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刘伯温精品好句74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刘基刘伯温 1、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

刘基刘伯温

1、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2、公元214年,刘备终于如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一样,得到了益州,并且手底下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等人,武也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将,到了219年,刘备更是打败了生平之宿敌曹操!一举成为汉中王,不过祸福相倚,同年关羽孤军深入,最终败于孙曹联军之手,身死临沮,而刘备最后虽然做上了皇位,不过太过意气用事!决心为关羽报仇,在猇亭中了东吴陆逊火攻之计,导致蜀汉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3、第五讨论组:围绕研究刘基传说为中心,分别讨论了从历史人物刘基到刘伯温的传说看民间价值观的呈现、乡土景观理论视域下景观与文化空间的重构——以浙江省阳村为个案、公共文化视角下“太公祭”传承探析、刘伯温堪舆术传说的情节类型、作为机智人物的刘伯温形象的塑造:历史事实的传奇化等主题。

4、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5、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参观了武阳书院(刘基家风家训馆)、问道刘基馆等,对刘基文化进一步了解。

6、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一万个人如果能同心协力,就能够天下无敌。这句话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很大。

7、刘伯温一生为明朝开创基业,鞠躬尽瘁,死后在明朝不断地被后人神话,一方面是统治者为了通过神话他巩固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刘伯温自身也确实有被神话的基础。元至顺年间中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8、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全部是一些关于治理国家个人心得,朱元璋明白刘伯温的用心良苦。但是这一筐鱼他就不是很明白刘伯温的用意,不过既然人已不在了,他当时也没有在意。

9、河南开封有一个脖子上生了肿瘤的人,他的肿瘤实在太大了,头埋没在肩胛里,而那肿瘤掩盖了他的头,原来的口、目、鼻、耳全被肿瘤遮挡住了,有个在郢(yǐng)地守典封疆的官员非常可怜他,要当地的大夫帮他把肿瘤割去。大夫说:“这个肿瘤不能够割啊,会有危险的。”官员不听,这么大个肿瘤挂在脖子上,多影响生活品质,你们听我的,必须帮他把肿瘤处理掉,提高他的生活品质。大夫们碍于官员的命令,于是就动手把这个人的肿瘤去除掉了,结果隔了一晚上这个人就死掉了。周围的人都埋怨这个官员,本来能多活两天的,结果在你的治疗之下,直接就死掉了,他却辩解说:“我就知道帮他把病害去掉,现在他虽然死了,但是肿瘤是不是也掉了呢?”围观的人掩口笑着退去。

10、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1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

12、李善长一直在寻找机会陷害刘基。李善长煽动其他大臣一齐攻击刘基,朱元璋当然看出了这些d派之争的把戏,后来再加上刘伯温的学生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已经不信任刘伯温了。他明知刘伯温和胡惟庸之间的关系破裂,却还命令胡惟庸去探视刘基,最后使刘伯温魂归西天。

13、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说:“元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杜,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14、  日本学者奥野纯评价他:“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15、刘伯温小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但是那是在他出名后,但是在刚进私塾的时候,他却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说话的人。因此当时教书的老先生并没有重视他这么一个整天懒洋洋的学生。

16、《郁离子》、《复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卖柑者言》、《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

17、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18、《明史》:“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19、建立明朝后,刘伯温获封诚意伯,他继续用自己的才学全力辅助朱元璋。刘伯温认为,宋、元两朝都是前车之鉴,因为过于宽松纵容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朝纲,宦官、侍卫所有人等但凡犯了错,史官一律可以奏明皇上,依法查办,不可以姑息。

20、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21、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22、朱元璋的冷淡让刘伯温相当的心寒及心灰意冷,回家后,刘伯温拒绝了继续服用药物,到了5月中旬,刘伯温已是奄奄一息,大限将到。根据史书记载,刘伯温在临死前曾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交代后事。刘伯温叫刘琏去书房拿一本书出来,吩咐两个儿子,连同自己生前钓的一筐鱼,一定要交给朱元璋。交代完了后事,刘伯温便一命呜呼了,时间是公元1375年5月16日。

23、刘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故居图片住此。故里图片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24、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25、后世不少人总结刘伯温的生平的时候,几乎很少有负面见解,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他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反对别人把他当神一样的总结,力求自己的平民化,普通化,反对别人利用自己的生平去为统治阶级粉饰。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为了巩固朝政,对开国元勋大肆屠戮,动辄杀人数以万计,而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能够在被胡惟庸诬告之下全身而退,说明他这个人不论是情商还是智商都不是杜撰,确实有过人之处。

26、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27、朱元璋的这一计可谓是一石三鸟,一是他利用d派之争除掉了自己的心头之患,二是他打击了d派争斗局面,三是为自己的子孙顺利登基扫平了障碍。

28、出自明·刘基·老来诗。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涨价,只有人老了写的文章是掉价不值钱的。这是作者要求退休告老还乡时写的明志诗、打油诗中的诗句。诗句在调侃自嘲中暗含愿意主动放弃权力以求自保的意思。

29、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

30、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31、其实刘伯温的真正死因是两派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时刘伯温功高盖主,得罪了不少大臣,为了平衡两派之间的竞争,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让御医用药使刘伯温慢性中毒身亡。明朝建立后,朝廷中形成了以朱元璋的老乡会为主的淮西集团,代表人物有李善长、汤和、徐达等人。

32、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33、语出明·刘基《玉涧和尚西湖图歌》。长江以南的风景与众不同,杭州的西湖举世无双。

34、就是这样,刘伯温共出谋划策八年,筹划全局,在多方势力之下脱颖而出,帮助朱元璋登上了帝位。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35、出自明·刘基·百战奇略。天下太平时,也不可废弃武备。这是大明名臣刘基的一句名言,此句话道出了武备的重要性,对于执政者来说,不可不为之诫鉴。

36、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37、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38、于2009年9月经省社科联审批,以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浙江工贸学院刘基文化研究所、文成县刘基故里、刘基廉政文化建设基地等核心阵地为依托辅以中国刘基文化网、刘基文化研究学报专栏、浙江工贸学院刘基文化研读会为三大实践和宣传阵地,从组织领导、阵地建设、管理制度、科普活动、社会效益五方面进行了有效建设,形成了自身独特科普特色:具备传道性的普适价值、科普方式文化引领性、资源整合多元性以及科普途径发散性。旨在加强刘基文化研究,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打造温州市区域文化品牌。

39、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扩廓逃往沙漠,从那时起一直成为边患。这年冬天,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40、出自明·刘基·郁离子。样样都懂一点的人,很少能在某一方面专精。顾虑多的人,很少会有决断。

41、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42、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43、语出明·刘基《郁离子》。长江和大海不会痛废弃的水去比清澈,响雷也不会与青蛙与蚯蚓去比声音谁更高。

44、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45、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

46、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47、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48、第四讨论组:围绕刘基文化遗产和刘基民俗文化这两个方面去展开论述,分别讨论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百里坊删减版》——明代政治禁忌与民间历史叙事、刘伯温传说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的互构性关联研究、刘伯温安吉破风水斩龙脉传说的历史隐喻等主题。

49、他比朱元璋大17岁,于1359年受聘参加朱元璋队伍,入伙较迟。早在1356年,朱元璋就被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了应天(南京),已与陈友谅、张士诚呈对峙之势。朱元璋起事风险最高、最难的阶段,刘伯温并未参与。

50、主要是弘扬刘伯温文化,并以此为窗口弘扬传统文化福泽大众心田,以刘伯温智慧与文化产业广开财路,以利字为剑气,聚文场之力以明心见性,定精气神以开启幸福之源。

51、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52、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53、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54、刘集,受父亲影响,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55、第三讨论组:围绕刘基思想学术、刘基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刘基军事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讨论了刘基军事思想简论、刘伯温寓言《郁离子》的立言要旨、论述刘伯温智慧之根基、从《郁离子》看刘基经济思想的方法论、抒解《百战奇略》与《百战奇法》一书两名的隐讳等主题。

56、出自明·刘基·郁离子。小人在还没有得志的时候,就会像尾巴一样跟在别人后面。一旦有一天得志得意满,便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57、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58、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仕途坎坷蛰居隐退刘基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番大事业。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亦昭着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59、在临终之时,刘伯温说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预言,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之后,刘伯温这则预言果然应验。

60、出自明·刘基·郁离子。万人齐心合力,便可天下无敌。这句话说明了人多力量大。

61、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62、刘伯温是一个军事专家,是元朝的进士,曾经在元朝当过小官,从来没有当大夫的经验,为什么会写一篇关于病症治疗的文章呢?他的用心到底在哪里?这要从刘伯温的仕途初期开始谈起,那个时候他考中了元朝的进士,这在当时是汉人晋升的唯一途径,汉人作为当时元朝统治下的下等公民,除了开科考试这一条路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途径可以出头。而刘伯温能够从千军万马中中得进士成为官方的小吏,能够完美的说明刘伯温的能力是数一数二的,成为官吏以后,作为统治阶级下的一员,刘伯温更能够看到这个系统的缺陷在哪里,而这,也就是刘伯温能够跨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他看清楚了元朝统治阶级的腐朽已经即将寿终正寝了。

63、⊙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64、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刘伯温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65、这是一片净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将各赴东西。

66、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67、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68、12月9日下午,第三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举行。县委副书记、县长章寿禹致欢迎辞,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总会长陶立璠等分别致辞。县领导郑文东、金一玲以及我县部分刘基文化研究人员出席开幕式。

69、  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70、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71、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72、结语:朱允炆是作死,好好的一副牌都让他打烂了,朱元璋又何尝不是呢?朱元璋也完全理会错了,刘伯温送一筐鱼的用意。其实刘伯温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告诫朱元璋,把所有功臣大将都杀了,将来如果有人谋反,谁有能力来抵抗呢?在朱允炆伐燕过程中也看到了,李景隆、黄子澄之流完全就是酒囊饭袋,难当燕王朱棣的一合之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多年来为朱标朱允炆的苦心“经营”,到头来全是为了燕王朱棣做了嫁衣。

73、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上一篇:老婆生日感动的八个字精品好句19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