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2、l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4、l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5、颜之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6、l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7、这里显然讲了好几个方面,如默而识之属思,诲人不倦属教,但“学而不厌”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确是一致的,体现了一种对学习活动的无条件的喜爱。这里“爱学”“好学”正与“爱智”成为对比,所以,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8、韩愈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9、l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0、孔子眼里女人不算人,蠕家推崇的礼男尊女卑。可是女人不算人的话,儒家信徒们是什么生的?孔子所谓的礼,和伊撕烂教的礼基本一个性质。
11、 (本文属河北华图教育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于华图教育,未标明者必究责任。)
1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首先对于孔子他有一个“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即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打破了古代教育阶级性的特点,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孔子的教育公平仅仅是指教育的起点公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13、 在文献知识方面,孔子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教授学生。对于“六艺”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14、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5、l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16、 孔子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可以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回答情况的书。教学相长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勇于放下架子,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不足,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并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实际上,“诲人不倦”是要以“学而不厌”为基础。另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中体现的师生平等观,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7、l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18、l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19、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20、l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1、l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22、l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23、 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24、l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25、l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26、 论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目的——“贤人”“君子”;目标——“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27、l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2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9、l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30、解析: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代表思想。
31、l 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32、 孔子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接受适当的教育,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品质。如果只是依靠自己的天赋才能,不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能力,是很难在竞争中获胜的。无论是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还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竞争中,都需要人具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失败。即使是像子路那样的天才,也需要接受教育.
33、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34、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35、l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36、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37、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士”,就是要把“士”培养成为有道德、有学问,有从政能力,能行“仁政”的仁人君子。
38、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产生了单纯的脑力劳动者,产生了“志于道”的“士”阶层,从而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和文化土壤。
39、陈来先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等。
40、l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1、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2、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由于后天环境的习染不同和教育的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理念就是建立在这样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进行了区分,他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意思是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这是他因材施教思想的依据。
43、所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普通人,只要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琴棋书画等娱乐技能,可以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就可以了。不要向智力水平低的人讲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们听不懂,也学不会,会越来越痛苦。教育不应该是人越来越痛苦,应该让人越来越字自信,越来越快。
4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要占有知识材料,“思”就是对看到的知识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