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精品好句46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1、很多人都知道,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自己也用“性本恶”来概括他的人性论。而实际上,通过对荀子观点的分析可以发现,“性本恶”并不足以概括他的人......

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1、很多人都知道,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自己也用“性本恶”来概括他的人性论。而实际上,通过对荀子观点的分析可以发现,“性本恶”并不足以概括他的人性论。荀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各种欲望,并追求欲望的满足,如果满足不了,就会争夺、犯罪,所以性本恶。但是人有能力认识到什么是仁义,也有能力做到仁义。即使从路边随便拉过来一个普通人,在理论上他可以成为大禹一样的圣人。由此看来,在荀子的人性论中,人并不纯粹是恶的。虽然有恶的倾向,但也有能力克服这种恶的倾向,复归于善。孟子的人性论着重点放在人性中向善的一面,荀子“性本恶”的观点,是针对孟子“性本善”的观点提出的。其实他们两位的观点并不必然是互相矛盾的,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已。在道家思想看来,人最开始遵循天地的自然秩序,本来是天人相合,一切都和谐而有序,就像天地造就的一片纯净的湖水一样。这时候说人性本善是有道理的。过了很久,人性产生躁动,开始脱离和反抗自然秩序,天下大乱,这就好比湖水被人类污染了一样。这种人性的变化,打个比方的话,类似于一块石头本来处在山顶上静止不动,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开始往山下滚动。孟子知道这块石头本来安静地待在山顶上,所以他说人性本善,企图把石头往山顶拉。而荀子站在半山腰,感受到了石头往下滚的力量,所以他说人性本恶,企图把石头往山上推。所以说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孟子的路线是去伪返真,主要依赖于人自身品德的修养。荀子的路线是化性起伪,外在礼仪的约束更为重要。二者看起来针锋相对,但实际上完全可以结合起来。

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3、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4、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5、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6、荀子和孟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荀子为什么要那么针对孟子呢?荀子所批判的孟子的“五行”思想仁、义、礼、智、圣,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注重的是个人的品德情操的修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而荀子更注重的是先王的礼法制度,并以礼法制度来建功立业,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外王”。当然,孟子思想中也有外王,荀子思想中也有内圣,只是他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孟子更加坚持儒家的理想,而荀子则比较切合现实。孟子只效法先王,而荀子则不仅效法先王,也效法后王。所谓的先王,指的是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圣王,至于尧舜之前的,荀子就不谈了。所谓的后王,指的是和荀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君主。荀子认为,你光跟那些君主谈王道,谈仁义,这是没用的,没人愿意用仁义来克制自己。你要跟他们谈怎么建功立业,他们才有兴趣。孟子谈的那一套,中看不中用,这便是荀子对孟子批判的根源。就个人境遇而言,孟子一生碰壁,而荀子比孟子要好一些。

7、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荀子的观念较现实,他反对孟子的“法先王”,认为尧舜之道实在太渺茫,而且远古的法度早经灭绝,虽欲取法,但也不能;先王之中,虽有贤人善政,但时代久远,却无从可取,因而主张“法后王”。从这一观点出发,荀子主张见善的,就要学习;见不善的,就要自省。善在身,就能自乐自好;不善在身,就会带来灾祸。他认为修身必须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8、二是選材。詞彙形音義的歷史演變一直是漢語史頗爲關注的熱門話題,無論是新詞新義的産生與舊詞舊義的消亡,還是詞形的擴展或詞義的演變,研究者無一不是希望通過不同時代文獻的考索取得在歷史上此消彼長的準確物證。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得益於大型資料庫,浩繁的語料檢索變得愈益簡明易行,通過海量原材料的歸納來映射詞語的生態變化再也不是夢。隨之而來,對選材“大而全”的追求也就越來越成爲一個普遍的研究範式。霍著卻另闢蹊徑,走相對“小而精”之路,取一種特定古籍及其注釋語料做解剖麻雀的工作。然而“麻雀雖小,五臓俱全”,取材小並不意味着問題少研究難度小,該做的其實一樣都不能少,而且正因爲“小”才要求“準”,正因爲“小”才要求“全”,現代大型資料庫“批量處理”式的檢索在這裏反而缺乏用武之地,手工勞動,一張張卡片收集材料、積累分析方是常態,材料一條條比對、一條條推敲,才可以得出準確的描述。比如霍著討論從上古到中古漢語詞彙雙音化發展的問題:首先,全面考察比對原典及注文,準確獲取了《荀子》及楊注中591組由單音詞發生雙音化擴展的“戰國—唐”古今對應片語,再通過形音義的全面考釋、比對,歸納其間的詞形擴展方式與途徑,確認其中360組是一對一的擴展,231組是一對多的擴展。此外,還統計出《荀子》中複音詞有473個仍爲楊注所沿用,進而製定了“《荀子》與楊倞注單、雙音節詞語對應表”,首次準確提供了《荀子》及楊注中内藴之詞彙雙音化的全部實例。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告訴我們,在詞彙史的研究中,既要有大軍團的磅礴推進,也需要遊擊隊式的精確出擊。尤其是有時間座標確定的經籍注疏文獻,更需要一本一本窮盡考察、各個突破,爲構建科學的漢語詞彙史宏偉大廈夯實基礎。

9、韩非在国家政体方面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还继承了荀子关于封建专制的一些思想,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倡导者。(荀子简介及人生经历)。

10、“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11、开学后,教学之外,一直为讲课比赛做着准备。研作品、悟教参、读作者,查阅资料、构思教学设计……熬夜、掉发、忙碌,焦虑……时而觉得生活一团糟,时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淖;时而羡慕别人好似都是大神、气定神闲,时而观照自身“我怕不是个傻子”无可救药……

12、虽然我们可以说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与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有一定关系,但是都不如韩非讲的明确。《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把臣、子、妻对君、父、夫的从属关系作了肯定,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这就有了三“纲”的基本内容。加上韩非的“法”、“术”、“势”的政治主张,便使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

13、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14、姚海涛.荀子“兼”论大义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01):79-

15、网上曾有人发起一个投票:不论结婚还是交友,你觉得必要条件是什么?

16、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是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早在两千年前,荀子“天行有常”的唯物思想就已经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东方的荀子思想,都有着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的哲学品质,这个共同点,是难能可贵的!

17、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另说葬九女山古墓群。

18、沙丁鱼受到影响后便会加速游动,促进了空气的流通,捕到活鱼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19、稷下学宫是一个容纳了许多学派的研究机构,它不仅招聘本国的学者,也招聘邻国的学者。由于齐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稷下学宫以其优厚的待遇、宽松的环境、众多的学派和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各地学者蜂拥而来,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子、邹衍等各家代表人物,都曾到稷下讲学,谈论政事。荀子由燕国来到齐国之时,正值稷下学宫处于兴盛之际。风华正茂的荀子,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和辩论风采,在学术大师们面前展露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了稷下先生们的重视和肯定。正是在各派学术名家的指导下,荀子立足儒家思想立场,兼收百家学说之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理论体系。

20、正是因为荀子学术思想的影响力,所以在汉朝,荀子的地位比孟子还要高一些。汉朝是批判秦朝的,虽然李斯作为秦朝丞相也受到负面评价,但这种负面评价没有波及荀子,由于荀子全方位的学术影响力,在汉代几乎没有人批判荀子。汉朝之后,略微有些批评荀子的声音。到了唐代,韩愈把孟子尊为儒家道统的传人,但也没有贬低荀子,而是说荀子的思想大部分是纯正的儒家思想,少部分略有瑕疵。到了宋朝,理学家们受到韩愈的启发开始推崇孟子,而荀子由于他对孟子和儒家其他学派的批判,以及人性本恶等观点,受到了理学家们的反感。自从宋朝之后,荀子的地位变得远远不如孟子了。从汉朝到宋朝的一千年,中国人更重视荀子。从宋朝到现在的一千年,中国人更重视孟子。

21、霍著追蹤現代語言學發展前沿,在漢語詞彙史的歷史考述和理論建設方面發力,不僅首次系統地研究了先秦典籍《荀子》詞語的音義與形制,對於今天讀者研讀理解《荀子》多有助益,更是通過《荀子》原典與唐代楊倞注疏之間詞彙異同的考察,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深入發掘和梳理了漢語詞彙從戰國到唐代之間千餘年來的演變軌迹。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

22、《论语·泰伯》与《孟子·滕文公上》同时提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孟都认为,唐尧是圣明的君主,之所以圣明是因为,天是伟大的,唐尧效法了天的伟大,因此才成为圣明的君主!

23、多年前读一篇散文,一直记得文中的母亲“绣朵花当补丁”的人生智慧。谁的人生没有焦头烂额、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应接不暇?而文中的母亲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绣朵花当补丁——在破败的生活中绽放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24、孟子曰:“今人之性善,(恶)皆失丧其性故也。”(刘师培)

25、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同上)

26、        学报邮箱:jdrwxb@jiangnan.edu.cn

27、1955年授衔前,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要授大将衔后,他直接给毛泽东主席写信,主动要求降衔,请求降为上将衔。这和当时有的争着想高评衔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毛主席曾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衔时。他赞扬许光达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d人自身的明镜。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在毛主席的坚持下,许光达仍被评为大将。

28、《荀子·天论》则客观地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上天的运行,有其恒定不变的规律,不会因为圣明的唐尧执政就存在,不会因为残暴的夏桀就消亡。因此,同在一片蓝天下,既会诞生唐尧虞舜这样的明君,也会诞生夏桀商纣这样的昏君。荀子明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必须要明确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区分,不可混为一谈。简而言之,明君与昏君,盛世与乱世,与天无关,关键在人!

29、11月17日《2019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论坛》

30、愿你智慧,愿你从容,愿你不断强大,任他细雨斜侵,我自坐拥王城。

31、韩非在国家政体方面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还继承了荀子关于封建专制的一些思想,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32、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33、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不善日以生矣。

34、    一 《漢語大詞典》首引書證爲清代例

35、笔者曾经提出,孟子性善论实际是以善为性论,“孟子道性善”的深刻意蕴至少应用“人皆有善性”、“人应当以此善性为性”、“人的价值、意义即在于其充分扩充、实现自己的性”三个命题来概括。参见拙作:《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2页。

36、一个阶段的忙碌有了一个小小的休止符,我们不感谢忙碌,不赞美起早贪黑、作息混乱,但就是这样的时光给我们磨砺让我们成长,就是这样的时光让我们忙碌过后一点小小的娱乐也倍觉惬意,让你觉得那些松松弛弛平平常常的日子那么舒服,难得的与孩子相处的时光是那么幸福,下班翻两页《小说月报》,也看几个脱口秀演员的表演;也读余秀华,觉得她长得其实挺好看,诗歌写得热烈而大胆;也陪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唱“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大西瓜和芒果和苹果和雪梨,我最喜欢的还是小玉米 ”……

37、飲水思源。此時此刻,我也想起了我的碩士導師陳建初教授。在我還只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年少學生的時候,是陳老師領我進入了漢語史研究的大門。我初學寫作漢語史論文時,手足無措,完全不得要領,是陳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寫作,耐心給我指導,我一直記得老師給我看過的論文稿子上那密密麻麻的紅色批注!陳老師的認真嚴謹,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漢語史研究“無一字無來處”的樸學作風!

38、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39、这段文字是对“孟子曰”的进一步回应。由于孟子后学认为,经过学、知而实现、完成的善性,已不是原来的性了,“失丧其性故也”。故荀子指出,不是这样!如果主张性善,一定要就其朴和资而言,不离开朴就是美的,不离开资就是好的,才可以说是性善。性与善的关系,就如同眼睛与视觉、耳朵与听觉的关系一样,有了眼睛就能看,有了耳朵就能听,不需任何的学习、培养。同样,不离朴、资就可以表现出美、善,才能算是性善,若经过后天学、知的培养,就已经是“伪”而不是“性”了。这样,荀子便从“性伪之分”对“孟子曰”进行了批驳,同时说明,“孟子曰”一定是在讨论性善的问题,而与恶无关。今人据杨注将“今人之性善”改为“今人之性恶”,或是在“皆失丧其性故也”一句中加“恶”字,都是不能成立的。

40、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41、荀子对自然观、认识论、逻辑思想与伦理政治思想诸方面的阐述,集中反映于《荀子》一书之中。该书在汉代被抄传达300余篇,后经刘向校订整理,定为32篇。据唐代杨京考证,这32篇中,《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和《尧问》6篇,系其门人弟子所记,余者为荀子所著。全书体系完整,涉及面很广,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其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深厚。荀子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其中有关教导世人修身处世方面的观点对后人影响深远。

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43、荀子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修身和处世之道,认为不能“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认为外在礼法的约束、君师的管教对个人修养起决定作用,因而强调隆礼。在处世方面,他更注重人为的能动作用,主张人定胜天,反对怨天尤人。可以说,儒家思想发展到荀子,不仅其体系趋于完整、系统,而且也开始从封闭逐渐变成开放,这无疑为秦汉以来的儒家对各家学说之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4、怎么才能达到王道呢?荀子认为,首先君主本人要是一位圣人。荀子对圣人和君子的作用很重视,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即使有再好的制度,制度也不会自己起作用。天子这个职位至关重要,如果天子本人不是圣人,他是没资格处在这个位置的。圣人的一举一动都完全符合礼仪,如果礼仪和法度没有规定的,圣人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完全符合礼仪精神的决定和行动,这就体现出圣人的重要性了。除了君主本人需要是一位圣人之外,辅佐他的宰相也要是一位圣人。这样宰相就能总管百官,任贤使能,让百官都称职。任用百官的目的,是把天下的百姓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让百姓富裕起来。而且百姓富裕了,除非是必要的公共目的,君主本人不能因为私人的欲望而向百姓求取利益。君主要用礼仪来让整个天下变得风俗纯正,用法度规范官员的行为,用刑罚防止奸邪的产生,加强军备防止外敌的入侵。荀子认为刑罚的地位要低于礼法,刑罚不能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而且在动用刑罚之前要先对百姓进行礼仪的教育,并对他们反复申明刑罚制度。如果这样还有人不听从,才动用刑罚。如果不先教育就直接用刑,这是残暴的行为。关于军事,荀子特别指出,军事的目的是除暴安民,而不是为了争夺财富。军事最重要的是获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至于权谋和计策则是次要的。如果君主能够做到以上这些,那么他就可以达到王道了,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即使只有方圆一百里这么大的土地,也能让整个天下臣服。以前商汤讨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最终取得天下,都是以方圆一百里的土地为基础的。如果君主不能全部达到上面这些标准,但能做到大部分,那么就能达到霸道。像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这些霸主就是如此,这些君主对内也爱百姓,讲信用,但他们也有利益之心,对外也有与诸侯争夺利益的企图,而不是想着为整个天下兴利除害。荀子曾经去秦国考察,回来后评价说,秦国的风俗淳朴,百姓也团结,但争夺利益的私心太强了。以至于尽管他们国家军事力量强大无比,几代人常常打胜仗,但仍然战战兢兢,害怕天下的诸侯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就是由于不能完全达到王道的缘故。如果上面这些标准一条都达不到,这个国家就等着灭亡吧。

45、前段时间,西北大学的一个学霸寝室上了热搜。 

上一篇:流行歌曲大全免费听2021精品好句19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