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和什么家精品好句53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和什么家 1、对照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对节烈观的批判,几乎就是在批判觉民的价值观,而觉民在小说里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所以巴金真实地展示了......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和什么家

1、对照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对节烈观的批判,几乎就是在批判觉民的价值观,而觉民在小说里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所以巴金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热情,也真实地暴露了自己的局限。

2、小说中的陈姨太出身低微,为了生活不得已嫁给比自己大几十岁的高老太爷做妾。她不会有美好的爱情,不会有幸福的家庭,甚至不会有一个和自己流着相同的血的后代。

3、小说中另一个另一个具有觉醒意识的新女性形象许倩如,作为角色她并没有琴那样饱满,她更像是作者心目中理想新女性的化身。她爽朗大胆,勇于与旧社会决裂,她比琴更加果断坚定,参加革命活动,长发说剪就剪,并且对那些异样的目光和包含恶意的私语不屑一顾。这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关,她的母亲留学日本,父亲是同盟会会员。她对于琴而言是一个引导者,正因为有了她摇摆不定的琴才会下定决心。(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和什么家)。

4、  巴金的家也在成都的北面,就在我进城必经过的北门大桥附近。过了北门大桥,经两个小巷口,就到了正通顺街。沿街前行约200米是正通顺街98号,这就是巴金的家。98号门口站着部队的岗哨。问了哨兵确认这里原来是巴金的故居,现在已被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占用。因为都是军人,哨兵通融让我进去看看。我走进已布满楼房的院子,疑惑这真是巴老的家吗?这里已没有一点川西民居的身影,横竖摆着正在建的及已建成的楼房,偶尔露出个老屋的断墙及破窗,显得杂乱无章。问了几个院内的人,说老房子都拆了,房子不够用要建楼房。拆了?巴金笔下那个气派的李家大院,那个门口有两个石狮子,院内天井相连,雕梁画栋,充满了书香味的“家”已经拆了。可惜可惜,再也看不到了。巴老的家已经不存在了。诺大个院子已没了李家大院的身影,已没了巴金的“家“的感觉。记得巴金在《家》里写道,因四川军阀混战,兵痞们在成都城中四处侵扰百姓,霸占民居。李家大院就曾一度住进了军兵,险将巴金的家变成了军营。幸而巴金的大哥花钱求人,才把那些兵痞”恭送”出家。

5、爱读书的同学如果留意一下作者的生卒年,就会发现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从古至今,大文学家、大画家,大科学家大多长寿。文学家里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孔子,古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根据历史考证,孔子活到了73岁,思想家墨子竟然活到了93岁,思想家、教育家孟子84岁,思想家、文学家庄子84岁,爱国诗人陆游活到86岁等等。。如果这些是古代文学家中的长寿之星的话,那么在现代,最长寿的文学大家就是巴金了,他活了101岁。他生于1904年,直到2005年才去世,在这101年间,可以说完整跨过了中国现代史的各个阶段: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动民国成立到抗日战争,从国内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一直到新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

6、2005年10月17日,巴金在上海去世,这一事件一时间在国人的思想上、情感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哀悼、评书这位老人。在举行葬礼的那一天,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大约有五千人来为巴金老人送行。有的失声痛哭,有的下跪告别,这其中有当代的文学青年,有老人,有孩子,也有文学界的同仁,更有从国外专程赶回来的人们。在近代的文学家中,也只有鲁迅先生去世时有过这样的场面。巴金老人去世时,这一历史画面又重现在我们眼前,那么,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巴金老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近巴金,了解这位世纪老人所走过的路。

7、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8、瑞珏:他怎么还不转过头来?什么事啊,引他想得这样深?这神情,好像在哪里见过。他在念着谁?不说一句话。

9、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10、无论是“青年革命心态”,还是“青年抒情文体”,其核心都是青年。如果将小说中的人物排张表,会看到比觉新大的基本上都是负面人物,比觉新小的大多数都是被迫害的人物,觉新夹在中间是唯一的“圆型人物”,或者说是一个夹在新旧之间的充满矛盾的人物。要理解“五四”以后的进化论意识形态,《家》是一个最简单明了的图表。

11、作品中的“家”是旧体制社会的缩影,高家老太爷是封建大家长制度里的统治者,他的命令就是“圣旨”,是整个高家人行动的圭臬。高老太爷与原配妻子有一个女儿和五个“克”字辈的儿子,后来又娶了一个陈姨太,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但是不到五岁就夭折了。这个一直享有家长尊严的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在家里绝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一点儿挑战。培养的五个儿子,除了老二早夭外,每个人都必须对他惟命是从。可是这种威严下的“从”在我看来仅仅是一种臣服,少了家人之间的相知、和睦、亲密。所以,除了在日本留过学的三儿子——克明,一直处于一种愚孝状态。老四克安、老五克定都成了表里不背里使坏的人物。这两位人前的孝子,背地里找野娼调情,与人赌博,外债高举,后来高老爷去世尸骨未寒,他俩就闹着分遗产。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教育模式,培育的也只会是这样欠缺人文关怀与血肉亲情的逆子吧。

12、巴金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和创作有哪些影响?

13、第三个悲剧,小说把瑞珏写得美丽贤惠,处处体贴觉新,甚至善待梅表姐。这是小说非常成功的一笔,打破了凡父母决定婚姻必定错误的新八股。但是最后为了避免刚去世的老太爷所谓的“血光之灾”,瑞珏要搬出城外待产。难产而死的一章,强调觉新的痛苦视角,也是为了揭露大家庭的黑暗迷信,觉新没有寻求任何医疗协助。

14、今天我们要跟大家一起细读的是巴金和他的小说《家》。

15、 巴金的出生地在成都,他的青少年时期在成都度过,他魂牵梦绕的家就在成都。

16、瑞珏:半夜里叫,好自由!不像我,为着谁苦苦地守候!啊,这是什么鸟叫得这样好?为什么一会儿我的心好暖!

17、放假前,小逛了一圈图书室。室内的名著真是不太多,大多都是当今不知名写手纂成的书籍,这并不是一种鄙夷,只是担忧如今文坛的百花齐放,某些思想并未经过岁月的沉淀,就像刚炒熟的菜,还没有冷却,入嘴,免不了灼口。走了好几个圈儿,古文类的作品倒还可鉴,可是阅读并不流畅;外国文学也还吸引人,可是冗长的表达,总是不够吸引我。罢了罢了,放弃另寻。忽然,巴金系列跃入眼里。许久没读过长篇小说,拿来陶冶情操倒也是不错的选择。带走,细读之。

18、简单归纳:梅与觉新不能成亲是因为与母亲斗气;鸣凤与觉慧无法恋爱是由于阶级鸿沟;瑞珏难产要归罪于迷信习俗;第四段觉民与琴,他们的失败和胜利,则完全基于家长制的权力结构。从今天穿越回去,沙盘推演:第母命——难违;第阶级——有点难度;第迷信——或可避免,觉新可以多找医生;但第不管是婚姻、爱情或者其他事情,“家”里谁最大,说的话就最正确。家庭专制演变成道德结构,恐怕更值得思考。

19、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20、数据虽不敢肯定,但是说《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读者最多的小说之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后来一代代中国的青年读者都喜欢《家》?他们在里边读到了什么?另外,在什么意义上,《家》这个书名,可以和早一些的《药》,以及将近20世纪末的《活着》一样,有可能概括20世纪小说里的中国故事?

21、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郑家的孙少爷郑国光,蕙的母亲与奶奶都不同意,但周伯涛(蕙的父亲)执意要把她嫁到那里去。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22、觉新和梅不能在一起,是因为礼教,母命难违(母命难违,鲁迅也没有办法);觉慧和鸣凤的悲剧,是因为阶级鸿沟。觉慧虽然整天读《新青年》,他对鸣凤的好感其实也还是少爷喜欢丫头。喜欢她的脸、她的姿态,同时又幻想鸣凤如果是小姐就好了。他曾在花园嬉戏时说,“我要接你做三少奶”,叙事者当时马上补充,“他的话的确是出于真心,不过这时候他并不曾把他的处境仔细地思索一番”。这话对一个丫头、一个少女的影响难以估量。鸣风理智上也知道,“你们少爷、老爷的都是反复无常”,但是感情深处被种下了一个致命的希望。所以后来当周氏说要将她给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小时,鸣凤哭着求情,坚决不肯去。周氏一时也有些同情,但她说实话:“这是老太爷答应了的,他说怎么办就要怎么办,我做媳妇的怎敢违抗?”

23、我忍受,我挣扎,我反抗,我想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我想帮助别人,我在生活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我积累了那么多的爱憎……通过那些人物,我在生活,我在战斗。战斗的对象就是高老太爷和他所代表的制度……我拿起笔从来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写得快,说我“粗制滥造”也可以……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也不想控制它们。我以本来面目同读者见面,绝不化妆。我是在向读者交心,我并不想进入文坛。

24、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25、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是浙江嘉兴。巴金自己的大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四五十个男女仆人。祖父叫李镛,做过官,又买了很多地,修了很大的公馆,所以又是官又是商,还写诗,收集字画,和戏班子来往,生活中是一妻两妾,五儿三女。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广元县知县,后来辞官回家。小说淡化了大家庭中“官”的成分,好像只是乡绅地主。不过打仗的时候,大家庭还是有一些政治关系,可以使得军阀不来骚扰。

26、梅一生凄凉,一半因为觉新的软弱,一半因为她自己的顺从。她是所有接受新思潮影响的亲年里,宿命观最强的。礼教不可反抗,母命不可违背,所以她只能自叹薄命,以泪洗面,过早地结束一生。梅是值得同情的,封建礼教摧残了她的幸福和爱情,除此之外,她也是死在自己的软弱和不反抗之中。

27、  大约从1990年开始,全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成都启动了府南河工程,沿河两岸及城中心的部分地段开始了大拆大建。大量的老屋快速消失了,大量的高楼建了起来。成都已变得有些陌生,失去了千年的模样。据说在大拆迁时也差点把正通顺街的双眼井拆了。还是青羊区的“狗哥”以血肉之躯阻挡了正在拆除的钢铁挖掘机,大呼不能拆。”狗哥“是当时青羊区委书记的司机,拆除的人不敢拿他怎样。狗哥说,拆了双眼井,巴老回来就找不到家了,不能拆。硬是以个人之力把双眼井保了下来。如今,这里已成了成都的一个旅游景点,成了巴金的怀念地。世界各地的文化名人来到成都时也多来这双眼井看看,怀念下巴老的“家”。当年,台湾作家三毛来成都时也曾走街串巷,四处寻访巴金的家,遗憾没找到。若干年后,我把她画到了双眼井,坐在了巴老的家门口,算是了了她的心愿。

28、瑞珏与梅是相似的,她们都美丽善良,忍让顺从,恪守封建礼教不敢逾越半步。她们出于本能地去依附男人,缺乏人格的独立和自我保护意识。她们的不幸是可以通过反抗而避免的,但是她们从未去尝试。

29、《家》中还有一类女性,她们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有进步性,敢于抗争。她们是这本沉重的书中的一抹阳光,带来了一线生机和一丝希望。比如琴和许倩如,她们是时代新女性的代表,她们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30、二哥觉民:拒绝家里的安排,逃婚而坚定地与琴在一起。

31、觉新:怎么她还在那儿不动,一尊泥塑的菩萨。这是什么孽!要我一生陪着这个人,眉都不会皱一皱,一块会喘气的石头!

32、黄子平在给巴金《激流三部曲》写序的时候指出,觉慧、觉民跟高老太爷在道德观上有其相通的地方,违反传统道德的是克安、克定那一辈人。“‘你们说,你们在哪一点上可以给我们后辈做个榜样?’准则是礼教的准则,权威是爷爷的权威,产业是先辈的产业,支撑‘严辞’的‘正义’并非来自叛徒们信奉的‘新思想’,而是他们深恶痛绝的传统礼教。”(黄子平:《命运三重奏:〈家〉与“家”与“家中人”》)但是,觉慧怎么放过自己呢?他在湖边愤怒,“我是杀死她的凶手。不,不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任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成反比的。在觉民的劝告下,觉慧在湖边有一段独白,体现了典型的巴金文风——

33、  没想到多年后巴老的家还是成了营房。是什么历史变故让小说里的故事情景转为了现实?这个著名的大户人家的川西民居--李家大院如今怎么变成了军营?不得而知。只能感叹时间的沧桑巨变吧!在营房门口的街边上我发现了两口井。附近的居民告诉我说这叫“双眼井”,是正通顺街的标志。巴金家就在这里,每次回家他都是找着”双眼井”回来的。是呵,房子都拆了,街巷也变了味,若是没有这“双眼井”,巴老回来时怕是找不到家了。

34、“克’”字辈的下面是“觉”字辈的孙子辈。巴金把笔触重点放在高老爷长子的儿子们——觉新、觉民、觉慧三人身上。大哥觉新因为父亲的早逝,作为长房长孙的他,20岁那年就得挑起家庭的重担。这个人物特别的“苦”,至少在我看来他是这个作品里最“苦”的人。年轻时,经历母亲的死亡,经历父亲的死亡,青春里最情投意合的女子——梅表姐,因为被家里拿到算命先生那里不合适的八字,不得不娶一个自己并不认识的女子为妻,好在这个女子——瑞珏温柔贤惠,瑞珏也是封建官僚家庭里长大的女子,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烂熟于心,后来为觉新生下儿子海儿,得到觉新的爱怜,看似安稳的日子,时间却不长久,瑞珏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死亡。觉新遭受了人世间的种种厄运,但是这种厄运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封建礼教制度。礼教制度禁锢他的行为,顺从长辈志愿,他不能和自己心爱的女子结婚。封建思想顽疾根深,仅凭江湖术士之言,便让瑞珏到城外极差的环境里生产。两个弟弟嘲笑他为“不抵抗主义者”,作为读者的我,时时也发出这种“怒其不争”之感。可他确实又是可悲的,一个纯良的人要努力维持这个害他一世的家,像一个奴隶一样为这个家服务,却并未为自己赢得半丝尊严。“觉新”是巴金带着血和泪来叙写的人物,人物原型来自于巴金苦难的长兄。他将对兄长的怀念、内疚寄托在作品人物中,唤醒那段沉重的回忆,文中并未过多着墨觉慧对觉新的理解,相反,他俩存在诸多的不合,互不理解。巴金先生含而不露的将对人物的情感留白给读者,让读者随心阅读后去感悟作者的深情。我想,这种艺术震撼是远远大于直观视觉的。这也是觉新“最”苦的原因吧!

35、如陈姨太一般的人,她们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者。她们应当被同情可怜,在封建社会中被传统观念扭曲,失去了自我,变成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附属品,在外界社会没有话语权,不受人重视,只有通过依附男性,才能获得一点点的地位。

36、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37、我在这里看过巴老伯好些回,他是这里的名人,名字总在报上转,常发言,在家中情形呢,还像是和过去相差不多。男孩子和龙龙在上海时差不多大,行动剧烈却和在昆明时大二姐家的歪鼻子等不相上下。我还不曾见过他舞枕头作战情形,因为卧室在楼上,却见他在客厅中用吃糖后的小纸团打王道乾小女孩的神气。王道乾女孩长得极好看,脸黑黑的,大眼珠子乌黑,只五六岁大,简直受不住那种进攻,又不好哭,只藏在她爸爸身后去,眼睛湿莹莹的,直到拿到桌上一颗糖才稳定情绪。……长得方面大耳,比你们小时可英雄得多。还有个巴小姐,比他稍大,声音也和她妈妈一样,说话时比一般人高半音。我今天还去他家玩,可能还要画一张花园或客厅回来。今天又下雨,上海雨简直落不完!

38、“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一大原因,另外,两人的软弱不反抗也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9、更可怕的是,就连这些被迫害者自己也接受了这样的宿命。吃人的封建礼教几乎将她们的独立思想吞噬殆尽,然而这些人却毫无知觉。所以才会有人觉得到老了被主人随便嫁给一个老实的庄家汉是个不错的结局,她们认命了,天生低人一等这样的想法在这些可怜的小姑娘们的脑子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传统阶级观念几千年的存在,造成了贫苦人的奴性。

40、巴金的《家》,是20世纪中国销量最高的小说之一。1931—1932年在《时报》连载时题名为《激流》,读者反应并不强烈,还差点被报社“腰斩”。1933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迅速出名。吴福辉认为看报纸连载和读单行本的是两类不同的读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学生。(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这是很精到的观察。市民或是已经妥协了的觉新们,现坐在茶楼看报纸连载,希望看各种八卦或白日梦;学生还是觉慧的同d,一腔热血无处奔涌。说明报刊与学校这两个现代文学接触社会的不同途径,既反映不同读者需求,也影响作家选择倾向——从李伯元、张恨水到金庸,报人作家更注意市民销量,鲁迅等“兼职教授”更在意对学生的影响。巴金后来可能是唯一依靠版税稿费生活的作家。《家》在1949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版。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种《家》的版本累计印刷90次,总数437万。再加上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巴金选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出过繁体版本。总之《家》和《红楼梦》一样,是历来印数比较多的中国小说(20世纪50年代《红岩》等作品,也销量巨大,但有指定教材、政府推荐等因素存在)。

41、作品《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42、那时,一个让大家兴奋又感到有些陌生的时代开始了。

43、我们从这个故事情节中也可看出,这个《家》,有着巴金自己家庭的影子。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真实反映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激励了年轻人反抗旧制度,追求自由民主的热情。在《家》中,巴金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讲述了一个封建地主家庭走向没落的故事。觉慧就是他自己的写照,而小说中逆来顺受的大哥觉新,则处处都有作者自己的大哥李尧枚的影子。

44、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45、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46、他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47、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

48、  看到被拆了的老屋,我更是心痛。这些屋虽老,却是非常精致。墙砖上有雕刻,窗户雕的更是精美,连瓦当上都是花兽齐全。一户老屋就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在北京时,我就特别喜欢画这些老屋。我常常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胡同里乱窜,找到喜欢的老屋就蹲着画一天。老师赵雁潮也常常带着我去圆明园的后花园画那些残留的老屋。被八国联军浩劫后的圆明园仍不失其皇家气派,虽残败却威严地矗立着。圆明园地域广阔。在它的后花园有很大一片莲池,沿池边就是些农家小院的老屋。这些老屋都非常精美,虽老虽破仍不失皇家的风范。估计这些老屋原来也是些有身份的人住的,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待候皇上的,其房屋当然修建的不俗。八国联军主要烧抢了大殿大房,这些小院小屋基本完好的保存了下来。现在住了许多的农户,房屋已破旧不堪。不知这些老屋多年后是否也是消失的命运?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天下午都来圆明园画这些老屋,想留存点它们的印记。

49、家中大办丧事。这个时候大哥觉新的妻子瑞珏即将生产,但是高老太爷的一个姨太太却说老太爷刚去世,家里不能见血,不然会有血光之灾,用这样的借口把瑞珏赶到了郊外的一个偏僻屋子里待产。觉新不敢反对,最终瑞珏因为生产时照顾不周到而难产死亡。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认识到这个家应该出个叛徒,所以他支持觉慧离开家去了上海。

50、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巴金是受西方影响较深的,欧洲的很多作家在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形成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欧洲留学期间,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也在不断地冲击着他,使他对于中国社会、人民的种种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思想基础。

51、泪水流了下来,滴在书页上,我是个极易多愁善感的人,哀痛这个具有“灵”“美”“力”符号的人物的毁灭,更痛恨那个社会的罪恶。就是这么个热爱生活的美好的小人物,连她想做个丫环活在这世上的愿望也不能够实现,能不令人唏嘘么?再一次感受到时代的悲哀,这种等级分明的时期,留给普通善良大众的只有深深伤害。几千年的封建顽疾,却不是这样说拔根就能拔根的。即使是如今这个社会,某种思想也是存在的。

52、第一类是以陈姨太等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麻木者,她们本身受着封建礼教的压迫,但是却完全对此感到不对劲,反而用她们那套旧思想去压迫残害和她们同样的女人,是被传统社会扭曲的形象;

上一篇:好友留言同学录200字精品好句48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