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论自然精品好句63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爱默生论自然 1、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自然文学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文学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传统文学中战争、爱情与死亡那些经久不衰的话题,大胆地将目光转向自然,......

爱默生论自然

1、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自然文学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文学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传统文学中战争、爱情与死亡那些经久不衰的话题,大胆地将目光转向自然,把探索与描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视为文学的领域并作为写作的主题。

2、爱默生关于荒野的观点不是绝对的,它更倾向于培养人的智力。他对自然的态度更多的是观望和沉思,而并非是直接参与。因为,爱默生世界的真正中心依然是人。

3、在丛林中有着永久的青春。……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到了理智与信仰。

4、刘信波.生态、理性与超验:论爱默生的自然主义观(J).湖南社会科学,2014(4):38-

5、与沈苇颇具力度的超验诗歌创作不同,阿信的超验诗歌轻盈、灵动,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柔性”与“神性”:“我原本想把马留在坡地,徒步/去寺里转转。但起身后,/忽然感到莫名的心虚:寺院的寂静,/使它显得那么遥远,仿佛另一个世界/永远地排拒着我。我只好重新坐下/坐在自己的怅惘之中。//但不久,那空空的寂静/似乎也来到了我的心中,它让我/听见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响动——/是一个世界在寂静时发出的/神秘而奇异的声音”(阿信《山间寺院》)。正如诗人在一篇创作谈中所言,“我常去寺院,感受那种弥漫和笼罩”,这种感受在西部高原极易获取,当然前提是必须让脚步慢下来,唯有“慢”和“静”,才能在自然的体悟中靠近神性。

6、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

7、自然带给人崇高感,重唤人类智慧,产生欢愉、以其完整统一性生发诗意。真正的自然之美虽不是至高无上的,但它是人类恢复健康、发现自我的灵丹妙药,也是美与人意志的混合物,还是人类的智力对象,是宇宙优雅之焦点。与此同时,人在这二元关系之中并不是全然消极的,反倒处处留下身影。人以其意志活动的在场与眼睛的塑造力使自然显现美,作为上帝庄园的客人,人又在自然中重寻理智与信仰,更通过消解自我的形式追求纯粹的意识活动,追求理性。而在荒野之中,人得以获取更完善的道德,亦得以更贴近地认识上帝。人的心灵一旦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欢愉的心情以及伴其所生的一股力量便自发自在地作用于人。(爱默生论自然)。

8、在营业时间里,我们只会去找那些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或者想干什么东西的人们,他们或是拥有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或是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这件事或那件事——这个时候,实用主义的心思填满了我们的心胸,我们是不会让情趣和情感来妨碍我们的。

9、20世纪之前的自然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作者对自然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希望从中寻求个性的解放、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升华,但是他们的思索与写作的着眼点仍限于自然与自我或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只是到了20世纪,随着诸如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以及玛丽·奥斯汀等跨世纪自然文学作家的出现,自然文学才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时的自然文学开始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10、这句的原句来自爱默生。“Lifeisajourney,notadestination.”―RalphWaldoEmerson

11、      爱默生的这套理论,之所以长寿,不单是因为其学术价值,更因为其在现实生活中亦能让人有所新知、有所借鉴。若是要大略地分析眼下中国面临的生态尴尬,也大体逃不过两个层面:自然生态的破坏与社会生态的衰败。此处对于一幅幅自然环境与社会的“灾难图”便不再多加描绘,然而有一点颇值得提出:治理生态也许是做到一石二鸟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缺乏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实乃缺憾,然而生态治理的推进在客观上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一追求也恰恰是人类生态治理欠发展的借口之一。此处的生活条件并不仅仅指工业革命带来的器物与政治革命带来的制度改善,而是涵盖了人们生命活力的根源于精神生活的理据。环境法治的树立、科学技术的填补、生态教育的到位、国家公园的建立,诸多诸多,这些都是我国当下为解决生态尴尬局面亟待着手的方面。

1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n99uzGwg8ESWL0CLVg26A提取码:s5e8 书名:论自然

13、我的书应当散发着松柏的芳香,回响着昆虫的嗡鸣。

14、说真的,几乎没有几个成年人能够亲眼看到自然。大多数人不会去盯住太阳细看。至少他们是一掠而过。太阳仅仅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可它却一直透过孩子的眼睛照亮他的心灵。热爱大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仍然协调一致的人,他在成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他与天地的交流变成了他每日食粮的一部分。面对自然,他胸中便会涌起一股狂喜,尽管他有自己的悲哀。大自然说──他是我的创造物,虽然他有种种无端的悲苦,总是高兴和我相处的。并非只有太阳与夏季是令人愉悦的。每个时辰、每个季节都会产生它独有的喜人之处。这是因为,每个时辰、每种变化都配合并导致一种不同的心灵状态,从静寂无声的中午,直到夜幕沉沉的午夜。大自然是一台背景,它既可做喜庆场合的陪衬,也同样能衬托悲哀的事件。当我身心健康时,空气中都弥漫着善意与美德。穿越空旷的广场,脚踩积雪的水坑,时值黎明前夕,天空布满云层──此时我心中虽然没有一点有关好运气的想法,但是我经历了极度的喜悦。我高兴到了恐惧的边缘。①

15、“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贯穿一生。”

16、颇有意思的是,一般读者心目中的西部诗人可能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然而真正走近西部时,你会发现这并非西部诗人的真实样貌。西部诗人十有六七是内敛的、安静的,甚至保留着一种“古老的羞涩”,我所熟知的诗人昌耀、阿信、杨廷成和阿甲尤其如此。诗人肖黛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对昌耀的某些生活细节有过真实的描摹:“他羞涩的、木讷的、谨慎的、有点结巴地说:有钱的、有能耐的、有住处的……就是活得潇洒的那一种”(肖黛《诗人残泪如血》)。仅此一句,便将真实的昌耀推到了读者面前。再读作品《斯人》,我们又能从精神和诗艺的双重层面看到昌耀笔下沉静而又开阔的西部诗风:“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显然,“斯人”是昌耀的自我写照,“无语独坐”的姿态也可以看作是西部诗人们静水深流的精神脉象。

17、自然文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和维吉尔。美国学者彼得·A.弗里策尔与谢斯在各自有关自然文学的评论专著中,分别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和维吉尔的《牧歌》对自然文学的影响。18世纪英国的自然史作家吉尔伯特·怀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博物学家达尔文及20世纪的英国作家劳伦斯等人,也对自然文学产生过影响。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及古迹》,影响了诸如梭罗、约翰·巴勒斯、雷切尔·卡森等自然文学的代表人物,被作为自然文学的首篇范文收入《诺顿自然文学文选》。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劳伦斯·比尔在其被誉为自然文学的权威性专著《环境的想象》中,多次提到华兹华斯及达尔文对自然文学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劳伦斯的《美国经典文学研究》在多部关于评论自然文学的专著中都被引用。

18、大自然像微笑着的仁慈母亲,她有助于我们的理想,她珍爱我们的想像力。——(法国)雨果《九三年》

19、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阅读爱默生有关自然的作品时,人们往往得不到直接的自然。因为爱默生笔下的自然是一种理性的自然,一种抽象的自然。

20、17世纪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开发史》以“富饶的伊甸园”和“咆哮的荒野”的鲜明对比,描述了新大陆的“自然的影像”,从而使自然成为新大陆的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些著作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体写就,其语言清新简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的自然文学独特的文体奠定了基础。18世纪的乔纳森·爱德华兹在他的《自传》和另一部作品《圣物的影像》中,大胆地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个物质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18世纪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威廉·巴特姆在其代表作《旅行笔记》中描述了他在美国东南部荒野所进行的“孤独的朝圣”,形成了一种对荒野的审美观,从而使他本人成为第一位在欧美大陆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和美国自然文学名副其实的奠基人。

21、当我们考虑到这一切时,当我们考虑到这一切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时,我们就会穿透重重迷雾,看到这个包罗万象的论题的核心,它与方便、力量和美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22、摄影史|除了人体,艺术摄影的主题还有哪些新尝试?

23、在全部历史上,找不到别的人和爱默生具有的同样健全的理智。

24、世界是一个棋盘,宇宙现象是棋子,赛棋规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然界规律。——(英国)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25、T.F.古达尔(1857-1944),英国油画家。

26、终于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这个意义上称这出戏是乐观主义的悲剧,也就是人们惯说的悲喜剧。

27、BrianCrain-ASimpleLife

28、《论自然》中所探讨的另一问题是自然与美,或者自然与语言。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哲学家及文学家,爱默生并没有就美学专门写一篇论文,而是在《论自然》中插有《论美》一节。在这一节中,爱默生将美的形式分为三类:自然的形态之美、精神之美及智慧之美。 

29、安·罗纳德在其编著的美国自然文学文集《荒野的诉说》(WordsfortheWild,1987)中认为,爱默生的

30、摄影史|叙事、寓言以及风俗摄影是如何拓展艺术摄影的?

31、毋庸置疑,西部诗人们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在自然中找到信任和尊重,找到寄托和庇护,找到“世界净土的最后入口”和“最后的精神家园”。为此,他们在创作与思考过程中,不断降低自己,与草木同天,与“神”同在,在关注“有形的自然”的同时,更加关照“无形的自然”,对心灵进行深度探究、辨识,将诗歌艺术不断引向大地和初心,从生活走向生存,从苦难走向超越,从个体走向终极,从民族走向人类,从“诗性”走向“神性”,用传统诗学和价值观念纠正和反拨消极厌世、荒诞扭曲等“现代文明病症”。美国“西北派诗人”加里·斯奈德说:“作为诗人,我坚守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价值观。西部诗歌对古典诗学的继承,高贵精神的坚守、民间文化的吸收、审美的理想主义,为1990年代以来诗歌精神日渐萎缩的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价值”(加里·斯奈德《论身为诗人》)。不敢妄论西部诗人在整个当代诗坛取得了怎样的地位,完成了怎样的突破,不容置疑的是,他们选择了“自然”与“神性”的写作,这一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尽管地理学意义上的西部高寒、荒凉、遥远,但正是这样的西部促使诗人们把“诅咒”变成了“葡萄园”,在封闭与突围、困顿与超越的漫长角力中,西部诗人们坚决摒弃了“影响的焦虑”,努力修复着内心与现实的裂痕,坚守着孤独与审美的花园,在有可能被漠视和遗忘的诗歌之路上缓慢跋涉。西部这块神性的土地最终赋予了他们“超验”的独特感受,他们笔下的“自然”实质上也蕴含了现代性的另一维度。可以说,“超验性”与“自然性”的独特韵味,使得他们的创作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和辨识度,这也是西部诗人为当代汉语诗歌写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32、内心自然体现了世界和谐和真善美,一旦心灵充满了欺骗、虚伪和粗俗,我们就远离了自然。

33、本站内关键词搜索:请点击右上端蓝字“黄灿然小站”,进入“查看历史消息”,在小站页面的“搜索”对话框里输入关键词,例如“聂鲁达”。

34、 爱默生超验主义自然观以“自立”概念为基点。“自立”要求人信赖自己,并培育独立个性。

35、不仅如此,在丛林中,人们还可以找到美德与自我。爱默生认为“美是上帝赋予美德的标记”,“每一种自然过程都是一篇道德箴言”。他教导人们捕捉弥漫于空气之中、生长在谷物内、蕴藏在水源里的道德情感,并从海边的岩石那里学会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蔚蓝的天空中获得心境平和的诀窍。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界永恒的宁静中,人又发现了自我”。

36、比尔则在其著作《爱默生》(Emerson,2003)中评述道:

37、人是从本性出发,必然要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时努力促进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因为正是维护公正,平等社会和他人,才是增进个人利益的必要条件。

38、比尔在《环境的想象》中专有一章来阐述人类对于主人公位置“主动放弃的美学”。他以玛丽·奥斯汀的《少雨的土地》为例,说明奥斯汀在全书中始终把自然环境置于那些关于人的故事之上。她的主角是土地,更确切地说是它的水陆地形,由于缺水而产生的生活方式,那种因缺水而把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栖居者,包括动物、植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自然文学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复杂的人类,而是一个为了同样需求而使自己适应于生存环境的,由动物、植物和人共同组成的不可分离的社区。我们可以说,通过这个社区,我们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甚至未来世界的缩影。

39、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美国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40、而钱宁将爱默生归于第二类作家(当然,他也不否认爱默生有时所体现的第三类作家的激情)。相比较而言,爱默生笔下的自然充满了哲理,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像夜幕上的星光,美好而遥远。

41、有蜗牛出没,大雨就很美好|一本自然绘本里的冷知识和小确幸

42、随后,爱默生提出了自然美的“完满充分取决于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因素”,且那种让人真心热爱的美,是一种“美与人类意志的混合物”这一重强调倒是再度回应了前文中所讨论过的“我的在场使自然完满”。此处,爱默生极具技巧地将人类壮举与自然壮美分置。自然既然是“非我”,即使我有何壮举,那必定是作为主体的我对非我的存在做了某些事,也就是通过“我”和“非我”的交流、糅合方能完成的,于是我和自然便被纳进了同一个逻辑的相框之中。时间、地点、人物,一件壮举自然会有壮美的自然布景,壮美的自然之中定会有非同凡响的壮举生发。因为当人们的思维在定义何为壮举何为壮美之时,早已无法逃脱将人、事、景统统予以考虑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正是人类思维系统性、全面性与灵活性的一个体现。然而在爱默生笔下,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对人予以恩惠,无私地愿意帮助人们思想开阔宏伟,又提出了强人与奇才除了人和更能够得到天时与地利。

43、《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44、的确,大自然包罗万象,有很多事物及现象都是人类智慧的起点,与自然接触,可以带给孩子很多启发和灵感,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自然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保护能力,使孩子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45、      进入“眼球模式”的人已完全陷入在纯粹意识的活动中,成为巨大、不朽的美的崇拜者,而知性的社会关系乃至血缘纽带于他说来已毫无意义,因为在精神层面来说,他已经脱离了社会伦理,进入了更为高妙的神性的理性的领域。紧接着,爱默生便直接提出了“荒野的亲昵”,直接将荒野地区与城镇文明对立,从中看到了一种关于发现美好的推动力。“荒野地区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和孤独。而且它呈现的是被剥露到本质的生命。”(26)荒野不会使精神的真实性迟钝,超验论者们认为,进入荒野,人们获取道德完善和认识上帝的机会是最大的。(27)此时,人建立起了新的与自然的联系,这使人的“孤独”状态得以消解,获得一种既生疏又熟悉的“déjàvu”一般的情感,这正是“超验”的一种体现。

46、就美国而言,自然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17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抵达美洲新大陆。当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片陌生而广袤的土地。美国这种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决定了其国民对土地那种与众不同的情感与联系。对他们而言,只有认知了脚下的那片土地,才可能认知自我。自然而然,许多早期移居新大陆的定居者通过日记、旅行笔记和书信散文等独特方式,来从事确认、描述和解释外在事物的劳作,以求得对自我、对自己所处的土地及未来的认识。

47、①在1836年版本里,爱默生的原话是:“我几乎害怕去想一想,自己有多么高兴。”

48、然而在紧接着的几句话里,情感词极为充沛,“狂喜”、“悲哀”、“高兴”、“愉悦”、“恐惧”等等都浸住在自然作用下的心灵的宿体里。笔者以为,这其中是有一种内化的感情层次的。一个人无论其个人情感处于何种状态,在面对大自然时,一种非情绪化的近乎神性的狂喜便会将第一层情感覆盖,但这处于第二层的狂喜是透明的,且不与第一层相融或相斥,两层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使个人的悲喜依旧保留。然而当狂喜生发到了一个不得不突破的极点,很难维持其稳定态,只有两条去路:一是郁结至顶点而后崩溃;二是变形为另一种状态。爱默生认为,人经历了“极度的喜悦”便可能“高兴到了恐惧的边缘”而恐惧便成为了第三层情感。有学者将爱默生的思想加以炼化,认为爱默生笔下的这种恐惧源自于“人类不能依靠自身力量突破自然带给人的局限性”,只有“借助外力的作用才能使人在与自然的联系中重获自信”

49、爱默生的散文独具特色,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分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

50、《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5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52、无论怎么说,就爱默生而言,把诗与散文截然分开都是一种错误:其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富有想象力的诗作;其诗作在某种程度上又可视为闪烁于散文中的思想精华。

53、总之,在19世纪,爱默生的《论自然》和科尔的《美国风景散论》,率先为美国自然文学的思想和内涵奠定了基础,梭罗和惠特曼以其充满旷野气息的文学作品,显示了美国文学评论家马西森所说的“真实的辉煌”。与此同时,科尔所创办的美国哈得孙河画派,则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了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等人用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以大自然为画布”的画家和“旷野作家”,携手展示出一道迷人的自然与心灵的风景,形成了一种基于旷野来共创新大陆文化的独特时尚和氛围。这种时尚与氛围便是如今盛行于美国文坛的自然文学生长的土壤。

54、大自然绝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只是我们自己。——(法国)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55、这也是一部爱默生在研习大自然中解读大自然的著作。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论自然》所关注的是自然与心灵、自然与文化及自然与美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是用人的灵性来解读大自然。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爱默生则大胆地与传统的清教决裂,冲破了长期以来隔离自然与文化、世界与精神的栅栏,他在《论自然》中公开宣称:“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56、在爱默生去世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位昔日“康科德的圣人”时,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代表了当时美国精神的一位思想家,一位美国知识界华盛顿式的领袖人物,而且是一位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

57、平庸的圈子也渴望并且学会了那些属于高层次的人们的礼仪和举止,而这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或文化状态的东西,这是一种高级文化的产物。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人注意你们的风度,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你们的风度时时刻刻都在受到监视,受到那些极少惹人怀疑的“委员会”的监视,——这是一位身着便衣的“警察”。

58、选自《论自然·美国学者》,爱默生著,赵一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59、第四类是正午抒怀,他们拥有和关注的是眼前阳光最明媚的时光。

60、当然,当代西部诗歌创作并非一个面孔,评论家刘晓林曾为当代青海诗人给出过这样的评语——每一种风都有他的方向。实际上,将这一评价范围扩大至整个西部诗人群体,也不无妥当。同为代表性的西部诗人,昌耀的诗歌既有西部大地的开阔与奇崛,又具古典美学的风范与韵致,语言古奥,意义深邃。沈苇的诗歌既贴近新疆地理又超脱地方性经验,善于从冷峻的哲思中抵达普遍的人性,诗风粗犷与柔软并存,炽烈与温和互映。阿信的诗歌重在探寻普通生活与神性之间那条古老的“精神通道”和“庄严秩序”,他将荷尔德林“神本是人的尺度”拓展为“人是神性的形象”,进而将超验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每时每刻,都会有神灵从你的头顶经过——你必庄重,你必虔敬。古马的诗歌风格更加鲜明,他能自然、舒展地进行诗意与歌谣的完美结合,进而以简约但不失古典、克制而又抒情的方式取得“更接近骨头”的诗句,譬如:“天留下日月,佛留下经,人留下子孙,草留下根”(古马《牦牛背上的古谣曲》)。故此,可以认为昌耀、沈苇、阿信和古马等西部诗人的创作,本身代表了西部诗歌和西部文化的多元性和立体性的一面。

61、世界是一个棋盘,宇宙现象是棋子,赛棋规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然界规律。——(英国)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62、“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醒对大自然的礼敬!

上一篇:泰坦尼克号船头台词对白精品好句45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