手来说,被捕人的惊恐惨状不过是习以为常、腻烦厌人的琐事,他们对逮捕行动的理解要广泛得多。他们有一大套理论,不要想得天真,以为这种理论是不存在的。逮捕学——这是普通监狱学教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坚实的社会理论基础。逮捕有依各种特征的分类法:夜间的和白天的;家中的、工作地点的、路上的;初次的和重复的;分散的和成群的。逮捕可以依照所需的出其不意程度、依照预期的抗拒程度(可是在几千万个场合根本没有预期会发生任何抗拒,而且确实没有发生)来进行区分。还可以按照预定的搜查的严重程度,按照是否要作查抄物品登录,是否查封房间或住宅;是否要随丈夫之后并把妻子逮捕而子女则送到保育院去,或者把剩下的全部家属发送流放,或者还把老人们也送去劳改营等等来区分逮捕。

78、那些去担任警卫的人,通过兵役局征召才能进去。

79、我总结这一章,何为思想纯正分子?政治犯=独立思想并坚定!?

80、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加速前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顾宪成写的对联精品好句37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