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抱残守缺 1、唐代皇室用各种名贵木料制成的山,供奉供奉佛指真身舍利。出土的沉香山残段[图6]上描绘有山石纹理的装饰金线,金线顺应沉香木本身纹理起伏变化,可推测原山的造......
抱残守缺
1、唐代皇室用各种名贵木料制成的山,供奉供奉佛指真身舍利。出土的沉香山残段[图6]上描绘有山石纹理的装饰金线,金线顺应沉香木本身纹理起伏变化,可推测原山的造型形态以垂直向为主。残段形态玲珑嵌空,原型似有若干主峰剑突拔尖而起,形成群峰嶙峋飘逸之态。
2、立基:十里荷風、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桃李不言
3、认识固有文化很重要,但如果认为一定要回到旧有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抱残守缺了。
4、白居易(772—846)在《太湖石记》[31]中,描述了丞相牛僧孺(779—847)嗜爱太湖石的情形。牛氏大肆从管辖太湖石产地的下属那里,收纳这种石头,陈列在其洛阳东城与南郭的两所宅院中。白居易将先贤雅士的嗜好铺垫于前,“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最后提到牛氏嗜石,如此铺陈似乎也将牛氏推入了“达人”的行列。嗜好书、琴、酒的人不在少数,这三样爱好,都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但对无文无声,无臭无味的石头的爱,显得多么令人费解?白居易借用好友李生约的话回答了自己提出的疑问,“苟适吾志,其用则多”。爱石铭志,丞相具有山石那样稳重不迁的品性。
5、刘歆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沛(今江苏省沛县)人。他是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是目录学家、天文学家。他继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
6、仙境中的山丘与云雾——从曲折转折的体态中探出的姿态;
7、《汉书·刘歆传》:“还想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怀着害怕被打败的私心,而没有信服善良正义的公正之心。”(抱残守缺)。
8、园林中的花木是造景重要因素。象征岁月沧桑的古木,不仅拥有苍老扭曲入画的虬枝,同时还具有小空间无法接受的巨大身姿与树冠。大部分观花植物,在非花季时节,繁密的枝叶会遮挡视线,使原本不开阔的园景更加闭塞。这一切都需园丁来改变。十九世纪的中国园丁在同时代的西方人眼中,是折磨植物的恶魔:
9、《云林石谱》[14]介绍一百一十六种自然石。计成的“选石”篇介绍了十六种,两者在入选类数量上差距很大。杜绾介绍石之观赏性同时,也注重石的物用性。在他的石头分类逻辑中,各种自然石有不同物用性,石头不仅可用于堆叠成园林假山,也可制屏、制砚、作磬、入药、雕刻、制案、制器皿、制炊具、制香炉、文玩、制罗盘、作首饰、制兵器、堪舆。在他眼中,石头的物用性与观赏性同样重要。
10、不清除抱残守缺的旧观念,就不能很好地投身改革的大潮。
11、亭中云气也许是人造雾气(水蒸气),真实水雾,具备在空间中运动“往来”的视觉效果。嘉禾瑞草、矞云醴泉,可能仍是像生布景,运动变换的方式大致还是“运机而动”。
12、而现实中的路,总是磕磕绊绊,这些磕绊,其实都是人生的折射。而人生是啥呢?也许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一直追溯这个问题,却总是找不到答案。也许人生成熟的标志之就在于承认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命题。因为这个没有答案的命题,永远会造成无尽的落差。而这落差,就是人生之残缺。
13、有洞穴的石头——能够应和自然四时旦夕晴云雨雾的变换;
14、宋徽宗修建皇家园林艮岳是中国造园史上的奇观。《癸辛杂识》[21]记载:“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者,至宣和艮岳,始兴大役。”与秦汉在园囿中建造一池三山一样,徽宗造园初衷有个相当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帝国兴盛。张淏在《艮岳记》[22]中详细介绍了艮岳的由来:
15、也许是受到道士刘混康“傥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应验的激励,赵佶对花石纲中特别高大的石头情有独钟。从苏州太湖洞庭运输高达12米的太湖石,从安徽灵璧县运送高度近10米的灵璧石,到达开封,已是当时运输能力的极限。为运送这些巨石,可谓不惜代价。而这些有记载的巨石,只是建造艮岳花石纲的略影。今天在太湖石产地,苏州一些园林中,还留有据传北宋花石纲遗石:留园的冠云峰,高度为7米;原苏州制造署的瑞云峰高度为12米;另有苏州五峰园的五块竖立太湖石[图4]也被推测为遗石。这些花石纲遗石在高度上都没有超过史料中记载的艮岳中贡石的高度,但任何一块在今天的园林中,都能孤石成景。通过遗石的形态,我们大致可以想象艮岳贡石当年盛况。先存苏州园林中的遗石体态巍峨高耸,石面嶙峋嵌空,垂直向矗立的观赏方式,形成强烈的独立姿态。观赏园林中将类似形态独立,矩阵排列在一起的巨石,观者大约不会产生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联想。在皇帝眼中它们是有灵性的神造物。石头的姿态被赋予了拟人的性格,让这座道教仙山有了更加具体的形象语境。
16、档子背面是构造部分,没有景致。皇帝按规定路线观游,沿途所见园景只一面而已。他无法绕到档子背后,探究园林中的种种机关。封闭的单向赏景通道具有强制性,观者没有选择观看的余地。
17、这个公司由于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现在业绩正在下滑。
18、抱住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
19、作为公司的销售主管,我不能有抱残守缺的思想,不然将会给企业带来灾难。
20、立石以为标格之美观,固是好,但高则不祥。若不过五六尺,不踰檐,则无伤也。
21、迎恩亭是园林的终点,作为迎銮驾的最后一站,整个通道园林的喧闹在此达到高潮:“亭中云气往来,或化而为嘉禾瑞草,变而为矞云醴泉”。这段冠冕而梦幻的景物描写,如使当时可能出现的真实场景复现,定叫人兴致索然。
22、型体端庄饱满,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方圆兼备,点线面交接过渡处理协调。充分的显示了宋人造型设计的高妙,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23、中国古代10篇最美的古文,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24、抱残守缺(bàocánshǒuquē复)抱着残缺陈旧的东制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出处:出自《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释义:抱:坚持不放。(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人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近义词: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反义词:推陈出新标新立异造句:不清除抱残守缺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25、散兵石:有如太湖者,有古拙皴纹者。(与太湖石一样可掇山)
26、掇山用石虽是天然,但需人工堆叠,方能成为“天趣”之山。园林装点石虽独立成景,无需堆叠,可需要独特的观赏角度,放置在合适的空间位置。不论角度还是位置,都是人工参与结果。厅堂、案头置石,几同于室内器物,更需人工养护,配以盆座烘托。
27、《园冶》中论及的花木,多以名称加上姿态、意境、方位、引典等,复合景致呈现。梳理各篇章中,有名称的植物,约有二十五种,按书中编目顺序分列如下:
28、如何在探索本我的实践又能充分表达出来?说真的,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一直都在尝试寻找途径,但一直找不到。回顾那些被和谐的文章会发现包含所有题材:历史,时政,杂谈。我甚至在想,如果按照我的思路,写八卦估计都能被和谐。难道是因为我的思维充满负能量?其实不是。我一直在表述和传播正能量,只是其中思辨的痕迹多一些。其实这正是我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思辨的东西总是被和谐。我想不通,就把它理解为人生之残缺。
29、第二类园中装点置石类,属造型独特的孤峰。是点睛之笔,在造园中用量不大。最后的案头清玩石类,相对造园掇山石用量,几可忽略不计。由此可知,计成在“选石”篇列出的十六种,在造园中使用过的石头,并非只用于掇山。
30、东有云石,广五百里,驳骆如锦,扣之片片,则蓊然云出。
31、灵机一动 举一反三 标新立异 匠心独运 日新月异 标奇立异 勇猛精进 审时度势
32、中国晚明后的园林格局日益倾向繁复。园中密集的廊房与延绵的景致,似乎总在抱怨园林空间的局促。为了能在园中布置更多的景点,各景物都需适当压缩,以适应紧凑的布局。房子是人的第二层衣服,人们与房子朝夕相处,长久以来形成对特定尺度空间的依赖。对房子的任何微缩改动,都可能带给观者削足适履的不适感(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图2])。由此,园中作为日常住宅的房子不适合在尺度上做过多压缩。
33、对于那些因循守旧不用电脑的人,该公司还将提供可消字的`圆珠笔和荧光笔。
34、反之,一块石头假如不具备山的形态,它依然是山的一部分。石头天然拥有山的质,这种天生丽质的秉承,使太湖灵璧之属,有了挥霍山形的资本。模糊在物形人态之间,只需保持自然面貌,任何时候,当他们从人类园林的庭院、案头或掌中逃离,回到山野溪畔,又立刻成为最自然的山的一部分。任何怀疑山石具象趣味的指责,都可能是对自然造化缺乏了解,或是观者对山石的解读产生了歧义。在园林假山中,山的属性显然比山的形态更重要。这也是园林中的假山,未必需要那么像一座山的理由。许多园林中的石头乐此不疲地装扮成各种角色,在各种玩味中再也寻不回原初的山境。
35、图5-2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图25:潘谷西.苏州园林的观赏点和观赏路线(J).建筑学报,1963(6):图3:彭一刚.庭园建筑艺术处理手法分析(J).建筑学报,1963(3):图4: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图8,15-17:FlorenceLeePowell.IntheChineseGarden(M).NewYork:TheJohnDayCompany,19图9:刘先觉、潘谷西编著.江南园林图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7-图10-20-26:作者提供图13:明崇祯本《陈老莲绘西厢记秘本图册》,http://www.nlc.gov.cn/,访问时间20图14:Siren,Osvald.GardensofChina(M).NewYork:TheRonaldPressCompany,1949:plate1图19: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3图22:彭一刚.苏州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6、掇山一篇,为全书结晶。[11]掇山并非单纯描述工匠技艺。计成将带有天趣的“山”与各种类型的“房子”融合,山成为房子的景,房子变成山的容器。组合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将“山”嵌入“宅”中,用“天趣”驯化“人趣”,创造出园林中新类型元素——山宅。在这个意义上,假山不再被视作真山的“像生”。而是园林诸景中最具创造原动性的要素。
37、对石头如此丰富的形态想象,也应和了北宋艮岳贡石所展现的,远不只是自然山水场景的缩影。这种想象可以跨越物类界限,不受任何场所暗示的拘束。一旦将类似场景植入《园冶》的传统园林语境中,计成的掇山中会出现龙凤走兽、仙官神人的形象吗?实际上,计成的山石始终只圈定在带有程式山水画趣味,文人雅趣的自然山水范畴内。《园冶》中也有将造园意境描绘成仙境的文字:
38、旧石:某名园某峰石,某名人题咏,某代传至于今
39、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32]
40、此时的计成早已不满足初出茅庐时的小试牛刀,残山剩水的造景方式,已成为他造园的常态。郑元勋认为他有更宏伟的造园理想,至少从规模、人工数量与装点配饰方面,都应是一座帝王苑囿级别的超级园林。只有这样的造园规模,才能使计成的造园才华一展宏图。当然,这样的超级大业主在哪儿呢?郑元勋的“恨无此大主人”正与计成的“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前后应和,二人显得灵犀相通,皆为千里马难遇伯乐而扼腕叹息。
41、文中不谈植物性状,花木应四季之变化,自成姿态,配以引经据典的演绎,独成一景。计成未就园中植物专辟篇章,他认为造园旨趣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花木本身就是天然物,应保持天然趣味,无需再对其再施人力。
42、抛弃抱残守缺思想,打消“肥水外流”顾虑、摒弃“关门宰客”陋习,养成开放的心态。
43、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伸出了“抱残守缺”这句成语,原意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现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44、为了求新求变,从今以后,大家要抛弃抱残守缺的观念,努力开创新机。
45、元代孔克齐(1312-不详)在《静斋至正直记·石假山》[34]中谈论在园林中营造石假山有不祥之兆。原因在于石头是土的骨,不能让石头暴露于土地之上。接着他例举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例,印证这种不详引发的灾难:
46、艮岳的园林景物出现的“人趣”或者说“神趣”的类型。认为石头具有生命的灵性,将奇石拟人与神化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它可能源自中国早期先民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比较秦汉苑囿的仙山文化,苑囿中一池三山模式化的仙境形象,模仿的是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山水。艮岳中以高大为贵的巨石被赋予的“神趣”的各种角色,形成了此类帝王园林的仙山场景中,另一类更具形象感的,具有更小尺度,更为人所熟悉,并接受的“神仙世界”。
47、③有些人对新的事物总看不顺眼,他们抱残守缺,还自以为是。
48、未老先衰 老态龙钟 倚老卖老 老气横秋 年老体弱
49、汉哀帝(刘欣)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让刘歆与五经博士讨论研究《左传》等一批古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但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设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这件事。刘歆对此非常气愤,他给管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50、浓缩群山的拳石——三山五岳,百洞千壑的形状;
51、全书十个篇章,偏重园林“人趣”涉及屋舍亭廊营造有八篇,偏重园林“天趣”专门介绍掇山与选石有两篇。由此可见,无需任何形式语境地转化,最有可能直接通达园林天趣的景物,唯有山石。
52、人们对于园林的体验是多面的,虽然没有拥有它,但自认为对它颇为了解的人也不在少数。园林对于园主来说首先是家,同时也是观想之地;避世幽谷、交际场所、欢愉乐园、悟道媒介。可是园林对于园主以外的其他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今天的建筑、艺术界,面对正在复苏的对传统园林讨论,我们将为之设定在什么样的园林语境?是一种被公共视野聚焦,正待复苏的文化现象,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将山水中的自然和谐,无条件置入日常的古趣。
53、开心并非是指事事完美无缺,而是你不再抱残守缺。
54、日本正仓院收藏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奈良时代(710-794)木假山[图7]。这座木假山出现的年代与前文唐玄宗属同一时代,被认为是受到中国秦汉仙山观念影响而收集的山形藏品。整个木假山,长87厘米,宽45厘米,高31厘米。尺度上介于案头与厅堂山之间类型。假山由一整块类似沉木构成。分上下两层,上层是断裂残留的枝干与根茎,形成嵯峨嶙峋,陡峭高耸的峰峦组景。上面人工添加细小银制的树木;木假山下层似乎是原树干部分,经年为流水腐蚀冲刷,形成具有统一方向性的,连绵隐现的一片海上浮山。
55、龙潭石:一种色微青,性坚,稍顽劣,可用起脚压泛,一种色青如核桃纹多皴法者,掇能合皴如画为妙。
56、黄石:俗人只知顽劣,而不知奇妙也。(奇妙之处在于可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