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蔡元培的教育学观点 1、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是教育的最......
蔡元培的教育学观点
1、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2、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3、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以下具体措施:
4、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
5、(3)教育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担任,不因政局的变动而变动。
6、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7、(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教师聘任上,罗致各类学术人才。
8、大力提倡美感教育,以此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9、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
10、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11、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加强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教育发挥改善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能力的作用。
12、蔡元培的政治立场及个人趣味,在其辞职说明中,有很明确的表述。五四运动爆发,蔡校长为抗议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而辞职。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蔡先生称:“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北京是个臭虫窠。无论何等高尚的人物,……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参见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册第215-21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比如,1917年秋北大评议会的设立,便是蔡元培的一大创举。过去的北大,校长大权独揽,教授们只能被动服从;蔡元培立意改变这一现状,不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创设作为全校最高立法机构与最高权力机构的评议会,除校长与各科学长之外,各科教授自选各本、预科教授二人为评议员,一切重要校政及规章,须交评议会审议通过方能付诸实施。这一制度设计,最初是为了压缩校长权力,发挥教授治校的积极性;可到了危机时刻,另一个功能凸显,那就是即便校长不在,学校也能正常运转。
14、(2)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出版、采用教科书。
15、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
16、(2)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这也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一种体现。
17、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举国皆兵之制;另一方面,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需,体育是实施其他四育的基础。
18、1919年5月9日,救出被捕学生后,蔡元培当即离京,留下汉代《风俗通》“杀君马者道旁儿”等,让世人猜谜去。此后,学生抗议、教育总长同情、总统挽留,蔡元培则称病故乡,一直到9月20日方才回校复职。此次四个半月的出走,多方博弈,牵涉面甚广,最具代表性,也最有策略意义。
19、(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不必依存与某种信仰或观念。
20、(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蔡元培设立评议会、教授会,确定学校内部组织章程,决定设立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教务处和总务处。
21、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破格录用为北大哲学系教师的梁漱溟曾这样评价:“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蔡元培在北大进行的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聘用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人,无问东西,兼收传统与新学,让北大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之中心,虽众声喧哗,但有条不紊,形成一派欣欣向荣之风气。
22、对于蔡校长的不断辞职,同属新文化人,北大教授胡适与陈独秀的态度有很大差异。1923年1月21日,胡适在《努力周报》第38期上发表《蔡元培以辞职为抗议》,称此举“确然可以促进全国国民的反省,确然可以电化我们久已麻木不仁的感觉力”。三天后,也就是1月24日,陈独秀在《向导》第17期上发表《评蔡校长宣言》,对其辞职表示不以为然,理由是:“打倒恶浊政治,必须彻头彻尾采用积极苦战恶斗方法,断然不可取消极的高尚洁己态度。”2月4日的《努力周报》第40期上,胡适刊发《蔡元培是消极吗》,针对陈独秀的批评,为蔡先生的以辞职为抗议辩护。胡、陈的分歧,在于辞职这种抗议手段的有效性,而不在蔡元培的动机。世人即便不认同蔡先生的政治立场,也很少像林纾那样,认为其不断辞职是为了加官晋爵。
23、某种意义上,蔡元培代表了现代中国大学的理想性,蒋梦麟则代表了现代中国大学的现实性,二者须互相参照,方能准确阅读与阐释。北洋军阀时期,蔡元培可以借助自己的名望、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南方政治和军事力量的牵制,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北大的独立。北伐成功,国民d统一中国,开始推行“d化教育”,教育界的情况于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只是“教育独立”的口号被禁止,连大学课程的设置也都必须接受审查,教授治校的有效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自由表达政见的文化空间也岌岌可危(参见陈平原《“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蔡元培与老北大》)。
24、“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25、五育是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是蔡元培一九一二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
26、1923年12月,正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特为校庆撰写《北大之精神》,称北大特点有二:一是大度包容,二是思想自由;而与之密切相关的,便是两个明显的缺点:“能容则择宽而纪律弛。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弛。”有鉴于此,必须在“相当范围以内,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第473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张“整饬纪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学生们所不爱听的。可如果没有蒋梦麟的“黑脸”,单靠蔡元培校长的“红脸”,这大学是无法维持下去的。某种意义上,职业教育家蒋梦麟的“务实”,是蔡校长得以“高蹈”的前提。
27、最后,推荐几部优质影视,感受真正中国青年应有的品质与德行:
28、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而政d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只有实现教育行政独立,才能真正培养人才、孕育学术。
29、(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0、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在哲学上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割成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
31、蔡元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32、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或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明确声明,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其教育实践是紧密相关的,对北大的改革本身就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
34、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35、简述蔡元培的北大改革(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专硕简答题,10分)
36、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教育政策和法规,奠定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37、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38、新时期的五育指的是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39、1923年1月21日蔡元培决意辞职,为此发表《关于不合作宣言》,其中特别提及当初为防止校长个人去留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命运,特意在校中设立评议会等各种机构,“完全倚几位教授为中坚,绝不至因校长问题发生什么危险了”(《蔡元培全集》第四卷第313页)。前面提及蔡元培执掌北大十年,有一半时间不在北京,属于遥领状态,但学校仍能正常运转,与这一基于教授治校理念发展而成的制度设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