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代表人物精品好句71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贵族的思想家。他们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公社复归,并主张实行......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贵族的思想家。他们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公社复归,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尚贤,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制。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出于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3、庄子:出生于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县)人。庄子在家乡当过漆园的小官,他学本老子,是老子的继承者。(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4、在中国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肯定动与静是运动变化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蕴涵、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但对动与静何者为本、何者为主的问题却有不同看法。一般来说,道家主静,儒家主动。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王弼说:“动起于静。”认为静是动之本。王夫之的动静观是儒家动静观的最高成果。他说:“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认为动与静互相包含,不可分离。并进一步提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以动为本,把静视为动的一种形式,比较完备地解决了动与静的辨证关系。

5、译文:老子说:“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6、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7、尽管在言及“保”思想时,必须要考虑到杨朱学派的影响,以及《庄子》外篇、杂篇的一些内容是否出于后学之手等问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即无论是道家的“保身”还是杨朱的“贵身”,原本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发。至于说杨朱后学与道家后学如何将这种身与天下孰轻孰重的价值观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长生久视的养生理论,则将在后面讨论。

8、《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9、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10、走近优才人物No.86|自康德和黑格尔之后最重要的做系统化的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11、也曾于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修道。擅长符咒诸法,奇术甚多,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于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葛玄在世间虽然游戏无常,其实学道十分认真,道术十分高明。所以在仙界的地位很高。玉皇大帝座前常有张、葛、许、姚四大天师协助办理文案,位居第二的葛天师,便是葛玄葛仙翁。

12、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高道、炼丹家、医药家、文学家、学者,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十岁就读了《神仙传》,十五岁就写了《寻山志》,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二十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大约在三十岁左右,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遂游历名山,收集仙药道经。

13、评述: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中,说明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状态,而死亡的东西都是坚硬的状态。坚强者之所以成为死之徒,乃是因为它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了。正如狂风吹刮,高大的树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于它的柔软,反而可以迎风招展。人的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齿坚易折,舌柔永存。”这里也提示一个人不要逞能好强,因为刚硬的处世办法并不是最好的,往往柔和的方式更能奏效。柔弱胜刚强是一个普遍现象,绵绵细雨要连下几天,狂风暴雨只能一时,马上就会雨过天晴。水是最柔不过的东西,但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常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滥时,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由此可见,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能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忍不拔的性格。

14、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15、最后,为了加深大家对道家思想的印象,我把道家思想根据为“四无”、“四守”、“四知”、“四句话”:

16、杜光庭,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杜光庭学识渊博,尝谓:“余初学于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经籍备熟。”是唐末五代道教学术集大成者。时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杜光庭主张“仙道合一”,不拘束于一途。

17、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辞系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18、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19、这是世界本原论的进一步深化,与世界本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天人感应论发端于春秋战国,全盛于汉代,西汉董仲舒是最典型的代表。天道自然论无分儒家与道家,老子,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都是著名的天道自然论者。坚持天道自然的哲学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提倡自然无为,如道家,特别是老庄;一部分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宋代以降,“天人合一论”,即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所不同的是,气本论者合一于“气”,理本论者合一于“理”,性本论者合一于“性”,心本论者合一于心,实有论者合一于“实有”。

20、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用来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成中国主流思想。

21、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7

22、《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23、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应该是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方式、规则、原理、次序。这个道也应该是老子向世人指明的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只有清净无为,才能取得无所不治的成果,自我无为,朴无不治,统治者无为,法无不治。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人生法则,即“朴”。治国以法,治身以“朴”,则“无为而无不为”。

24、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要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25、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至尊宝术。

26、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27、庄子一生轻视高官厚禄,逃避现实社会,只图逍遥自在。《史记》中记载,楚威王慕庄子之才,以千金聘请做宰相,可他对使者说:“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岁数,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意思是:千金,利很重啊,卿相,位很尊贵啊,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一样,畜养多年,衣以锦绣,但是当被牵进太庙做祭品时,就是想做个自由的小猪也不可能了,你快走开,不要玷污我,我宁愿在污泥中自得自乐,也不受国君们的束缚,并且终身不去做官,以快吾志。所以庄子终身不仕,过着隐居的生活,只求心灵的不羁和精神的自山。

28、庄子,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29、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入“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

30、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生于伊水(今河南伊川)(据专家考证,应出生于河南开封杞县空桑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也是中华厨祖。

31、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做人要齐是非,齐贵贱,甚至是齐生死,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的境界。

32、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33、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东汉时,一些方士把黄老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褥、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在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原始道教。黄老学逐渐变为早期道教的前身。

34、金圣叹的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

35、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36、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12)

37、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不仅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更是获得了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的赞誉。

38、也就是说,道家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公正无私,含蓄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创造了万物,改变了万物;它是不朽的本体。道家不和我们谈上帝,只再三强调道不能名,可名之道就不是道。最重要的是:道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一统和灵性。

39、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0、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41、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者:林肯|走近优才历史上的优才人物系列之88|走近优才人物No.88

42、莫奈: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9

43、正像整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在古代的东方。埃及、巴比伦,特别是印度、中国是闪烁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稍晚于东方产生了哲学思维,并以其哲学思考持续久远、影响广泛而著称于世的是古希腊。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发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即是相对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而言。

44、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45、老子之后的庄子则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齐物论,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庄子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是非的区分没有必要。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46、“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自然”是不加丝毫勉强而任其自由舒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加以人为,也就是不强作妄为。

47、事物对立转化、物极必反规律对于我们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公司形势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麻木不仁,要从成绩中找问题,从优势中找劣势,从大好形势下找危机,这样才能使我们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公司遇到困难,出现危机时,我们也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面对困难,分析困难,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从而走出困境,创造辉煌业绩。对人的管理也是这样,对工作成绩显著、经常受到表扬的人,要提醒他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对工作表现不太好,受到批评甚至处分的人,要帮助他们放掉思想包袱,做好转化工作,树立争当先进的信心。对企业的规划发展同样也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牢牢掌握主动权,使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48、黄老学兼容并包。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49、愚人之心。老子深深地感到人们攻心斗智,机诈相见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极力提倡人们应真朴,因而以“愚”(真朴)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50、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51、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

52、译文:老子说:“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行事,施为而不争夺。”

53、老子写《道德经》即《老子》也有一个传说。相传老子隐居出关时,骑着青牛,到了我国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老子被尹喜的诚意感动,于是写下了他一生唯一的著作,这篇著作文字简约,内容却丰富而艰深,因为它的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后人称为《道德经》,亦称《老子》。

54、黄老学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齐宣王时(前320~前302)黄老学已盛行于世。这就是著名的稷下学派。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是“文景之治”,汉初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学依据。黄老学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气一元论继承和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把“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稷下学派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气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心术上》)把“精”视为一种精微的气,即精气,认为天下万物及其变化都是这种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并认为“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道之行也,鲧不得已”(《管子·心术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淮南子提出道含阴阳,视道为阴阳二气的统一物,认为道主宰天地万物,实际上是阴阳二气主宰天地万物。但是,也有黄老学者仍然把道看作虚无的实体。

55、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开辟“香草美人”之传统|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1

56、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57、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了多种派别。

58、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无为”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不要强作妄为的意思。

59、老子的“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在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就提出了对道的解释,指明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也就是那句著名的:

60、巴尔蒂斯:20世纪卓越的具象绘画大师|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0

61、道为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子说:“万物得一以生”,这里以“一”指宇宙整体、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庄视宇宙为有机的统一体,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说:“道通为一”,即视宇宙为无数个体生命关系之反映,而生命的每个方面在整体宇宙中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会通的。

62、为逻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卡尔纳普|走近优才人物No.84

63、就本身来,这种崇拜和道家思想没有相关联的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道”的长生者的意象。所以就道教老子为宗又追求修炼成仙的本质来说荒谬的,这是一直以来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方术进行了全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

64、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65、自然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给浑沌开七窍的故事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曾出现过违背自然客观规律而遭到惩罚的教训。如1958年大跃进,有人提出深耕越深越好,“深耕一尺麦稭能打鼓”、“深耕达一丈,麦稭做桥桩。”结果劳命伤财,土壤遭受破坏,地力几年都得不到恢复,造成严重减产。有的想当然地认为,一粒种子下地,起码有十粒收成,用种10斤可收100斤,用种100斤就能收1000斤,因此,也主张种子越多越好,结果100斤种子下地不仅收不到1000斤,就连保本也难保得住。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66、作为万物本原和本根的“道”是无形、无限性的,因此老子简称它为“无”;它是实存而且万物都由它以生,所以又称之为“有”,《道德经》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无和有就是“异名同谓”,指的是形上道的两个方面。

67、达芬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6

68、现今的版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69、庄子对儒家思想是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儒家的思想不适合当时的时代。在这个天下无道的社会,孔子之德并无实现其理想的空间。那种不考虑环境的盲目追求,就好象是螳臂当车,他们的勇气固然可嘉,可是其悲剧的命运早已经决定。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形下,还不知退缩,似乎不能称是明智的做法。

70、即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先秦时期,《管子》中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有二元论倾向。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形是神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到汉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关系的观点已臻系统化,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主张形神相离,认为精神主宰形体,形体灭后精神可以独立存在。如晋僧慧远认为,神感物而非物,所以物化而不灭。道教追求形神俱存,不死不灭,但认为形依靠神而存在,所谓“形须神而立”。另一派主张形神相即,认为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在则神在,形灭则神灭。如桓谭以烛喻形,以火喻神,认为火不能离开烛而独立存在,神也不能脱离形而独存。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对形神关系作了精辟分析,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对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作了最高的哲学总结。

上一篇:用跑龙套造句精品好句22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