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顾宪成对联 1、长庚有三绝;华玉列四家。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公元345~406年),字长庚,无锡人。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注重点晴。其《论画》等书中......
顾宪成对联
1、长庚有三绝;华玉列四家。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公元345~406年),字长庚,无锡人。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注重点晴。其《论画》等书中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顾氏宗亲点击加入顾氏家族总群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家、刑部尚书顾嫾(公元1476~1545),字玉华,吴县人。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有《浮湘集》、《中山集》、《息园诗文稿》等。
2、 世人尝语曰:天下金石出山左,山左金石在潍县。潍县自明清以降,印学兴起,肇始于周栎园,经潍县郭氏伟勣、启翼叔侄藏刻弘扬,浸润不辍,星火燎原,至陈介祺(1813-1884)簠斋太史宗仰海内,为金石巨擘,影响深远,广交海内同道,尤勤于玺印一类。同治十一年秋,陈介祺嘱潍县同乡、同榜进士、广东巡抚张兆栋代为商购高要何昆玉藏印,何氏因此携所藏古玺印二千七百余钮来潍,乃归陈簠斋。陈氏并请何昆玉滞留陈府,与簠斋次子陈厚滋始钤拓《十钟山房印举》,逾一岁之久。何氏既莅临潍上,一时北海名流自然相识。陈介祺螟蛉义子曹鸿勋(1846-1910年)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状元,官至陕西巡抚。尤精于书法,潍县一时碑铭志传多出其手,作品所钤印章多出潍县篆刻家王石经之手。何昆玉既在曹状元义父陈簠斋太史府上钤拓古玺印,认识曹鸿勋当在情理之中,何氏因此给曹治印也是常情。
3、明代启六年(1626),一个深秋的子夜,月黑风高,一只乌篷船悄悄地靠上了奚家的临河码头。凭着码头灯笼烛光,来人轻轻敲开码头小门。不一会,出来几个家丁将船上的三只箱子抬进了大院。很快,乌篷船离开了召稼楼,沿着姚家浜向东驶去。
4、古人认为以诗书修人品,以学问养心性,培养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子弟,家族家业就会后继有人。
5、 总之,明清时期赴日的僧众携黄檗宗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黄檗宗的传入鞭策了当时已经驰缓的日本佛教,黄檗僧的严格戒持增强了人们的归依思想,促成佛教在日本的重兴,同时也推进了书画等文化的传播,其作用之巨大世人皆知,无怪乎日本人在隐元禅师圆寂后竟以“西来即粟振雄风,檗山幻出不宰功”来追悼。
6、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人们去无锡“东林书院”旧址游览时,在书院正厅依庸堂可见到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此联即明代东林d领袖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撰写。上联写书院学子的读书声和自然界的风雨声交织一起,与天籁齐鸣;下联写书院的读书人并非埋头读书,不问世事,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下句合起来,就是说既要致力读书,又要关心时政,是东林d人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兴亡安危的真实写照。这副传世名联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
7、 然而,当我们细读款识和绫裱上的题跋,围绕这幅作品的很多背景故事逐渐浮现。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春,44岁的林纾赴京参加会试,因《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在京组织著名的“公车上书”以示抗议,林纾与陈衍、高凤岐等亦上书清廷,从此开始与维新派的交往。其实早在福建时,林纾即“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他认为“转移风气莫如蒙养”,因此就议论所得,仿白居易讽喻诗,用白话作成诗歌《闽中新乐府》。在这些诗歌中,林纾愤念国仇,忧闵败俗,倡导新政的思想溢于言表。此次在京,得与其仰慕之人交往,惺惺之意溢于言表,遂为莫逆。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春二月,林纾再次参加会试抵京,在李宣龚(李宗袆之子,字拔可)寓所会见著名的倡导变法人士林旭(林旭,福建侯官人,戊戌政变的“六君子”之一),与谭嗣同、梁启超等人也颇多来往,谭嗣同知道林纾善画,于是便有了“壮飞贤弟惠我佳墨”的一段交情。林氏遂出旧藏宫廷故纸作画,拟以回赠。然戊戌政变突至,画作未及完成,谭嗣同已慨然赴死。林纾便将此副画作珍重收起,不复示人。宣统二年庚戌(1910)12月,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林纾应邀为《庸言》撰述人。同年,康有为致书林纾索画,林纾为其绘《万木草堂图》一幅并题诗,赞赏康有为反对革命的主张为“忠言”。民国二年癸丑(1913),林氏辞去京师大学堂讲席,“长日闭户,浇花作画”,次年,也就是画作上所记载得时间,林氏将此作补成赠予梁启超,任公在所著《饮冰室诗话》中提及此事。后画作辗转归于林纾的学生卢用川。卢氏于厦门日占时期任伪职,即又以此作送与当时日本驻厦门总领事内田五郎。
8、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9、展拍地点:济南蓝海御华大饭店六楼御华厅 (济南市经十路20591号)
10、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11、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巫咸遍地逢冤狱,上帝遥天不忍闻;
12、兰,在春天生长开花,是拜领大自然所赐。没有春天温和的土壤,春风的照拂,春雨的滋润,会有兰花的仪态万方吗?兰花是否知道去领略这番道理啊?
13、读书原有一种说法,即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有一些风雅文人,自然界的风声雨声,他们当然也会听,但是主观上的感受是:“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14、振刷:即振作;宇轴:轴喻中心、主心骨,比喻天下国家重任;垂裕:为后人留下业绩或名声;后昆:后嗣,子孙,此处系泛指广大的民众。
15、海瑞罢官成惨剧,燕山吐风化悲音,毛锥三管遭横祸,我欲招魂何处寻。
16、 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黄檗宗高僧隐元率30位知名僧俗,从厦门启航赴日本长崎,开启东渡扶桑弘扬佛法之路。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日本皇室赐京都宇治醍醐山麓一万坪地给隐元创建新寺。新寺规制悉照中国旧例,也取名“黄檗山万福寺”,志不忘旧也。隐元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隐元禅师在新建成的日本黄檗山万福寺举行过3次“三坛戒会”,为2000多人受戒。永历二十七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82岁的隐元禅师被后水尾法皇赐予“大光普照国师”尊号,3天后圆寂。享保七年(1722年),灵元法皇赐予隐元禅师“佛慈广鉴国师”尊号;明和九年(1772年),后桃园天皇赐予他“径山首出国师”尊号;文政五年(1822年),仁孝天皇赐予他“觉性圆明国师”尊号;大正六年(1917年),大正天皇赐予他“真空大师”尊号;昭和四十七年(1972年),昭和天皇赐予他“华光大师”尊号。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日本黄檗派寺院已发展到1500座,到同治六年(1867年),日本“黄檗宗”衍为八派,嗣法者达4648人。至今,日本崇奉“黄檗宗”的僧俗达千余万人。
17、一年之中,无论寒来暑往,这座桥上总有不少行人,或匆匆走过,或暂留于此,凝望桥边杨柳依依。
18、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19、此联化用明朝顾宪成之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借用前人的联句,古为今用。
20、水网织成的召稼楼有着各式各样的桥,每一座桥都有着吉祥如意或寓意深刻的名字:报恩桥、复兴桥、道南桥、资训桥、太平桥、广安桥、广济桥、礼耕桥、仁善桥、纯佑桥、瑞徵桥、礼园桥、召稼楼桥、涔湖桥、鹤寿桥、礼耕桥……而每一个名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其中报恩桥的故事蕴含伦理脍炙人口。
21、 鸡司晨阳光灿烂前程似锦。 犬守夜岁月峥嵘美景如春。
22、 本次上拍的这件《秋山悟道图》,即为林纾先生在京时所作。纵观是幅作品,运墨清健洒脱,以笔墨之相互渗化融和,表现山川苍茫、朦胧、浑厚之态。构图颇有气势,于豪放郁勃、宏博奇异境界之中寓有静穆的气氛。树干树枝和苔点的画法比较单纯,以墨线的曲直长短和枯湿浓淡来显示变化。点叶的用墨更为讲究,浓淡相间,富有笔墨趣味,堪称林氏的一件山水佳作。
23、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顾”,就请您先点上面蓝字顾氏总群,再点关注,即可每天免费阅读。
24、这副联语属于励志联、格言联一类,联语质朴,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从修辞技巧看,此联运用了很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強艺术性和感染力,如:反复、叠字、顶针等。“风声雨声读书声”,用了反复;“声声入耳”用了叠字;“读书声”与“声声入耳”之间,用了顶针。
25、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26、上联是王安石引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下联为蔡天启的回对。
27、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
28、这是杭州西湖白云庵月老祠的对联,作者是清代道光进士顾曾恒。这副对联是借月老之口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珍惜姻缘,比翼双飞。
29、此联为明朝刑部尚书喻茂坚留给后世子孙的垂训联,大意为:忠诚孝悌是家族应世代传承的品德,子孙后代唯有勤耕苦读才能成长成才。
30、这副对联是在云南昆明大观楼上;上联说的是滇池风物,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下联追述到唐宋,全面否定清朝的统治,大气磅礴,意味深长。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民间诗人孙髯。他一生厌恶清朝官场腐败,不参加科举,贫困潦倒,晚年很凄凉。
31、冯克安出身于周浦一家书香门第,饱读四书、五经,学贯诸子百家,有志向有抱负。明万历后期,冯克安到苏州参加院试,本想金榜题名,光耀门第,为国效力,不期在那里结识了东林d人,从此人生来了个急转弯。他从东林d人那里了解到皇帝昏庸,阉d专权等朝政腐败的情况。这与他原来的想法大相径庭,于是弃文从商,但对家国关切的情怀一如既往。
32、由秀才而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33、遗下许多事业,皆是吾公一手创造,最难安后死仔肩。
34、但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这种反对也是有理由的。赵承中在《一副名联的作者及其它》文中表示了这种观点。赵文的主要论据是:此联不见著述。其一是,清人梁章钜所编的《楹联丛话》不载此联,但是该书卷四《庙祀下》却著录了无锡祠庙题联多处。其中有一处是顾端文公(顾宪成)祠的对联,联云:
35、这副对联为顾宪成所撰。上联是写读书声同风雨声相融合,下联是写齐家治国,其对仗工整,且使用叠字。
36、上联指西汉名将卫青,抗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下联指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在沫建立卫国之事。
37、另外的理由是:东林书院自创设后,先后修过四种专志,前三种或已成佚典,雍正十一年(1733年),许献等人在前三种专志的基础上增辑而成的二十二卷本《东林书院志》(光绪重刻本)却仍可见到。东林书院这130年间的建置规模、治革兴废乃至题联匾额等资料,书中保存得颇为完备,独这副抱对不见记载。
38、下联说竹,中空、劲节、耐寒,被视为虚心、节操坚定、惯能征服艰难挫折等优秀品质的象征。
39、此联意思是忠诚厚道修养内心,心平气和调养性情;以诗书教导后辈,把勤俭作为传家美德。
40、又是春风染绿江南的时候,召稼楼迎来了最美好的一天。清晨,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召稼楼涌来。街上人头攒动,河里百舸塞流,姚家浜两岸,旗幡飘扬,红灯高悬。一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天。奚老爷和冯伯卿缓步走上雄伟的石拱桥,随后的是两家的俊才公子。在热烈的掌声中,四双大手揭开了石拱桥大横梁上的红绸布。当红绸布向空中飘去时,人们听到了冯老先生洪钟般的声音:“我的心刻在石头上了!”而欢呼的人们也真的看到了“报恩桥”三个刻在大桥横梁上的大字。
41、这副是清代篆刻家何溱所作,述说了知心朋友深厚友谊;人生知己一人足以,彼此应当同心同德、同心相应,这才是得一知己的快乐和满足之处
42、)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