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 1、但罗兰丝毫不为所动,而是更加坚定地走出书斋,走向了社会。茨威格在罗兰的传记中写道:“罗曼·罗兰个人的存在随着1914年的来临而消失。现在,他的生......
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
1、但罗兰丝毫不为所动,而是更加坚定地走出书斋,走向了社会。茨威格在罗兰的传记中写道:“罗曼·罗兰个人的存在随着1914年的来临而消失。现在,他的生活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整个世界,他的生平成了一部现代史,同他的社会活动不可分割……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封书信都是一篇宣言,他的个人存在就是一出英雄剧。”
2、9月15日,罗兰在《日内瓦报》上发表了《超乎混战之上》一文,这也是他人生第一篇政论。他呼吁尽快结束战争,宣称各民族、各国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优点,应当互相尊重;还建议成立“最高道德法庭”来制止这场战争。
3、汪德耀(1903—2000)是里昂中法大学第一批学生,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抵达里昂,专修生物学。一九二五年获得理科硕士学位,转往巴黎大学深造,一九三一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同年十二月返国。罗曼·罗兰档案收藏了他的二十封信,日期从一九二九年十月二日至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大师的日记有五段与他有关。
4、她抽抽噎噎的在那儿哆嗦。老人看着慌了,走过来把抖散的被单给撩在她抽搐不已的肩膀上,用他的大手摩着她的头:
5、2016年是罗曼·罗兰诞辰150周年。他的英雄主义贯穿其一生,沉重而雍容。时时让人想到《约翰·克利斯朵夫》那个著名的结尾:圣者克利斯朵夫背负着一个孩子洇渡河流,“那些看着他出发的人都说他渡不过的。他们长时间的嘲弄他,笑他……”只有孩子平静的声音,“走罢!”
6、于是,你觉得自己胀得无限大,大得填满了整个宇宙空间,而在这无限大的你的里面,所胀满的,只是寂寞,寂寞,无边的寂寞。
7、这次见面有一个特点,阎宗临不是单独赴会,而是事先得到大师同意,和另一位同学一起赴约。这位同学名叫曾勉(1905—1951),江西省崇仁县人,出身天主教家庭,曾受洗礼,外文名ThomasTsengMien。一九二九年进入瑞士弗里堡大学,一九三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接着前往美国,一九三四年取得芝加哥天主教大学社会学博士文凭。返国后担任过江西省政府法制专员,一九四○年起在大学教书,同时参与宗教工作,一九五一年七月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判处死刑。
8、这些沉睡了近一个世纪的珍贵文献,提供了很多前所未知的信息和具体细节,加上已经向公众开放的罗曼·罗兰日记(微缩胶卷),让我们有足够的资料,重组这位文学大师当年和中国留学生交往的历史。笔者正在整理逐字抄录回来的文献,计划辑汇成书,希望能为这个重要的新文学史课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基础,填补这段不应再存在的空白。
9、李又然收到钱,真的没有回信,但是久候的家庭接济很快到来了。三个月后,六月三十日,他从瑞士写信给大师,告诉他已经付清了债务,买好船票准备回国,“先生,出发在即,很想能前来拜见”。但时机不巧,“先生回信说,他正住在医院里治疗眼疾,医生不允许会客。但他又说,不忍心让我这样走了,因之立即复信给我,要我回国后经常给他信,告诉他血泊中的那边(指中国)的情形,做他和中国之间的桥梁”。这段回忆完全符合事实,罗曼·罗兰真的正在外出求医,我们看到这封信的信封,到达奥尔迦别墅的邮戳是七月一日,上面的地址被划横线删除,下面写着转寄的新地址:琉森市拉尔邦旅馆。信封后面有大师手书的两行备忘文字,“一九三二年七月三日,从琉森回信”。
10、要不是顾忌过多地占用他的时间,会谈可能还会继续下去,我做了一个欲起身的动作。他站了起来,我向他表示感谢。他并不喜欢人们恭维他,或向他表示谢意。他用嘲笑的口吻说,感谢总会给他留下某种印象,似乎人们并不期待着他能接受别人的谢意。他希望能有其他机会同我见面:“在高尔基家好吗?”“那太好了!”
11、(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12、他不会竭力去美化自己的行动。他谈起在基洛夫遇刺后,确实有几百人被仓促地处死了,此举并不合法,也有悖于道德观念,这或许是个政治错误,但“我们被情感(激情)冲昏了头”。这几百人并未直接参与刺杀基洛夫的行动,但他们却是恐怖分子,是德国、波兰、立陶宛(或拉脱维亚?)的特务。我们要杀一儆百,而“我们又不想让这些杀人恶魔去享受公开审判的礼遇,其中有些凶犯甚至傲慢地吹嘘自己如何敢动手杀人”,公开审判也许会成为他们的讲坛……
13、当时漫卷西方的经济危机,使苏联模式备受世人瞩目。马克思的理想,似乎正在苏联变为现实。1930年代的苏联,与没落的西方相比,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在1930年代末,至少从公开的数据上看,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走到了整个欧洲的前列。
14、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15、罗曼·罗兰去世后,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李又然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伟大的安慰者》,以第三人称提及这次及时得到的救助,“一个远东青年,落在穷困里,这是不会游泳的人掉在水里了,先生一知道,立刻寄钱给他,同时托一位在巴黎的朋友随时就近照顾他”。
16、这时,老约翰·米希尔冒着雨站在屋子前面,胡子上沾着水雾。他等荒唐的儿子回来;胡思乱想的头脑老想着许多酗酒的惨剧,虽然他并不相信,但今晚要没有看到儿子回来,便是回去也是一分钟都睡不着的。钟声使他非常悲伤,因为他回想起幻灭的希望。他又想到此刻冒雨街头是为的什么,不禁羞愧交迸的哭了。
17、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
18、斯大林答复说,他对我引述他那有关尊重人的讲话感到高兴。他用嘲讽的口吻问我:“您喜欢那篇讲话稿?……可我们的很多同志却不喜欢它。三百年来,他们一直在遭受棒打,对此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说:‘尊重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玩意可不适用于我们呀!’”
19、我觉得应当在西方设立一个办事处,以促进法苏在知识领域相互理解,这个办事处类似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但更富政治色彩。否则,误解愈积愈重,而苏联的外派机构,如大使馆等,都不去设法消除这些误解。人们似乎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误解会自然消失的。实际上,它们是消失不掉的,反而愈聚愈浓。误解刚露苗头时就应采取行动,只要有误解产生,就要随时设法消除掉。我希望你们在对待法国公众舆论时采取有别于对待苏联公众舆论的对策。
20、1892年,26岁的罗兰与贵族小姐克洛蒂尔特闪婚,“我的妻子是音乐家,和我同样程度,音乐在我们的爱情上占一半地位。”刚开始婚姻是幸福的,但是克洛蒂尔特只希望丈夫能一举成名,于是再三催促罗兰带着手稿去走访文艺界的权威人士,请求他们提拔,这让罗兰感到屈辱。而且罗兰醉心1789年大革命历史,最初创作的都是革命题材的戏剧,知音寥寥。克洛蒂尔特美梦破灭,但罗兰不为所动,两人终于在1901年离婚,分道扬镳。
21、然而,苏联并不能卸去当今世界局势压在它身上的责任,这是某种‘神圣’的责任,要去关心其他国家的大众,他们信赖你们。将贝多芬的名言‘人啊,你要自助啊!’挂在嘴上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去帮助他们,为他们指点迷津。
22、所以,假使你够聪明,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静下来,啃啮自己的寂寞——或者反过来说,让寂寞来吞噬你。
23、两人的交往随着梁宗岱返国结束。在所有中国留学生中,这段交往最平静,最接近他想倾听的中国声音的愿望。
24、没有人懂得曼希沃怎么会攀这样一门亲的,——曼希沃自己更莫名片妙。那当然不是为了鲁意莎长得俏。她身上没有一点儿迷人的地方:个子矮小,没有血色,身体又娇,跟曼希沃和约翰·米希尔一比真是好古怪的对照,他们俩都是又高又大,脸色鲜红的巨人,孔武有力,健饭豪饮,喜欢粗声大片的笑着嚷着。她似乎被他们压倒了;人家既不大注意到她,她自己更尽量的躲藏。倘若曼希沃是个心地仁厚的人,还可以说他的看中鲁意莎是认为她的其实比别的长处更可宝贵;然而他是最虚荣不过的。象他那样的男子,长得相当漂亮,而且知道自己漂亮,喜欢摆架子,也不能说没有才具,大可以攀一门有钱的亲,甚至——谁知道?——可能象他夸口的那样,在他教课的中产之家引诱个把女学生……不料他突然之间挑了一个小户人家的女子,又穷,又丑,又无教育,又没追求他……倒象是他为了赌气而娶的!
25、他讲话时,不时瞥一眼记在纸上的红蓝铅笔勾画的潦草笔记,但他是依照他的顺序,而并非按我提出问题的顺序来回答,按照他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及思路来回答。我在笔记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我凭记忆将其记录下来。有关斯大林讲话的准确思路,人们可在官方会谈纪要中略见一斑。他看上去绝对俭朴,无可挑剔,显得正直、诚实。他绝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人。他会说:“也许我们搞错了。”他似乎总是乐于修正自己的论断,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会让经验去检验,让经验去修正,并为此大开方便之门。
26、然而,这种分歧和“隔阂”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真相的进一步暴露而合乎逻辑地扩大或者加深,像发生在许许多多理性健全的西方知识分子身上那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俄国革命的态度的演变上,罗兰、高尔基与多数知识分子相反:在革命后的最初年代里,他们或者是和革命格格不入或者有过深刻分歧;然而在19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以后,他们却又或者是成为这个体制的吹鼓手或者完全放弃了公开的批评。罗兰和高尔基的这种一致性,或许能够为读者猜测罗兰为什么要将他的日记封存五十年提供一点线索。有趣的是,罗兰本能地觉得高尔基完全清楚在苏联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但却不能说,他甚至都能察觉出高尔基的痛苦。当读到这些篇什的时候,我觉得罗兰实际上在说他自己:他也察觉出了很多东西,他也不能说,因此他也十分痛苦。
27、我说:“我还有其他话题要同您讨论:这个话题说来更轻松,更让人高兴,比如像新人道主义,斯大林同志,您还是新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呢,您在不久前的一次措辞优美的讲话中说道‘世间现存的所有资本中,最宝贵、最具决定性的资本就是人’,即新人及由新人创造的新文化。为达到革命的目的,就要去赢得人的希望,要做到这一步,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为他铺设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大路更合适的了,这条大路正是人的精神力量的概括。在马克思列宁的遗产中,有关人的精神、丰富人的发现力与创造力那一部分或许是迄今为止在西方最不为人所熟知的部分,然而这些论点对像我们这样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正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28、他过去把刺人的须在她脑门上轻轻拂了一下,问她可要点儿什么不要,然后拈小了灯走了。屋子里暗得很,他和椅子撞了一下。但他没有下楼已想起儿子醉后归来的情景;在楼梯上他走一步停一步,想着他独自回家所能遭遇的种种危险……
29、“戏院的门都关了,我才走过。他又扯谎了。”
30、罗曼·罗兰的音乐造诣相当深厚,《约翰·克利斯朵夫》还创造了文学史上的“音乐小说”,按照四乐章的交响曲形式设置结构,小说中对音乐场景、体悟的描写,都极为细腻生动,表达中也带有一种迷人的旋律感。茨威格赞誉“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辉煌的交响乐”。罗兰开创了一条新路,不乏成功的后来者:《追忆逝水年华》被誉为是“七重奏”或“奏鸣曲”,纪德也曾在《伪币制造者》中尝试过将“快板”与“行板”两个“主题”交替发展的结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