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精品好句77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1、第三题: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劝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正如陶渊明所说:“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学习......

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1、第三题: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劝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正如陶渊明所说:“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拥有渊博的学识。《劝学》还让我懂得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也如颜真卿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总之,《劝学》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荀子的独到的教育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3、      对此,廖名春先生有着同样的推断。他在《荀子新探》中说:“我们假设荀子在春申君死后又活了两年,即公元前236年才辞世,那么,在这两年里,他既见到了李斯相秦,也在兰陵写下了《成相》等著作。”荀子被废两年后去世的推断,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4、  孟子,也曾在稷下学宫任教,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烁古今。

5、最终,荀子选择了儒家。据临淄当地研究者分析,孟子某次游齐时,年轻的荀子也正好在稷下学宫求学,这位前辈“大牛”来稷下学宫开讲座,想必荀子一定不会错过。也许就是在那时,荀子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想启蒙发轫进而有了改良思想的萌芽。

6、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儒效》

7、荀况(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字卿,又称孙卿(古代荀、孙二字同音)。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他的生卒年代,各家意见不尚难确定。

8、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9、  所以在这个主张上,很多的人也对于他的主张感觉到奇怪,但是到了后来,这样的主张其实也是被认可的。这也成为了儒家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主张之一。当然荀子也有其他的主张,这些都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让很多的人在提到这些主张的时候,都会想起荀子就是儒家学派的人物。

10、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向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刘向《孙卿书录》)

11、“现代儒学究竟将何以自处?”“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以‘家’为‘尸’吗?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以‘国’为‘尸’吗?今天中国人所追求的是‘民主’,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我们在此真切地看到了一位眼光敏锐而又富于良知的现代文化人的忧患意识。仅仅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足以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了。

12、  荀子的生卒年大约为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其时正是天下大乱的春秋战国时代,齐、楚、燕、赵、秦、韩、魏七雄争霸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尸堆如山。在实力相对较强的齐国,统治者为了扩大政治上的影响,笼络知识分子,从而达到实现霸业的目的,在都城临淄专门创设了稷下学宫,聘请了诸多名士学者汇集在稷下学宫讲学,其中包括了当时富有盛名的孟子及慎到、邹衍等大师。稷下学宫相当于一个百家争鸣的论坛,因此而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少年时期的荀子也曾慕名来到稷下学宫游学,在这里,荀子听取了各家各派学者们的讲学和争辩,接受了来自不同学派的思想熏陶和影响。

13、在南渡士人中,兰陵一带的何氏(今山东苍山长城乡)、徐氏(今山东苍山二庙乡)、颜氏(今山东苍山芦祚村)、鲍氏(今山东苍山南桥乡)等等在南北朝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何氏一族由何承天、何子朗、何思敬、何远、何逊等等在南朝文化中都有自己重要的贡献,其中以何承天与何逊最为突出。何承天是南朝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他在天文学、律学、无神论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旧历法疏漏不当,要求修正历法,由他主持修订的历法称《元嘉历》。《元嘉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代表了南北朝时期我国在历法方面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何承天在数学、音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在祖冲之精算出圆周率的约率和密率之前已经掌握了约率的数值。他还兼通音律,发明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开后世“十二平均律”之先河。他站在正统儒家的立场上,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知识,批判佛教轮回观念、因果报应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神不灭论,对范缜的无神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何承天的事迹主要见于《南史》、《宋书》等。何逊是何承天的曾孙。南朝齐梁时著名诗人,文学家。何逊八岁能诗,二十岁举秀才,受到当时名流范云、沈约赞赏。但何逊出身贫寒,仕途一直不顺,曾长期隐而不仕。曾吟下“露滋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江岸雨欲来,浪白风初起”,“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声”等佳句。沈约甚至有“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之说。(《梁书·何逊传》)颜之推评其诗“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扬都论者,恨其每病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之雍容也。……江南语曰:‘梁有三何,子朗最多。’三何者,逊及思澄、子朗也。子朗信饶清巧,思澄游庐山,每有佳篇,亦为冠绝。”(《颜氏家训·文章》)三何即何逊、何思澄、何子朗,而一族三人同时显露于当时的文坛,为时人所称道,可为古今奇观。

1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美好的景色要求我们踮起脚尖。——踮起脚尖

15、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八王之乱,元嘉南渡,北方士族纷纷南迁,兰陵一带萧氏、鲍氏、何氏、颜氏、徐氏等等大量南迁,为江南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兰陵萧氏在南朝四个朝代中,是其中两个朝代建立者,在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一百六十余年历史中,兰陵萧氏即齐、梁执政近八十年。萧氏一族不仅出现了一大批在南朝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同时借助于优越的政治地位,出现一大批文人,甚至可以说,齐梁统治者本身就是一文人集团。兰陵萧氏在南朝出现了两位开国帝王,产生近三十位宰相,以及一大批文人学士。齐、梁两朝文化政策相对宽松,这与兰陵萧氏诗书传家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的实施又为南朝文化氛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造就了南朝的文化繁荣。萧子良、萧绎、萧子显、萧衍、萧统、萧纲等等,都对中国经学、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南齐萧子良结纳文人学士,形成以他为中心的文人集团。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萧子良升为司徒,居建康鸡笼山西邸,延揽天下名士,其中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等八人最为知名,时称“八友”。这些人在他组织下,抄写《五经》和百家著述,以《皇览》为范例,编成《四部要略》千卷。梁武帝萧衍,“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自幼接受了儒家正统教育,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好学、乐学是兰陵萧氏的传家宝,为他们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梁武帝作为一代帝王,同时又是当时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书。天监十一年即公元512年,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萧衍第七子梁元帝萧绎十分重视讲学,勤于著述,推崇儒学,尤好老庄,史称萧绎“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年五岁,高祖问:‘汝读何书?’对曰:‘能诵《曲礼》。’高祖曰:‘汝试言之。’即诵上篇,左右莫不惊叹。……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曾撰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韬》十卷,《补阙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记》、《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一卷,《筮经》十二卷,《式赞》三卷,文集五十卷。(《梁书·元帝本记》)

16、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17、一方面他认为“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成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范’。如果儒学仅仅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范,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18、荀子的文章,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回味。文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地讲出核心观点,鲜明果断。然后广泛用喻,文字浅显易懂却含义深切,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

20、又因为这种与道德性命无关的学习法不能真正地解决生命问题,它必定会采用相反的方式来平衡自己,不是将儒学改为儒教,便是转而去信仰别的宗教。这样对个人而言,学习与信仰容易分家,道德与文章容易分途,事业与健康很难兼顾。这种个人的问题扩而大之就是社会问题,也就是会造成社会的情与理之间的严重失衡,从而会导致社会动乱。而圣人之学的核心是心性之学,也即是复性之学。

2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他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不管在何时,所发表的任何言论,到了后世都成为了让人所学习的榜样。

22、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2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荣辱》

24、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王霸》

25、但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的全面瓦解已表面化,“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可以站得住的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接纳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儒学因而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余先生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回答了“为什么越到近代似乎反孔的人越多”这个问题。

26、《诗经》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诗经·子衿》《诗经·木瓜》《诗经·采薇》《国风·硕鼠》

2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8、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29、(2)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主张: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④主张进行法治.⑵荀子贡献: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0、最后一节课,我请大家来猜一猜:下面的文言文说的是哪一种动物。

31、      兰陵是我的家乡,也是荀子任兰陵令的地方,这正是我热爱和关注荀子的原因之一。

32、(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部副部长杨亚琳撰稿)

33、荀子任县令的时间里,文献几乎没有记载,只是在上任不久,受人谗言,春申君曾免去其县令。刘向在《叙录》中说:

34、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非相》

35、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36、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37、第三句他们猜是鲲鹏,这不怪他们,因为《逍遥游》我们只是选段学习,没有学这段。但他们猜到与《逍遥游》有关已经很不错了。我告诉他们,这是《庄子.逍遥游》中写到的一种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只歇息在梧桐树上,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甜美的泉水,是百鸟之王凤凰。

38、  我这样解释以后,孩子们释然了,毫无疑问的全盘接受了,第二遍在读再背诵是都照此读音读了。王力先生泉下有知一定十分欣慰……薪火相传也!

39、但因《圣迹图》是以图为核心,文字只是附带说明,故记述十分简练,内容往往并不完整,反映的思想也不够全面,这对完整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生平事迹与思想是有一定局限的。为了增强故事的完整性与生动性以及思想的全面性,本书决定采用以文为主、以画为辅的编排方式。

40、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经典叙录毛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由是言之,《毛诗》,荀卿子之传也。《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盐铁论》云:包丘子与李斯俱事荀卿。刘向叙云:浮丘伯受业为名儒。《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又云: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由是言之,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之存者,外传而已,其引荀卿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由是言之,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经典叙录》云: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由是言之,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儒林传》云: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由是言之,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儒林传》云:东海兰陵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刘向叙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荀卿。又二戴礼并传自孟卿,《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载《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乐记》《三年问》《乡饮酒义》篇载《礼论》、《乐论》篇文。由是言之,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刘向又称荀卿善为《易》,其义亦见《非相》、《大略》二篇。盖荀卿于诸经无不通,而古籍阙亡,其授受不可尽知矣。

41、只有到了清代,刘止唐先生从野云老人处得到上古大学之道的心性之学,经过多年修习,印证了圣人之道的真实不虚,并通过恒解四子五经及培养弟子,才使中断了两千来年的圣学开始在神州大地重新兴起。近年随着《槐轩全书》的出版,国内外已有不少学人开始关注圣学。可以预言,儒学如要走出现代的困境,非返回到圣学不可。而圣学作为一种人道的根本学问,是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它是真正适合于全人类的学问,也是中国文化在二十一世纪能贡献给世界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42、解释: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43、“劝学”:劝各位好好学习。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用心——积少成多,锲而不舍,方能持久。“好”,好学,培养兴趣,是学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让自己有心思,感兴趣,再者用心好好钻研。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能学,当然要持之以恒,一朝一夕,方有所用,仅专攻一时,成效也就不高了。

44、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45、荀子是战国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儒,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作为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是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的基础上,力图超越百家,归宗仲尼、子弓之学,重回“道术”,从而为兰陵文化在两汉魏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6、当然,他也不主张将儒学变为儒教。如果儒学变为宗教,它就做不到像传统儒学那样,虽然没有自己的制度或组织,却能以一切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托身之所,因而对社会的影响可以是全方位的,无所不在的。儒学在现代面临如此大的困境,连这位钱穆先生的弟子,曾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具有高深学养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学人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发出诘问:

47、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者焉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

48、       《史记》是最具权威的历史文献,假如没有司马迁,我们可能至今还在混沌中活着。而就是这位叫人仰慕的司马迁,却在荀子身上有惜字如金的嫌疑。洋洋五十多万字的《史记》,真正用在荀子身上的,只有区区一百九十二个字,确有厚此薄彼的情形。想来,司马迁也并非不想把荀子写得更详尽一些,也并非不想直言相告,他毕竟晚荀子近二百年,一些细枝末节或许掌握不多,也只能如此轻描淡写了。

49、不久荀子遭谗,寒齐至楚,春申君任荀子为兰陵(山东莒南县)令。荀子又遭谗,离楚至赵,在赵孝成王前议过兵,未得重用离去至秦。见秦昭王与秦相范睢,未得要领,离秦归赵,又至楚为兰陵令。

50、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

51、但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就是几千年来孔子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模糊的,因此可以轻易地为别有用心的人用作推行什么或反对什么的招牌。还有一点也是肯定的,就是几千年来不管人们给孔子贴上什么标签,安上什么罪名,无论怎样非议、谩骂,但孔子从来没有被真正打倒过,更没有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

52、在荀子的观点里面,有一些观点是靠近唯物主义思想的,他反对天命学说,他觉得人定可以胜天,上天的预警,根本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命运。

53、“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贤之学,百世犹传。一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固然与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如今天的北京、上海然,但更与这个地方能否有影响百代的大儒相联。荀子治兰陵,讲学、著书于兰陵,造就兰陵“多善为学”的局面,其流风余韵,影响百代。对一个地方发展,引入“资本”可以带来经济繁荣,引入“智本”可以带来文化繁荣,既有资本,又有智本,可以“富而好礼”,既富且雅,传之百代。

54、《荀子和兰陵》,文野,《临沂日报》,2013-05-11

55、高专诚对于三晋文化的研究,与他对于先秦诸子的研究是相对应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他研究了先秦和两汉时期三晋地区重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成就,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三晋文化的特性、分析三晋文化的价值。近年来,他对晋国和三晋国家持续不断的变法活动和法制建设,对于晋法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先秦时期三晋历史研究方面,他力图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思考三晋历史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于先秦时期发生在晋地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56、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57、   另一处是《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句,我读“子宁不嗣(yí)音”:而通常的读法为嗣(si),而这个读法也是除了我北大的老师这样读之外,别无他人。我还告诉孩子们,这个“嗣”通“贻”,给、寄的意思。这句诗的译文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给我么?”,你看这不就是嗣(yí)音通“贻”,给、寄才能解释通吗!

58、还讲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讲了一个屠夫与两只狼争斗的故事。两只狼非常贪婪,吃完屠户扔给它们的骨头后还想吃了屠夫,竟然也会使诈:当屠夫退到草堆时,虎视眈眈的两只狼分散行动,一只在屠夫前面假装睡觉,麻痹屠夫;一只假装走开,其实是绕到草堆后面打洞,企图前后夹击。最终被屠夫识破诡计,顷刻之间杀死了两只狼。作者在文末感慨:“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礼记·曲礼上》也有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飞禽走兽再灵异,终归一直不如人,因为不知道读书的缘故。请注意两处停顿,并用喟叹的语气读:“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59、兰陵人多善为学,通过《汉书·儒林传》聊聊数语,我们可知大概。“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烦杂,及使喜从田王孙受《易》。”(《汉书·儒林传》)聊聊数语,道尽汉代兰陵文化之盛。孟喜是汉代非常著名的易学家,而其父亲孟卿则是以研究《春秋》、《礼》而闻名的经学大师。孟卿授后苍与疏广。孟卿、孟喜、后苍、疏广都是兰陵人。东汉时,以经学闻名者,兰陵有王良,魏晋时,有与兰陵为邻,近在咫尺的郯人王朗、王肃。王朗少习儒经,“高才博雅”,为“一时之俊伟”,后被封为兰陵侯。其子王肃少承家学,曾从著名经学大师宋忠学习,读扬雄《太玄》。他采会异同,融今、古文经各家学说以解读儒学经典,创立有别于郑玄的“郑学”的“王学”,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0、1977年12月23日荀子墓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1、这一段文字几乎都在使用譬喻,或正或反或并列,变化多端,生动巧妙地说明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用心专一的道理。

62、复性之学即是人如何恢复自己的至善本性的学问。复性之学的起步在格物,格物的核心在静存动察,静存动察便是存心养性的功夫,存心养性的功夫即是孔子说的“为仁”,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如何“养浩然之气”?就是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何“求其放心”?即如何去除欲念而找回已经丢失的先天本性?就得从知非改过开始。如何知非?如何改过?如何降伏妄念贪心?没有明师指授,没有长期修习是根本做不到的。

63、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学生韩非之口,也是迄今为止发现荀子最早的社交活动。也就是说,荀子被世人关注,是参与了燕国的禅让事件。这个时间,应在燕王哙死亡之前。

64、近年来,高专诚重点研究孔子儒学对于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影响,出版了《孔子与山西》等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他尤其重视孔子弟子子夏在三晋儒学和晋法家发展中的思想影响和历史地位。他认为,子夏在孔子去世后回返晋地,讲学西河,专心于教育和学术,是三晋儒学的创立者。子夏弟子满天下,主要是政治人物,他注重发展经济、倡导法制建设,发出了三晋法家思想的先声。子夏思想在晋地影响广泛,使得百年之后的荀子依然深有感受、热切遵从。先秦晋法家的理论基础由子夏提出,晋法家的政治实践则由子夏弟子李悝率先落实。荀子思想对子夏思想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荀子思想主张儒、法兼容,有力推动了晋法家的发展,并由荀子弟子韩非子推至高峰。

65、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66、荀子曾做《性恶》来辩驳孟子的性善论,《劝学》是作为《性恶》篇的副产品出现的,然而今天读来,《劝学》却成为妙绝千古、孺子可诵的名篇。《荀子》书中的文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述缜密,风格质朴;并且能够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例作为论据,巧妙运用比喻,反复论证;用词简练,善于运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67、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68、近年,古天文学家王笑冬先生利用现代天文历法对《春秋》二《传》所载的日期与天象作了全面核实,证明记载孔子生日的《谷梁传》用的是以夏正十二月为正月的鲁旧历,而《公羊传》用的是以夏正十一月为正月的鲁新历,从而有力地证明二《传》所载看似相差一月,实则所指相同,即鲁哀公二十一年鲁旧历十月二十一日,鲁新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夏历九月二十一日,换算成公历儒略历则为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孔子的卒日记载见于《左传》与《史记》,皆作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据现代天文历法可知,《左传》记孔子卒日用的是鲁新历,己丑日为十一日,鲁新历四月十一日为夏历二月十一日,换算成公历儒略历则为公元前479年3月9日。

69、     从现有的荀子简介中,大多把生卒时间定为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其他文献也各有说法。比如:

70、中国孟子研究院秘书长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71、燕子哙禅让发生的第二年(公元前315年),我们假定荀子十八岁的结论成立的话,那就断定荀子生于公元前333年。

72、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73、前334年—-前213年《荀子简释》梁启雄

74、因此,孔孟代表的实际上是上古圣圣相传的大中至正之道,不应将孔子看作狭义的儒家创始人,因为孔子传承的不仅有周公的治世之道,也有老子的治身之道,而实际上对于证悟大道的圣人来说,不应将治世与治身截然分开。因为治世是建立在治身的基础上的。治世是治身的扩大与外用,不能治身何以治世?会治世的圣人怎么会不知治身?

75、高专诚在扎实研究《论语》《孟子》等早期儒家经典基础上,以孔子在《论语》中的生平自述作为了解和把握孔子人生旅程和思想历程的叙述依据,展示了孔子一生的主要追求和成就,并努力将孔子与孔子弟子融为一体,强调孔门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以期全面展示早期儒学的面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先师孔子》中。在孔子和孟子研究方面,他通过出版《凡人孔子》和《大丈夫孟子》等书,展示孔子和孟子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尝试把更全面更真实的孔子和孟子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荀子研究方面,近期出版的《荀子传》展现了他对荀子生平和思想的全面研究。这本书以全新的架构反映荀子的一生和思想成果,努力将其生平事迹和思想贡献相联系,分四个时期研究荀子思想。书中认为,荀子思想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融会儒、法的思想,二是系统发展传统儒学的努力,三是对于三晋文化的贡献。

76、为纠汉唐儒者之偏,有宋儒崛起,他们标榜道统,深探义理,更得佛家禅法之助,遂使经学传承呈一新态。只是他们天资虽高,用功亦勤,惜未得圣师传承,故朱陆于圣人的中庸之道一执尊德性,一执道问学,相持不下,难以调和,遂使内外兼修、动静交养、本末并进、知行合一的圣学功夫或偏于空疏,或陷于密实,也难以真正光大圣学。

上一篇:虎头虎脑造句精品好句37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