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精品好句51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实际上,老子通过对空间意义上的“无”的阐释,是想告诉人们,对于一种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功用的把握和认知,不能仅仅注重在有形的实体之上,而......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实际上,老子通过对空间意义上的“无”的阐释,是想告诉人们,对于一种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功用的把握和认知,不能仅仅注重在有形的实体之上,而且需要超越这种“有形”的存在而关注到“无形”的存在。由于人们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往往容易看到实有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而相对忽视虚无给人们带来的价值。在老子看来,一种存在的实际真正价值都是因为虚空无有在起着作用呢!老子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要表征的正是这一深刻内涵。对这一性质的肯定,没有比“以无为本”这个命题更能代表的了。所谓“以无为本”的实质是想告诉人们,“无”对于事物,乃至人的生命价值来说,是具有着更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啊!换句话说,“以无为本”正是对“无之以为用”的另一种解释和强调。

2、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3、 慧缘开运讲坛: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在中国传统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尽管道教在近代受到唯、物、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其他宗教信仰与所有传统文化一样曾经一度断裂。所幸的是,在当代社会复兴传统文化被列于国家战略,黄老思想与道教文化又开始复原回归本土。道教在汉唐时期被尊为“首教”、“王教”,是真正的国教,让中华民族遥遥领先于世界,在中国当今社会伟大的历史变革中,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必将越来越发挥其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功能和历史重任,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传统文化将引领中国腾飞的伟大时代很快就会到来!妙道永恒,让我们一起跟随慧缘伯高声呼唤:道教王者归来!福生无量天尊!

4、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6、裴頠反对贵无说,反对从虚无中去推求事物产生的根源。认为无不能生有,产生有的都是有;有是自生,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无亦以有为体。他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也,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崇有论》)郭象进一步提出“独化论”,主张有之自生说,反对“无中生有”,也反对“有能生有”。他认为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如果无不是有,那么何以见无。如果有能生有,那么生有的有又从何而来。最后他得出有皆独化自生的结论。他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庄子注》)把万物的产生都看作是独化自生,并认为“有”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世界是由众多的“有”构成的,在“有”之外也不需要有一个“无”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郭象独化论的缺陷是忽视了事物生化的条件与原因,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7、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8、《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说明自然与生命过程合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及人的生命过程的统一与和谐。

9、  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之‘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形成之"理",即“天”、“人”、“社会”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意志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意志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

10、道家养生学的最高目标是超凡入圣,成就真人,实现长生久视。

11、通过“说道”,使我们认识了“道”,然而,如果真正要做到知“道”,那么,则必需进一步掌握“道”所要永恒呈现的性质是什么。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常”什么。翻阅老子《道德经》全文,共有三处提到了这一问题。第32章说:“道常无名”;第37章说:“道常无为”;第51章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思是说,道是永恒的,它没有可直接指称的名;道是永恒的,它没有什么作为;道的被尊崇,德的被推重,并没有谁来给万物下命令,而永恒是出于自然。在这层意义上,又可被表述为“道法自然”(25章)。由上可知,道永恒具有“三性”:一是“无名性”,二是“无为性”,三是“自然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无论研究道家老子,还是研究道家老子的“道”,那一定是要说“无名”,说“无为”,说“自然”的。

12、正像我们以上已经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不存在”之“无”,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相对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何在,也是我们应当给予揭示和分析的。同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空间意义上的“没有”“空着”之“无”,虽然亦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我们同样要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空间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给予揭示和分析的。

13、     第道教“温故而知新”对当代科学发展的应用价值。

14、道家人生观的核心是德,因为德是道的显化和体现,无德不足以言道。

15、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盘古为远祖、伏羲(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16、“道”的这种“利而不害”的德性,老子又形象地通过对“水”性的描述而得到加强。换句话说,老子以“水”来喻“道”。在他看来,“道”的所有功能和品格,“水”都具备。也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如此歌颂“水”德。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意思是说,上善者如若水一样。水善于利养滋润万物而不与它们争高下,它甘于居处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老子通过他的“七善论”盛赞了“水”的功用及其德性。它是那样深广、仁慈、诚信、平治、干练、适时地利养着万物,泽及着万物,但它却又是那样处下不争,默默无闻。水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水,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没有水更没有人类的存在。由此可见,“水”的这一“利万物而不争”的德性不正是与“道”的先于物、生物、养物、为物、成物而居后、不有、不恃、不宰、不主等的德性完全相契互合吗?

17、  道家思想中有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道”的概念;其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8、吕洞宾的《百字碑》以一百个字概括了个人养生的入门到成就的阶梯。全文如下:

19、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读懂老子的《道德经》一定要说清楚“道”“无”“自然”“无为”等范畴。“道”有多义。“无”虽亦有多义,但主要是哲学义。哲学概念框架下的“无”,不但不是“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表示的是“有”“多”的意思,从而体现着“无”的无限性和无规定性。“无”是道的存在方式。道是无,道是道是体;德是有,德是多,德是用。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又可称做《无有经》《一多经》《体用经》。而这一有着特殊义旨的“道德”又通过“自然”“无为”范畴得到强化。当然,只有在多个层面上去理解“自然”和“无为”,才能揭示出它们的丰富内涵及其意义。

20、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却以“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14)的价值观念.

21、有所作为,且不对人类的衍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即无为。故圣人只空谈,而不实干;只论道德,而不建功业。但常人,若无功业,则难以立足于世:所以,功名富贵之念,固不能重,亦不可太轻。于世无害,亦无大用;养家有余,济世不足:如此普通之业,平庸之辈,才是天地之幸,人类之福。

22、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对此,《云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23、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我们求索中国智慧的一把钥匙。道既指天道,也指人道。天道指宇宙、自然的法则,人道则指理想、规范。虽然中国传统思想都思考了道,但只有道家将道形成了自己思想的主题。

24、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25、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6、《德道经》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说,建设道德社会要从自身做起,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亲友,然后再扩大到社会。

27、关于道家的学术思想,纪晓岚曾经从好的方面来看,评定它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当然,任何一种学术思想,正如天下事与物一样,都有正反,好坏的两面;道教学术思想,固然广博精微地综罗百代,但它流传久远,加上驳而不纯的结果,便变成“支离破碎,怪诚杂乱”,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抛弃一个传统文化,抛弃我们的炎黄文化。

28、宇宙论是道家学说的基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观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

29、    道教生态伦理观主张对宇宙万物都施以仁慈的爱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不横加干涉。在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信息相通。

30、对于那些一生奔波于名利的人,庄子认为他们是“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也。”这样痛苦的活着,即使多活些年岁也没有什么意义。

31、道家学木思想的形成,把它简单地归纳分类,约有四个来源所组成:(1)黄(黄帝轩辕)、老子学术;(2)老、庄思想;(3)隐士思想;(4)方士学术。

32、阮籍、嵇康在政治上与司马氏集力处于政敌地位。为了揭露其虚伪的名教外衣,他们强调名教不合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他们的“自然无为”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脱离了玄学本体论“有与无”的轨道。他们公开蔑弃儒家的“礼法名教”,痛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更加违背了玄学思潮的主旨。因而,他们的哲学批判在思想实质上表现出玄学异端倾向。但是,他们的“任自然”的片面观点被引向极端。西晋开国后的门阀士族贵族子弟坐享特权,清谈放荡,“任达”、纵欲之风恶性膨胀,乃至危及门阀士族集团统治本身的稳定。于是有了裴頠、郭象的纠偏之论。裴頠特著《崇有》《贵无》二论,提出“以无为辞,而旨在全有”,强调自然不离名教,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在理论上应当更好地统一起来。在裴頠崇有论的基础上,郭象以他的《庄子注》完成了这一任务,论证了名教和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综合贵无与崇有的主张,认为名教即是自然,一切“尊卑上下之序”本来就合乎“天理自然”,从而统一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把玄学理论推向了顶峰,为西晋门阀士族垄断政权暂趋稳定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柱。魏晋玄学关于有与无、自然与名教的演变过程,曲折地反映了门阀士族集团由夺取统治权力到巩固统治权力的现实政治要求在理论上的发展。由贵无论的“名教本于自然”,到崇有论的“自然不离名教”,再到郭象的独化论综合二者,论证了“名教即是自然”,终于找到了服务于门阀士族特权统治的玄学理论重心。

33、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用“道”来探讨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系。道家主张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34、尽管在言及“保”思想时,必须要考虑到杨朱学派的影响,以及《庄子》外篇、杂篇的一些内容是否出于后学之手等问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即无论是道家的“保身”还是杨朱的“贵身”,原本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发。至于说杨朱后学与道家后学如何将这种身与天下孰轻孰重的价值观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长生久视的养生理论,则将在后面讨论。

35、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家庭教育,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36、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37、“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38、(7)效法道就是效法它功高而居下,功成而谦下的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人道法天是道家向人们展示的思维方法。老子道论的最后落脚点是社会人事,是做人做事。既然“道”奉行依顺自然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所以作为社会人道的治理,其最高的理想状态那也要像“道”那样,做到“万物作焉而不为辞”(2章)。做人要做到“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炫耀,不自高自大。因为只有做到了这“四不”,人才能看得分明,是非才能昭彰,最后才有功劳,最终才能领导。结论是,人做到不与人争,那么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此之谓也。

39、即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先秦时期,《管子》中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有二元论倾向。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形是神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到汉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关系的观点已臻系统化,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主张形神相离,认为精神主宰形体,形体灭后精神可以独立存在。如晋僧慧远认为,神感物而非物,所以物化而不灭。道教追求形神俱存,不死不灭,但认为形依靠神而存在,所谓“形须神而立”。另一派主张形神相即,认为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在则神在,形灭则神灭。如桓谭以烛喻形,以火喻神,认为火不能离开烛而独立存在,神也不能脱离形而独存。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对形神关系作了精辟分析,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对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作了最高的哲学总结。

40、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41、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42、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43、⊙本平台为《正统道藏》经典整理分享,以及关于个人修炼经验分享。兼教学修炼,及同,同道学者互相学习,互相提升。

44、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45、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6、道家在诸子百家中,与法家、名家、阴阳家一样,通过其学派的名称就可直接认知到它的性质。具体说来,你无法从儒家之“儒”字来判定其思想的核心价值,同样你也无法从墨家之“墨”字来认识其思想的核心价值,而你却可从法家之“法”字来确认其思想的核心价值。我们说的道家同样具有这种特点,你可直接从道家之“道”字来体认其思想的核心价值。

47、与儒家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相比较起来,老子生平事迹都显得那样不甚清晰,几千年来多少人为之争论不休。因为在历史上有好几位被称为老子的。哪一位是著《道德经》的老子,早在汉代的司马迁那里就搞不清楚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到了三位老子,一位是早于孔子的老子(“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一位是与孔子同时的老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一位是晚于孔子129年的老子,即周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而这三位又都被称为老子。老子出生在哪里,现在属于哪个地方,千年来争论的不亦乐乎,有的说是河南鹿邑,有的说是安徽涡阳。其中一位老子做过周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之史也”),这种说法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而从思想层面来看,与孔子同时的那位老子所提出的理念是最能反映道家老子思想特征的,也是最能体现道家核心价值观的。这一著名还表现在孔子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于是“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闻名的事件。有的将老子与孔子的相见视为是人类历史上再也无法超越的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会面。道理很简单,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后被世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与孔子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老子与孔子的谈话中,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观念,而这些观念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老子的核心价值观:

48、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也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体和本质究竟是“有”还是“无”,存在原则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

49、武术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是以健身和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太极拳是武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活动肢体、用意、运气传统导引术的优点,更有势势相承,节节贯穿,绵绵不断的特点。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极其复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交融其他形式的文化也是在所难免的。

50、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有无”问题讨论的最高阶段。“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汉杨雄《太玄·玄摘》说:“玄者,幽摘万类,不见形者也。”魏王弼(226~249)《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裴危页、郭象等。

上一篇:关于坚持不懈精品好句51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