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简介大全精品好句81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历史名人简介大全 1、↓许正绶有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忠于职守的精神,虽一介小官,仍被湖州百姓称为历史上的“名宦”。而在家又是一名至诚至孝的孝子。 2、   《沃洲记》与《剡录......

历史名人简介大全

1、↓许正绶有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忠于职守的精神,虽一介小官,仍被湖州百姓称为历史上的“名宦”。而在家又是一名至诚至孝的孝子。

2、   《沃洲记》与《剡录》所录六朝入剡人士固然已是不少,细考也有遗漏,今将较为重要的补充如下:

3、种稻三十顷,种柳百余株。稻可供饘粥,柳可爨庖厨。息耒柳阴下,读书稻田隅。以乐尧舜道,同是耕莘夫。

4、胡克家治学谨严,工诗文,又酷爱文史,关注国学整理工作。他精心校刊出版的《昭明文选》和《资治通鉴》,世称善本,至今仍在沿用,在学术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5、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6、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7、    一类是家在会稽郡内常有机会入剡者,如谢氏家族,王徽之等。

8、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9、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0、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11、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12、河北五廷柱:颜良、文丑、张颌、高览、淳于琼

13、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14、    王文度(?一375):名坦之,王述子。弱冠与部超俱有重名。简文崩,受遗诏与谢安共辅幼主。与支遁不相得,而与竺法师(当为竺潜,或以为竺法仰)交甚深,二人曾约先亡告幽明事。竺潜宁康二年先卒,曾梦告坦之,三年(375),坦之亦卒。

15、家庭成员:父亲为魏文炳,还有两个兄弟为魏仲仁、魏仲刚

16、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汉初三杰之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17、    王珣:字元琳,丞相导之孙,王洽之子。少以清秀称。,太元中曾为吴内史。宁康二年,竺潜卒于剡山。是年王珣曾礼支遁墓,有《(支遁)法师墓下诗序》曰:“余以宁康二年命驾至石城山,即法师之丘也。”可见曾入剡。(见《世说·伤逝》)周翼:字飞卿,陈郡人,郄鉴外甥。咸康五年,部公亡,翼为剡令,解职归,心丧三年。历青州刺史,少府卿,年六十四而卒。(见《世说·德行》)

18、杨洪(明朝中期将领)(1381年10月11日—1451年10月7日(1) ),字宗道,汉族。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生于应天府六合(今江苏南京) 。明朝名将。

19、   六朝时期是剡中文化大放异彩时期,也是剡中地域文明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六朝剡中文化,说到底是清谈与佛学碰撞融合的结果,是高僧和名士共同创造的。它寄托于灵山秀水之间,其核心地域在剡东,即今新昌县境内。这一时期的高僧活动,另有专文论述,本文试图就这一时期入剡名士作一简介。

20、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21、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22、    何次道(292—346或曰?一344):名充。庐江人,思韵淹通,有文义才情。咸和三年(328)平苏峻后,出为会稽内史。王导薨,进尚书今加领军。建元元年(343)为骠骑将军,十月与支遁于吴县山下合八关斋。庾冰卒后专辅幼主,封都乡侯。永和二年(344)卒。

23、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24、    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下简称《沃洲记》)十八名士虽标以“晋宋以来”,而实全是东晋时人,寻其源,便不难发现实来自梁·慧皎《高僧传》。其卷四《支遁传》中记录与支遁交往的名人21人,除谢安、殷浩、刘系之三人外,即是《沃洲记》中所记18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12人连记在一起“王洽、刘恢……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也正是《沃洲记》中第二人王洽起至第十三人袁彦伯止的十二人名,一人不差,且顺序、名号也基本相同。《支遁传》记及卫玠是:“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及见支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只作比拟而已,《沃洲记》竟把卫玠也列入入剡十八人之中。卫玠卒于支遁出生前二年,剡地尚未开发,本无因入剡,倒是谢安家住上虞,常与王羲之、支遁游,颇多入剡机会、而十八人中却不列。还值得一提的是《沃洲记》十八人中竟有王洽、刘恢、殷融、桓彦表、王敬仁、王文度、谢长霞、袁彦伯、王濛、卫玠、蔡叔子等十一人未能找到确切资料可证明其曾入剡。《支遁传》所记可能是在京时的交往。

25、    刘勰(465—532):字彦知,东莞莒人,早孤,依定林寺僧祐,博通经论,为文长于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为文。有《文心雕龙》传世。梁天监十五年(516)僧祐造石城石弥勒像成,勰为作《建安王造造剡石城寺石像碑》。文中记述石城景色宛如亲历,当来石城撰文。

26、《留侯受南唐节度使知郡事,辟予为属,以诗谢之》

27、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28、七狼八虎:延平、延定、延朗、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延顺

29、父应极,曾任翰林待制。伯琦年幼随父进京生活,进国子监读书,为上舍生。完成学业后,被任将士郎、翰林院修撰,继任宣文阁授经郎。伯琦文藻彬郁,篆籀精深,流声中外,元顺帝命其篆刻“宣文阁宝”印章,题写“宣文阁”匾额,又令书“至正通宝”币文。至正八年(1348)伯琦应召人京为翰林待制,后又升为直学士,任兵部侍郎、监察御史、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明朝建立后伯琦回鄱阳,不久病逝。

30、刘禅:“乐不思蜀”,简单的词语竟有如此神力,让一个帝王的名字腐朽。后来人不曾想过,如果不能忘却痛苦,世上还怎会有乐观和幸福?帝王也是凡人,习惯了仰视的人们或许不能容忍贵族的平凡。古往今来,天灾人祸,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有些时候,忘却才能催人奋进。

31、  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3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33、武则天: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而折道绕行。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34、安禄山的成功,可以说是得益于唐玄宗所创造的当时最豪华的宫廷娱乐圈儿,他感动了宫廷娱乐圈儿的总策划,而恰恰这个总策划的另一个职业是皇帝,于是,剩下的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35、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36、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穆宗隆庆初,赠光禄寺少卿,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故称“杨文宪”。

37、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38、“国士无双”、“功高无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39、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40、公元1688年,也就是历的清朝康熙27年,由于御史郭瑗的弹劾,一代权相纳兰明珠被捕下狱,罪名是“结d营私,负恩乱政”。

41、  王延彬(886-930),字表文,武肃王王审邽长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生于泉州。唐末五代任泉州刺史,累封至检校太傅开国候,卒赠侍中。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逝世,葬南安县云台山。

42、     蓝玉,苗族,明朝名将,祖籍城步,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临战勇敢,所向多捷,由管军镇抚积功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明朝建立后,官拜大将军,被封为“凉国公”。洪武四年(1371),从征虏前将军傅友德参加明军灭夏之战,克绵州(今四川绵阳)。次年,从征虏大将军徐达北征,败北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等地。七年,率师克兴和(今河北张北),俘北元国公帖里密赤等59人。十一年,与西平侯沐英征西番(今甘肃、青海藏族居住区)获胜。次年还师,封永昌侯。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将军从傅友德取云南,功著。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北元太尉纳哈出,乘大雪率轻骑袭破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杀元平章果来,会主力进至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接受纳哈出降,后代冯胜为大将军。二十一年,率师15万,于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获北元主次子地保奴以下百余人,追获吴王朵儿只等以下3000人。奏捷京师,被太祖朱元璋比为名将卫青、李靖。后恃功专恣,为太祖所恶,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蓝玉,并抄灭家产、诛灭三族,制造骇人听闻的“蓝狱”。当时,蓝玉故里城步扶林的蓝姓居民为避祸改姓秦,蓝玉定居地安微定远的蓝姓居民改姓青。

43、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44、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45、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46、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4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48、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

49、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其作品《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历史之父之称。

50、成吉思汗: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51、他为一民族整个的封建的历程确定了包括:文化,思想,道德等全方位的规范法则。即使身处21世纪的我们已然能体会,这位先哲对我们华夏文明的原创力。

52、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53、伏羲初画卦,苍氏乃制字。点画有偏旁,阴阳贵协比。古者不嫌名,周公始称讳。始讳犹未酷,后习转多忌。或援他代易,或变文回避。滥觞久滋蔓,伤心日益炽。孙休命子名,吴国尊王意。单莔雨升僻,壹臣昷蔜称异。梁复踵已非,时亦迹旧事。耑免杰自其蜀闯是其二。鄙哉化晵名,陋矣麦黄耑义。大唐有天下,武后拥神器。私制迄无取,古音实相类。历壎乙囝星,□忠厓□埊。□圀及曌□,作史难详备。唐祚值倾危,刘龑怀僭伪。吁嗟毒蛟辈,睥睨飞龙位。龑岩虽同音,形体殊乖致。废学愧未弘,来问辱不弃。奇字难雄博,摛文伏韩智。因诵鄙所闻,敢布诸下吏。

54、杨慎:(1488年12月8日(1)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55、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56、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不胜枚举,他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天的中国从历史走来,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57、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58、《礼记?檀弓下》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齐国闹饥荒,粮食颗粒不收,许多百姓离乡背井逃往他乡。当时有个叫黔敖的富人在饥民来往密集的地方施舍食物。

59、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60、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祜、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为一列,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修、邳彤、刘植、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

61、↓崇祯元年(1628),倪元璐上疏朝廷,为东林d人据理力争,并要求朝廷撤销魏忠贤主持修订的《三朝要典》。

62、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63、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64、  《咏史诗》共3卷,《四部丛刊三编》本有胡曾同时人邵阳陈盖作注及京兆米崇吉评注。另有《安定集》10卷,今佚。《全唐诗》共录为1卷,仅存数首。事迹见《唐才子传》、王重民《补唐书胡曾传》(《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65、     灵山秀水孕育下,文学上启了山水诗派的先河。山水诗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它滥觞于东晋时期,晋僧支遁开其端,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先驱,也是这一流派中的极其重要的人物,支、谢恰恰是活动于剡中一带的人物。灵运家始宁,原是剡地一部分。其许多写山水的作品都与剡中山水有关。如孙绰的《天台山赋》、谢灵运的《山居赋》就是描写剡地风光的代表作,其《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就写了剡溪天姥风光。

66、    许元(玄)度:名询,穆帝时高阳人,父(日文),随中宗过江,迁会稽内史,因家山阴。有才藻,善属文,与孙绰并为一时文宗。托迹永兴西山(今萧山),萧然自致,曾于崇化寺造四层塔,“露盘,相轮乃是剡县飞来。”著有《许元度集》,叙支遁曰“支遁字道林,常隐剡东山,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放。”并载戴安道过遁墓而叹一事。询后入剡山莫知所止,或以为升仙。今嵊县金庭留有许氏裔孙。又有济度村,许家庙,传元度曾居此。

67、吉中孚(约730年-790年),字子猷,鄱阳人。约唐代宗大历年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工诗歌,与卢纶、钱起等齐名。

68、正统十三年(1448年),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自永乐初至正统末年,杨洪在边已四十余年,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对他十分畏惧,称其为“杨王”。史称杨洪“自百户至封侯,威名闻岭北,未尝专杀一人”。

69、三藩、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70、杨时(1053—1135)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姓杨,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将乐人。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思想高超,朱熹在其著作中经常指出杨时受《列子》影响的特点。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被奉为“程氏正宗”,著有《二程粹言》等。

71、    这些人士的事迹在正史及《世说新语》《建康实录》等书中都是有案可查的。

72、↓尽管如此,罗振玉仍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并开始学术著作。从19岁到29岁间,著书竟达20余种。

73、平心而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虽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彰美,不隐恶”,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即以他写楚汉相争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而言,写刘邦,他写了他的知人善任、宽宏大量,也写了他的粗鄙言行,无赖嘴脸;写项羽,既写他屠城纵火的残暴、刚愎自用的愚昧,也写了他对下属和士兵的仁爱关怀、对敌人作战的英勇无敌。

74、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75、    谢长霞:《支遁传》及《王羲之传》作谢长遐,《剡录》作谢长度(朗)。长霞史实不明。长度名朗,小名胡儿,谢安次兄子。咏雪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者是。家本上虞东山一带,仕至东阳太守。

76、傅作义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d员。1949年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d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归回人民, 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兵燹。

77、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78、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清初著名将领。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由于“施琅背郑降清”,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分歧。   施琅,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施琅画像施琅1651年随郑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挡,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时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郑召集抵抗将领一概重赏,唯独对“假回闲员”施琅奋勇抗敌只字未提,只赏纹银二百了事,先前施琅左先锋兵权也未恢复其职,个中诸多缘由引起施对郑不满情绪,恰在此时,施琅一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于郑成功处,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    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施琅-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平定台湾,顺利招抚郑氏集团。并上疏清廷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终于得到康熙皇帝支持。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平台,之后,他积极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驻守,力主保台固疆。他为祖国的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为一些人士所诟病。对施琅的评价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史学观点的不同。  收复台湾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6月,奉旨收复台湾,统帅福建舟师迅速攻取澎湖,尔后,利用有利的态势,主动、积极地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促使郑氏集团放弃抵抗而就抚。台湾本岛不战而下。传说——施琅求水其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争议。施琅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在分管兵部的清朝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乃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潘湖叟黄锡衮的妹夫)的意见打动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此后,台湾在甲午战后曾被日本侵占五十年,二战后于1945年光复。    郑经接替郑成功后,由于内部陈永华(郑克臧岳父)和冯锡范(郑克塽岳父)发生内讧。病中的郑经把政务交由长子郑克臧处理,克臧聪明能干,做事井井有条,从来没有过失,也很受郑经的宠爱和信任。郑经病逝后,冯锡范毒死郑克臧,立11岁的傀儡郑克塽为延平王,冯锡范专横,贪赃枉法,大失人心。    1664年施琅由于建议,清朝派他率兵攻取金厦新胜,预备“进攻澎湖,直捣台湾”,称为“四海归边民无患”。    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施琅即上《边患宜靖疏》,次年又写《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防兵,益广地方,增加赋税,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他分析双方的力量,指出台湾“兵计不满二万之从,船兵大小不上二百号”,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台湾,实赖汪洋大海为之禁锢。而福建“水师官兵共有一万有奇,经制陆师及投诚官兵为数不少”,只要从中挑选劲旅二万,足平台湾。他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痈为患”。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攻击,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他的建议压下来。施琅的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13年,但他仍然矢志复台报仇,实现自己的意愿。在京之日,他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筹”,以俟朝廷起用。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10月,清0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他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躬亲挑选整搠”,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    1683年6月14日,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在施琅大军压境之下,郑克塽茫然的说:“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郑克塽毕竟是聪明的,听从了刘国轩的劝告。    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军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后,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对郑成功毫无怨仇。(原祭郑成功文: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威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诛,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独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则已。“祭毕,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郑氏官兵和台湾百姓深受感动。赞扬施琅胸襟宽广,能以大局为重。冷静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远非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拟)。  为官之道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治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0“规礼”收入私囊。他死后几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发布上谕说:“闽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著总督郝玉麟,宣朕谕旨,永行禁革。”    在施琅的治下,规定“赴台者不许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连雅堂《台湾通史》)。首先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以及“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抑,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79、↓许正绶时刻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先后写下《喜复定海并望粤东捷音》、《闻定海再陷》、《闻镇海被陷》、《闻宁波被陷》、《撤兵二首叠前韵》等诗篇。

80、  谭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

上一篇:诸葛亮名言非宁静无以致远精品好句5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