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什么精品好句46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儒家思想是什么 1、孔子主张透过“仁”、“守礼”等伦理道德来恢复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回复人本来的善性,并加以发扬光大,便可以成就各种德行;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有为恶的倾......

儒家思想是什么

1、孔子主张透过“仁”、“守礼”等伦理道德来恢复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回复人本来的善性,并加以发扬光大,便可以成就各种德行;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有为恶的倾向,而且又有各种欲念,若不透过教育改善,很容易会引起纷争。他又主张统治者要重视礼法,以礼使人安守本份,维持社会秩序,当中已具有法治的成分。

2、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3、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学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了解它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有一定作用。

4、就居丧来说,儒家硬认父恩厚,所以一定要服衰到三年之久;母恩薄,所以只服衰一年就够了,以表示家无二尊,好比国无二君;就奔丧来说,父母也要有分别;就祭祀来说,因为男贵女贱,所以“夫不祭妻”(《礼记·曲礼上》);就配偶来说,只许男子多妻,不许女子多夫;就生子来说,“男子生,桑弧矢以射天地四方……”女子便不能有此;就德行来说,女子独有“守寡”、“三从四德”和“七出”之规。千百年来,儒家这种野蛮的礼教制度,不知害死了多少妇女。谭嗣同曾引述邻邦学者抨击儒家礼教之言说:“朝鲜人亦有言曰:‘地球上不论何国,但读宋明腐儒之书,而自命为礼义之邦者,即是人间地狱’。”(谭嗣同《仁学》卷下)。(儒家思想是什么)。

5、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历代儒家不断地根据时代的需要积极发展儒学。孟子从自身心性修养方面发展了儒学,荀子从礼教与法治方面发展了儒学。儒学是发展的,是开放的,是动态的,是众多儒家共同努力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6、这是我见过的对儒释道三家核心思想最为精辟的表述。

7、陈来:对于文化的特性或气质,我们只能概括。比如说,李泽厚强调乐感文化,我们看三代历史,讲乐感文化还有一点早,不能把它作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要体现。(儒家思想是什么)。

8、“礼制”是“仁政”之外儒家学说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仁政”是对上层统治者讲的,在两千多年的极端君主专制统治面前,尽管“仁政德治”往往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但它对教育皇帝和各级官员仁慈爱民、抑制暴政多少有些积极影响。而“礼制”则不然,“礼制”是对全社会各阶层人讲的,各阶层有各阶层应该遵循的礼,“守礼”就是要“守名分”——守“尊卑贵贱”等级,否则就是逾制、僭越和违犯礼法,因而全是腐朽、反动和害人的东西。

9、孔子的儒家学说要恢复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先天就有一种复古倒退、反对改革创新的思想保守性,“古礼是他们的饭碗,守旧是他们的习性”(张荫麟《中国史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特别是两宋明清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一切按圣人的话去办,尚古、复古、唯圣、唯上、唯书,旗帜鲜明地扼杀创造力,把一切不合圣人之言的见解统统视为“邪说”,一批评圣人的错误,就被定为“谤圣罪”,表现出极端顽固、保守和文化专制主义立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历史进步。难怪日本远藤隆吉说:“支那有孔子,为支那祸本。”(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0、这里的“执左右”应该就是“八九不离十”之义。

11、可悲的是,春秋战国以后,尽管时代变了,但两千多年来,主要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鼓吹复古守旧、“忠君敬上”的儒家礼制思想观念,却在封建官僚士大夫头脑中不断得到强化,致使中国封建社会极其保守、僵化、愚昧和落后。至如明清时代,朱熹的信徒竟认朱子之书为神圣不可侵犯,后人不必再去著书立论。明儒薛瑄说:“自考亭(福建考亭书院,朱熹著书讲学之所,这里代指朱熹)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明史·薛瑄传》)。“濓洛关闽之学,一日不可不读;周程张朱之道,一日不可不尊;舍此而他学,则非矣”(《读书续馀》)。“四书五经,周程张朱之书,道德正传,舍此而他学,非学也。”(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如此僵化愚顽的思想观念统治中国,直至清末尚难破除,实为世界其他民族所罕有!近代中国焉能不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12、诸葛长青: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13、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是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责任、节制、忠孝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和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相结合的结果。并且不仅是中国,儒家思想对于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和日本的伦理和礼仪等等都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子。

14、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15、一开始,我就想单纯做儒家思想的探源研究,因为,我感觉以前的相关研究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搞清楚。那些研究,一种是把它归结为对“儒”这个字的研究,另一种关注“儒”作为职官的讨论。这容易把儒家思想根源的问题,混淆为“儒”的字源问题和职官问题,而和儒家思想没有关系。所以,我在写书的时候,不仅仅是讲这些,而且把儒家思想放在整个三代文化、古代文化的演进中,放在整个文化的脉络里来进行讲述的。

16、文化是有差异的,所以,我选择的是比较接近和适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模式。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原生的经验,回到原生的夏代、商代的生活,只能根据史料记载,并选择人类学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比如,弗雷泽的理论,不见得适用于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情况,但他梳理的现象比较适合我们的研究对象,对我们处理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启发。他谈到从巫术到宗教,可能有的民族就停留在巫术阶段,而没有到宗教阶段;从宗教再进一步发展到什么阶段,他也没有讲。尽管,他所研究的那个阶段是基于特定地区经验的总结,但对我们仍具有启发的意义。

17、大概在1992年夏天,我到大连住了两个星期。一路上,我带的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那个夏天,我都在看《金枝》,并确立了《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的结构框架。但真正动笔,应该是1994年夏天,一直到1995年5月写完。

18、互敬互信: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

19、儒家所崇拜的周礼的基本精神和主旨,就是确立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即明贵贱、分尊卑、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礼记·丧服四制》)。它有使人驯服的显著作用。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指出:“支那(中国)旧教,莫重于礼乐。礼也者,使人柔顺屈从者也;乐也者,所以调和民间勃郁不平之气,使之恭顺于民贼之下者也。”(《梁启超文选》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20、仁义礼智信的提出,离不开三位圣贤: 孔子提出“仁、义、礼”,

21、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22、需要指出的是,自西周以来,中原政权自诩为所谓“礼仪之邦”,原是针对制度比较原始的周边“蛮夷”而言,中原政权按照所谓“周礼”规定的“纲纪”,建立了等级分明而成熟的分封制国家政体,其实质是严格的等级统治。司马光阐述“周礼”的功用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如何“制庶事”?就是按照周礼,一级统治一级,“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下之事上,……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资治通鉴》威烈王二十三年)。可见,儒家标榜的所谓“礼仪之邦”是指中国有一套等级制的周礼制度,并按这种制度建立了等级社会秩序,而不是说人人都有礼貌、都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明白乎此,我们就不应该美化和误读历史,更不应该自欺欺人,盲目陶醉于“礼仪之邦”的自诩之中,以为我们真的是世界上道德礼义修养最好的国度。

23、是会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上”都是高的意思。

24、可见,礼源于经济原因,出于社会稳定、建立秩序之需要,当初礼制首先是一种等级分配原则,是为解决分配问题、防止相互间的争讼而设立的(中国古代分配问题比生产问题更突出)办法措施。

25、  孙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即“礼”的一面。建立在他人性恶的价值观上面,荀子很自然地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荀子深刻影响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思想。

26、中国为什么从唐宋鼎盛时期沦落为东亚病夫,到现在还比较落后?西方为什么能从地狱般的中世纪走出来,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力?曾经繁荣于世界之巅的中国和东方为什么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呢?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主要是东方文化在维护着旧的封建制度,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后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种亲和关系。他指出,东方要发展就要革除儒家思想,不然就只能愚昧落后。此论不无道理。

27、因此《法言义疏·问神》曰,“言,心声也。” 

28、周文王正是这样做的,且见善即行,立马就办。例如:“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曰:‘善!’对曰:‘宿善(赞赏某种善言却不尽快实行)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刘向《说苑·政理》)。孟子也曾热情介绍周文王的仁政善举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仕者世绿,关市讥(检查)而不征,泽梁(在湖泊打鱼)无禁,罪人不孥(不株连妻子儿女)。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实行宽大政策,扶助弱势群体,正是仁政的本质体现。

29、“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30、《说文》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31、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32、  理学将先秦儒家系统化哲学化,让原本探讨人伦之道的儒家,开始关注并探索宇宙的终极之道。二程主张先有理后有物,天理乃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天理与人伦是一致的。朱熹则主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天理就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33、武王克商之后三年而崩,弟弟周公姬旦摄政。当时正值克商和东征之后,殷商遗民一时不肯臣服,可谓“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周公仍然继承先王一贯的政治作风和传统,采用“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理念,即用德治去感化、教育殷民,以化解他们的思想对立情绪,巩固新诞生的政权。孔子非常崇拜周公的为政理念与实践,晚年因为很久没有梦见周公而悲叹自己衰老了。而他主要接受的正是周公仁政德治的思想,几乎不提周公武力革命的思想,难怪他要称赞伯夷、叔齐了。这当然有好的一面,但死守此理而否认法制手段和武力革命,则是迂腐和反动的。

34、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35、  儒家自创立之日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此间,儒家有过分裂,有过没落,历经2000年儒家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之中。

36、对此,刘师培批评得好:“自三纲之说兴,而为君者为父者为夫者,只有权利而无义务;为臣者为子者为妇者,只有义务而无权利;所谓论势不论理也。有权势者能论理;无权势者即不能论理”。陈独秀说:“教忠、教孝、教从,非皆片面之义务、不平等之道德、阶级尊卑之制度、三纲之实质也耶?”“宗法社会之奴隶道德,病在分别尊卑,课卑者以片面之义务,于是君虐臣,父虐子,姑虐媳,夫虐妻,主虐奴,长虐幼,社会上种种之不道德,种种之罪恶,施之者以为当然之权利,受之者皆服从于奴隶道德下而莫之能违,弱者多衔恨以殁,强者则激而倒行逆施矣。”吴虞说:“孔子……立教,莫不以孝为起点。……但求君亲长上免奔亡弑夺之祸,而绝不问君亲长上所以致奔亡弑夺之故,及保卫尊重臣子卑幼人格之权。……为人子而不孝,则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于父之不慈者,固无制裁也。……为人臣而不忠,则人臣无将,将而必诛;于君之无礼者,固无制裁也。”(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这样的“礼”建立在“尊卑贵贱”的等级基础上,对贵族统治者和所有尊贵者很有利,历代统治者当然对儒家倡导的这种东西很感兴趣。难怪蔡尚思先生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深恶痛绝地说,儒家学说是工农的敌人、富贵的恩人;是女性的敌人、男性的恩人;是民主自由的敌人、君主独裁的恩人!

37、  “中庸”就是强调“善”对于“中庸”的概念,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38、“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而为中(图,从略);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从略),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39、部落时代及夏商周皆为“礼制”的时代,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活资料极其匮乏的社会,各种礼法首先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设立的。荀子说:“礼起源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给养)也。”(《荀子·礼论》)。又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名分等级)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单一农业社会,最大的“争”,就是争土地、争分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上文提到的“虞芮之君争田”问题,就是通过所谓“道德礼让”即双方“退让”化解的。

40、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  

41、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42、(诸葛长青:zhuge8031@1com)

43、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我的两本书:《古代宗教与伦理》和《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今天读书会,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写书。我找到了一本旧笔记本,笔记本第一页上写着“1991年6月启用”,以及“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伦理学、考古学笔记”这些字。它就是我写《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的笔记,记录了我为写作本书而读的重要的文史、人类学书籍的感想和评论。

44、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孔子时代是以“仁”为先。随着孟子“义”的观点加入,“仁义”二字成为先秦儒家的思想基础。

45、古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出身于贵族,熟悉礼,却没有贵族的地位,他将礼向庶人传播,进行礼的教化,因而我们将儒家称之为礼家,亦不为过。

上一篇:梭罗河歌曲精品好句21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