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1、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
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1、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2、安纳克西曼德不同意泰勒斯的说法,认为万物起源于“无限定者”。“无限定者”是一种超越具体的抽象,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无限定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他不像泰勒斯一样认为世界是由水这样具体的物质造成的,万物之源应该是某种不可命名之物。
3、苏:如果他拿走这个敌人的财物或者用策略欺骗他,这些行为怎么样?
4、《西方哲学》对于大部分学员来讲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课程,关于如何学习哲学、如何听课,如一老师也在第一讲课程中不断进行了引导。(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5、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自然哲人
6、自然哲学探讨的是「四大起源」问题,即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和地球的起源。现代科学也没有能完全解释四大起源问题,还是在不断更新、不断突破。如果要追溯源头,就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7、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他写了如下评语:“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散情谴甚。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众人,岂不衰哉,痛哉!”(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8、早期的自然派哲学家,一方面探究万物的构成材料,一方面又探究这些材料运动的力量。他们的思考使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认识脱离了神话的范畴,从而拥有了理性主义的色彩。同时,他们朝着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因此成为了科学的先驱。
9、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学习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
10、因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可以视为是对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的一种回应。我们可以把这种回应勾勒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作为“前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即专事天上、地下之事研究的自然哲学家;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作为“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即不仅是对天地间事物的“单纯观察者”,更是卓越的政治教育家。二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因此显得迂腐而且无所顾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深谙政治事物的本质并拥有充分的政治技艺,能够给予政治事物和城邦意见以得体的尊重。三是阿里斯托芬从自然哲学的无畏本性出发,认为哲学应被统合进由诗操控的更大的整体中,需要受到诗的庇护并在诗的教导下得到完善,因此诗是智慧的基础和拱顶石;色诺芬则主张哲学不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自然哲学,而是灵魂学。诗应在灵魂学中找到其位置,从而变成一种次级的善或目的。(Strauss,pp.133-134)四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显得缺乏教养和节制,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性格特征是审慎和智慧。这种审慎一方面表现在完全没有“前苏格拉底”那种无畏地对自然进行究根探寻的知性疯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政治生活以及政治意见能够给予必要的尊重。因为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深知意见虽然不是真理,但却有益于政治生活。
11、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雕刻家,母亲是个助产婆。父亲让他继承父业,据说他在雕刻上还颇有造诣。然而,对哲学的热爱让他放弃了雕塑。他一生中花了很大部分时间在大街上、市场上和体育场同各种阶层、行业、年龄的人讨论哲学——这也是当时雅典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闲逛闲聊中度过,工作基本都由奴隶完成,自由民工作被认为是不光荣的。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自述他这样做的原因来源于德尔斐的神庙中的神谕:世上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他说自己十分困惑:明明自己一无所知,而神又不可能撒谎,于是他只好到处探访被大家认为有智慧的人,来检验这条神谕。最终,他发现所有这些人都并没有智慧,但他们却还自以为有智慧。最后他得出结论说:神的意思是,唯有苏格拉底那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聪明的。
12、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学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
13、就像老子所讲的道一样,你看到的都不叫道,看不见的才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希腊哲学中,亚士多德的物理学后来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就是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研究我们感官所不能感知的领域中,世界真理的存在。
14、苏格拉底:好吧,我让步。颜色是物体发出的可以被接受的射线。
15、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研究自然本身转到注重研究社会伦理和人。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16、与此相反,第二种反思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取向不是接着走,而是“回过头”,即折返中古先知律法学说和古典政治哲学,通过诠释古代经典来寻找诊治现代性问题的万能密钥。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列奥·施特劳斯。施特劳斯试图跳出现代思想的前提域限,从政治哲学的开端处恢复对政治哲学根本问题的原初理解,通过廓清政治哲学的古今之变,在差异对勘中查找现代性问题的症结所在。施特劳斯对现代性危机持久而深入的研究,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以“回头”而非“前进”的理论取向为基底,全面展示施特劳斯对苏格拉底问题的考察,同时对施特劳斯让古人为今人“治病”的理论诉求及其合法性根据,作出一些批判性的考察。
17、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0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但该机音效卡设定不良,常常该出声没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屏幕保护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状态。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18、如一老师鼓励大家说出对哲学概念的不清楚处,并追问“爱智慧,是哲学概念的本源,那么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但追寻着智慧的方向,就会发现哲学就是在不断地思索或者说探索。哲学不会像科学那样停留在具体的规律,而是一种无止境的探索。只要人类存在,哲学探索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19、现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我们又如何确定苏格拉底思想的本真面目呢?况且,流传下来的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各种文献之间又彼此矛盾,“在这些纷繁不一的的‘出处’中,我们能否获得一个彼此关联的苏格拉底形象”(考夫曼,2005年,第171页)呢?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政治哲学的起源及其现代危机,有必要厘清不同文献资源中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面相。
20、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21、米利都学派的安纳克西曼德是否持“世界一元”的观点?
22、苏格拉底:你这个坏蛋,你自己懒得回忆高尔吉亚给美德下的定义,就这样折腾我这个可怜的老头。
23、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哲学发展成为两大系统:一个是自然学派,其巅峰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另一个是诡辩学家(辨士学派、智者学派),比如普罗塔格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24、综上可见,阿里斯托芬意在向哲人宣战,告诫哲人生活方式的不自足性,警告哲人应关注政治事物,关注人类事务,否则将会面临城邦迫害。因此,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不应看做是单纯的攻击或控告,同时也应理解为一种提醒和警告。从后来苏格拉底被审判处死的事实可以看出,阿里斯托芬的警告的确有先见之明。这源于阿里斯托芬抓住了政治与哲学、习俗与自然冲突的本质:对自然的哲学研究被认为有“窥探诸神之秘密的傲慢企图”,因而是与城邦的权威意见相冲突的一种理论活动。所以,苏格拉底学园的焚毁不过是苏格拉底遭受政治迫害在阿里斯托芬那里的一次理论预演。而这也是色诺芬、柏拉图极其重视阿里斯托芬喜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25、刘延球老师的细读就很见功夫,这也许是《苏菲的世界》作者或者是译者的错解,因为米利都的三位哲学家都是把世界万物归安纳克西曼德的“无限定者”也是“一”,只是不像泰利斯的水或者安那西梅尼斯的气那样相对具体(水和气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具体,依然是一种抽象)。
26、本题考查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按照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考查课、实习作业课。题干李老师的教学的过程,正是单一课的主要体现。综合课,又称混合课,是在一节课内同时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任务的课。
27、但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并不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哲学家。那么,在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想了解这些,我们就必须从史学的角度来了解西方哲学,了解西方哲学的源头,从而了解苏格拉底。
28、据题干描述所知,考查小学数学课程和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编排的组织形式。其中,螺旋式排列主要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故本题B正确。
29、曼诺喊起来:我过去作过无数关于美德的讲演,现在却说不出什么是美德!
30、显然,来自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都在追求世界的本源或始基,把纷繁的世界归为“一”。
31、所谓“苏格拉底问题”,就是苏格拉底试图解决的问题和试图克服的障碍,以及这种解决和克服所带来的思想史意义上的转向及其意义。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目光从天上转到人间,从而带来了哲学史上的重要转折。因此,苏格拉底问题与古典政治哲学问题之间具有共时性和同质性:苏格拉底问题就是探讨古典政治哲学的性质和主张的问题。苏格拉底问题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苏格拉底之死”——城邦对哲人的迫害以及对哲人生活方式的否定。因此,苏格拉底问题的实质是哲学的政治性质问题,或者说哲学与城邦的根本张力问题。这种张力首先表现在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身上,并在色诺芬和柏拉图的回应中得到深化和丰富。因此,下面依次勾勒阿里斯托芬、色诺芬和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面相,并试图在这些不同的面相中获得苏格拉底问题彼此关联的一致性。
32、欧:我想我们不得不将这一行为放到正义一栏中。
33、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 的信条直接影响了他的高徒柏拉图, 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 比如说, 柏拉图的学院 (Academia) 在当时以培养大批数学家而闻名. 亚里士多德更是发扬了苏格拉底的说法, 提出了 人活着只有沉思 (contemplation) 才是最有价值的活动.
34、苏格拉底:我的好朋友,你说美德是不是应该考虑“正义”或“非正义”?
35、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出现了另外两个视角,一个是着眼于变的赫拉克利特,另一个是着眼于不变的帕梅尼德斯(巴门尼德)。
36、 希腊哲学的诞生不在希腊本土——地中海东岸,意大利南部。既非雅典,也非斯巴达,或者奥林匹斯山
37、然而,强调政治事务和非政治事务的本质区分并不是政治哲学起源的充分必要条件,我们还要看苏格拉底如何实现哲学探究从天上到地上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哲学的性质是否产生影响。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目光转向政治事务领域,将对不变本质的哲学探求转变为对可变政治事务的分析,这似乎偏离了古希腊哲人穷根究底的本体论旨趣。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苏格拉底引入了哲学目的论①。哲学目的论预设了一个永恒的等级秩序整体,这一整体以最高善为目标,以德性作为中介,容纳了从可变事物到宇宙真理的等级秩序链条。因此,苏格拉底的转向既表达了对可变政治事物的高度关注,又开掘出以政治事务为起点向永恒真理的上升之途,从而弥合了宇宙论哲学与政治事物之间的鸿沟。当“哲学承认人类(事物)有某些值得认真对待的地方,这一事实即意味着政治哲学的起源”(ibid,p.126)。因此,苏格拉底不仅赋予了哲学以探究政治事物的必要性,并且走上市场,意图通过对话实现从洞穴意见的大众理解到整全真理的上升过程。换言之,苏格拉底用他的实际行动、用他的生与死,开启了政治哲学的传统。
38、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39、面对阿里斯托芬对自然哲人的指控,柏拉图采取了与色诺芬基本一致的立场,如两者都认为苏格拉底是具有高超政治技艺和实践美德的政治哲人,而非那种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自然观察者。但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是色诺芬侧重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方面,因此其著述中的苏格拉底像一个“市井中的好人”,而柏拉图则更关注苏格拉底的思想层面,因此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更像一个哲人。(色诺芬等,编者前言,第2页)二是色诺芬性近史家,虽然其著作表面上在讲历史故事,实则在搞政治教育;而柏拉图则性近诗人,主要通过对话情节的展开来进行政治教诲。总之,三者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之间的关系可描述如下:色诺芬与阿里斯托芬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古典哲学的政治样态与非政治样态的对立;而柏拉图则超越了这一对立,其问题的旨趣直逼政治事物的本质及其限度,可视为前二者对立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统一。
40、神话是人类对自然最早的解释方式。早期人类的各个民族都有关于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于解释生命为何是这番面貌。但神话的解释显然不能满足人类对智慧的追求,于是逐渐出现了最早的“自然派哲学家”。自然派哲学家开始用理性的方式思考世界,开启了人类理性思考之路。
41、苏格拉底与孔子很像,他们都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因此,想要研究苏格拉底,就得通过同时代人对他生活、言行、思想的记录来进行。那么,有哪些苏格拉底思想的忠实纪录者呢?主要有三个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还有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
42、古希腊著名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中对苏格拉底极尽讽刺之能事,嘲笑苏格拉底不务正业、不切实际,行走在空中。然而,黑格尔却说,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的描述是公正的,因为它的确使人们可以反对一切权威或者看上去最“天经地义”的观念。“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要用人类理性检验一切——这种精神本身,正与苏格拉底的名字一样,代表了哲学的起点。
43、西方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爱琴海岸,在那里产生了一批“爱智者”,古代世界最早的哲学家。其中,以古希腊黄金时代的三位大哲学家最具盛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44、最后一位伟大的自然派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构成万物的是原子(atmo 意为“不可分割的”),即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原子是永恒不变的,但大自然中原子的数量和形状无穷无尽,不同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
45、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会改变,但变化的背后有luogesi“逻各斯”在支配。赫拉克利特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这个希腊字来代替“神”一词,他相信,人类的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着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46、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倡导高贵谎言的政治哲人
47、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48、苏格拉底与人们讨论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是道德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节制、勇敢等等。这正是他做哲学的方式,如黑格尔所说,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在讨论中谦和有礼、机智幽默,“同任何人谈话,都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充分保证并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但却会在循循善诱中尖锐揭露出很多人们既有的或社会流行观念的错误。苏格拉底的谈话正是古希腊哲学精神的完美体现:不以灌输结论为目的,又不盲从任何权威和“主流”,在自由、平等的讨论中践行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49、 早期哲学家 = 早期科学家 ≈ 部分宗教首领 • Milesians(米利都学派):Thales 泰勒斯;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Anaximenes 阿那克西美尼 • Pythagoreans(毕达哥拉斯、毕泰戈拉学派) • Xenophanes 克塞诺芬尼 • Heraclitus 赫拉克利特 • Parmenides 巴门尼德 and the Eleatics 爱利亚学派 • Empedocles 恩培多克勒 • Anaxagoras 阿那克萨戈拉 • The Atomists(原子论者):Democritus 德谟克利特
50、个人以为, 王阳明实际上是在讲epistemology, 所以他才会与朱熹形成驴唇不对马嘴. 从这点上去想, 心学中产生徐光启这样学习欧几里得几何还编写农业技术书籍的人就不足为奇了.
51、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不关注与人类意识和生活无关的自然,及探讨这样自然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在这一点上,他与智者派十分一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哲学的转向。他的哲学的核心指向是伦理学,也就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他从来不试图创立一套脱离生活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智者派关于真理的虚无主义立场,终其一生强调追求真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生。因为他相信“知识即美德”,没有人明知一件事是错的还故意去做,所以使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52、面对二人的对立,恩培窦可里斯进行了中和,他认为“没有任何事情会改变”并没有错,但我们也需要相信感官体验,承认大自然的变化。赫拉克利特与帕梅尼德斯观点的差异,是因为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恩培窦可里斯则认为,世间万物不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而是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世间发生的事是这四种元素的分散聚合。
53、还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展现了苏格拉底的过人品格。《会饮篇》中描述了他完全不为美貌所诱惑,在战争中英勇善战,忍耐力惊人:无论对饥渴还是寒冷的忍耐,都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在冷得可怕的冬天,他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却比那些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更若无其事。他为了追求哲学放弃了让自己生活富足的机会,一生生活在贫穷中。在政治生活中,不管是要对抗僭主还是大多数人的意志,他永远毫不动摇地坚持真理。所有这些,都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对追求真知和至善的完美诠释。
54、当智者派到处以诡辩宣扬a和非a都同样可能正确时,苏格拉底似乎就是挽救这个混乱时代的定海神针。他和智者派一样关注认识论和伦理学,一样对权威持怀疑态度,但他在哲学立场上恰恰站在智者的对立面。他坚定地告诉我们,世上有普遍的真理和道德规范,人类理性可以认识它们。他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和实践美德的典范。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整个人生,就是一部鲜活展开的哲学教科书。
55、(20山东单选)古希腊苏格拉底创立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又有一个名称叫( )
56、后记:此次讲座由希腊万人迷和望江柏拉图学园联合策划。
57、“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即“philo-”(爱)和“sophia”(智慧),“哲学”即是“爱智慧”。我们中国“哲学”一词不是从希腊文、也不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而是从日本直接拿来的。19世纪日本开始引入西方哲学,引进者借用了古汉语将这一概念意译为了“希哲学”,即“希望变得有智慧”。慢慢地,“希”字没有了,只剩下了“哲学”两个字,对应着“智慧”。可是“哲学”的要务却在“爱”上,没有了“爱”,智慧就只成了僵死的“知识”,这恰恰是哲学所坚决反对的。
58、小黄阅后,心服口服,决心踏下心来,坚持勤奋读书。
59、(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60、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61、(人物宝典)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教育观点
62、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不过苏格拉底还不是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家,他的学生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和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才有了「本体理念世界」和「感性现实世界」的区分。我们经常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似乎有一个现象世界,有一个本体世界,这就是来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
63、首先,是道德与政治的分离,它导致政治的技术化和政治哲学的当代式微。古典政治哲学建立在宇宙目的论的基础上,在目的论话语系统下,政治事物成为实现人的德性完满和最佳生活秩序的一种手段。而现代哲人不满足于现世中不能实现的最佳城邦或彼岸天国,试图通过与传统决裂的方式在尘世构建人间天堂。这尤其表现在马基雅维利的学说中。马基雅维利的独创性工作表现在:一是降低哲学的目光,将古典政治哲学对应然的、最高善的正义生活转变为对实然的、现世可达到的幸福生活的追求;二是在此基础上,将政治与道德、德性的关联斩断,将政治从人的完满德性的实现方式转变为一种技术手段,进而将受道德约束的政治问题转变为技术问题。然而,技术问题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无关乎好坏、善恶问题的。因而,它既能为城邦所用,以增加物质财富和完善制度设计,也能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图以危害人类,后者的极端例子如纳粹极权主义和“11”恐怖事件。
64、关于授课。本课程采取文字交流的方式进行,没有直播,授课过程中要求学员聚焦课堂,围绕导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展开讨论。随着课程的进行,大家逐渐理解了这种授课方式,并发现了它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65、安纳萨格拉斯表示不能认同,他不相信土气水火就能变成血液与骨头,而认为世界之所以丰富,是因为有无数个“种子”逐渐成长为万物,而且每一个种子都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事物。种子背后的力量是“心灵”,或者称之为“睿智”。这似乎又是对安纳克西曼德的继承。
66、2022年10月18日19:30-21:00一起通向理解之路
67、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社。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故选C项。
68、苏格拉底提出了很多内涵深刻的教育见解,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方法,这些成就使得苏格拉底成为“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69、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
70、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的论。
71、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2、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73、“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强调了人的重要,相比于自然派哲学家,开始关注人。但他们的思考止于不同人的不同的现实需要,没有进一步深思其中的共性。路建勋老师发言:“智者将判定正确与否的标准建立在了人的主观意见上,这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谁最善于辩论谁就是正确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使人们玩弄辩论的技巧,而不是探求真相。”
74、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非专业人员, 业余爱好西方哲学, 无文献考证, 只谈idea.
75、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是关于苏格拉底思想最为古老的文献。在《云》中,喜剧的主角斯瑞西阿得斯(Strepsiades)为了逃避巨额债务,决定将其奢侈无度的儿子斐狄庇得斯(Pheidippides)送到苏格拉底那里去学习论辩术以逃避债务。在斐狄庇得斯学到言说的技艺后,斯瑞西阿得斯拒绝向债主偿还债务,并侮辱了债主。但事情并没有因此终了,父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儿子打了父亲,并声称要打自己的母亲。斯瑞西阿得斯忍无可忍,他一面自责,一面将怒火转向苏格拉底及其学园,并最终焚毁了苏格拉底的学园。通过喜剧情节的展开,阿里斯托芬不仅嘲弄了苏格拉底的迂腐,同时指控苏格拉底引诱青年,对传统道德的败坏和马拉松精神的沦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换言之,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有着致命的先天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76、苏:再假设一个小孩需要药物,但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东西并吃了药,从而救了他一命。这一欺骗行为怎么样?
7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78、苏格拉底这个观点跟王阳明四句教中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阳明 (有的人会说是王畿自己的主张, 强行编排给他的老师王阳明) 之所以要说 无善无恶, 就是要打破儒家几千年迂阔的泛道德论, 比如一个人管理国家政事不行是因为他没有道德这样的观点. 当你没有知识的时候, 你是恶的, 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是这个恶并不是十恶不赦, 并不是罪大恶极, 而是从没有知识到获得知识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79、苏格拉底:看来任何表现,如果具有正义或诚实的性质就是美德。
80、我们知道,从政治哲学的原初视角着眼,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在古希腊是一体不分的,二者的划分乃启蒙以降哲学与科学被区分的结果。在古典意义上,政治哲学是探究最佳政体或最好社会的一种理论活动,而政治哲人是指那种不参加政治实践活动、但试图描述最佳政体的人。因此,要想回到政治哲学的源头,就需要找到第一个不参加政治活动却描述最佳政体的哲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我们知道这个人是米利都的希波达莫斯(Hippodamus)。希波达莫斯对数字“三”极为看重,他将最佳政体的城邦主体和城邦所属的土地分为三个部分,从而将城邦政体的最佳形式描述为“三合一”的方案。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希波达莫斯的主张其实是“一团混乱”。(详细内容见亚里士多德,第50-55页)这种混乱表面上是希波达莫斯过分简单化的欲望引起的。希波达莫斯将数学代表的清晰和简约视为圭臬,试图以最简单易行的清晰标准来构造他的最佳城邦模式,但他没有看到“政治事务的特殊性,他没有发现政治事物是自成一家的”(施特劳斯,2005年,第5页)。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希波达莫斯没有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智慧,他不知道研究不变知识的数学(理论理性)与研究可变事物的政治事务之间的本质区别。因此,希波达莫斯将数理科学的公式运用到政治事务领域,粗暴地僭越了理性沉思生活与可变属人生活之间的界限,其达到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清晰,而是永远的“含混不清”。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希波达莫斯是探究政治哲学的第一人,但是不能把他的思想视为政治哲学的起源。
81、(人物宝典)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82、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活了70岁,公元前399年被雅典城邦处以极刑而死。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以后,随着希腊战胜古波斯帝国,雅典成为海上霸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和辉煌,古希腊文明在各个领域均走上了巅峰。苏格拉底成长于雅典文明的“黄金时代”,即希波战争至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这一时期,在伯里克利治下,雅典民主制得以发展,经济高度繁荣,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科学等诸多领域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似乎也非偶然。同样,当他在垂暮之年见证了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和衰落,这个城邦似乎也不再能包容他实践哲学的反思,终于以“腐化青年”的罪名将他处死。
83、苏:或者假设你发现一个朋友极度疯狂,你偷走他的剑以免他自杀。对于这一偷窃行为你认为如何?
84、(参见阿尔法拉比,第196页)如果缺少修辞学家的技艺,最好城邦的实现问题就全然不可解决。然而,劝谕是有界限的,它无法清洗掉强大的习俗或信仰,也无法让大多数人为了城邦正义去承受弃家舍子之痛。换言之,《理想国》的最佳城邦是不可能的。除非所有人都成为哲人,除非人性被奇迹般地加以改造,否则最好的城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理想国》深刻地揭示了政治事物的本质属性:政治不完全是理性的,其中还包括激情和欲望;政治的最高目标是达成共识,而不是走向不可质疑的真理之途;政治需要赢得普通大众的认可,必须迎合大众的意愿,因而其智慧必然大打折扣。
85、▎苏格拉底的学术传承:柏拉图、阿里斯托芬与色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