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精品好句75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1、④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2、于鹄,大历、贞元年间人,籍贯不详,生卒年不详。与张籍友善。曾隐居汉阳一带,......

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1、④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2、于鹄,大历、贞元年间人,籍贯不详,生卒年不详。与张籍友善。曾隐居汉阳一带,一度任诸府从事。贞元十二年(796)前后归山,此后事迹无考。

3、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穆宗也感到后悔,命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4、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5、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6、文学成就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南行前集叙》)。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规绳"(《送水丘秀才序》),更不应"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7、⑤吊(抚慰)之孤                

8、建中二年(781年)于鹄南来,本年或之前潜心问道,访庐山黄洞元,有诗作《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访黄尊师》;

9、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10、  紧临墓前有古今碑刻三通。其中清代碑楼两座,东侧碑为《乾隆十五年御祭碑》,乾隆已酉八月上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臣韩九龄敬刊;墓前西侧立有《唐韩文公墓碑》。记载有:大清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戌仲春上浣吉日,户部主事前翰林院编修钦州后学冯敏昌敬书,孟州知县O山仇汝瑚书立石,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臣韩九龄同立。

11、②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至情之文”③如叙家常,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④变幻无穷,层次严谨的巧妙结构(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12、③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13、《校笺》认为大历七年(772年),宋俨立太尉碑时,于鹄在当地参与了饯送事宜。

14、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接受了本台记者的采访。

15、大历四年(769年)或稍前在河朔,于鹄与樊泽同学与东溪;

16、唐大历十二年(777),长兄韩会因“元载私d案”而受牵连,由起居舍人被贬为韶州刺史。

17、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18、傅璇琼《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于鹄生平介绍如下(节录):

19、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20、元和四年(809年)六月十日,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21、《别旧山》:“自是去人身渐老,暮山流水任东来。”这里的旧山指的可能是早年隐居的汉阳山中。

22、稿件一经录用,平台两周内会及时通知,若两周内没有接到通知,可撤稿。点击量较高和转发量较大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23、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24、  坟墓前神道西侧的两通古碑。神道西侧东碑《捐修韩文公墓旁垣记》,大清乾隆三十二年孟春吉日,咸丰六年三月吉日补修碑记。其西古碑字迹模糊难辨,亦为清代碑刻。

25、据籍贯考辨部分,参上一节考证,可以补充的编年是:于鹄大历七年(772年)前后曾在河北南部的邢台一带游历。另外,经考证还可作如下判断:

26、生平与思想嘉□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27、由于于鹄的生平资料极少,所以现可知的于鹄的友数量也很少,除了张籍、杜俨、樊泽等可以根据诗歌比较容易确定的人外,其他如李太守、王都护等由于资料的缺少己不可考。但根据张籍的一些资料,还可以确定于鹄跟王建是认识的。

28、我觉得韩愈研究是我们孟州的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名片,也是我们孟州的历史文化名人,我想今后如果全国各地的学者,还有研究会,包括孟州的地方几方面大家共同努力,韩愈研究一定会在我们,今后有一个非常光明灿烂的未来的前景。

29、笔者比较认同相识和州说。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籍也在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闾里”应指和州,张籍少年时代在和州时,就写出数量不少的文章,已经具有与人作诗唱和的能力。张籍“初有章句”之时,应该是在和州。且张籍至漳溪,认识了人生中另一个知音诗友王建,这时即使认识于鹄,也不能称“相和者唯君”,所以张籍与于鹄相识应在和州。再据《张籍年谱》中籍在和州的时间,两人相识时间约为建中四年(783年)。

30、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31、  韩愈墓园是豫北的一个著名的人文历史名胜景早观,不仅是孟州的骄傲,同时也是河南的一张靓丽历边文化名片。墓园内那苍翠粗壮的古柏,那随风摇曳的青青翠竹,不正象征着“百代文宗”韩愈卓越的文学成就与耿直济世的报国精神,像古柏一样常青不衰,永载中华文学汗青么?

32、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33、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起用旧d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d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34、第合乎慎终追远的孝文化之丧葬伦理。孔子强调孝亲,需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唐代通过法律,强化了孝伦理,《唐律疏义》规定了孝行的法律条文,将“孝治”付诸司法实践,不孝等同于“谋反”“谋大逆”“恶逆”“大不敬”等罪名,将受到严格惩罚,有效防范、遏制了不孝行为的发生,为民间行孝、尽孝的良序和风气,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中国孝伦理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唐律对“不孝”罪予以严厉惩罚,表面上、直接上体现的是对孝道的强制约束,内在的、间接的是对孝伦理的倡导,告诫、引导臣民要行孝尽孝。唐代的孝文化流行厚葬礼仪,墓志铭是丧葬活动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墓志铭对先人的适当赞美,成为当时活灵活现的民间孝文化的内容。对逝去之人,加以怀念,加以铭记,是丧葬习俗。

35、《湖北府县●辑汉阳府志卷之四十二●隐逸志》:(于鹄)贞观间诗人,尝为诸府从事,隐居汉阳,作买山吟以见志。

36、建中元年,举贤良对策,礼部侍郎于邵厚遇之。与杨炎善,荐为补阙,历都官员外郎。泽好读兵书,朝廷以其有将帅材,寻兼御史中丞,充通和蕃使,蕃中用事宰相尚结赞深礼之。寻从凤翔节度张镒与吐蕃会盟于清水,迁金部郎中、御史中丞、山南节度行军司马。时李希烈背叛,诏以普王为行军元帅,征泽为谏议大夫、元帅行军右司马。属驾幸奉天,普王不行,泽改右庶子、兼中丞,复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寻代贾耽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等使。

37、韩愈还有一篇类似俳谐而实质是抒发才高见屈、忧愤甚广的文章《进学解》。历来的论者都说此文源于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新唐书》本传也说他“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其实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比“自喻”广阔得多。其中有“自喻”,却不仅是“自喻”,主要还是宣传选拔人材的观点。

38、同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39、  韩愈墓园座北面南,今天占地近百余亩。韩庄村路边有一座高大宏伟的文宗阁,修建于1991年。上下两层,墙体朱红色,上层楼阁悬挂有“文宗阁”匾额,下层匾额“韩园”。

40、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即宣州),只身前往长安,欲投奔族兄韩弇。适逢韩弇前往河中,后遇害,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41、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士。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讳辩》。

42、  东园在西园第三院落东侧,为近些年扩建,园内依旧是翠柏蓊郁。南半部分为碑廊,廊内雕刻现代名人题记。

43、于鹄,约生于天宝六年(746年),河北南部人。与张籍友善,且与王建相识。曾隐居汉阳一带,大历中,尝应荐历诸府从事。曾在樊泽幕中任职。796年前后归山。约卒于贞元十六年(800年)至元和元年(806年)间。

44、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45、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46、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47、孟州作为韩愈的故里,也是很重要的名人所成长、曾经所生活的一个地方,那么对于韩愈他的整个后来的人格,他文学风貌之间的形成也是具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48、有一士卒手执兵器上前几步说:“先太师(王武俊)为国家击退朱滔,他的血衣仍在这里。我军有什么地方辜负了朝廷,以致被作为叛贼征讨!”韩愈说:“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就好了,他开始时叛乱,后来归顺朝廷,加官进爵,因此,由叛逆转变而为福贵难道还远吗?从安禄山、史思明到吴元济、李师道,割据叛乱,他们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众人回答:“没有。”

49、潘向黎: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50、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51、等到韩愈回京后,即上奏唐穆宗。穆宗采纳其建议,通令全国不许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这一措施解救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

52、据上可知,于鹄有几个从军的友人,这可能与他曾在军中经历有关。

53、贞元二年(786年),于鹄约在本年在长安,并指出于鹄诗中所及之地多为江汉一带,诗中的“乱”当指李希烈事;

54、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55、贬任潮州刺史,是韩愈第三次下岭南。唐元和十四年(819),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书唐宪宗,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传播,要求唐宪宗不要迎接和奉养佛骨,但幻想能成佛成仙的唐宪宗怒火大发,狂吼:“韩愈狂妄!”并下旨将韩愈处死。好在宰相裴度等人为韩愈求情,才免除韩愈死罪,改判他前往“落后蛮荒的瘴疠之地”潮州任刺史。

56、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57、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

58、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59、贞元二年(786年),于鹄约在本年在长安,并指出于鹄诗中所及之地多为江汉一带,诗中的“乱”当指李希烈事;

60、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 。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61、  走上两层台阶层,即是韩愈墓的山门,亦即祠堂,殿三楹,硬山顶建筑。正中匾额“韩文公祠”。东侧匾额“百代文宗”,为薄一波题写。西侧匾额“文统天下”,为姬鹏飞题词。山门还有一副楹联;"辟佛老弘儒学扬道德仁义之风心雄万古,去陈言扶大雅绮靡之习启重八家"。山门背后居中及祠堂内有三块匾额,柱子上也有一副金色楹联:“文章冠千古皆圣贤学问,气概震敌胆属将相韬略”。

62、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63、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当时,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向朝廷索求节钺。

64、《唐才子传》:鹄,初买山于汉阳高隐。三十犹未成名。

65、在韩文公祠墙壁上,挂着《韩愈诗文成语集锦》,“不平则鸣,飞黄腾达,同工异曲”等成语,出自韩愈诗文。《韩愈诗文成语集锦》给成语释义和注明出处。韩愈一生敏而好学,创造了“业精于勤”等300余个成语。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兼收并蓄、雷厉风行、力挽狂澜等。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

66、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67、于鹄《送韦判官归蓟门》:“桑干归路远,闻说亦愁人。”《送客游边》:“若过并州北,谁人不忆家。”从诗中可以看出,北方蓟门、并州之类的地方,也不为诗人的故乡。

68、  文讯动态 通知公告 文艺理论 河洛人文 

69、  韩愈的伟大成就与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过极大影响。我国历代名人都对韩愈一生进行高度的评价。毛泽东认为,文学作品,包括诗,不要把话说尽了,而韩愈的文章和诗就是把话讲完了。近百年来韩愈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也影响深广,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研究韩学的热潮更为广泛。原d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乔石等先后视察和拜谒韩园。江泽民亲自为韩园题写了园名。

70、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71、元和五年(810年),降授河南县令。(8)  当时,魏、郓、幽、镇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百姓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72、第二种情况不太吉利,但更是一种荣誉——谥号。

73、于鹄有《饯司农宋卿立太尉碑了还江东》诗云:“追立新碑日,怜君苦一身。远移深涧石,助立故乡人。草色荒坟绿,松阴古殿春。平生心已遂,归去得垂纶。”太尉即宋璟,开元名相。“追立新碑”事,殆指宋俨大历中立《宋璟碑》事。《金石萃编》卷九七载此碑云:“大历五年冬十二月,孙俨惧遗盛美,不远求蒙,以真卿天禄校文,叨太仆之下列,宪台执简,承谕德之深知。”遂乞颜真卿为撰碑。碑末署:“大历七年壬子九月二十五日,孙俨追建。”此即指“立太尉碑了”一事,时在代宗大历七年(772),可补于鹄大历中事迹。

74、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庵手批东坡词》);〔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格力挺拔,语句遒劲。元□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前人批评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其实苏轼把写诗的笔力句法等带进词作,正可以扩大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作者幻想乘风登月,又不甘心天阙的清寂;〔念奴娇〕"凭高眺远",写诗人"翻然归去",飞上"玉宇琼楼"的"水晶宫";〔满庭芳〕"归去来兮",融合天孙织锦、王质遇仙的神话,虚构了自己银河滩头巧遇织女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处境坎坷、欲远离政治风波的念头。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左庵词话》说:"此老不特兴会高骞,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正是指这类作品而言。

上一篇:泰坦尼克号观后感300字精品好句2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