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张爱玲散文迟暮原文 1、 然而这是一时说不清的,她不是树上撇下来,缺乏水份,褪了色的花,倒是古绸缎上的折技花朵,断是断了的,可是非常的美,非常的应该。 2、在这一点上,......
张爱玲散文迟暮原文
1、 然而这是一时说不清的,她不是树上撇下来,缺乏水份,褪了色的花,倒是古绸缎上的折技花朵,断是断了的,可是非常的美,非常的应该。
2、在这一点上,曹雪芹也感同身受,家族(曹家)的兴衰必然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富贵的优越心理到没落的失落心理,这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过去那种繁华的生活跌落到现在落魄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看尽了人世的沧桑和世态的炎凉,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红楼梦》中,繁华背后的苍凉一直是贯穿始终的,《红楼梦》同样有一种苍凉的背景。“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纯洁美好的爱情被封建礼教无情地打散;青春美丽的少女们或是被折磨至死、或是郁郁而终、或是出家为尼……《红楼梦》的苍凉感也正是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被毁灭而表现出来的。第张爱玲与《红楼梦》有一种内在的文化上的血缘上的关联从文化传统来看,张爱玲与《红楼梦》有一种内在的文化上的血缘上的关联。其实张爱玲的小说真正与《红楼梦》相似的并不是很多,后来她还是转向以写洋场生活为主,尤其是写香港为主,她真正写封建家族题材的小说也并不是特别多,虽然不是很多,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她与《红楼梦》之间存在一种相似的气质。那么多的学者在看到她的小说后,都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红楼梦》,也都认为她的小说和《红楼梦》就是有一种气质和文化上的联系。(1)张爱玲与曹雪芹根植于同一种文化氛围之所以能够产生与《红楼梦》相似的气质以及文化上的联系,是因为张爱玲与曹雪芹根植于同一种文化氛围,他们都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张爱玲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3、今天分享一篇张爱玲的散文《迟暮》,一起体会她笔下的迟暮美人的伤感以及对韶光易逝的无可奈何。
4、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厂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张爱玲散文迟暮原文)。
5、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
6、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7、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
8、阳台上撑出的半截绿竹帘子,一夏天晒下来,已经和秋草一样的黄了。我在阳台上篦头,也像落叶似地掉头发,一阵阵掉下来,在手臂上披披拂拂,如同夜雨。远远近近有许多汽车喇叭仓皇地叫着;逐渐暗下来的天,四面展开如同烟霞万顷的湖面。对过一幢房子最下层有一个窗洞里冒出一缕淡白的炊烟,非常犹疑地上升,仿佛不大知道天在何方。露水下来了,头发湿了就更涩,越篦越篦不通。赤着脚踝,风吹上来寒飕飕的,我后来就进去了。
9、张爱玲之所以如此迷恋《红楼梦》,与她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相似的身世与文化传统有着极大的关系。一方面是与曹雪芹相似的豪门生活经历,使她对《红楼梦》有着强烈的认同和理解,这种身世之感也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苍凉的背景;另一方面是与曹雪芹根植于同一种文化氛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她与《红楼梦》之间有一种相似的气质。第张爱玲与曹雪芹有相似的身世——使两个人存在更多的共鸣(1)张爱玲与曹雪芹,同样有着豪门生活体验从身世来看,张爱玲有着煊赫的身世。她是名门之后,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的名宦,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母亲是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之孙女。曹家先后担任过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等职,深受康熙皇帝信任,并有多次在皇帝下江南时接驾的殊荣,家世也是十分显赫的,曹雪芹也有着豪门生活的经历。张爱玲出生之时,清朝已经覆灭,已经是民国时代了,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张家也开始衰落,但生活在租界的张家仍然保持着旧式的生活习惯与排场,她的童年还是体验到了豪门繁华的生活,有花园洋房,众多的奴仆,出行有司机接送。家人不时谈起有关的往事的回忆都留存在她记忆深处,也引发了她对过去的好奇之心,在《对照记》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她对繁华过去和家族生活的回忆。这种记忆与体验是张爱玲独有的,同时代的其他的作家很少有她这种豪门的生活经历,他们大多数是出生在没落的书香门第,比如鲁迅、郁达夫等,他们更多地体会到的是家庭的没落,而并没有体会到繁华的过往。张爱玲与同样写作家族题材的张恨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张爱玲是有世家大族的豪门生活的体验的,是从豪门内向豪门外张看,熟悉那个大家庭中的一切。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也是以《红楼梦》为蓝本,以封建大家族为背景,描写豪门少爷金燕西和平民女子冷清秋之间的恋爱和婚姻纠葛。但是张恨水出身寒素,并没有经历过豪门生活,只是凭着想象从豪门外向豪门内窥探。因此,《金粉世家》虽然取法于《红楼梦》的豪门家族题材,但仍然具有平民化的特点。(2)张爱玲与曹雪芹,同样有着家族由盛及衰的变迁无法否认的是,盛极一时的辉煌都只是过去的记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包括张家在内的这些贵族家庭还是以势不可挡的速度败落下去。张爱玲曾道“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见着他的泪珠滚下来。显而易见地,清政府被推翻,清朝灭亡,所有的封建大家庭在进入民国之后,它都要走向没落的一个过程,因为封建宗法家庭依靠的是封建制度,进入现代社会,这些依靠封建制度的宗法大家族就彻底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与庇佑,它们都有一个必然的要没落、要崩溃的过程,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张家也与其他封建大家族一样,也是要走向没落的过程,张爱玲的父亲也因此成了坐吃山空的遗少,张家已经不复昔日的繁华。曹雪芹同样有着家族由盛及衰的记忆,少年时代的曹雪芹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败落,在康熙皇帝死后,曹氏家族便遭到了抄家的灭顶之灾,曹雪芹也被迫从浮华奢靡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日益落魄。其实封建家族发展到末代,它都有一个必然要崩溃的过程,这在《红楼梦》中也是有所体现的。《红楼梦》中的贾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繁华的表面下已经暗含着没落的气息,发展到末世的贾府的分崩离析也是必然的。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在这一回里,冷子兴就已经对现在的贾府不及先前的那般富贵作了必要的说明,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也是封建家族发展到末世的必然趋势,作为封建大家族的贾府也不例外。(3)张爱玲与曹雪芹,同样熟悉旧家庭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与习性《红楼梦》对旧家庭的描写使张爱玲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她对曾经生活的旧家庭是十分熟悉的,熟悉那个大家庭的一切,包括家庭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对它有着强烈的亲近感,对家族的记忆也是十分深刻的,这种深刻的记忆在《对照记》中是有所阐释的,“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旧家庭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在她的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个记忆中没落的贵族旧家庭,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没落的文化背景之下,生活着一群颓废纨绔的遗老遗少,他们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逛窑子、娶小妾、捧戏子……第张爱玲与曹雪芹共同演绎悲凉的主题——底色都是相同的,都充满了末世悲哀的荒凉(1)张爱玲青少年时期并不幸福,父母离婚,缺少父母的关爱,产生了苍凉感张爱玲青少年时期家庭生活并不幸福,父母的关系也不甚和睦,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张爱玲四岁时,母亲就抛下她出洋留学,父亲也成为坐吃山空的遗少,在父亲这里,张爱玲感受到了封建家长特有的专横与残暴。家人之间的情感十分淡薄,隔膜也很深,最终父母还是以离婚收场,后来继母进门,与父亲一样,她也是抽鸦片的,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张爱玲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父亲的家中,张爱玲因继母的挑唆被父亲毒打,并没有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反而让她产生了无尽的孤独感与落寞感,她认为:父亲的房间,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整个家族,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从父亲的家逃到母亲家中,在母亲这里,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反而得到的是母亲的质疑与冷落。家庭的破裂以及父母对她冷漠的态度使她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对各种人事都存在一种质疑与否定,在现实中,她更是以挑剔而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上的人事。张爱玲在旧家庭中体验到的一切,对她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她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存在着的一些恶习:《茉莉香片》中聂传庆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抽鸦片的,《金锁记》中的姜季泽吃喝嫖赌又不务正业,《花凋》中郑川娥的父亲无所事事,游戏人生……生活在旧家庭的张爱玲看惯了旧家庭中诸如此类的现象,这也使她对这些存在有着深刻的印象,当看到《红楼梦》中关于家族生活的描写时,她的内心中便对《红楼梦》产生了强烈的亲切和认同感,因为《红楼梦》中的这些内容都是她十分熟悉的,生活于旧家庭中的她见惯了这些场景,这是她对《红楼梦》产生强烈认同感的原因。这种身世经历所产生的身世之感也带来了“末日”的危机感与苍凉感。(2)张爱玲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带来了“末日”的危机感张爱玲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在 1938 年,她考上了伦敦大学,但因为欧战爆发而无法入学,最终只能改去香港大学。毕业前夕又因战争未能从香港大学毕业。在战争面前,她明显地认识到人在战乱中是多么的渺小,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她也对未来也有着一种深深的荒凉感。对文明毁坏后的荒凉感在《倾城之恋》中有着这样的描写:一到了晚上,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残垣,失去记忆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人在战争面前的痛苦与无助,亲历过港战的张爱玲,与战乱中,她明显地感到前所未有的悲观与苍凉,战争所带给她的只是一种荒凉感。在战争中,张爱玲所感受到的悲观、苍凉与失落,使她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落寞感,这也产生了她对人类社会悲观的理解,在小说中,她也是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审视着其中的人物。
10、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厂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11、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了人间,桃花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这风力,俯下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12、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 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从事文学创作为生,租住赫德路爱丁顿公寓65室(常德公寓),与姑母为邻。回沪后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例如《婆媳之间》《鸦片战争》《秋歌》《乌云盖月》《万紫千红》《燕迎春》《借银灯》等。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
13、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里的景致。东风、酡红的桃花、扭动腰肢的柳丝、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印着屐痕车迹的细草。作者用“冉冉地来到”“止不住”“搔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来为它们拟态,把一个放纵、肆意、癫狂的春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看似是在描摹春天的美丽。
14、死亡使一切人都平等,但是为什么要等#到死呢?
15、孙用蕃的到来对张家有很大的好处,除了带了一大批嫁妆外,孙用蕃人品端正,治家有方,把原来乱七八糟的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连颓废的丈夫张志沂也对她言听计从,开始走上正道,不但正正经经地出门工作,还在一家日资的银行做到了经理的位置,成为一个职场精英人士,整个张家的经济情况开始好转。
16、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
17、这是毫无疑问的,张爱玲只是抓住了繁华生活的尾巴,更多的是看到了繁华的没落,家族衰落的背后隐藏着传统文化的没落,生于末世的她更多地体会到的是末世衰落的文化与腐朽的气息。(2)张爱玲与曹雪芹,都有着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都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使张爱玲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她必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家庭环境的存在就直接证明了张爱玲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也给她提供也不少阅读的机会,《红楼梦》这类古典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忧患意识、苍凉之感、悲剧意识等对她的语言风格、审美情趣、文化趣味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旧式家庭闲适的生活使她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对细节的观察上,她闲适的生活态度、鉴赏细节的能力等都与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这在她的《更衣记》中有着集中的体现,《更衣记》中对中国服饰三百多年的变迁的记录,集中体现了张爱玲的豪门生活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在《更衣记》中,张爱玲从回忆中晒衣服的这一场景写起,进而引出对中国女性的服饰的描绘,反映出不同的服饰细节与文化。在这一点上,张爱玲与曹雪芹有着相似之处,曹家也是清朝的豪门,曹雪芹的祖父与父亲也十分有才华,诗、词样样精通,曹雪芹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翰墨诗书”的家庭,这也注定了曹雪芹与传统文化之间必然的联系。
18、本刊顾问:子非鱼(Farer) 满长安 三木秉凤(周凤森)
19、她的生活越来越封闭,最后把自己关起来,有人给她打电话要事先写信预约,连友人书信也懒得看了。为了逃避,她晚年搬家多达一百八十多次,用她自己的说法,仅仅是为了摆脱床上的虱子。
20、胡兰成是浙江嵊县胡村人,生于1906年,出身穷苦人家,多年混迹江湖的生活让他养成了唯利是图,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态度。
21、●散文欣赏丨贾平凹《活得有趣,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22、张爱玲的这篇《迟暮》正是向人们提醒珍惜青春。文中描写了一副在勃勃生机的春天,一个青春已逝的女子凭栏哀悼青春的画面。“成团的柳絮,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帘拢”,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意境,却有人在此凭栏悲伤。
23、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24、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
25、 如果电影是文学的小妹妹,那么卡通便是二十世纪女神新赐予文艺的另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妹妹了。我们应当用全力去培植她,给人类的艺术发达史上再添上灿烂光明的`一页。
26、1933年,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27、《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有了这样一个题目摆在这里,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酡艳的桃花、扭动腰肢的柳丝、如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印着屐痕车迹的芊芊细草。
28、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29、除了姑母和弟弟外,真心为张爱玲高兴的还有她的父亲,虽然张父对她的作品在人前只字不提,但他的床头经常放着载有张爱玲文章的杂志。悲剧的情感
30、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31、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予人们生命,赋予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
32、《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
33、她的散文讲究世俗情趣,实实在在而又心怀憧憬地透视现实人生,谈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如童年生活、都市生活、男女饮食、生活起居等等。
34、在张爱玲的散文里,她成功地将感性与理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她是一位迟暮者,面对着这繁华的灯红酒绿的春天,感觉到自己是时代的后期者,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了。是的,在一年四季轮回的大自然规律中,试问我们身边的朋友有多少能真正找寻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35、1952年,张爱玲赴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驻港办事机构。
36、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的酣足的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的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37、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蒙眬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
38、这时的张爱玲已经24岁,因为性格孤僻,从没有恋爱的经验,这一次和一个风度翩翩、谈吐不俗的男人热情交谈,顿时心中如小鹿乱撞。不久,在胡兰成的种种手段之下,张爱玲彻底坠入爱河,胡兰成每个月从南京前往上海一次,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都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和张爱玲约会。
39、张爱玲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在张爱玲的散文里,她成功地将感性与理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于一体。
40、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41、既然无心读书,那么只能全力赚钱养活自己了。为了生活,张爱玲最终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因为她唯一擅长的谋生方式就是写作,这样的生活压力反而造就了她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
42、但张爱玲并不过多地迷醉在生活的浅表层面,而是对生活做更深一层的挖掘,对上述的生活现象、文化现象进行细致的感悟、思考,进而阐释自己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从而使她的散文在情趣之中又带上了理性思辨色彩。
43、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了人间,桃花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这风力,俯下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44、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45、去世前四个月,她还写信给朋友,说想搬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或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去,而那两个地方都是沙漠,也许她以为在沙漠里可以摆脱被虱子啮咬的苦恼。此时的她,已不是单纯的搬家或隐居了,而是呈现出类似强迫症的心理疾病。
46、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国。
47、 将来的平安,来到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
48、作者简介:张爱玲(1930—199),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
49、1934年,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番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1938年,张爱玲与继母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成绩优异,连获奖学金,并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50、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汉奸胡兰成的末日也到来了。他知道人民不会放过他这种人,于是逃到浙江乡下,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
51、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
52、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53、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民国最具争议的民国旧上海小女人,去看看她如烟花般的人生。张家有女初长成
54、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