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康德哲学三大批判 1、知识的来源通常认为是物质对象,但是他们不承认:我们怎么知道是物质对象,物质对象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我们接受下来的“材料”。特别是休......
康德哲学三大批判
1、知识的来源通常认为是物质对象,但是他们不承认:我们怎么知道是物质对象,物质对象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我们接受下来的“材料”。特别是休谟,他是一种怀疑论的经验论。当时的哲学界没有人能驳倒休谟,因为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是批不倒的,这就是当时休谟所提出的对人类知识体系的一个巨大挑战。而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恰恰是休谟,康德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2、但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英国盛行的是经验派。那是由培根所开创的,并经过霍布斯、洛克到贝克莱、休谟发展的。经验派注重经验,注重从感性经验和感觉里面获取知识,就像洛克讲的: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理性派则不同,他们强调先验的观点,就是人心不是白板,人心中有一些先验的观念,我们凭着这些先验的观念去把握知识,一切知识的基础就是理性直观的知识。理性的有些知识是不用证明的,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心中固有这样一些直接的知识,所以能认识和把握我们的对象,我们对对象的把握实际上都是由这些先验的观念造成的。这可以追溯到古代柏拉图的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一切知识、我们对外界的认识和学习其实都是回忆。我们对外界的感性认识当然是由外界给予我们的,但那是不可靠的,我们要从外界所给予的感性认识中回忆出其中所包含的理性观念、理念,那些理念才是真正可靠的知识。人的知识是天赋予我们的,这是当时的理性派的观点。经验派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天赋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后天的,是外界加于人们的感官造成的。
3、当时的哲学界没有人能驳倒休谟,休谟是批不倒的。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是批不倒的。一个人如果愿意做怀疑论者,你拿他有什么办法?唯一能够批倒他的就是实践。马克思后来讲:“哲学家们总是试图解释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果把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那休谟的这个难题就不驳自倒了,但如果你不能把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这个难题是驳不倒的。这就是当时休谟所提出的对人类知识体系的一个巨大挑战。(康德哲学三大批判)。
4、(主题)中国美学如何“现象”:基于物、光、风三个概念的考察
5、《纯粹理性批判》总的来说是两大部分,一是先验要素论,一是先验方法论。
6、也就是说,想就这样的研究而言装做无所谓是徒劳的,这些研究的对象对于人类本性来说不可能是无所谓的。那些假装出来的冷淡主义者,无论他们如何想通过把学院语言变化为大众化的口吻来使自己无法辨认,只要他们在某个地方思维某物,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回归到他们曾装做极为蔑视的那些形而上学主张上去。然而,这种在一切科学的繁荣当中发生、并恰好涉及这样一些知识——诸如此类的知识一旦能够被拥有,在所有的知识中人们就最不会放弃它们——的这种无所谓,毕竟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的一种现象。它显然不是轻率的结果,而是时代成熟的判断力(人们时而听到对我们时代的思维方式的肤浅和缜密科学的衰落的抱怨。但我却看不出那些根深蒂固的科学,例如数学和自然学说等等,有丝毫应受这种责备之处,相反,它们维护了缜密性的古老荣誉,而在自然学说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同一种精神也要在另一些知识门类中证明其有效用,只要首先留意纠正其原则。在缺乏这种纠正时,冷淡、怀疑、最后还有严格的批判,反倒是缜密的思维方式的证明。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这种批判。通常,宗教凭借其神圣,立法凭借其威严,想要逃脱批判。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激起了对自身的正当怀疑,并无法要求获得不加伪饰的敬重,理性只把这种敬重给予能够经得起它的自由的和公开的检验的东西。——康德自注)的结果,这个时代不能再被虚假的知识拖后腿了;它是对理性的一种敦请,要求它重新接过它的所有工作中最困难的工作,即自我认识的工作,并任命一个法庭,这个法庭将在其合法要求方面保障理性,但与此相反,对于一切无根据的非法要求,则能够不是通过权势压人的命令,而是按照理性永恒的和不变的法则来处理之;而这个法庭就是纯粹理性的批判本身。
7、(观看方式)腾讯会议ID:260287925
8、康德的哲学思想是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德国的特殊表现,高度的思辨性是这种思想的一个特征。思辨性易于同现实保持距离,所以当这种思想涉及市民资产阶级的现实政治要求时,必定是软弱无力的。另一方面,思辨性却是深入思考问题的重要条件。
9、为何是客观规律呢?一切事情都可以断言它肯定是有原因的,哪怕它尚未发生,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智慧,一个傻瓜也知道一件事情有原因,这是人的基本认识结构。科学知识的信念就建立在这个上面。你要是把人所皆知的这样一种规律也否定了,那科学知识确实就没有什么根基了,就垮台了。
10、康德不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只探讨在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对美的解构。
11、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12、但是,人们从判断力的本性(判断力的正确应用是如此必然和普遍地不可缺少,因而健全知性这一名称所指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恰恰就是这种能力)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得出,要找出判断力的一条特有的原则,这必定伴随着巨大的困难(因为任何一条特有的原则,它都必须先天地包含在自身之中,若不然,它就不会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能力而本身经受最普通的批判了),尽管如此,这原则也必须不是从先天概念推导出来的;因为这些概念属于知性,而判断力仅仅关涉知性的运用。因此,判断力应当自己指出一个概念,通过这概念真正说来没有任何事物被认识,而是这概念仅仅充当判断力的规则,但不是充当判断力能够使自己的判断与之适合的一个客观规则,因为这就会又需要另一种判断力,以便能够裁决该判断是否合规则的胃口。
13、《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总问题,也就是最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dassynthesischeUrteilapriori,我们把它译作先天综合判断。先天(apriori)和先验(transzendental)是有区别的,先验的当然是先天的,先天包括先验的,但是先天的不一定都是先验的。“先天的”是说我们在一件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可以先天断言它是有原因的。“先验的”除了可以先天断言之外,还是关于我们的这个断言如何可能的知识。“先验”可解释为关于先天的先天,关于先天的先天知识就是先验的知识,先验的知识比先天的知识层次更高,它是对先天知识的反思,即先天的知识如何可能。先天的还不一定是知识,它只是先于经验,我们先于经验有很多的断言,比如说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有很多断言是先天的,但是它不一定是知识。形式逻辑不管大前提,很多错误的前提也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所以形式逻辑是先天的,但它不一定是知识,因为它不管对象的问题,完全脱离经验。先验的知识肯定要涉及关于对象的知识,只有关于对象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先验的就是关于对象的知识如何可能。所以先验的知识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知识,关于我们的知识如何可能的知识,它先于经验,但是它又不脱离经验。先验的知识不但不脱离经验,而且探讨的就是经验的条件,比如:经验如何可能?经验如何形成?它的根据何在?这样一种探讨属于先验的范围。而形式逻辑都属于先天的范围,A=A,同一律,矛盾律等都是属于先天的。先验和先天具有一种层次上的区别。
14、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18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大哲”。
15、《判断力批判》完全建立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所采用的功能心理学和逻辑的基础之上。《判断力批判》会证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联合,虽然它们的先决条件看起来已经迫使它们无可挽回地分离开来了。
16、康德的这两大批判,实际上处理的是人类的两种能力:一种是知,一种是意。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处理的是情。三大批判相当于人类的知、情、意三种能力的理论,是建立在知、情、意三种能力之上的。他的三大批判合起来可以看作一种人类学。
17、可见,康德所理解的实践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18、康德的这个说法避开了休谟的锋芒,绕了一个圈子。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从另一个方面来立论。不是我们的观念符合于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于我们的观念,这条一旦成立,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观念符合我们的对象,因为对象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实际上是主观的产物,是主观建立起来的,所以客观的东西也是主观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客观的,因为它不是张李四任意建立起来的,而是按照知识本身的必然结构建立起来的。我们要建立一个对象,它有一个结构,而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以为你在对象就在,你不在对象也就不在,这是不可能的,它不以你张李四的意志为转移,但它还是属于主体中固有的先天的东西,那就是知识本身的结构。
19、还有确定性和明晰性这两项,它们涉及这种研究的形式,应当被视为人们可以正当地对敢于从事一项如此难以把握的工作的作者提出的本质性要求。
20、第五章贯穿所有四个先验理念的对宇宙论问题的怀疑论观念
21、而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英国盛行的是经验派,那是由培根所开创的,并经过霍布斯、洛克到贝克莱、休谟发展起来的。经验派注重经验,注重从感性经验和感觉里面获取知识,就像洛克讲的: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
22、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23、如上面所讲,休谟把这个因果性给摧毁了,那么,康德要恢复因果性的普遍必然性,或者是因果性的客观有效性,怎么恢复?他把因果性归于人的主观先天的先验的范畴,认为因果性是主观先验的范畴之一。因果性是主观的,但不是随意的,不是说你想要有就有,想要没有就没有,不是习惯性的联想,而是后天的。因果性又是先验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作为网上的纽结存在了,你可以把因果性运用于任何你所看到的事物。而这样产生的先验的观念就是: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是一个先天的判断,如果按休谟的观点,就不能这样说,你如何知道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很可能有一件事情是没有原因的。但是按照一般的科学家的共识,我们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尽管一件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都可以断言这件事情一旦发生就是有原因的。在康德看来,因果性有一种先天的必然性、普遍必然性,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那是后天的,需要后天去确定。是太阳晒热石头还是火烧热了石头,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导致石头热,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考虑,但是石头热必定是有它的原因的,这是不用怀疑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先天断言的。康德认为这种先天断言的肯定性不是基于人的习惯,不是说每次看到有原因就习惯于相信所发生的事情都有原因,恰好相反,这不是一种后天的习惯,而是一种先天的认识结构,人只能用像因果性、实体性、单一性、多数性等这样一整套的范畴织成的认识之网去把握一切感性经验的材料。人只能这样而且必然要这样,除非你不去认识。
24、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25、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26、康德对于休谟的回应,是由《纯粹理性批判》提出来的。知识的结构应是什么样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不以人的心理为转移的。在休谟那里,人的知识是以人的心理习惯为转移的,即所谓的习惯性联想。知觉和印象都属于人的心理,是人内心的东西,人内心的东西可归结到人的心理,甚至归结到人的大脑,归结到人的生理。很多哲学家都有这样的看法。人为什么相信1+1=同一律、矛盾律和逻辑、A=A?是因为人生就了这样的大脑结构。由人的大脑结构来解释人的知识,这个知识还有什么可靠性?如果上帝造人时造了另外一套大脑结构,就可以说2+2=3或2+2=也可以说A=非A,都有可能。这样一来,科学知识就没有任何必然性的根基了。所以康德认为不是这样的,他认为主观唯心主义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一种先验的观念论,这种先验的观念论还是要到人的主体里面去寻找,但是不局限于人,一旦找出来就是一种普遍性的知识结构。
27、第八章纯粹理性在宇宙论理念方面的范导性原则
28、第三章论知性与一般对象的关系和先天地认识这些对象的可能性
29、康德对因果性的基础的根本性探讨,给了因果性一种先验唯心论的解释,用这种方式来排除休谟的怀疑论对科学知识的可靠性的巨大威胁。休谟提出的挑战是不可回避的,我们人类连科学都不能相信了,还怎么生活在世界上?当时欧洲一般有文化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等待一种理论来予以回应。当然,休谟的也是科学体系,不能说休谟的就不是科学体系,休谟的怀疑论的论证过程是非常科学和严密的,根据我刚才的介绍可以知道它是无懈可击的。为什么说科学家、哲学家、具有科学性的理论家都束手无策呢?因为它太科学了、太严密了,以至于严密到连科学本身都受不了。因此,要解除这个困境,还得依靠科学、逻辑和严密推理的科学精神。这是康德对于休谟的一种回应。
30、康德的年代,这两个派系逐步发展成欧洲大陆的唯理论派和英国的经验论派。唯理论派在康德的时代是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的。他们继承了笛卡尔的思路,也就是推崇绝对理智的认识论体系。
31、康德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他觉得这个东西不能不回应,不能回避。休谟的怀疑论挑战,使科学的可靠性的基础成了问题。你可以不去驳他,因为他是驳不倒的,但是你自己要搞清问题呀!你不能不回应他。作为科学思想的追随者,我们相信科学,但我们不能只停留于相信,要为科学找到确实可靠的根基。
32、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是由《纯粹理性批判》加以解决的。人们能够知道什么呢?能够知道的都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这就是道德问题,是由《实践理性批判》加以解决的。
33、区分物自体和现象界,将可认知的知识放到现象界,不可认知的放到物自体,对可认知的知识找出普遍结构,对不可认知的知识进行悬置;
34、这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康德通过其严谨晦涩的定义对传统哲学进行了切割,通过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打下了基础,从而终止了独断论与怀疑论的争执,然后再通过分割现象界和物自体,论证了理性的有限性。人只能研究能够体验到的现象界的知识,信仰和道德则通过其实践价值而得到推崇。
35、愉悦的普遍性在一个鉴赏判断中只被表现为主观的
36、为了回应休谟的这个难题,康德沉默了十年,思考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科学知识大厦的可靠性根基到底去哪里寻找。
37、最初,形而上学的统治在独断论者的管辖下是专制的。然而,由于立法还带有古代野蛮的痕迹,所以它就由于内战而逐渐地蜕化成完全的无政府状态,而怀疑论者,即一种游牧民,憎恶地面的一切常设建筑,便时时来拆毁市民的联合。但幸好他们人数不多,所以他们不能阻止独断论者一再试图又重新建立这种联合,尽管这种重建并不是按照在他们中间意见一致的计划。在近代,虽然一度看起来好像通过(由著名的洛克提出的)人类知性的某种自然学已经结束了这一切争论,并完全确定了那些要求的合法性;但人们发现的却是,尽管那位所谓的女王的出生乃来自平常经验的贱民,因而她的非分要求必然理应受到怀疑,但由于这个血统事实上是虚假地为她捏造的,所以她还一再坚持她的要求,由此一切都又堕入陈旧的、腐朽的独断论,并由此堕入人们曾想使这门科学摆脱的那种蔑视。如今,在一切道路(正如人们所相信的那样)都徒劳地尝试过之后,厌倦和完全的冷淡这个混乱和黑夜之母在诸科学中占了统治地位,但同时,在诸科学由于错用勤奋而变得模糊、混乱和不适用的时候,毕竟还有其临近改造和澄清的源泉,至少是有其序幕。
38、科学和自由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两面旗帜,这两面旗帜都以理性作为共同根据。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论证数学、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尽管基本上遵循的是唯心主义路线,但反对休谟的怀疑论,捍卫科学,打击神学,以及对理性的能动性和自由所作的深刻探索,却显示了康德哲学的启蒙性质。尽管康德的自由抽象无力,但是,这却是德国人民的正义呼声的一种反映。康德认为自由思想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责任;言论自由是人民的神圣权利,不能受限制,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必要条件。康德为言论自由而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教会。在《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中,他坚持把宗教归结为道德,认为从道德本身看,有实践理性已经足够,无须宗教。只是为了实现“至善”,才需要设想一个道德世界的主宰。所以他认为,启蒙的重点应是宗教的启蒙。
39、《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40、直到1781年,康德才发表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发表以后震惊世界!开始人们读不懂,好几年都读不懂,一直没有评论。他最好的朋友是最好的哲学家,想给他写评论写不出来,因为读不懂。康德写得太不可思议,想得太深入。他想了十年,要把他搞懂最起码也得几年,所以最开始没有评论。康德很失望,他没有估计到人们的水平这么低。虽然过了两三年开始零零星星有几篇文章,但都是对他的误解。因为有人把他的哲学看作是贝克莱的那套,是贝克莱的一种变形,把他称作“贝克莱主义者”。被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者——主观唯心主义者,康德很生气。主观唯心主义者有什么必然性?有什么可靠性?他说:“我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我是一个先验唯心主义者。”
41、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当时大陆和英国主要有两派在争论:大陆的唯理论派和英国的经验论派。唯理论派在康德的时代是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唯理论最早是由笛卡儿创立的,然后是斯宾诺莎,他继承了笛卡儿的思路,也就是推崇绝对理智的这样一种哲学。斯宾诺莎以后是莱布尼茨,他俩是同时代的人,见过面,莱布尼茨还看过斯宾诺莎未发表的手稿。莱布尼茨之后是其弟子沃尔夫,沃尔夫把唯理论的思想大大地扩展了,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莱布尼茨是个天才,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构成一个体系,他只有一些单篇的文章和零星的观点。沃尔夫使它构成一个逻辑体系,在逻辑上使它严密化了,所以沃尔夫的哲学在当时的德国是官方哲学,所有的大学就像我们使用统编教材一样,都要教沃尔夫的哲学,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康德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接受德国学院派气氛熏陶,进而接受了唯理论派的哲学。
42、(观看方式)腾讯会议ID:982-370-213
43、因此,真正说来是知性,就它包含着先天的建构性原则而言,拥有其自己的领域,确切地说是在认识能力中拥有,它应当通过一般地如此称谓的纯粹理性批判而针对其余一切追求者来确保他自己独占的财产。同样,惟有就欲求能力而言才包含着先天的建构性原则的理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分得了自己的财产。
44、康德力求在两派中作一个调和,在莱布尼茨和休谟之间作一个调和,在判断的理论方面也作一个调和。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判断既是综合的,能够给我们增加新的知识,同时又带有普遍必然性、先天性?有没有这样一种判断?如果有,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先天综合判断。这就是他说的先天综合判断的来由。康德通过对我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认为有这样的先天综合判断。比如说,在我们以往的知识中,大家公认是知识的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数学。在牛顿物理学的时代,牛顿的代表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既是自然哲学又有数学原理,说明数学和自然哲学是两门已经被人们成功地确定的科学。那么这两门科学中有没有先天综合判断呢?首先是数学,在数学里面,康德认为一切纯粹数学判断,一切数学的最高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比如几何学公理“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是先天综合判断。“最短”这个概念并没有包含在“两点之间的直线”这个概念里面。两点之间的直线就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谁会想到它的长短问题?不管它是长是短,反正我们想到的就是两点之间有一条直线,“最短的”这个命题是加上去的。所以这是一个综合的命题,但是又有先天的必然性,它和“花是红的”是完全不同的,这个花完全可以是黄的,是白的,但“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是唯一的结论,你能找到比两点之间的直线更短的距离吗?连动物都知道在逃跑时取直线,要是稍微绕远点不就被抓住了吗?所以这是一个可以直接确定的先天综合判断。
45、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有知识的,人有理性,这个理性有一套固有的结构,人具有这套理性的结构就有了主体能力,就可以去认识,但是这套理性结构不是他任意想有就有,想要没有就没有的。人是理性的动物,你想没有理性都不行,所以理性的这套结构固然存在于人的心中,但对于人来说,它又显示出某种客观性,不可违抗,只能用这套结构来接受经验事实,构造知识,构造对象。
46、(讲座时间)2022年11月22日(周二)19:00-21:00
47、没有人会轻易地认为,要在一个圆形上比在一个乱画的轮廓上获得更多的愉悦,要在一个等边等角的四边形上比在一个歪斜的、不等边的、仿佛是畸形的四边形上获得更多的愉悦,就需要一个具有鉴赏的人;因为为此只需要普通的知性,根本不需要鉴赏。在觉察到某种意图的地方,例如在评判一个场地的大小,或者把握一种划分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整体的关系的时候,就需要合乎规则的形象,确切地说需要具有最单纯性质的形象;而愉悦并不是直接基于这形象的外观,而是基于这形象对于各种各样的可能意图的可用性。一个墙壁构成斜角的房间、一块具有这样的风格的园地,甚至一切对于对称性的损害,无论是在动物的形象上(例如独眼)还是在建筑或者花卉画的形象上,都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这是违背目的的,不仅是实践上就对这些事物的一种确定的应用而言,而且对于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意图上作出的评判来说亦是如此;在鉴赏判断中就不是这种情况,鉴赏判断如果是纯粹的,就不考虑应用或者某个目的,而把愉悦或者不悦直接与对对象的纯然观赏结合起来。
48、如今,在我们的认识能力的秩序中、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环节的判断力,是否也独自拥有先天的原则;这些先天原则是建构性的还是纯然范导性的(因而不表明任何特有的领域),而且它是否会先天地把规则赋予作为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之间的中介环节的愉快和不快的情感(正如知性为认识能力,而理性为欲求能力先天地指定法则那样),这就是目前的判断力批判所要讨论的。
49、人的认识对象不是物自体,那是什么对象呢?康德认为它是人所建立起来的,是由人的对象意识、对象观念综合各种感性材料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对象。那么,对这个对象,人的观念是否可靠?那要看我提出的判断是否符合这个对象世界——现象界的整体结构,这个整体结构可以看作是认识的对象,我们的观念如果符合认识对象,它就具有客观实在性。因为:第它有经验内容,把直觉、印象、感觉都纳入进来,把它组织成一个对象;第这种经验知识不是你想改变就可以改变得了的。经验的内容当然是主观的,你获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声音,这个是主观的,但是一旦被组织成一种知识,比如,玫瑰花是红的,玫瑰花是有香味的,等等,就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因为这已经纳入你的先天知识结构,纳入了你的认识之网。认识之网不是随意可以取消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康德就给客观性下了一个定义:客观性就是普遍必然性,你不能随意地、偶然地、自发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可以普遍、必然地把认识之网运用到任何经验材料之上。比如,你看到玫瑰花,你看到太阳,你看到石头,你看到山川、瀑布、河流,你都可以把这面认识之网无一例外地运用到这些东西上,这是它的普遍性;而你必然要运用到它们上面,这是它的必然性。我们打个比方,这个认识之网上有一个纽结,这个结叫做因果性。
50、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当时大陆和英国主要有两派在争论:大陆的唯理论派和英国的经验论派。唯理论派在康德的时代是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唯理论最早是由笛卡儿创立的,然后是斯宾诺莎,他继承了笛卡儿的思路,也就是推崇绝对理智的这样一种哲学。斯宾诺莎以后是莱布尼茨,他俩是同时代的人,见过面,莱布尼茨还看过斯宾诺莎未发表的手稿。莱布尼茨之后是其弟子沃尔夫,沃尔夫把唯理论的思想大大地扩展了,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莱布尼茨是个天才,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构成一个体系,他只有一些单篇的文章和零星的观点。沃尔夫使它构成一个逻辑体系,在逻辑上使它严密化了,所以沃尔夫的哲学在当时的德国是官方哲学,所有的大学就像我们使用统编教材一样,都要教沃尔夫的哲学,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康德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接受德国学院派气氛熏陶,进而接受了唯理论派的哲学。
51、对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能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呢?实际上人只能感知物体的某些特性,例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对物体也就无从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他从属特性,例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道: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那么,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呢?因此,只有在人的头脑中,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才是可能存在的。
52、既然对作为审美判断力的鉴赏能力的研究在这里不是为了陶冶和培养鉴赏(因为这种陶冶和培养即使没有迄今和以后的所有这样的研究也将进行下去),而纯然是在先验的意图中进行的,所以,我自以为这一研究就缺乏那种目的而言也将受到宽容的评判。但就先验的意图来说,它必须做好准备经受最严厉的检验。然而我希望,即便在这里,解决一个如此纠缠着自然的问题的巨大困难也可以用来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某些不能完全避免的模糊性作出辩解,只要足够清楚地说明,原则已被正确地指出;假如由此推导出判断力这种现象的方式不具有人们在别的地方,亦即对于根据概念的认识所能够正当地要求的所有那些明晰性,则我相信在这部著作的第二部分中也达到了这种明晰性。
53、我觉得,如果作者有希望按照所提出的构想完整地并且持之以恒地完成一部庞大而且重要的著作的话,这可能会对读者形成不小的诱惑,去将读者的努力与作者的努力结合起来。如今,形而上学按照我们在这里将给予的概念,是所有科学中惟一一门可以许诺这样一种完成的科学,而且在短时间内只需花费少许力气、但却是联合起来的力气来完成它,以至于除了在教学法的风格上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安排一切、并不因此就能对内容有丝毫增加之外,不再给后世留下任何东西。因为这无非是通过纯粹理性系统地整理出来的我们所有财产的清单罢了。在这里,我们不会忽略任何东西,因为理性完全从自身创造的东西,都不可能隐匿自己,而是只要人们揭示了它们的共同原则,它们本身就会被理性带到光天化日之下。这类知识出自真正的概念,任何出自经验的东西、或者哪怕只是应当导向确定的经验的特殊直观,都不能对它有什么影响,使它扩展和增加,其完全的统一性使得这种无条件的完备性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Tecumhabitaetnoris,quamsittibicurtasupellex.Persius.[自己住吧,你将知道你的陈设是多么的简陋。——佩尔修]
54、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是讲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判断力批判》是讲美学的,而《实践理性批判》则是讲他的道德哲学的。在他看来实践理性具有某种行动能力和功能,它能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继而使人达到自由。
55、在大陆理性派那里,像莱布尼茨是非常推崇因果律的,他说你要把握一个事物的本质,你就要找到它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本质。英国经验派在休谟以前其实也同意这个观点,霍布斯就认为,哲学就是由原因推结果,但是更重要的是由结果推原因,由果求因。培根也认为,哲学就是要在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形式,这个形式也被理解为原因。一个事物是由什么样的形式所构成,也就是寻求它的“形式因”和本质,这是当时欧洲哲学家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