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精品好句40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1、辩证法学说(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及“主观辩证法”即“思维辩证法”)不是科学,即不是正确的哲学理论,无论怎样改造、修正或发展也不可......

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1、辩证法学说(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及“主观辩证法”即“思维辩证法”)不是科学,即不是正确的哲学理论,无论怎样改造、修正或发展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因此没有出路,不值得花气力去研究,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不可能真正得到“复兴”,徒然浪费人们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辩证法”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以及科学学术研究也没有真正普遍的指导意义。无论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学说还是马哲的辩证法学说,虽然貌似深刻、严密、系统,其具体内容也并非一无可取,但是从根本上说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阶段性的认识结果即只具有哲学史上的意义。

2、这一唯物主义立场当然首先可以从认识论的层面加以理解。此时,面对自在之物的认识者(意识)不再是被动“反映”对象,而是在活生生的过程中主动认识对象。关于这一点,列宁写道:“‘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真正认识的、不断认识的、从不知到知的运动的道路(据我看来,这就是关键所在)。”15论者往往强调列宁在阅读《逻辑学》的概念论部分时对于认识的过程性的强调,而事实上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几乎通篇都对这一问题保持关注。比如,即便在列宁对于“绝对观念”一章的阅读中,在被阿尔都塞指认为展现了“无主体过程”的地方,列宁也特别注意到,“科学是圆圈的圆圈”16——在列宁的语境中,这主要就是指认识过程的扩展和深化是通过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化而实现的。

3、(13)(31)(34)《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343页。

4、专题策划人: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5、马哲的辩证法学说无疑比黑格尔的辩证法学说有进步,其神秘性要少一些,正确因素要多一些,但是依然有根本性的缺陷及失误。马哲“辩证法”混淆了一系列本不应混淆的东西。认为“辩证法是支配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并且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认为前者是指客观世界是“辨证运动”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即支配自然界和支配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规律”。

6、梁志学“黑格尔《自然哲学》简评”(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这些德国自然哲学家们都是用高度思辨的头脑,构造他们的自然图景。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反,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为精神所渗透,自然界的一切过程都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动来解释,而不应该用物质的外在运动来解释。(第1页)···黑格尔给他的自然哲学提出的根本课题就是‘扬弃自然和精神的分离,使精神能认识自己在自然内的本质’(第5页)”黑格尔这类论述似是而非、玄而又玄,只有思想史的意义,而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

7、[ⅩⅩⅨ]如果我知道宗教是外化的、人的自我意识,那么我也就知道,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不是我的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外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我知道我自身的、属于我的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宗教中,倒是在被消灭、被扬弃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

8、张世英《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在黑格尔看来,物质、自然本身是不能有辩证发展的,只有精神、思想才能有辩证发展。因此,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本质上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大精神,即‘绝对精神’。(第17页)···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成是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正、反、合’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第18页)”

9、自然科学是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然科学基础问题则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即从哲学核心领域出发去研究何为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即能够成功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并预测自然现象的发生等问题。

10、《小逻辑》25:内容发展的过程(在逻辑上)必须跟随在意识发展的过程之后,因为内容与意识的关系,乃是潜在(与形式)的关系。

11、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12、Ⅱ.自我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a)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主人和奴隶。(b)自我意识的自由。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苦恼的意识。

13、自然界是天然存在的,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类和人类社会,但人类社会并非自然界的简单发展和延伸,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人类社会自有其极为特殊和复杂的情况。人的肉体属于自然界,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产品直接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创造出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则是自然界所没有的。

14、人们公认,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大败笔。不过,直至马赫等都在讨论的“自然哲学”问题有其可取的一面,即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用我的表达就是自然科学基础作为哲学外围领域之一的问题。这显然应与作为实证科学的自然科学研究严格区分开。黑格尔等未把二者区分开,因此跌了大跤。当然,彻底解决自然科学哲学基础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哲学核心领域的问题必须得到完全正确的解决。

15、“辩证法”的关键特征是二分法。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偏爱二分法,认为它既简洁又对称,而且有某种神秘感,显得玄奥、深邃,把它作为最基本的原则。但实际上这和古代实证科学不发达、有神秘主义倾向有关,同时也和人们没有认识到反义词的特点直接有关,因为反义词都是一对一对的,似乎很整齐,也有某种哲理性。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二分法本身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普遍原理。对有些事情二分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对有些事物则二分没有道理、不正确。因此不应一概而论。此外,这也和对立联想有关,想到“好”就可以联想到“坏”,想到“正确”可以联想到“错误”,有“老”就可以想到“少”,有“取”就可以想到“舍”,等等。人类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理论科学即哲学研究是在追求以简驭繁,从比较少或很少的基本原理出发去圆满解释尽可能多的各类事实和问题。而二分法可以说是很简单的,并且似乎可以说明一切,但这恰恰给人们以很大的误导。

16、我们既要说明这一运动在黑格尔那里所采取的抽象形式,也要说明这一和现代的批判相反的运动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所描述的同一过程的区别;或者更正确些说,要说明这一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形式。

17、正如卢卡奇所言:“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的全部哲学批判,是建立在下面这个思想基础上的:既然黑格尔没见到劳动的这个消极方面,那么在他那里就必然地产生出哲学上错误的分割、错误的统一和唯心主义的神秘化。发现资本主义劳动的实际辩证法,乃是对这样一种哲学进行唯物主义批判的前提,这种哲学,根据对资本主义劳动的片面观点,试图从哲学上理解人类的发展。”(卢卡奇,第119页)显然,他倒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即黑格尔试图以哲学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的发展。通过文本分析便可以发现,马克思当时在费尔巴哈“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科学”的理论关照下就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实质:一方面,黑格尔仅仅是把否定之否定的方面即神学看作是唯一肯定的东西,而不是把现实的、感性的东西看作是肯定的;另一方面,他把精神的自我展现活动,即从异化出发、从无限的、抽象的东西出发,扬弃到有限的、现实的阶段,进而再重新恢复到无限的和抽象的东西即神学,看作是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但并没有把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作为这种现实活动来看待。诚然,这是由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形式所导致的。与把劳动看成是意识、精神自身外化和收回自身的中介环节不同,马克思是在现代存在论的意义上来理解劳动的,即当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当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丧失自身,进而不能由自身的外化进展到收回自身阶段时,这时候黑格尔辩证法的消极性或虚幻性便完全暴露了出来。

18、(1)对象本身对意识说来是正在消逝的东西;

19、黑格尔对克服意识的对象的运动作了如下的描述:

20、(联邦德国)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康德相信他能够证明,一切经验知识都是以关于实在的先天知识为基础的。关于实在的先天知识就是先天为真的综合判断,···康德的难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够解释先天为真的综合判断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这种判断的有效性以什么为根据?康德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先验唯心主义理论。···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即我们所唯一熟悉的、能够有意义地谈论的、经验上实在的世界——就其根本性质来说,是我们自己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能力和悟性的构成物。(第17页,康德这里陷入一基本误区,即未区分开人的实际感知及活动与科学研究,对于实际活动来说,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不必论证的,对经验科学研究来说也基本不用论证,只有对理论科学即哲学研究来说才需要研究和论证,康德所做出的论证即所讲的道理便是做出现象和物自体等一系列区分,这些道理牵强附会,根源在于不知语言符号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刘立群)···一切情况都证明,经验科学的发展把认识论从‘或者是绝对知识,或者是怀疑’这种非此即彼的片面性抉择中解救出来(第23页,确实,经验性实证科学知识通常都是相对的,只有理论科学即哲学能够达到绝对,康德创建的一整套学说即道理就是想达到绝对不变的知识——刘立群)···把现代哲学和西方哲学传统联系起来的因素(之一)··是为整个科学和哲学寻求一个最根本基础的尝试。自古以来,哲学的主要倾向之一就是为一切科学陈述找到一个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基础。这种努力在今天还广泛地进行着,只不过现在是有多少种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有多少个寻求知识最根本基础的方向。先验哲学企图把每一特殊的有关对象的科学的先验性固定在先验的主体之中;现象学想要通过它的还原法和加括号法开辟一条对本质进行严密研究的道路;···(第24页)···维特根斯坦认为:绝对精确的概念是一种理想,人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作一种逻辑神话。(第556页,许多哲学家想寻找自然科学知识可靠的基础,却没想到这与自然科学术语几乎都是单义的这点有关,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许多术语不是单义的、准确的,事实上也就不是科学的、正确的,后来被完全抛弃,例如“燃素”、“热素”。维特根斯坦研究语言哲学问题似也未想到这点——刘立群)···按照《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名称理论,一个真正名字的意义同这个名字所指的物体是一回事。···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对于名字的负载者和名字的意义做出明显的区分。···名字的负载者可能消失,而名字本身却不会因而失去意义;···(第559页)”

21、所谓“辩证法规律”其实是一种虚构,并不存在这一种“规律”。这也与迄今对“规律”的混乱理解有关即“规律”一词多义、词义模糊。与此相关,尽管迄今“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若干可取之处,但从根本上说是有严重缺陷的、站不住脚的,这种研究是没有出路的。这也难怪西方国家学术界几乎无人还研究“自然辩证法”,并且普遍认为它不大科学。(见笔者“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等文)

22、例如,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采用自上而下彻底的生物二分分类法,根据是否会运动而把生物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则根据是否有血分成有血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血动物(无脊椎动物)两类,有血动物又分成温血和冷血,温血动物根据是有毛发还是羽毛再分成两类(哺乳类和鸟类),等等,这样一步步地二分下去,直到一个特定的物种。这种方法直到18世纪后期才发生转变:现代生物分类法创始人、瑞典科学家林奈(1707-1778)在开始时也是用自上而下的分类法,但是他突破了二分法的界限,不再采用二分法,而是发明了一个等级结构的分类体系,在界之下划分纲,纲划分成目,目划分成属,最后是种。这样一个等级体系要比二分法缜密得多,也简明得多。在其后期,他认识到自下而上的分类法要更为恰当,因此把种作为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从对物种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开始,把相似的种归为同一属,把相似的属归为同一目,再把相似的目归为同一纲,等等,这就更不是依照二分法了。

23、(11)StathisKouvelakis.“LeninasReaderofHegel:HypothesesforaReadingofLenin’sNotebooksonHegel’sTheScienceofLogic”.InLeninReloaded:TowardaPolitcsofTruth.Ed.bySebastianBudgen,StathisKouvelakis,andSlavojŽižek,DukeUniversityPress,200p.1

24、第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秘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宾词、象征。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

25、众所周知,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态度主要是在“第三手稿”[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中呈现出来的。马·莫·罗森塔尔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中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以及恩格斯)起初是很少谈论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的,有时候只是就此问题略谈数语。……然而这些片段的表述本身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总的来说,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专门提出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的问题,诚然只是在异化这个范畴的范围内。”(罗森塔尔,第45页)在此,他正确地认识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基本态度:一是对其消极方面的批判,二是对其积极方面的肯定。事实上,马克思本身的论述就已经内涵了这种明确的区分,无需赘言。进言之,罗森塔尔也正确地意识到异化是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的钥匙,特别是将劳动异化视为这种理解的尺度。无疑,这为我们进一步阐释该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但是,他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这两种态度的根据都归结于劳动异化则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26、Ⅰ.真的精神;伦理。Ⅱ.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Ⅲ.确定自身的精神,道德。

27、的确,自然界中有不少事物与对称、与二分法有关,但是也有许多事物和对称、和二分法没有关系,即不应当简单地从“一分为二”角度出发去看待一切自然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就更是如此。无论对称还是二分法都并不是普遍的现象。一件事物、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到许多方面,各种事物和问题之间的关联也是错综复杂,如果只从两分法出发、只去考虑和把握其两个方面,便必然陷入片面性或偏激,因而必然产生失误。例如,与“历史辩证法”密切相联的“阶级论”把人类社会一律简单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认为“阶级斗争必然是你死我活”,便造成极左时期一系列十分荒唐的严重错误。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所有事情都视为两两对立,以为当然如此,例如“不是姓社就是姓资”、“不是姓公就是姓私”等,只是在其中兜圈子,才有“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这类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可笑的观点,仿佛“社会主义只姓公,资本主义只姓私”。

28、但是,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29、其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在“神学-哲学-神学”的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抽象形式之后,马克思接着指出“要说明这一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马克思,第97页)因为虽然黑格尔在阐述历史时采取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而把现实的人的历史裹挟其中,但是马克思还是敏锐地洞见了其积极意义,即它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出了人的产生活动和人的形成历史。这种态度显然不同于费尔巴哈,更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

30、即便该体系本身在黑格尔死后便开始遭到质疑,黑格尔的一些具体思想仍然对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卢卡奇、萨特、波伏瓦、梅洛–庞蒂、拉康、利科、阿伦特、塞拉斯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波普尔所代表的一代人的误解后,黑格尔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复兴。这是因为,他在人类共同体生活方式、艺术和宗教之于人类存在的地位、自然科学思想方式的局限性等话题上提出了至今振聋发聩的见解,尤其是在承认了恶的不可避免性的同时,主张一种理性的乐观主义,强调宽恕与和解的重要性。这些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60年代以来对《精神现象学》的重新解读而实现的。

31、Ⅲ.理性。理性的确定性和真理。(a)观察的理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的观察。(b)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来实现。快乐和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道。(c)自在和自为地实在的个性。精神的动物界和欺骗,或事情本身。立法的理性。审核法律的理性。

32、综上所述,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态度及其根据可以被规定如下: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马克思之所以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消极方面,是因为它所采取的抽象形式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异化,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神学(肯定)-哲学(否定)-神学(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中,它漠不关心现实的人的异化。而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一端,即在剥离其抽象形式之后,真正的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及其运动得以呈现出来,并在一种积极的异化形式(对象化-消极的异化-扬弃=把外化收回自身)中被把握到了。

33、三是在生产关系的意义上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主体及其活动方式。一般而言,黑格尔将主体看作是实体。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设定的人的神性过程,即被抽象化的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必须有一个主体。“但主体只作为结果出现;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马克思,第113页)在这一意义上,黑格尔的主体和实体关系便以颠倒的方式获得了统一。在这里,主体使自身外化并从这种外化中返回自身,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从而以圆圈的方式构成了自身的运动轨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也对它进行了改造。具体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在主体和它的活动对象、产物即实体的关系中来理解的,这是他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果。他认为必须要把主体和思维等要素放在它与社会存在,特别是与经济活动及其要素的关系中来理解。在那里,主体即劳动力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要素而出现的,它与劳动资料相结合,一同构成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由此,主体沉沦在受资本支配的生产运动过程中,犹如主体在黑格尔的精神运动中沉沦进而丧失自身一样。所以,主体要从中获得解放就必须再以颠倒的方式把自身还给自身,即主体成为生产的目的,而不是生产作为主体的目的。这样一来,主体外化自身的运动过程便构成了真正的生产运动,并使主体自身塑形,进而改变这一运动由资本主导的异化状态。

3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行星及其卫星,一旦由于神秘的‘第一推动’而运动起来,它们便依照预定的轨道旋转下去(现在流行的宇宙大爆炸学说与这里批评‘第一推动’学说没有根本区别,恩格斯此观点可取——刘立群)(第264页)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接受它,因而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困难···(第286页)···(人类)历史和自然史所以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第344页)(这里把人类社会的特殊性看得太简单了——刘立群)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把思维归结为运动,这过于简单和肤浅,这与作者不懂得语言符号的特殊重要性等有关——刘立群)(第346页)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马恩只知道反映论,所以只能达到这种简单化的认识,他们不知认识客体与认识结果的区别——刘立群)。···(第364页)”

35、主要基于这个原因,当今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早已基本上不使用“辩证法”这个词,也不把它当作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参见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六卷(凤凰出版社2005年)张慎主编“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确立”一节)。尽管如此,西方在许多地方仍然不自觉地受二分法的束缚,甚至视之为理所当然,尤其是追求思想简单化的人,例如迄今西方、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的“非黑即白式”的“民主-专制”二分法、“正义-邪恶”二分法等等,并因此犯下许多错误。

36、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是说,在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本身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象、自然界、感觉,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我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象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

37、黄志军,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

38、常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否定之否定”。但是达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了“极”?在许多时候,事情还没有达到极端就开始反,有时已经太过分、过了极端却仍没有反。这些都说明这种说法的弹性很大,很模糊,也可以说很不严谨。粗糙、简略、模糊是有关辩证法论述的突出特点。常听人说“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或“人类社会是辩证发展的”,等等。由于“辩证法规律”是错误的虚构,这类说法当然也就站不住脚、没有什么意义。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十分复杂的,仅用辩证法即二分法不可能完整准确地加以认识。

39、(a)扬弃是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是在异化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象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

上一篇:黑格尔哲学观点精品好句6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