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简介资料精品好句39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王夫之简介资料 1、简介:本书对素称深奥难懂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作了系统而清晰的叙述,配入星图以加深其理解,同时从古籍中援引大量文史例句,并加入了今译与解析,虽题......

王夫之简介资料

1、简介:本书对素称深奥难懂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作了系统而清晰的叙述,配入星图以加深其理解,同时从古籍中援引大量文史例句,并加入了今译与解析,虽题为“基础知识”,实为一有水平的学术专著。

2、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

3、意思是说,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4、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5—前475)出生于爱菲斯王族。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

5、“从天”的意思,天一般就代指朝廷,就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

6、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5)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译“义成就者”,尊称释迦牟尼。印度人。佛陀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一定阶层的利益和看法。主要学说有:四谛说、缘起说、无常、无我论、业报轮回论和涅磐论。生前并无著作,死后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汇编为经、律、论三藏。

7、王夫之以前的人性学说,不论是复性说还是成性说,抑或主张性善、性恶、性有善有恶、性无善无恶,都以为人性一旦成型便不再变更了。王夫之对二程有个批评:“程子以气禀属之人,若谓此气禀者,一受之成形而莫能或易。”(9)568王夫之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与运动之中,“天下亦变矣,所以变者亦常矣。相生相息而皆其常,相延相代而无有非变”。(6)120这种无止息的变动,王夫之称之为“日新之化”:“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日月也。……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末消,亦槁而死。”(10)36“日新”观是理解王夫之思想的关键所在。自然界日月风雷,是处于变动态中的。如果不能遵循“日新”这一客观规律,等待它的只能是死亡。人也无法跳出这一框架。从逻辑推演上来说,对构建了体系的哲学家来说,都会把自己的宗旨推及到其学说的各个方面,否则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王夫之也不例外:“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思得其永,微显相次而显察于微。”(6)183王夫之把人的学习与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变化的行程,新旧知识互相作用不断地推陈出新。于是明显的现象与隐蔽的本质相继为人们所洞察,“微”的本质是从“显”的现象那里得到了说明。王夫之明言,任何事物只是处于动态之中,才能获得永不枯萎的生命力:“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江河无积水,而百川相因以注之。止水之洼,九夏之方熯而已涸也。”(6)120-121人的才能在运用中得到发展,人的思维如同江河之水,在不停地流动中才会永不穷竭。微小的水洼,经不起夏天太阳的日晒,很快就枯竭了。人性是遵循“日新”的规律而行进的,这是他批评“一受成形而莫能或易”的形而上学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据此王夫之强调,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形,不受损益也哉?”(11)65王夫之提出,“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将人性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行进过程:“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11)63“日生日成”,就是天天处于更新的状态中,王夫之称之为“日新之命”:

8、作为湖南人,我对王夫之这个湖南老乡曾知之不多。20多年前,为应付高考,我曾背下整本历史教科书,记得里面有王夫之的介绍,但当时完全是为考试背书,囫囵吞枣,以至于考试一过,全部忘记。后来上大学,著名作家唐浩明到学校做湖湘文化的讲座,说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等人深受王夫之的影响。听完讲座,我看了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从中知道了曾氏对王夫之极力推崇,在他镇压太平天国、打下天京(南京)后,专门成立书局刊刻王的遗作。至此,曾经印象模糊的王夫之,在我心中清晰起来,但我仍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和他发生联系。

9、对联作者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孤高耿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这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10、达·芬奇(Da Vinci,Leonardo,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哲学家。绘画作品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著作有《绘画论》。

11、“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对联表达了王夫之先生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

12、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3、清代木刻大开本《书经集注》三厚册,字体精美,刻印精良。此书为私塾读物。有私塾进度记录。

14、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15、  曾国藩在《王船山遗书》中作序评:独先生深閟固藏,追焉无与。平生痛诋d人标谤之习,不欲身隐而文著,来反唇之讪笑。用是,其身长邀,其名寂寂,其学亦竟不显于世。荒山敝榻,终岁孜孜,以求所谓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旷百世不见知,而无所于悔。先生没后,巨儒迭兴,或攻良知捷获之说,或辨易图之凿,或详考名物、训诂、音韵,正《诗集传》之疏,或修补三礼时享之仪,号为卓绝。先生皆已发之于前,与后贤若合符契。虽其著述大繁,醇驳互见,然固可谓博文约礼,命世独立之君子已。

16、清早期1655年皮纸木刻《古文真宝》乾坤二册全,经典古诗文选本,影响深远,徐州才子所选,皆是名篇。字体硕大,开本宏阔,写刻本,注解精良,纸张柔韧。

17、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坐困南昌,这时罗泽南卒于军营中,彭玉麟走千里杀入重围至南昌助守。9月2日,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泰戈尔,R.(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 印度作家、诗人、哲学家。继承印度吠檀多不二论传统,认为世界本原是一种绝对存在。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和矛盾的现象,但矛盾是暂时、相对的,统一和谐才是永恒、绝对的,主张通过“泛爱”调和社会的各种矛盾。著作有《生命的亲证》、《人格》、《创造的统一》、《人的宗教》、《国家主义》、《文明的危机》等。

19、王夫之逝世两百年后,被外强轮番侵略的清政府已日薄西山,有志之士纷纷寻找救国良策。王夫之博大精深的维新变法思想和铮铮铁骨,使谭嗣同成为他的铁杆粉丝。在《论六艺绝句》,谭嗣同如此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许多理论就直接师承于王夫之。王夫之的“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节震撼了他的灵魂,这就是为何在变法失败后,他明知清兵将至,却甘愿赴死的根本原因。

20、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21、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德国哲学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的理论和学说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性,是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他还实现了历史观领域的伟大变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d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政治经济学批判》等。

22、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

23、一个人只有在欲望(“声色臭味”)充分得到了满足以后,才能成为汤、武那样的圣人,因而理想人格决不能是理学家所说的“存理灭欲”的“圣人”。王夫之以为,像程颐所说那种“外物不接、内欲不萌”的情况,是不符合实际的冥想:“君子之道,求之己而已矣。求之己者尽性者也,尽性则至于命矣。货色之好,性之情也”、“人有需货之理而货应之,人有思色之道而色应之。与生俱兴,则与天地俱始矣。”(12)104“我”作为思维与行动的主体,也是情感的受体,活生生的人,在接触外界对象时不会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对“货色”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是合乎人性的,是合符“性之情”的。欲望是人性的体现。活生生的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产生与滋长,是人们对物质利益或精神生活的正常渴求,也与外部世界各种诱惑对人的吸引相关。人们有对货物与异性的追求,外部世界就会以“货应之”“色应之”。如程颐所说的“无我”,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无非是理学家禁欲主义为达到道德目标而设想的主观境界。王夫之以为,理想人格不是灭绝了人欲的“无我”,而是对天下人的幸福与疾苦的感受如同亲身体验的人,而是敢于担当天下重任的大丈夫:“吾惧夫薄于欲者之亦薄于理,薄于以身受天下者之薄于身任天下也。”(12)60

24、对于概念能否如实地模写现实,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这是认识论上的大问题,老子讲“无名”,庄子讲“坐忘”,禅宗讲“无念”,共同之处都在于认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达变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达到与本体合一。

25、(13)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

26、莱布尼茨(Leibniz,GottfriedWilhelm,1646—1716)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他提出了单子论,以单子作为构成万物的基础,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以无限的单子序列和单子序列变化的前定和谐说明事物运动发展的连续性和变化的规律性,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著有《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27、简介:《新书》是汉贾谊撰政论。《新书》集中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即为著名的《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贾谊的政论散文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非凡,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汉帝国大一统创始期之积极进取,力图建功伟业的豪情壮志,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28、简介:《读通鉴论》是清代王夫之所著的一部史论。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中国复兴的大道。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29、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认为物质的气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主要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载集》。

30、王夫之所著《读通鉴论》开篇即论“封建”与“郡县”——“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认为“郡县”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且持续时间之久,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其所根据的,是中国历史从“封建”到“郡县”发展的历史实情,并指出“郡县”制推行的合理性:“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在王夫之看来,“郡县”早已存在,秦统一后,使得有能力者各尽其才,这是其“公心”所在。

31、(4)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

32、(9)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北京:中华书局,19

33、上天一定要让人间拥有君主,即使没有人愿意做也不行。所以在起初时,人们各自推荐其间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之人奉之为主,然后再从这些人中推选一人做天子。人们并非没有自居富贵之心,然而却一定要推荐别人奉为尊长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

34、王夫之在对比“封建”与“郡县”时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一国之提封,抵今一县耳,卿大夫士之食禄者以百计。今一县而百其吏,禄入已竭民之产矣。卿一行而五百人从,今丞尉一出而役民者五百,其徭役已竭民之力矣。仁君廉吏且足以死民于赋役,污暴者又奚若也?况使乡里之豪,测畜藏以侧目,挟恩怨以逞私,拥子弟姻亚以横行,则孤寒朴拙者之供其刀俎又奚若也?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君子所师于三代者,道也,非法也。”王夫之批评“郡县”时代官府对民众的压榨,即以《系辞》中“通其变,使民不倦”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并指出要学习“封建”时代的“治国之道”,以之适用于“郡县”之“时”,为民众所能接受。

35、科举材料!清代木刻高头讲章《孟子讲义》卷二。字体硕大,开本舒朗。

36、1675年,明朝灭亡已31年,满清统治中国已成定局,王夫之回湖南老家衡阳隐居,但他始终以大明士子身份自居,誓不剃发,不论下雨天晴,出门必打伞、穿木屐,“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此时的满清政府,为笼络人心维护统治,频频对他许以官职,换作某些文人,求之不得,膝盖早已弯下,但他一一拒绝。

37、“身”,指人的身体、感觉、欲望等等的综合,“性”,指仁义礼智等德性。“身成”,是指合理地满足声色臭味等感性欲望,“性成”,是造就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德性意识。王夫之说:

38、圣人则全是无我。颜子却但是不以我压人,却尚有个人与我相对在。圣人和人我都无。(17)922

上一篇:用秋毫无犯造句精品好句51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