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 1、“日记”是“迫害狂”的狂人所写的,不过“荒唐之言”。 2、在艺术表现上,鲁迅不像中国传统小说那样,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
1、“日记”是“迫害狂”的狂人所写的,不过“荒唐之言”。
2、在艺术表现上,鲁迅不像中国传统小说那样,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反而是通过第一人称主人公的自由联想和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活动。《狂人日记》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在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之中。
3、C.中国当代科幻作家都受到鲁迅创作思想的影响。
4、鲁迅有句名言,道理表面很简单,里面却包含很复杂的问题和深刻的思想。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中国挣扎求存的日子基本上已经过去,温饱也不是个大问题,现在是要发展。如果结合现代化的进程,“要发展”就要面对和解决现代化本身的问题,因为现代化并非完美的乌托邦,可以“止于至善”,现代化本身其实也有阻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两种现代性可以说就是现代化发展与反发展矛盾冲突的表现。“实用现代性”的“理性化”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高效率的管控,以求稳定的运作,其实就有维持现状的强烈倾向,而“文化现代性”追求自由解放的传统,要求突破“实用现代性”的压抑控制,却是所有发展所需的精神资源。这种矛盾并不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制度的问题,而是超越社会阶段的社会本身的问题。
5、我们还会发现,《狂人日记》作者的观点是游弋的,没有像普通小说中常见的那样有一个明确固定的视点。作者不是从一个焦点讲述故事,或者做出一种鲜明的判断。他有意要读者在两重叙述所形成的张力支配下“漂移”,你必须在反讽循环的催促下自己去选择,去判断。这样,作品阅读的空间就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含义就变得丰富甚至多义,读者不能不调动起自己的主动性,而且必须超脱出来,才能读懂作品,做出自己的整体思考。
6、然而自目录后就是《狂人日记》了,文章的开头就像我们叙述了赵贵翁的脸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等等都让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读完了这篇小说。
7、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8、这篇《狂人日记》满是孤独和悲凉的味道,更有狂人独特的内心独白。它寓意深刻,唤醒了那些以传统礼教为理由的野蛮人。文章虚实相杂,让人谜乱,但也让人们感到这种“吃人”行为只有疯人、狂人才能干的出来。所谓狂人就是自己,所谓疯狂就是当时那个社会。不要再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了,先想一想自己对别人是否友好,是否诚心,是否是真心真意,以诚相待吧!(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
9、但是,我们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吃人的事情随着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少了。狂人担心自己被吃是没有必要的,这也是他精神不正常的表现。
10、初次阅读《狂人日记》时,只觉得主人公有被害妄想症总以为别人想吃他,甚至觉得此人是个疯子,疯言疯言,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写个疯子出来,而且这篇文章还非常出名。
11、鲁迅先生对旧社会深恶痛绝,便以笔做刀,带动了推翻旧社会的新潮流,得到了百姓的爱戴。鲁迅先生的文章被誉为一把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可见鲁迅先生的文章对社会的影响深远,让敌人闻风丧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12、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他不过感觉灵敏,早感到早说出来(有时,他说得太早,连社会也反对他,也排轧他)。……文艺家在社会上正是这样;他说得早一点,大家都讨厌他。政治家认定文学家是社会扰乱的煽动者,心想杀掉他,社会就可平安。殊不知杀了文学家,社会还是要革命……
13、根据文本“但假如第一次阅读这篇小说,而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怎样看待《狂人日记》?最近才为中国学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译到韩文的时候,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来对待”可知,文章指得是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而并非是无法读懂《狂人日记》。
14、②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的寄托了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即精彩的象征描写,从而使之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了联想。
15、①《狂人日记》的现代性(青空口诀:结果主人用手语。)(后期背诵了,可以自己整点小口诀,帮助挺大的,我到后面很多知识点都是靠口诀。之前觉得理解就能背完整,不用口诀,后来就是——真香。)
16、“赵贵翁的眼色便怪,张着嘴”→从看到吃,营造吃人的周围环境(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
17、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18、我们读经典小说,切忌用既定的理论去“套”。如果只是把经典作品作为演示自己理论(还可能是为了“逐新”而找来的)的材料“支架”,那就可惜了。
19、如果《狂人日记》只是要反映具体的吃人现象,那么,这篇小说尽管犀利,但它的意义就很局限了。
20、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了。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剧?!
21、(1)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难以置信的“真实”(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产生的心理不适应感
22、(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23、③象征性:在传统势力支配下的社会,那些首先说出历史真理的先驱者,常常被视为反常,乃至被污蔑为狂人或疯子。狂人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于,狂人的言行中包含着真理和正义,有启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导引着读者看到老中国几千年来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24、在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横空出世之前,钱玄同他们那帮"新青年"朋友中,已有陈独秀、胡适举起了"白话文学"的旗帜,提出用"活的文字"写"人的文学",不再摹仿古人的言语和腔调。然而旗帜归旗帜,用白话写成的文学还只是空想似的理想。
25、“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按理说,被侮辱被损害的被统治阶级,应该成为革命的同盟者,却成了吃人者。→“昨天”是(我觉醒的时候)
26、这里的“吃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吃人肉。这些事实触目惊心,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野蛮的一面。也怪不得狂人会想:“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27、(1)第⑤段中“看的恐惧”具体是指( )。
28、(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29、B.可以依照类似科幻小说的阅读方法来读《狂人日记》。
30、小说发表时,正值“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
31、(这段话建议背诵!作文、论述题中都可以用)狂人之“狂”是现实之狂,精神迫害狂的病状;精神之狂,怀疑和反叛,对世界现实秩序的否定;理想之狂,战斗精神;预言之狂,口出狂言,救救孩子。鲁迅以后,写狂人的作家有:许钦文的《疯妇》,孙琅工的《疯人》,冰心的《疯人日记》,周作人《真的疯人日记》,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狂人家族系列。
32、(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33、这样一来,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也充分显示出白话文的出色表现能力,前面思路清晰的小序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34、我们会在渐次展开的阅读中发现《狂人日记》的独特性,“阅读姿态”自然也会调整,不再用读一般故事性或者抒情性小说的“姿态”去读,而就当它是一篇寓言,或者是诗歌,阅读的重点放在思考与探究。我们会格外关注 “狂人”形象的多重性,以及“日记”词语背后的潜在含义,读出那种 “狂”中有“醒”。 “狂人”因为“醒悟”而孤独,这孤独更因周遭人们的麻木而倍增,鲁迅深感这种孤独、寂寞与无奈,所以通篇的寓意和氛围都是“忧愤深广”的。
35、鲁迅的核心意象是"黑暗的闸门",鲁迅觉得他要做的事就是扛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去到一个光明的世界,而他自己是要被闸死的。
36、第无情地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鲁迅怀着强烈的仇恨和无比的轻蔑,狠狠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把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大哥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他是吃人礼教的宣扬者和执行者,平时他给别人讲“割股疗亲”之类吃人的“孝道”,目的是以封建礼教来“收拾幼者弱者”。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哥”、“赵贵翁”等种种反面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坚决、彻底、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立场。
37、①揭露: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丰富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这确实是一个写得真实传神的迫害妄想症患者,他之所以成为狂人,就是因为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暴露。
38、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39、“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与仁义道德互为表里,构成历史的一体两面→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吃人→进化论:未进化
40、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41、《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42、《狂人日记》能够引起较大反响,是因为它涉及到或者说隐喻了更大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可以用“吃人”概括,但它不局限于事实上的吃人,而是旧礼教对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残害。
43、A.借“测不准”原理将对《狂人日记》的思考引向深入。
44、也许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让孩子不“吃人”。但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啊。谁能保证他们永远天真无邪、干干净净呢?
45、今天我看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它是我国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文章。也是人民觉醒的开始。
46、鲁迅先生确实是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转化、发挥,以及独立创造,建立起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47、《狂人日记》的整个情节发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的——知识者的觉醒程度和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的孤立程度是成正比例发展的,越觉醒就越孤立。“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的人越是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而当他完全失望于自己改造环境的行动,感到只能顺应现实的要求时,他的“病”也痊愈了,他也像一般知识分子一样到某地做候补官吏去了。“狂人”的命运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者的悲哀——梦醒了无路可走。《狂人日记》更是鲁迅"反抗绝望"人生哲学的思想体现,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解放的悲剧寓言。小说正文与文言小序之间形成尖锐悖反,形成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悲剧模式:"觉醒--反抗--从众"正文--狂人的英勇反抗。小序--病好后到某地候补当官,向传统妥协回归。
48、比鲁迅晚一代的作家茅盾评价《狂人日记》说:“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3)
49、不仅如此,他还看到了这吃人礼教的虚伪,因为"吃人"是不被直接写进历史的,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在每页"仁义道德"的字缝里才看得出来。
50、著名作家余华说过:“小说(《狂人日记》)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1)
51、由此可见,狂人的精神确实不正常,说他“疯”也没问题。
52、‼️今年的模拟卷禁止任何形式的转卖和分享,相关的资料保护措施上也会进一步升级,请大家尊重一下劳动成果,谢谢?
53、(4)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然后通过比较和科幻小说的相似点初步论证《狂人日记》具有科幻小说反常识反直觉的基本特点。再由王德威的演讲引入以韩松为代表的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加以具体论证。接着借用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深入反思提问本身的深层意义:对必然性、确定性知识系统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新解读和理解《狂人日记》。最后以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读的论据进行补充论证。
54、鲁迅去世前10天,还曾写过两篇文章为“章疯子”辩护,追慕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精神。而据周作人回忆,鲁迅一个表兄弟得了迫害狂的病,总怀疑有人要追杀他,逃到北京来找鲁迅,鲁迅留他住在会馆里。清早起来他就敲窗户门,说今天就要被杀了,声音非常凄惨,眼神充满恐怖。鲁迅找人把他护送回乡,后来就好了。周作人认为这也可能是鲁迅写《狂人日记》的一个缘由。当然,促成这篇小说创作的动机很复杂,确定写一个“疯子”来抒发自己的忧思,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包括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55、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契机,可能得之于对晚清维新派学者“章疯子”(章太炎)违世抗俗、追求革命的器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听过章太炎讲学。
56、上世纪二十年代,茅盾对鲁迅的小说有一个重要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57、“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58、(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59、鲁迅对这种“狂人”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感同身受,对照《范爱农》(1926)和《在酒楼上》就可以清楚看见。其实,从前述鲁迅几篇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小说中可以看出,鲁迅对大众的无动于衷,已从长期寂寞的痛苦中产生“怨恨”(ressentiment)和“反抗绝望”。我们还可以透过鲁迅的翻译对照出这一点来。鲁迅对大众麻木的怨恨,促使他在1922年翻译了阿尔志跋绥夫(MikhailArtzybashev,1878-1927)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РабочийШевырев,1905)。鲁迅认为绥惠略夫的故事跟民国以前及以后许多改革者的境遇相似,他们为社会做出牺牲,但社会不但不感激,反而敌视他们,压迫他们。若对照《孤独者》和《范爱农》,则鲁迅把《工人绥惠略夫》翻译过来,明显有“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之意。鲁迅同情绥惠略夫,因为他“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于成了单身,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绥惠略夫这种要毁灭一切,对社会进行报复的“无治的个人主义者”,其实很有点恐怖主义者的味道。相对于“痊愈”和被消灭,这其实也是鲁迅没有明言的“狂人”的另一种结局。看来,鲁迅只是借此发泄内心的极端情绪,他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大概已告诉他,这种自毁毁人的报复跟“痊愈”的投降一样,也是对“反抗绝望”的放弃,更是对初衷的背叛。笔者这一看法并非要为鲁迅文饰,而是从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中得出的结论。许广平可以说是以她激昂的战斗精神,把鲁迅从思想革命遭受挫败的失望中拯救出来,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绥惠略夫式的“无治的个人主义”,走上投身较实际的社会和政治斗争的道路。
60、鲁迅写《狂人日记》揭露“仁义道德”的虚伪,用 “吃人”这一惊悚的概括来表达对封建礼教罪恶的厌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定语境中的文学性表达,这种偏激,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中去理解。鲁迅自己也不否定偏激,他是有意矫枉过正,直指传统弊病的痛处,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引起注意。
6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与学好语文的六个方法
62、(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63、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64、我们除了读出《狂人日记》的愤怒与痛快,还要读出寂寞、无奈与悲哀。例如,“狂人”对于不能和外界沟通,是寂寞与无奈的;他想象自己无意中也 “吃过人”,是无奈与忏悔的;“狂人”渴求“救救孩子”,是悲哀的!诸如此类的描写很多,当然是“狂人”的心理言行,但整个作品所酝酿的那种寂寞与悲哀,谁说不是鲁迅心态的折射呢?《狂人日记》的氛围与底色,可以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表述。只有读出其“忧愤深广”,才能真“懂”这篇杰作。
65、(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66、其中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是小说的"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角。
67、笔者翻出《辞海》,看到"狂"有三个意思:第一是精神病;第二是重情任性、放浪恣肆;第三则是狂放不羁、过于进取。后两个意思并不是贬义,比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狂人"在中文里是多意的。
68、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69、要探讨《狂人日记》的历史现实寓意,得先弄清楚“狂人”究竟是疯子还是狂人。我们知道,“疯”与“狂”是不一样的,但小说中的“狂人”却兼具疯子和狂人的特点,那么,这“疯”与“狂”究竟是什么关系?具体地说,如果按照一些论者所认为的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封建的“狂”,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狂人”“被迫害狂”等病理特征,跟他反封建的的“狂”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呢?或者说,为什么反封建的“战士”会是疯子?或再换个问法,为什么反封建的战士在鲁迅笔下会以疯子的形式出现?这“疯子”形象的选择仅仅是艺术表现手法的选择即偶然性的结果?不像是;是因为封建势力的强大与压迫?好像是,可又好像并不尽然,因为这个“封建势力”其实很朦胧:虽然概括为吃人的礼教,而这吃人的礼教却无处不在,连“狂人”本身也难免,只能寄望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狂人”抗争的对立面几乎是所有人。再对照一下《长明灯》,情况就更清楚。《长明灯》的主旨基本跟《狂人日记》相同,只是小说叙事视角不一样,前者是旁观者视角而后者则是“狂人”本身的视角,而从旁人所见的“疯子”的精神病病理特征,就比“狂人”的模糊且可疑得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明灯》的“疯子”的对立面跟“狂人”的对立面也要清晰得多,他面对的是全村人。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扩大到鲁迅的其他小说,我们可以归纳出一组跟“狂人”相似的人物形象,如《药》(1919)的夏瑜、《在酒楼上》(1924)的吕纬甫、《孤独者》(1925)的魏连殳等,他们都是新的知识份子,是当时的先觉者和改革者。很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这些人物的际遇都很悲惨,并点出他们的命运跟辛亥革命或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彻底即失败有关联。这已经差不多是多数鲁迅小说研究者的“共识”。但问题还没有完。为什么辛亥革命或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彻底而失败了呢?
70、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深有感触,鲁迅把日记与妄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自己所想的内容——在这个“吃人”的社会中,人性无存,良知泯灭,要走出现状只有改变“吃人”的恶习。
71、原理:知人论事运用:思考作家写作前做的准备、如何写、为什么写
72、这篇小说是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柔和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73、我们会看到“狂人”往往是所谓“正常”的社会扼杀异端的“命名”,其实“狂人”的内心充满激情,对历史和社会有独特的发现和中肯的批判,但是因为他的超越和批判,不仅不会被社会所理解接纳,反而有被宣布为“狂人”而摒弃于社会之外的危险。
74、这一点在这一段表现最明显——“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75、以上四点是《狂人日记》的基本特点,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四个要点。
76、有人说:狂人才能说真话。在我看来,狂人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观点,甚至观点偏颇一些也没人可以说什么,毕竟他是“狂人”。
77、茅盾同样评价《狂人日记》具有"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而就笔者看来,在《狂人日记》超越的象征主义的底色上,是鲁迅先生向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取到的真经。
78、外面下着淅沥沥的中雨,如珠帘般倾泻下来,更给苍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纱。我闲着无聊,缓缓的走向书架,抽取了一本我觉得陌生的书----《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就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79、手法现代性:大量使用了意识流、心理分析和象征手法,这属于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80、清朝末年,严复先生将赫胥黎的《天演论》译成中文后,中国人慢慢接受了一个新的时间观——进化论,就是把脸转过来了,以前看前人、先人,现在要进步,看未来。
81、因而可以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最能代表"五四"精神。
82、鲁迅写《狂人日记》,也是一次尝试,其出现一点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我们对《狂人日记》存在的问题无须讳言。他后来的《药》《祝福》等作品就完美多了。
83、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人性主义,现代主义提倡的是人既有神性,又有魔性。
84、《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85、第充分地揭示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广毒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和罪恶,不仅表现在对广大被压迫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还表现在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极力推行愚民政策,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观念来毒害广大人民群众,让被统治者把封建的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指出,在吃人者的行列里,“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笃信“从来如此”的旧观念;“吃人”的传统观念还毒害了孩子——这是为狂人、也是最为鲁迅所忧愤的。因此,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必须从思想上消除封建传统观念对群众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