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孟子著名文章 1、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 2、《梁惠王上》集中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仁政理论,开篇孟子就轻轻撇去梁惠王的利,引出“仁......
孟子著名文章
1、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
2、《梁惠王上》集中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仁政理论,开篇孟子就轻轻撇去梁惠王的利,引出“仁义”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在这一章中,孟子显示了极高的谈话技巧,无论是梁惠王还是其子梁襄王,抑或是齐宣王,他都能抓住其要害,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魏国也曾是强盛一时的国家,“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战国策·齐策五》)。当时有七个诸侯自称为王,这之中据说魏国是第一个,齐国第秦第三。但在这三国中,魏国渐渐衰落下去,先强而后弱,所以文中梁惠王说“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有了这样的背景,梁惠王及其子自然更急切地希望强大自身,一来自保,二来可以雪耻。
3、孟子除了是一位非常有气魄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情怀和抱负的思想家,孟子曾感慨,从尧舜到商汤,过了500多年,商汤还听说过尧舜;从商汤到周文王,过了500多年,周文王也听说过商汤;从周文王到孔子,也经历了500多年,孔子也是听说过周文王,但是从孔子到现在也就区区100多年,现在就已经很少人谈论孔子了,更别说有人继承孔子的思想。孟子希望自己成为孔子思想的真正传人,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儒家思想。
4、心得分享:中国人向来喜欢从自然界中寻找人生哲理和智慧。且自古以来反复强调: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一个人的格局、境界一定和经历有关,也和人的视角和所处的地位有关。孔子登上东山,发现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发现天下都变小了。人啊,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才不会鼠目寸光。在企业组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产品,员工总是觉得价格太贵了,质量不好,卖不出去;可是领导总是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最棒也最好卖。做员工时,打印文件时从来不会考虑节省纸张,做老板后,才知道能双面打印尽量双面打印。做员工时,中午午休时,从来不会自觉的去关了灯;做老板后,中午午休时,一定会去关灯。。。。这些种种的行为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角度问题。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入一个员工,思考问题说话做事时,站在经理的角度,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经理候选人了。假如一个经理,思维模式是总监式的,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总监职位候选人了。”因为人最难调整的是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按照思维惯性在生活和工作。每天琢磨的都是眼前“一亩三分地”这类的芝麻蒜皮的小事。
5、他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愿他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篇二:我心目中的孟子作文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孟子著名文章)。
6、《孟子》一书,当然不如《论语》那样醇正平和,而是有许多头角峥嵘、意气风发的“圭角气”。我的一位学生,曾直接说孟子“自恋”。而我也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孟子有纵横家之风”。
7、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8、孟子在人性向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端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孟子说:“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在仁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品行,并且找到道德的人性的基础。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说,仁义礼智并非来自外在,而是来自人的四种本性,孟子构建了由内而外的伦理道德体系。(孟子著名文章)。
9、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10、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11、“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12、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1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儒家“仁义礼智信”推而广之的结果,这种仁爱的推广和墨家有所不同,墨家的推广包括精神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你对自己的家人如何,在精神上和形式上都得一致性的推广到其他的社会成员。所以难怪孟子会骂墨家“无父”。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批评有点过了。
14、心得分享:孔夫子也讲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检测一个人的品质,须在两种极端的人生境遇下:一是富贵之时;二是贫寒之日。穷而不谄,富而不骄这是儒家的基本要求;但孔圣人的要求还要更高:穷而乐道,富而好礼。他弟子中颜渊做到了前四个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经常给企业授课,难免会有学员问道:“老师,可否推荐些值得阅读的书籍?”每次听到这样的询问,就会想起孟子的这句话:“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我一般会和学员朋友们说:“我是一个知识洁癖者,一般的书我是看不上的,你可以说我清高,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如果非要我推荐的话,我读书有两个标准:一:作者已故,经典永存。且作者死的越久越好。因为他们的书籍已经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二:作者健在,社会公认。必须是全球顶级权威推荐。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得看那些值得看的书。否则就是被大量的文化消费品浪费生命。
16、孟子是一位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的“天子有不召之臣”思想,前有姜太公,后又张良,诸葛亮。都是这个思想执行的典范。中国的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就是成为“王者师”。有骨气的读书人是不会主动去投靠某个主子的。都是贤圣之君主动找上门,求贤如渴,三请四求才猛虎下山的。文王渭水访贤,刘备三顾茅庐,都是中国人喜欢津津乐道的典故,也是读书人的毕生向往。
17、心得分享:孔门三乐,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19、孟子作品,是集梁惠王篇、公孙篇、滕文公篇、离娄篇、万章篇、告子篇、尽心篇等七篇共二百六十章而成,七篇中前三篇主要是陈述孟子游说诸国的言行,后四篇为孟子隐退后的言论。
20、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其妻子,则如之何?”
21、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22、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他又离开了宋国。
23、 那么该怎么发火呢?什么时候发火呢?孟子提供了两个榜样: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依然对商朝忠心耿耿。且周文王始终是一位温厚长者的形象,有子夏形容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领导者风范。可是周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一发火,收拾旧山河,天下安定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了。他的儿子周武王亦如是,他一发火,推翻了商纣王暴政,开创了800年的周朝。
24、《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25、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26、张公富奢华,孟子贫轗轲。——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27、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2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9、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30、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31、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32、 庄子也有一套识人之术,我们称之为识人九征:远使之而观其忠,即: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近使之而观其敬,即: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烦使之而观其能,即: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即: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即: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用;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即: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人君子;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即:告诉他情况危急,观察其节操;醉之以酒而观其则,即:故意灌醉他,观其本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即: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度。我个人认为这套识人技术基本很全面了。
33、孟子也讲过类似的话:“当一个人对我们蛮横无理,我们就要反思:我对他不仁吗?我对他不礼吗?我对他不忠吗?如果这些我都没有,那么这个人就是个“妄人”了,与禽兽无异。”这个寻求原因的过程就是典型的“由内而外”的方法。
3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5、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36、 第二句话:“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句话对一个人修格局、炼境界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当我们每天和优秀卓越的人士一起工作、一起分享、一起奋斗,你觉得,你还会想和品行能力低劣者在一起吗?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很优秀,都值得我们学习时,我们每天还有什么可懒惰的理由呢?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是:比我们优秀的人永远比我们还刻苦。曾经有一位朋友说:“我宁为凤尾,不为鸡头。”我很是佩服这位兄弟。可是很多人都喜欢过这样的生活:“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每天自我欣赏,自我感觉良好。从来不觉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其实人最快乐的状态是:身边的人个个值得我努力学习。每天生活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状态下,一个词:幸福!
37、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38、孟子已经非常明显的告诉了我们领导者发火的标准:一发火,下属更忠诚公司;一发火,下属更佩服你;一发火,团队凝聚力更强;一发火,工作绩效提升了。。。那么你就尽情的发火吧。
39、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40、其实孟子书被认为是孟子隐居以后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所完成的。孟子在秦、汉、唐时,并没有当成儒家的经典,在汉书、艺文志里,被分列为诸子百家的文章,可是宋朝因儒家发达,有个叫朱熹的大儒,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起来篇为四书,另外朱熹本人又写了一本孟子集注,所以自此以后,孟子书就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41、先秦论说文集。孟轲及其弟子著。《孟子》共7篇,书中记载了孟轲的游说活动,反映了他的政治、哲学、伦理等各方面的思想主张。
42、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43、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夫子就是孔子,这是孔子对弟子子路说的话。他就是让子路明白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宁愿冒被老虎咬死的风险,也要搬到苛捐杂税少的地方去的心理。
4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5、孔子过泰山之侧,见到一个妇人在墓地旁边悲哀的哭泣。孔子过去听,还叫弟子子路 问妇人为啥哭泣。子路问:你哭的样子好像有很大的忧伤的感觉。
46、天下有达尊三:爵齿德一。朝廷莫如爵,乡d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依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47、虽然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是传承思想的志向完成的非常好,孟子游历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最后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成为了后世儒家经典。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灵魂和基础,《四书》是宋代每年的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被誉为“亚圣公”。
48、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9、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5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1、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战争停息,太平无事了。”
52、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53、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东邹城人,他是子思的学生,也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孟子一生学习孔子儒家思想,也实践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样,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各国,希望他们接受自己的“仁政”治国理念,但实际上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末期,仁政思想很难得到大家的真正实践,所以可以说孟子终身不得志。但是他成为了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人,后世与孔子并存“孔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5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5、所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儒家也反复强调:要去爱别人,先学会爱自己。过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才有力量,才有感染力。
56、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57、孟子于公元前318年再度来到了齐国,孟子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但是齐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并不打算实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离开了齐国。
58、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59、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了。
60、孟子把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主张,这种主张的基本点就是行王道,使民有“恒产”,省刑罚,薄赋敛,在此基础上,进行礼义教化。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希望统治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极端憎恶黑暗的现实和残民以逞的统治者,愤怒抨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是“率兽而食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对残害人民的暴君进行诛讨。孟子对士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要求,他提倡“居仁由义”、“舍生取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他还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文学观点,如阅读和评价作品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等。
61、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62、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3、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64、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65、孟子的观点十分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要素中,人和起着决定作用。从表面上看来,孟子是在谈论军事战争,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知道,在一次战争中,只要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则可一以当以十当百,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就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将帅体恤部下,与士卒同甘共苦,“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地形》),这样的军队才能有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孟子讨论三者关系的目的绝不仅于此,他随后提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这才是孟子真正的本意,因为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可以靠政治区域能够限制的,国家不是可以靠地形的险要能够保护的,天下不是可以靠兵强马壮能够征服的。显然,治国平天下主要靠“得道”,所谓“得道”,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得民心:“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离娄上》)因此这里所谓的“道”,正是孟子所说的“王道”、“仁政”,这便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问题了,而是经营国家的政治问题了,实际又回到孟子的“仁政”学说上,认为只有广泛施以仁政,才能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力自然得以提高,军事实力也跟着强大。
66、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67、春秋战国,战火纷飞,一个国家要想在列强环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最终获胜的精神的弘扬。
68、心得分享:这里用山喻人;山本有木却光秃,是因为砍伐过度所致;同理,人本善却不善,是因为天赋善性被蒙蔽了。我们是怎么泯灭了自己的善心善性善行的?首先是因为我们散失了良知,良知又是如何散失的呢?那是因为我们在白天的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被俗世的诱惑名利所浸染了。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问不仅仅是读书识字学知识,最重要的是找回我们散失的那颗“良心”而已。找到了,我们就回归了“本善”。
69、但大多数情况下的现实是,天子都喜欢:“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这就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劣根之所在。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包容心,大多数领导者都喜欢任用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因为这样下属好管理,好控制,会听话。大企业病就是这么来的,每一层的能力都比上一层差,整个组织就几个上层精英在疲于操劳。可想而知这样的企业效率何在?刘邦就很聪明,用的人基本比自己都厉害。尤其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属于顶级人才。
70、 后来有一天,孟子见到齐王,就对齐王说:“大王管理都邑的地方长官,我知道了五个人,能够知道自己有失职罪过的,惟有孔距心。”于是就为齐王讲述了经过。
71、其次,在伦理道德上,核心关键字是:善。“性善论”是孟子的主要标签,孟子说:“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在儒家思想中,孟子讲性善,而荀子讲性恶,相互对立,但其实并不矛盾,人性的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只不过孟子看到了人性都有向善的一面,而且鼓励通过教导,引导人民向善的一面发展;而荀子看到了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希望惩恶扬善,通过后天的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所以,其实孟子和荀子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殊途同归,把人引导向善的方向发展,虽然立场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7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3、孟子所处的时代,大道不存,周礼皆废,诸侯逐鹿,生民涂炭,孟子能在这种“逞干戈,尚游说”(《三字经》)的权变之世,出来呼吁人性本善,赋予“仁义”以如此强大的力量,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尧舜时期崇尚“仁”,夏商周三代崇尚“礼”,春秋战国崇尚“智”,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仍然以“智”为先,当然,这里的“智”已不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了,而更多的指“智商”、“智谋”。“智”越高,生存、发展权就越大,因此,科技才能够突飞猛进。但是如果只强调“智”而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仁义”之源头,就不免使人们陷于自私、冷漠之中。当今之时,重拾孟子的“仁义”本性说,让人重回“仁义”本性的源头,反省自身,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对于建立温暖有情的社会关系意义是重大的。
74、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干的人,英俊豪杰都有合适的职位,那么天下的士子们都会喜悦,就会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供职;在市场上,出租房屋而不征税,有法而不针对房屋,那么天下的商人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将货物屯藏在这样的市场;在关卡上,仅是查问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出入于这样的道路;从事农业的人,只须助耕井田制中的公田而不课以租税,那么天下的农民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耕种这样的土地;房屋,没有划成区域后再分散,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喜悦,从而愿意成为这里的居民。如果能做到这五点,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象对父母一样敬仰。而率领儿女们,攻打父母亲,自有人类以来,是没有人会这样做的。就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
75、百家讲坛之《孟子的智慧》第二讲:(傅佩荣主讲)
76、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77、选自《孟子·告子下》。(译文)忧患能使人奋发图存,安逸享乐可使人败亡。
78、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9、而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治国”的理念,区分了“王道”和“霸道”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在春秋战国时期,“霸道”盛行,比如之前也出现了以齐桓公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在霸道盛行的春秋战国,孟子依然选择了“以德行仁”的“王道”,而王道的思想核心思想就是“仁”,提出了:“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80、《孟子》是四书之一。《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81、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8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8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5、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8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7、孟轲(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为宣传其思想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国君,不为所用,退而著书,教授弟子。
88、妇人说以前我舅舅死于老虎口中,我的丈夫也死于虎口,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吃了。
89、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
90、“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91、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92、选自《孟子·离娄上》。(译文)人有所不为,然后才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