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 1、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奇葩怪癖,那就是闻女子的小脚,他还专研出了一套品小脚的七字秘诀: 2、那是在一列火车上,辜鸿铭的对面坐着三个年轻的德国人......
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
1、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奇葩怪癖,那就是闻女子的小脚,他还专研出了一套品小脚的七字秘诀:
2、那是在一列火车上,辜鸿铭的对面坐着三个年轻的德国人。看着眼前的这个中国人,他们挤眉弄眼,对辜鸿铭是指指点点。
3、就这样,在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辜鸿铭就像一个异类游走在各种矛盾中。别人极力鼓吹西方文明,他就各种diss,别人开展新文化运动,他偏大力吹捧传统文化。有人说他是倒行逆施,也有人说他坚持自我……
4、无心科考的他,因为结婚早,有家累,所以很早就参加了工作,也是在工作中,他在学术之路上不断精进,最后成为一代大师。(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
5、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严重的不足,例如,废除汉字,就是新文化运动中比较让人无语的一大败笔。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文人的历史局限性。
6、然而,这份工作最终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告吹。或许一开始,他就选错了历史的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纵使他可以灵敏的判断成败,也无法跳脱其阶级局限。
7、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补选傅斯年做国府委员。陈布雷了解傅斯年的志向与秉性,对蒋介石说:"他怕不干吧。"蒋介石大概不相信有人不愿当官,他很有信心地说:"大家劝他。"结果,不管说客怎么说,傅斯年坚决不肯加入政府。
8、首先,被大师们认为“难识、难写”的,甚至“病菌都潜在里面”的汉字是最高效的。
9、王国维在这样的多子女且多变故的大家庭中,一边既要挣钱养家,一边又要专心学术,且在任职清华研究院之前,居无定所,经常搬迁,甚至东渡避难,可想而知有多不易。
10、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成立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作为朝野各方咨询性的参政、议政机构。傅斯年先后被聘请为参议员和参政员。但是他不像很多御用文人那样讲"好听的空话",一再猛烈抨击腐败官员,赢得"傅大炮"的美名。
11、其中,李大钊等甲种会员332人;蔡元培等乙种会员105人;李煜瀛等丙种会员24人。此外还有校外会员若干人。
12、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13、中国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会具有上述精神特征?辜鸿铭认为,这是中国的“良民宗教”长期教化的结果。所谓“良民宗教”,即指孔孟之道,其“精华”是义与礼,“特别是礼,更为中国文明的精髓”。辜鸿铭比较了中国与欧洲宗教教义之不同:“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基督教叫人‘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他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当时欧洲陷于“一战”炮火的残酷现实,指出这场战争的道德根源正在于不讲礼义而崇信强权。因此,他要把中国人礼义并重的良民宗教奉送给欧洲,以制止这场世界大战,“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并为战后文明的重建提供一把“钥匙”。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去拯救西方文明,这正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所标举的“春秋大义”之所在。
14、“这德文太过于简单了,还是倒着看有意思”。说完这句话,他还特意地看了一眼对面的德国人。德国人有些惊讶了,辜鸿铭的兴致也来了。
15、“这就是了。舌头不如牙齿坚硬吧?但直到我有一天死了,牙齿也许全部掉光了,可舌头还在,可见柔韧的东西要比坚硬的东西更强,更适合于生存。”
16、辜鸿铭满腹经纶,但并未获得大清朝的重用,但被张之洞纳入幕僚,也算是小施展了一下才华。
17、不少学生患了肺病,他特意在操场盖了一排小屋,供这些学子居住,为了避免蚊虫叮咬,还装上窗纱,又专门给他们每人每天一颗鸡蛋与一小瓶牛奶,可谓无微不至。
18、在张之洞的举荐下,做了多年幕僚后,辜鸿铭当上了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这是一个月薪高达800两银子的肥缺。辜上任后,发现局里的洋雇员贪污挖泥工费,十分愤怒,要予以严办。但将情况呈报上去之后,上级却决定不查办。辜鸿铭气愤不过,想方设法将此事捅到了报纸上。
19、“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
20、而黄则主张复古,但反对帝制,然而却有着相同的目标,比如复古,维持古典文学、旧文化,因此从陈独秀进入北大任文科学长起,他们就组成了反击团队。
21、如今看来,却也是如此。他只不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22、一个国家即使再强盛,抛弃了祖宗,还有何意义呢?
23、她脱下鞋,把脚放在辜鸿铭的怀里。辜鸿铭把玩着淑姑的小脚,就如同陷入浩瀚无边的书海中。在那一刻,他总能够找到创作的灵感,如同才思泉涌一般。
24、他还是老样子,从桌子上抄起了一份德国的报纸,然后倒着看了起来。这三个人的情绪更加高涨了,在那边手舞足蹈地嘲笑起了辜鸿铭。
25、意思是蔡元培先生从不愿做清朝的官,一心只在革命,一直都在坚持革命,没有变心,而我辜鸿铭呢?之前为晚清政府效力,现在还是在保皇,一直都在力挺大清,我和蔡先生虽志向不同,但我们都没有违背初心。在晚清时期闹革命,在民国时期保皇,同样都会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但在辜鸿铭先生的眼里,他对中国好人理解是:陷入绝境却还一直坚持的人都是中国好人!而他和蔡元培恰恰都是如此。
26、当时,辜鸿铭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拥趸,而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却算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一有机会,他就在课堂上大讲儒学礼教,还公然骂罗家伦。后来,罗家伦也掀翻了他的教书饭碗。
27、五四运动爆发之后,辜鸿铭这位自诩为“中国文化的卫道士”被赶出了北大。
28、“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
29、两人产生嫌隙始于儿女姻缘,王国维长子王潜明逝后,罗振玉忽然把自己的女儿带走了,且是不辞而别,这对王国维来说自然是不能接受的,两人渐因此交恶,直至不再往来。
30、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由台湾远亲鹿港辜家的创始人辜显荣招待。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辜鸿铭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熊希龄、蒋梦麟等前往北京前门车站迎接。同年,见溥仪。
31、罗振玉生于1866年,长王国维11岁,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教育家、考古学家、农学家、金石学家及古文字学家。
32、辜鸿铭自小接受的便是系统的西式教育,随布朗夫妇到英格兰学习后掌握了大量西方基础学业。几年后,辜鸿铭被送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此后又回到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这几所大学均是欧洲有名的名牌大学,本就天赋异禀的辜鸿铭在高端教育资源的培育之下显得更加出类拔萃,在欧洲学习的几年间,他不仅对欧美文化有了深入理解,而且同时精通了九种语言。
33、清朝内阁大库的档案,内有诏令、奏章、则例、移会、贺表、三法司案卷、实录、殿试卷及各种簿册等,是极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从晚清宣统元年(1909年)国库房损坏搬出存放后,几经迁徙、几易主人,潮湿腐烂、鼠吃虫蛀,损失极为严重。其中一次主管者--历史博物馆以经费缺乏,曾以大洋4000元的价格将此8000麻袋总计15万斤的档案卖给造纸商拿去造纸。著名考古学家马衡大声疾呼,由傅斯年呈请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做主,才以8万元将这批几乎要进造纸厂的档案买下,然而已由15万斤减为十二三万斤,少了2万多斤。抢救下这批十分珍贵的档案材料,傅斯年是有大功的。
34、一八八五年,辜氏入张之洞幕府,担任幕僚,先后近二十年,从此迷上传统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信徒。
35、少年时期,因为家境殷实,后来又成了橡胶园主布朗夫妇的义子,10岁左右便随着义父母来到当时号称“世界工厂”的西方帝国——英国。而后,他的求学足迹辗转于英德之间,先后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学,并得到校长、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36、中国的男人要比他们大方的多。小妾是他们娶回家的。是光明正大的,也是光明磊落的。相比于那些被推下车的欧美女子,那些中国人的小妾要比她们幸福的多。
37、我分析的原因是:由于丧失了文化自信心,导致叛经离道,然后成为精神流浪儿,最后沦为初级版精外。
38、这两句话一出,颇受争议,其实是大家断章取义了,是误解了他的原意。
39、于是辜鸿铭提出了著名的茶壶和茶杯论,他把男人比作茶壶,女子比作茶杯,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但一个茶杯不可能配四个茶壶。
40、辜鸿铭曾在张之洞出任军机大臣后随同北上,那时的北京沉浸在一片革命浪潮中。当众人都在为革命助力时,辜鸿铭却始终坚持维护中国文化,成了一名保皇派,是众人眼中的一个异类。不仅如此,他的着装也分外怪异,在整个社会都在与封建王朝挥别时,辜鸿铭却坚持拖长辫、戴瓜帽、穿长袍……在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入北大教学期间,辜鸿铭始终穿着他那身标志性的装扮。
41、而黄则主张复古,但反对帝制,然而却有着相同的目标,比如复古,维持古典文学、旧文化,因此从陈独秀进入北大任文科学长起,他们就组成了反击团队。
42、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3、辜鸿铭个子不高,身形也有些消瘦,再加上脑袋上梳着一个小辫子,怎么看都像极了欧洲人眼里的大清子民。
44、一顿谩骂,他的讲话就完了,后来也没有人再讲,典礼结束。
45、日本殖民地什么样,参看台湾被殖民后的现状,就明白了。
46、等张之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他马上就转变思想,开始拍马屁:
47、他说:“我请辜鸿铭,则因为他是一个学者、智者和贤者,而绝不是一个物议飞腾的怪物”。
48、如何彻底铲除“毒害”了中国几千年的旧传统旧思想?
49、看看,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们,对废汉字的态度:
50、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
51、像韩国啊,日本啊,动不动就跆拳道、剑道、茶道、空手道、花道等等。其实按照其水平来讲,应该称呼为跆拳术、剑法、茶艺、空手术、花艺。
52、类似这样的善良本性肯定会反映在辜鸿铭的日常行为上,也会成为他的“护身符”吧。
53、只不过中国人比较含蓄,不管技艺多么高超,也会留有空间,会说这项技能几近于道,而日本、韩国人比较脸皮厚一点。
54、后来,王国维又因父命难违,还曾两次参加科考,但一次遇到了甲午战争爆发而作罢,一次则败北而回,因为他还是“不肯入时流”。也许,王国维正是因为无心科举,而故意“名落孙山”。
55、这些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个个都是文学大师,语言大师,个个都学贯中西,堪称饱学之士,为何做出,现在我们看来,有点丧心病狂的举止呢?
56、其实宿舍一事,傅斯年原计划是楼上每间住十二人,楼下房间全部用于学生读书,但学生觉得不方便,于是楼上楼下每间都住六人,其余空间可以放书与行李。
57、辜鸿铭何许人也?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子,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
58、辜氏幽默与讽刺还体现在他的文章中,比如:“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外国人在上海不能发财的!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SirRobertHart)总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美至善。”(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59、自古才子皆风流,辜鸿铭自然也不免于此,更何况他还乐在其中。“一夫多妻”便是他最会享受的生活。
60、1915年9月,北大新学期开学典礼,由代校长胡仁源主持,胡作了一个简短开幕词后,或许不是预先的安排,辜鸿铭冲动地从主席台上起身发言,在台上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从头到尾情绪激动,大骂当时的政府和社会上的新鲜事物,说现在做官的人,都是为了保饭碗,说:他们的饭碗跟咱们的饭碗不同,他们的饭碗里可以装汽车、姨太太;
61、任职期间,他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推行新政,创办近代高等学府——自强学堂,并任教习。又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张之洞是典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代表,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6岁科举入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带有很强的中国儒臣特征。而辜鸿铭由西学转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远不及张之洞儒学底蕴的深厚,但在张之洞的影响下,他对儒学进行修习研讨直至膜拜推崇,思想上的交融使他们成了多年的至交。仅从思想和文化上加以修炼还远远不够,辜鸿铭决定尊崇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进入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担任外文秘书一职。这一做,就是20年。
62、罗振玉识才,充分地为王国维的才学有可用之地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他1901年创办了一份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做到有一定基础之后,他就力邀王国维担任主编,为他的才华提供了施展的阵地。
63、辜氏英文很好,由于从小未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文反倒不尽如人意,不仅译文有时显得生硬,板书也常常出错,“因为辜先生的中国文学是他回国以后再用功研究的,虽然也有相当的造诣,却不自然。这也同他在黑板上写中国字一样,他写中国字常常会缺一笔多一笔而他自己毫不觉得。”(罗家伦)
64、英文beatiful season,意译为美丽季节,但是按照中文,则可译为“花样年华。”
65、胡志明,虽然自己精通汉字,但是也在越南掀起了废弃汉字的狂潮,目前的结果跟韩国差不多。目前的文化断层已经形成。
66、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67、在欧洲各国游学期间,辜鸿铭曾多次聆听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演讲,已经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刻理解的辜鸿铭,便萌生出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想法,或许因为祖上便是中国人,辜鸿铭希望回到母国去进行一番游历探索。促使辜鸿铭最终前往中国的是与清廷的外交官马建忠的一次相遇,两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一见如故,相互交谈了三日之久。
68、1920年3月,北京大学日刊特辟“本校女生一栏”
69、辜氏在京城吃花酒,逛妓院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他却似乎把它当成了一件文人雅事。“辜先生有时亦逛八大胡同。认识一妓,名纫香者,貌不美而有风致,酒量极好。予在大森里识一吴人名小凤第者,每吃花酒,必请辜先生。先生常以小辫与群妓嬉戏,有时打茶围。至天亮始各归寓。”(贻《记辜鸿铭》)
70、他写了很多宣传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著作,并且为了方便西方人阅读,多是直接用英文撰著。
71、第当今欧洲的一些汉语学家研究表明,汉字不仅是符号,而且还是科学。这种文字及以其构成的语言,既能开拓人的左半脑,又能开拓人的右半脑,启迪右脑的原创性功能。
72、要想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编织虚拟实境等,必须抛弃数字、字母编程,启用更高维度的汉字象形编程。
73、对辜氏的种种另类做派,罗家伦分析得十分透彻,“无疑义的,辜先生是一个有天才的文学家,常常自己觉得怀才不遇,所以搞到恃才傲物。他因为生长在华侨社会之中,而华侨常常饱受着外国人的歧视,所以他对外国人自不免取嬉笑怒骂的态度以发泄此种不平之气。他又生在中国混乱的社会里,更不免愤世嫉俗。他走到旧复辟派这条路上去,亦是不免故意好奇立异,表示与众不同。他曾经在教室里对我们说过:‘现在中国只有二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保皇。’”(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74、满屋子的青年才俊情不自禁地开始对他指指点点、品头论足。
75、此外,辜鸿铭脾气古怪,骨子里又十分守旧,热爱祖国,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认同感。而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知识分子,十分推崇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却又过度否定,这让辜鸿铭和胡适,完全处在了对立面。
76、而同为清朝遗老的辜鸿铭却没有王国维这么多情善感,他留着的辫子不是为帝王而是要保持中国人的温良,他翻译的《论语》《大学》《中庸》成为西方人了解东方文化重要教科书,他的《中国人牛津运动》《中国人精神》将中国文明深入西方学界人心。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辜鸿铭也紧随辞职。不久,经人推荐到一家日本人办的英文报馆当总编。
77、有一次,辜鸿铭在电车上看《泰晤士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见他的样子可笑,出语侮辱。辜听到后,故意将报纸倒过来看。英国人更加嘲笑他连字都不认识。此时辜鸿铭看着倒着的报纸,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并说,“英文太简单,如果不倒着看,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78、辜鸿铭很喜欢清人方洵写的《香莲品藻》,这本书详细地划分了“金莲”种类。辜鸿铭还有很多“创见”,比如:
79、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人对中国虎视眈眈,他其实是讲日本文化的土壤是中国,如果一味追崇西方,摒弃中国,日本文化就像无根之花,迅速衰亡。
80、生在西方却深爱着东方文化,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兴邦之愿,不出任何意外,辜鸿铭在那个时代,完全会成为新青年们心中的偶像。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西方人眼中不可不看的风景,竟成了留小辫的老古董。
81、曾在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最高的学府执教的王国维先生,学贯中西,纵观古今,对哲学、文学、考古、翻译、戏曲、教育等领域,都有非常高的建树,为后人留下许多极有研究价值的著作。
82、好个了不起的天才辩论家!约翰·鲍威尔虽挨了骂,内心却还是油然地对辜鸿铭升起了一丝敬意。这位初来中国风尘方洗的美国报人,第一眼就忘不了辜鸿铭。
83、《觉醒年代》里的北大人物,一派是推崇新文化的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另一派是固守旧传统的辜鸿铭、刘师培和黄侃,他们虽然交锋激烈,但互相见面,依然客客气气。据说,古文家刘师培和今文家崔适,观念截然不同,一上课即攻击对方荒谬,毫不留情,但相遇时却非常谦卑。他俩在北大的住所恰好对门,朝夕相见,都会互道先生,同时伴以一鞠躬。点滴之中见文明,细微之处显素质。鞠躬礼有来有往,不分长幼阶层,地位高低,但是给足了尊重和边界感,让人觉得很舒服自在。学术观点相悖与刻在骨子里的礼仪并不相斥。
84、压倒傅斯年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台湾省参议员的无理纠核。
85、梁敦彦是清末知名的外交官,还曾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交通总长,他也曾在张之洞的幕府中任职,与辜鸿铭相熟。一次,辜鸿铭和他打赌,说自己能背下来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这首长诗共6100多行,辜真的背了下来。
86、仔细品味了他一生的事迹后,我们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用实际行动爱国的人。
87、电视剧、电影、小说,只要是讲故事,它总需要矛盾冲突,总要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出“好人”阵营和“坏人”阵营,《觉醒年代》前半段,辜鸿铭他们扮演的就是“坏人”角色。
88、正如当年他对张之洞说的一段话,“欧美主富强,桀外者也,中国重礼教,修内者也。言一时之强盛似优于中国,而图长治久安,则中国之道盛矣美矣!”
89、1884年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回到了中国。经人引荐,辜鸿铭担任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幕僚。
90、例如:五胡乱华时期,整个华夏中原大地,变成了屠宰场,汉族仅剩不到1000万人。直到民族英雄冉闵出世,发“杀胡令”,全力抗击,华夏才幸不被灭族。
91、辜鸿铭自小在西方长大,是一个华侨。他的祖籍在福建同安,在康熙年间移居台湾后,于乾隆年间移民到了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辜鸿铭的父亲是中国人,然而母亲却是一位葡萄牙人,他只有这一半的华人血统,生得深眼隆鼻,轮廓深刻。辜鸿铭的祖籍姓“陈”,移居海外后,为表示对故土的思念,辜鸿铭的先祖们便将姓氏改为了“辜”,以表示对曾经莽撞行为的悔恨。
92、但大家要知道,无论辜鸿铭、黄侃、刘师培还是林纾,他们都并非“坏人”,只是与代表着先进文化方向的陈独秀等人,有着不同的学术立场。剧中,后来也展现了辜鸿铭他们作为儒士的刚直和坚守。
93、如此看来,他真的喜欢小脚吗?可能也不尽然,大概只是一种癖好而已。
94、两位年轻人却见辜鸿铭的舌尖在齿唇间欢快地跃动着,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95、这样的故事,在辜鸿铭身上有着太多太多了。他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幽默和智慧,让那些试图让自己尴尬的人更加的尴尬。
96、但大家要知道,无论辜鸿铭、黄侃、刘师培还是林纾,他们都并非“坏人”,只是与代表着先进文化方向的陈独秀等人,有着不同的学术立场。剧中,后来也展现了辜鸿铭他们作为儒士的刚直和坚守。
97、这鹫泽吉次算是辜鸿铭的知交了。民初他就作为日本《时事新报》特派员常
98、外国人听不懂,但辜鸿铭肯定是听得懂的,他可是把“四书”中的三部书,《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了。真是牛叉霹雳带闪电,多少中国人读《论语》、《中庸》和《大学》都读不懂,更不用谈翻译成英文了。
99、20世纪80年代,柏树胡同26号与相邻的院落一起被征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馆。
100、实际上辜鸿铭在西方求学把妹时,就把自己的辫子剪掉了,等后来清朝灭亡,他却又留起小辫子来,结果导致大家的嘲笑,但他这句话一出,众人哑然。
101、两位日本年轻人的奉承,让辜鸿铭的脸上笑开了花,令他灵思妙动,浑然天成地进入了哲学家的角色。他张开嘴巴,两眼透着灵气,说:你们看我的牙齿,掉了不少了,而最终它们都将掉光。
102、虽然,后来抗战胜利,小日本被赶出中国,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令每一个华夏同胞后怕。
103、“哦,辜先生是说这事呀。”辛博森弹去了烟蒂,笑一笑道:华盛顿的男子汉义举,北京理当追随呀。
104、盖其一生,辜氏都是一个矛盾的人。温源宁的一段话概括得十分到位:“一个背叛者,宣传君主主义;一个浪漫者,接受儒教作为人生哲学;一个专制的君主,却以佩奴隶的记号(辫子)为得意:辜鸿铭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近代最有趣的人物者,即是由于上述的矛盾。”(温源宁《辜鸿铭》)
105、华夏文明,是地球上最伟大的文明。我们对祖宗的崇拜,是有根有据,有典籍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