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程门立雪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1、坐背顺阳南九皋,松篁元不混蓬蒿。源承曾脉千年统,派起闽泉有世劳。人爵不如天爵贵,青云争似白云高。无穷理趣钻研尽,瑕类何曾有半毫! 2、免责......
程门立雪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1、坐背顺阳南九皋,松篁元不混蓬蒿。源承曾脉千年统,派起闽泉有世劳。人爵不如天爵贵,青云争似白云高。无穷理趣钻研尽,瑕类何曾有半毫!
2、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3、程颢、程颐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凤凰二程"。
4、 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元祐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瞌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成为今古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5、游杨托意远,夷然总不屑。伊阙墙门峻,仰止寸心折。颗若非浮慕,久立在冰雪。偶然成感兆,风格两奇绝。正气终日互,吾道岂磨灭。
6、 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7、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以致连老师也成了他们的牺牲品?
8、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城北龙池村)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
9、 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拜师时,要在孔圣人画像前三叩九拜以示隆重。先生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哪怕太子不尊师也会受到责罚。程门立雪就是古时的尊师典故。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热情正在消退。(程门立雪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11、游酢和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当时大概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2、程颐对弟子的虔敬十分感动,写了《立雪诗》以记之:
13、《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中说"疾学在于尊师",意思是要想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敬老师。
14、 那么,有的教师素质不高,是不是就能成为“不值得尊敬”的理由呢?
15、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16、0335-277155618031653651
17、第二个问题是碑文结尾的《立雪诗》,这首诗真是程颐作的吗?我熟读二程子的著作与语录,从未见过此诗。程颐一心求道,生平不喜作诗,以为作文害道,乃玩物丧志的无用赘言,甚至批评杜甫的诗是“闲言语”(《二程遗书》卷十八“问作者害道者否”条与“或问诗可学否”条)。从这首诗的内容看来,是对游酢、杨时二人尊师重道的赞美,而程颐本人岂能如此自美自夸!像“伊阙墙门峻,仰止寸心折”这样推崇备至的褒扬,根本不可能出自程颐之口。
18、作音符表音的,如“飒、粒、笠、泣、拉、垃、翊、翌”等。
19、 杨时十五岁时开始攻读经史,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终于登进士榜。从此之后,他开始一生立志着书立说,并且云游四方,所经之地也是讲学授课,深受当地的学者欢迎。当他来到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时,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于是打算长期居住在此,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20、现存的秦兵马俑的站立之姿,很好地诠释了“立”字的意义构形。
21、日本在二战失败后,把战略重心转向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教师受到国人尊敬。大约十年后,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今天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不尊敬教师的危险,但若干年后,我们可能将不得不为此品尝苦果。
22、“程门立雪”见《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3、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24、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老师会“管不了”学生?
2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以色列谚语)”,共同营造尊师的社会大环境,才能真正走出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尴尬处境!
26、“侍立”,恭顺地站立在旁边伺候,显然不可能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立雪”,是站立到雪深过尺,并不是站立在雪里。“小人书”的绘制者怎么会把杨时从屋内“请”到门外呢?大概因为望文生义,便忍心让虚心好学的“前辈”一直站立在门外雪地里挨冻吧。
27、三是如实地记录了程颐的学问生活的一个日常场景即静坐,二程兄弟皆推崇静坐工夫,身体力行,而他们的静坐与佛教、道教截然不同,其目的在于收敛身心,持敬定本,涵养体察,程学后来发展到道南的罗从彦、李延平这一代,就开始提倡于静坐中体察“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游、杨乃程门之翘楚,据同门谢良佐(1050—1103)回忆,在众多的弟子中,程颢最喜爱杨时,程颐则最爱游酢(《上蔡语录》卷中),而游、杨果然不负老师的厚望,程学南传入闽后,人才辈出,终由四传弟子朱子集道学之大成。
28、释义: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
29、对于我来说,我实在太过幸运,遇到的老师对我都是无私付出,尽自己所能向我传授人生的道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0、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31、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32、从时间上来看,我认为文中的“程子”就是大程。谢良佐年少习举业,拜师时已有一定的名气,加上记忆力超群,颇为自负,大程初见即杀其锐气,入门后仍棒喝再加,如斥其“玩物丧志”等,可知即便是性情温厚的程颢,对待学生也是因材施教,并非总是一团和气。大程门墙既如此严峻,游、杨访小程而立雪恭候,则完全可以理解。
33、老实说,对于“小人书”上画的“程门立雪”,我自幼至成年未曾产生过疑问,而之前很多人、很多书,也都认为“程门立雪”的主人翁是立在门外、双脚埋在雪堆里等待老师的。
34、《宋史》里记载了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5、程颐晚年移居耙楼山下,继续著书立说,完成理学思想研究。有一冬日下午,弟子杨时与游酢前来拜访,他们二人隔帘望见老师正瞑目而睡,便悄悄退了出来,站在庭院等候。这时,天上飘起雪花。过了一会儿,雪越下越大,他们浑然不觉,仍静立在风雪中。
36、相反,学生如果内心对老师有好感,即使这个老师教学水平不高,学生的这门功课也可能学的不错。我们一直提倡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其实,学生对老师多一点包容和谅解,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老师又何尝不重要呢?退一步来说,“子不嫌母丑”,难道我们能因为自己的老师素质不高就可以不尊敬他们吗?
37、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38、春三月,春茶积蓄了一冬的能量开始吐芽,迫切地想要给爱它的茶友们带来新的惊喜。我想,我们也需要在这一杯春茶里去沉淀自己…
39、一位法新社记者甚至对海艺辱师视频事件发出“很容易让许多中国人联想起十年文革时期那些学生侮辱和殴打老师的场景”的感叹。话虽过头了点,却折射出中国教育目前已处于很危险的尴尬境地。
40、“雪飘伊洛是何年”,是游酢唯一一次提及并怀念当年冬雪之日访师于河南的情景。今日吟读此诗,仍令人感念不已。
41、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42、近年来关于“教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似乎成了一个常规话题,甚至还有老师因为合理教育而被学生打骂的情况发生,这些摆在眼前的悲剧,犹如一盏警示灯,再一次提醒我们当前的中国教育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43、一位中学老教师坦言:“这几年,我当老师体会不到自豪的感觉。”
44、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
45、两个时辰过去,程颐醒来,见门外的杨时和游酢立在雪地上,身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白雪,便说:“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
46、“立”的本义是站立。我们说“顶天立地”、“程门立雪”,都是站立之义。由“站立”引申为“竖立”。成语中的“立竿见影”,就是“竖立”之义。由“竖立”引申为“建树”。如我们说“建功立业”、“三十而立”等。“立”作副词,有“短暂”、“立刻”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立”都是“立刻”之意。
47、 对于求武心切、有程门立雪精神的求学者,他才会偶尔会网开一面,不过这个概率实在是太低了,有点像买彩票撞大运一样。
48、杨时,是北宋期间的神童,七岁写诗,八岁作赋,十五岁时便能攻读经史,后来中了进士,成为了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49、 绍圣元年(1094年),杨时赴浏阳上任。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爱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
50、 本文出自出自《宋史·杨时传》,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51、居里夫人曾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的最初的种子…
52、程门立雪应是在屋内或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之中。描写“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资料很多,最权威的有两种。一是《宋史·杨时传》,一是《二程语录》,两处文字都如本文开头所作叙,全无门外立雪表述。"辞海"描写也是如此。门外积雪深达一尺,除了文学意境之外,主要是时间概念,类似日上三竿,两柱香功夫,别无它意。
5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54、古代拜师是要举行仪式的,而且庄严隆重,目的在于激发弟子对文化修养的渴求,增强先生的责任心,同时更是树立先生的权威。因为同样一句话,通过普通人之口说出来,和通过有权威的人说出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55、行笔至此,我想起了一个很可笑的说法,即“程门立雪”是道学家编造出来的,剽窃于禅宗二祖惠可求法于达摩而立雪断臂的故事,何满子先生就力主此说(《桑槐谈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这个说法简直荒唐无稽,程门立雪一事无论对程颐,还是对游、杨二人来讲,皆属于理所应当,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般而言,作伪与剽窃都有明确的目的,或宣传渲染,或以假代真,但立雪的三位当事人几乎都未提及此事,侯仲良和尹焞也仅仅是一提而过,并无过格和可疑的言行。后来游酢有一首诗《春日山行有感》(《游廌山集》卷四)曰:
56、第九季:《悬牛首卖马肉》《勉谕儿辈》《师旷论学》《狐假虎威》《学弈》《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57、杨时二人不敢敲门,怕惊扰老师,于是便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老师的醒来…
58、朱子此条记载摘自《侯子雅言》,《侯子雅言》的作者是二程的门人侯仲良(字师圣),这段文字是关于立雪最早的记载,仲良是二程的舅舅侯可之子,于二程为中表兄弟加师生,关系非常亲密,他的话是很可信的。程颐的另一个学生尹焞《涪陵记善录》也记载了游杨立雪(南宋祝穆编《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三引),此书是尹焞晚年的语录集,由他的学生冯忠恕编纂整理。游酢(1053—1123)与杨时(1053—1135)同为福建人,志趣相投,关系很好,常结伴而行,游酢身后的墓志铭就是杨时写的。朱子编写的《伊川先生年谱》注语引用立雪的事迹后,加了一句评语:“其严厉如此,晚年接学者,乃更平易。”可见朱子并不认为立雪是在程颐晚年。
59、杨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被尊为“闽学鼻祖”。
60、《二程外书》记载的“瞑目而坐”就是闭目静坐,静坐乃宋明理学家重要的修身功夫之程颐非常喜欢静坐并大力提倡,认为闭目静坐可以养心,故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在他晚年病重时仍坚持静坐不间断。程颐睁开眼睛后所说的那句“贤辈尚此乎”,意即你们还在这里啊?一个“尚”字说明游酢、杨时刚来的时候,程颐就已察觉到了。试问睡觉的人如何知晓?早在明代,画家仇英绘制的《程门立雪图》中程颐的形象就是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张岱也说程颐“隐几而卧”(《夜航船》卷五《伦类部·师徒先辈》)。被仇英《程门立雪图》误导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清人张四科的题画诗云:“先生隐几虚堂中,两贤拱立无惰容”(《宝闲堂》卷三《题仇十洲画》),可见误解由来之久。
61、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62、实践证明:凡是教师受尊重的地方,不仅学风良好,而且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很低
63、其实,这和现在的老师“不敢管”或“管不了”学生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不敢管,问题愈严重;问题愈严重,愈不敢管。如此恶性循环,便埋下了悲剧的祸根。
64、杨时(1053-1135年),宋代将乐县人,我国著名的理学家,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原字行可,后因犯友人父讳,改为中立,学号龟山先生。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杨时中徐铎榜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29岁那年他前往河南颍昌,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丰六年,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元祐三年(1088年),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杨时执法公平严明,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元祐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回乡守制。
65、后来,“程门立雪”被用为尊师重道、虔心求教的典故。元谢应芳《杨龟山祠》有诗云:“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
66、现在不少书籍把“道统南归第一人”授予杨时。讲述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时,要不根本不提游酢,要不说游酢没有定力,竟想叫醒老师,对先生尊敬远不如杨时。这是天大的失误!
67、我们还原真实的“程门立雪”,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游酢、杨时一同去拜见程颐,而恰巧程颐正在静坐,未予理会二人,游、杨既不敢惊动老师,也没有离开,等程颐静坐结束,睁开眼睛时发现二人仍然站在旁边恭敬地等候,而此时天色已晚,就命他们回去,二人出门时外面的积雪已有一尺。
68、 在宋朝时期,有两个兄弟,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程颐。兄弟两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都是极有学问的人。每天慕名前来拜访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在当时有一个叫杨时的人,从小就聪明好学,他四岁就开始念书,七岁就可以写诗作画,八岁就能写词作赋,人称神童,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