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1、后来申侯联合西北犬戎攻打镐京,周幽王这才惊慌失措,急急忙忙叫人点燃烽火台,可是诸侯们早就受够了周幽王的把戏,以为这一次也是闹着玩的,就......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1、后来申侯联合西北犬戎攻打镐京,周幽王这才惊慌失措,急急忙忙叫人点燃烽火台,可是诸侯们早就受够了周幽王的把戏,以为这一次也是闹着玩的,就没立刻去勤王。
2、虽然烽火戏诸侯并不在很多史书中广泛流传,但是它却在高中教科书中出现了。要知道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是绝对具有官方权威性的的,是遵照史实来编绘的,所以烽火戏诸侯这件事绝对发生过,所以才会有学者将它编入教科书,为的就是教导。
3、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若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后台
4、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5、“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6、周幽王虽然可能可以计算到某个诸侯到达的时间与褒姒去等,但诸侯的军队为什么会一起到这个事实却很难解释。唯一的可能就是诸侯在陪周幽王演戏,他们的军队一直在边境的地方,看到烽火立刻到来。只有这样才能出现诸侯齐聚的情况。然而如果真是诸侯在演戏的话,可以说算是主动配合,他们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不来的情况了。
7、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的岐山一带。岐山更是周代的发源地,这么重要的地区发生的大灾祸,就像现在中国的北京天崩地塌了!当时人可是很迷信的!整个王朝更是因这次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一蹶不振,当时人称这是上天所弃,必定会在十年内亡国,结果十年之后申侯勾结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
8、孔二哥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褒姒这个女人的来历实在是怪诞中的怪诞啊。《史记-周本纪》载“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後宫。後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於襃。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后世编排女人恶心之来历者,恐怕也比不上这位可怜的女人了。
9、张立鸿《论见周之衰的老子是伯阳甫》,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
10、西周自武王建立后,传至周夷王,国力下降得厉害,周王室对于诸侯国的镇压已经渐渐力不从心。到了周厉王这一代,周王于诸侯中的威望下降到了顶点。为了挽回这个局面,中兴周王室,周厉王开始了他的横征暴敛,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力量,在于诸侯中间挑一只鸡来杀杀,让诸侯国重新认识周王室。
11、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乃布币焉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传郊之。及殷、周,莫之发也。及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也。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化为玄鼋,以入于王府。府之童妾未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方戮在路,夫妇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逸,逃于褒。
12、随后,为了博褒姒一笑,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再后来,申后带着儿子宜臼回到了娘家,为了替外孙夺回太子之位,势力强大的申侯联合了缯国和西戎,讨伐周幽王。情急之下,幽王再次点起烽火,却再也招不来各地诸侯了。就这样,原本就已经破败不堪、风雨飘摇的周王朝在一瞬间崩塌。
13、周厉王掌权的时候,有人打开了这个罐子,里面的龙漦流了一地,再也无法清除。这就需要一些宗教仪式,于是为了把龙漦弄干净,一群裸女围着龙漦大声喊叫。女人喊着喊着,龙漦里就爬出来一只老鳖,这老鳖三爬两爬,爬到王府里,撞倒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
14、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只在史记写道,是因为这个故事离《史记》成书时间最近。烽火戏诸侯讲述的差不多是临近三国时期的时候,而史记的描绘,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间段,所以就把它收录其中了,但是《史记》是一个非常具有权威的历史性史书,所以他所描绘的史实应该都是真实的。
15、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16、西周是分封制,烽火台点燃,可以让诸侯们知道天子有难,及时勤王。
17、因为这批出土竹简的证明,总算还一代美人褒姒了一个清白。
18、历史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烽火戏诸侯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
19、关于这个历史记载,其实长久以来都没有什么争议,直到后来战国竹简出土后逐步被整理,有人发现这份竹简的记载与《史记》记载不符有人因此提出了争议,并由此提出了另外一些猜想,最著名的就是根据“清华简”(战国简被送给清华大学后的名字)和《竹书纪年》梳理的西周灭亡的过程。
20、钱穆先生在写《国史大纲》的时候就曾对此提出质疑。钱先生认为:烽火台是汉朝防备匈奴入侵时的预警系统,西周时期的人没有这套制度。而且,诸侯国距离镐京有远有近,怎么可能同时看到烽火,又同时到达呢?另外,诸侯国援军到达后,发现没有战事,也会迅速撤兵,这本身也没什么好笑的。
21、周幽王采纳了这个计策,带着褒姒上了烽火台,并命令守兵点燃烽火,而烽火燃起之后,各路诸侯以为是犬戎侵犯,纷纷赶去救援,结果到了骊山脚下,发现并没有敌情,只看到了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之后,诸侯得知他们被戏耍了,只是周幽王点烽火取乐,并无敌人侵犯,便非常愤怒的回去了。而褒姒见到诸侯兵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见到褒姒的笑,十分开心,之后,又用这种方法多次戏耍众诸侯,于是,诸侯们便渐渐地不去了。
22、 周幽王高兴极了,他赏给那个出馊主意的虢石父一千两金子。为讨褒姒欢心,他还把太子废了,立伯服为太子。
23、西周都城是镐京,各诸侯国遍布黄河流域。烽火点燃,各诸侯离镐京远近不同,不会同日到达,并聚在城下乱成一团。诸侯行军会有斥候前哨,断不会到都城后才发现没有敌情。甚至对于西周有没有烽火台也有人怀疑:为抗击匈奴,汉朝才开始设置烽火台。
24、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当时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袭扰,便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建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各地诸侯见到烽火台燃起后,便必须起兵勤王。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25、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废太子宜臼以及宜臼的舅舅申侯勾结西方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
26、因此,我以为烽火戏诸侯不可否认其合理性,在没有新的证据出土前,我对此持谨慎态度。
27、而在2008年7月,清华校友赵伟国将在境外拍卖所得的一批战国竹简捐给了清华大学,后经碳十四测定,这批竹简乃是中晚期的楚国文物,因《清华简》在秦之前便已经被埋入地下,是目前唯一未受“焚书坑儒”影响的战国古书,因此可信度极高。2012年初,清华大学整理《清华简》时,同样发现竹简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此外,为西晋时期出土的、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而作的《竹书纪年》中同样没有“烽火戏诸侯”的记载。
28、时间再往前推移,在晋、魏两国史官编著的《竹书纪年》一书中则详细记载了“烽火戏诸侯”整件事情的发展历程
29、这个小孩长大以后,那真是美得一塌糊涂,美得极具杀伤力,褒国的君主见了以后也很喜欢,就把她纳到宫里。后来,周幽王讨伐褒国,褒国打不过,就把这个美女进献给了周幽王。不久后,周幽王迎娶了这个美女,她就是褒姒。
30、倘若真相真是如此,无论是周幽王,还是褒姒,都无端背上了历史的骂名,成了宜臼即位的牺牲品。但只要是谎言,都有被揭穿的一天,通过对时间的推演和对“伯服”这一名字的理解,我们做出了上述推理。这种推理未必完整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但至少,它应该是一种更加贴近真相的猜测。
31、因为这个著名典故,让褒姒这个弱女子成为周幽王灭亡的第一罪人。但是根据后来史学家对历史的分析,以及出土文物的证明,才发现所谓的因为褒姒而发生的烽火戏诸侯事件不过是子虚乌有的虚构之说。那么事实上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说历史,那么我们还是来看历史。
32、 “文学鉴赏与写作”微刊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教授璩静斋创建,一个有温度、有高度的公益平台, 能让你我在尘世的喧嚣之外,觅得一份心灵的宁静。
33、申侯外戚地位被褒氏族人取代,申侯只好举反对废长立幼大旗,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各诸侯不满周幽王不遵周礼,不来救驾,西周灭亡。申侯同鲁侯、许侯拥立周平王,为酬谢申侯援立之功,申侯的小儿子封在屠原(今陕西)。
34、 此时,申国的申侯作为原国丈,不光脸上挂不住,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也受到直接的损害(亲外孙子本来是当天子的啊,结果没啥毛病被废了,换你你也得急眼),内心极度怨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络诸侯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烽火求救兵,诸侯慑于申侯、犬戎势力,未来救驾。如果在以前,周王室直接掌管的军事力量还在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点什么烽火,此时这种点烽火的制度(也有说是击鼓的),本身就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诸侯有远有近,军力有大有小,又不互相统属,到底能有多大效果谁能知道?
35、 这个时候周朝立国已经几百年,就像普通百姓家亲戚出了“五服”也就不太亲了一样,各个姬姓诸侯对王室也不是那么恭敬了,就不要说那些非姬姓的诸侯了,更何况老爹周宣王在位几十年,为了加强对天下的统治一直在打仗,王室统治区域的军事、经济实力都不太行了,对天下诸侯的控制也开始不稳固。不过虽然自己的军事实力不太行了,但是没关系,经济军事力量都还可以慢慢恢复;对周幽王来说,想要统治无忧还有一个天然的利器,就是几百年来以周公旦推行的《周礼》为核心的一整套社会生活、统治秩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几百年来诸侯和天下百姓心中形成的对周王室统治权威的天然认可。
36、最后原太子宜臼迁镐京到洛阳,从此开始了东周春秋战国的乱世。
37、在此多多为大家列出了两点疑问,实际上这只是“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冰山一角,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解读:
38、 周幽王对他们说:“大家辛苦了,这儿没什么事,是我带着王后点烟火玩儿呢。你们回去吧。”
39、 而后即位的年轻周平王,可想而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亲爹周幽王是姥爷直接带着外族军队整死的,即位就已经落入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境地;况且亲爹喜欢的是周携王,也就是褒姒生的孩子,如果讲孝道应该把帝位让给异母弟弟,但是姥爷和一众扶助他的诸侯会答应么?如果自己来当王,必然要杀掉弟弟,又会落入不悌的境地;怎么选择都是错……而平王本人又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谁让他赶上一个作死的爹呢?(宝宝心里苦啊,但是宝宝不能说)
40、就比方说,周幽王的王后是申国国君的女儿,申国国君死后,申后的哥哥继位,年轻气盛。周幽王在面见年轻的申国国君之时,就觉得这个大舅哥对他不是特别恭敬,就很生气。
41、修和《老子是伯阳父》,(360doc个人图书馆,2016-10-27)
42、这就是终极答案!为了进一步佐证周幽王该死,史料还记载了一件事:周幽王的同胞兄弟詹文侯,周幽王继位后任少师,见周幽王宠爱褒姒,不理政事,就辞职返回封地。后来周幽王被申侯等所杀,而詹文侯毫发无损,后世子孙得其荫福。
43、话说西周的周幽王是个昏君,每天除了花天酒地就到处拈花惹草。这时有个叫褒响的人想去劝谏,没想到劝谏不成反被关入大牢三年,褒响的家人就想办法,知道大王喜欢漂亮女人,就寻觅了一个叫褒似的女人给周幽王,这才把褒响解救出来,皇上得此女人真的是龙颜大悦,可惜这个女人是个冷美人,从来没有笑过,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可她就是不买帐,于是让下人悬赏出个能让美人笑出来的主意,必有重赏,这时有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出了一个戏点烽火台的馊主意,周幽王也是没办法就死马当活马医,就让士兵把烽火台点燃,没过多久就见众诸侯气喘吁吁地带着救兵赶到,没想到冷美人看到众诸侯狼狈的样子还真笑了,这就有了后来人们广为流传的“烽火戏诸侯”。
44、 (投稿说明)本平台原创版接受投稿。有意向投稿的文友,请您参看本平台主页下方的“联系我们”中“投稿须知”,根据相关要求予以投稿。
45、而且烽火戏诸侯,这种国破家亡的事,不符合大部分国家史书的气势和庄重。毕竟归根到底,烽火戏诸侯其实就是周幽王为了取悦自己的一个妃子所做出来的一场闹剧。这在历史上实在是有点贻笑大方了,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如此闹剧上不了大雅之堂。
46、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下台后,年幼的周宣王即位。在四十六年的统治生涯里,周宣王向贵族们让渡了很多权力,以至于到了他晚年的时候,整个王朝陷入了十分混乱的局面。但是周朝并没有亡在他的手中,而是亡在了周幽王的手里。
47、周幽王见到褒姒之后惊为天人,对其宠爱的无以复加,不仅废除了原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然而,褒姒却冷若冰霜,始终未曾展颜。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想尽办法而不能,于是便重金悬赏寻求计策,佞臣虢石父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48、周朝的诸侯是分布各地的,而各国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就算可以看到烽火,但他们看到烽火的时间也有不同,而更关键的是他们离周王室都城的距离更是千差万别,哪怕他们看到烽火不计算准备时间,立刻出兵前来救援,那么因为距离路况等等原因,赶到的时间那也是千差万别的。其实这样的情况后世很多,比如后世很多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就是通过包围一个敌人不得不救的重镇,从而利用各路援军之间到来的时间差,将他们分别一一的吃下去。而如果所有的援兵是一起到的话,这个战术很可能就不能使用。
49、关于烽火戏诸侯的第二个出处来自《吕氏春秋》。其记载与《史记》有差别,《吕氏春秋》记载周幽王没有点烽火,而是击大鼓。
50、更为有趣的是,《吕氏春秋》在对“幽王逗褒姒”进行表述的时候,用的不是“烽火”,而是“大鼓”,权当一乐:
51、先是周幽王不顾诸侯死活,为追求个人享乐向诸侯国加税;鄫国又受到晋、郑两个周天子同姓国家的欺负;申侯女儿失去后位、外孙又被追杀,这真是无路可退了,于是申侯与鄫国一拍即合,利用申侯守边与犬戎熟识的优势,三方联军灭掉了西周。
52、两个不同国家的烽火台的信息是否公用也存在问题,烽火从镐京经过晋国传到齐国,齐国看的其实是晋国的烽火,那我如果是齐国的,我怎么判断是你晋国在搞事还是周天子出事了?关于战争的重大事件,在史料中并未提及。
53、“烽火戏诸侯”为人所熟知是源自《吕氏春秋》:西周都城临近胡地,周天子与诸侯要约:建高台在王道,台上设置大鼓,如胡戎侵犯,击鼓相传,诸侯起而来相救。而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击鼓而诸侯兵至……没错!吕不韦的门客说是“击鼓戏诸侯”。
54、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55、不少学者已经发现,在司马迁之前的文献中,只有《吕氏春秋》记载了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但其中记载的是周幽王“击鼓”,是“周幽王击鼓戏诸侯”,而到了司马迁的笔下,才最终变成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司马迁根据西汉的“烽火”设置,而最终改写了这个故事,这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56、 在联姻上,周幽王娶了(大概他爸周宣王包办的)申国国君申侯之女,立为王后(史称申后),并为他生了太子姬宜臼,在政治上,周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据说此人不太得人心)。
57、厉王的后一任君王周宣王是一位明君,他针对周朝的内忧外患进行了改革,并取得成功,缔造出了“宣王中兴”。正是因此,周朝才回了一波血,周天子的声望在诸侯间还是至高无上的。
58、当时西周首都丰、镐二京,靠近犬戎,所以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高大的土堡,其上设置非常大的鼓,敲击鼓声,远近可闻,若犬戎入侵,就击鼓为号。一次犬戎入侵,周幽王就击鼓,诸侯军队如约而至,击退犬戎,褒姒很喜欢周幽王这个做法,就很高兴。
59、后来,犬戎真的来侵犯了,周幽王慌忙令人点燃烽火,但是由于之前的戏耍,诸侯们都没有前来救援,于是犬戎攻破了镐京,并杀死了周幽王,西周政权就此结束。
60、而周幽王总是希望看到褒姒笑容,所以又屡次击鼓,诸侯军队赶到,却没有敌人,以致于到后来犬戎再次真的入侵,诸侯却不来救援了。周幽王最终被斩杀于骊山脚下。
61、在这里,周幽王并没有点燃烽火,而是让人敲起了大鼓。
62、 诸侯们一听,气愤异常,他们在心里咒骂了一通周幽王,纷纷带兵回去了。
63、古代的烽火都是为军事使用的,到城边要塞,沿途遍设烽火台,若有敌情,值守的哨兵会立刻点燃烽火台的火,附近的烽火台也会相继点火,诸侯们见了烽火,都知道是敌兵来袭,会迅速调迁进队前去支援以此好提前准备安排作战,我们今天就是来了解一下这个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乌龙事件——烽火戏诸侯。
64、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65、接下来太史公叙述了烽火戏诸侯幽王被杀的事,此事流传千载,也有前人质疑,俗人从各路诸侯的《世家》中看到:鲁说“孝公二十五年,诸侯畔周,犬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郑说“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齐说“庄公二十四年,犬戎杀幽王,周东徙雒。秦始列为诸侯”。燕说“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秦始列为诸侯”。管蔡说“釐侯三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秦始得列为诸侯”。小诸侯陈说“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因东徙,益卑,诸侯畔之。秦始列为诸侯”。更小的诸侯曹说“平公七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秦始列为诸侯”。救驾有功的卫说“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较详细也是最大的利益一方的秦说“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国。”有说欺的,有说叛的,有只记事的,无一家说“戏”的,孤证难立啊。
66、整部《史记》文学成分太多,司马迁确实缺少一些史学家应有的严谨性。
67、除了我们常说的为博美人一笑外,我觉得烽火戏诸侯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幽王想借用烽火来试探诸侯的反应,看看自己的权威?第一次点燃烽火,来的诸侯恐怕不多,此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这可能是想看看山东诸国的态度。但很遗憾他并不知道狼来了的故事。
68、以上是史书中的表述,但这些是否真的发生过,还是要画一个问号。因为整个故事有两个疑点。
69、因此,无论是烽火戏诸侯还是鼓声戏诸侯,这都是后人杜撰出来戏说而已。就如同纣王和秦始皇一般,胜利者为了掩盖自身的肮脏,于是拼命地往他们身上泼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