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王阳明心学太可怕了 1、阳明心学、程朱理学与孔孟儒学的区别。第儒学难以为继。(王阳明心学太可怕了)。 2、 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鸟只需......
王阳明心学太可怕了
1、阳明心学、程朱理学与孔孟儒学的区别。第儒学难以为继。(王阳明心学太可怕了)。
2、 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鸟只需要一个树枝就可以安家,偃鼠喝水,最多也不过是喝饱。在人人不断追求更富有、更成功的今天,我们却已经没有了“知足常乐”的心态。
3、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4、人心不足,你越是付出,他就越希望索取更多,这个小故事让人性的贪婪一览无余。
5、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6、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7、孔子、孟子的儒学思想,本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吃香,我们看孔子周游列国后的结局,就能知道他碰了多少壁。
8、刘宗周说:“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王夫之强烈反对王阳明,认为王学使人任性而废学,对导致明朝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
9、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学禅。一位大师对他说,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才决定留在美国并开创苹果公司。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乔布斯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10、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11、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12、“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13、但是他却每天晚上都要烧香感谢神明赐给他的福气,妻子说:我们一天到晚都是菜粥,怎么算是有福呢。
14、他给学生的信中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15、很难想象,一个整天读书,研究哲学的人,居然还是一个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的高手。不得不服王阳明。
16、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17、 “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聪明的人,都会有智慧地选择,有技巧地转弯,有远见地放弃。
18、等我后期再学习一些王阳明的心学,我再来做一些思考,也希望能对你有价值。
19、直到有一天,他去了监狱,见到了一个犯人,他很满意,于是着手作画。
20、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21、王阳明文武双全,不得不让人叹服。王阳明的智商很高,随随便便就考上了进士,但是他对做官没啥太大的兴趣,整天就知道琢磨思想,这一点着实有点不一般。
22、 后来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流放之路,终于感叹到:“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23、创建了“阳明心学”,丰富了晚清社会的思想,解放了人们当时的封建思想,为瓦解封建社会作出了一份力量。
24、总结:阳明心学,重在修身。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都对阳明心学提出了批判,王夫之甚至认为阳明心学是亡国之学,这是为啥呢?
25、现在商品琳琅满目,白条、花呗满天飞,说的好听是提前享受,但是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那就收不住手了。
26、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为心学,主要内容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他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倡导“心外无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
27、心即理。受到陆九渊思想的影响,王阳明也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思想。所谓心即理,王阳明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
28、活着的最好状态是什么?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词,是从容。
29、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丢失了自己的本心,没有坚持做自己。
30、 古人云:“性躁气粗,一生不济。”意思是性情急躁、心思不细密的人,将一辈子没有成就。
31、很多西方人说咱们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哲学,其实你完全可以把王阳明推出来打他们的脸。
32、王阳明的心学会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所启发,使我们看到,心本来有其不可动摇的力量之所在。
33、看看蓝天、白云,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任何时候,都记得多往好的方面想,让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宽广豁达!
34、心学根本就比不上道家和佛家,甚至连儒家都比不上,具体原因我下面会分析
3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先生最出名的四句教,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需要不断去揣摩和理解的,有时不安还是未理解透,还需学习。
36、《平凡的世界》最走心的20句话,总有一句让你热泪盈眶!
37、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38、阳明心学主张“致良知”,意思就是任何时候都要遵循自己的良知,不要刻意压抑情绪,敢于面对,与情绪共舞,才能够真正控制情绪,实现自我的完善。正因为王阳明能沉下心来做事情,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从黑暗中寻找光明,遇到情绪不好时也能一笑而过,活在了当下,最终才能悟道成为一代千古圣人。
39、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40、王阳明:有一种高情商,叫“遇事不随意责人”
41、对"四句教"之理解阐说历代来存有争议,为明思想史的一大议题。
42、 韩信年轻时家境贫寒,常去亭长家吃饭,亭长对他也很照顾,但是时间一长,亭长妻子不乐意,不再为韩信提供白食。
43、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44、尤其是日本心学,直接影响到了明治开国元勋伊藤博文、西乡隆盛等人。对马海战的日本指挥官东乡平八郎,打赢了俄国以后,当着众人的面拿出自己的腰牌,上面刻着七个大字:
45、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46、禅宗是达摩从印度那烂陀寺修见佛性的唯一修法——三十七道品,达摩从中抽出一品,偷工减料了36品,号称见佛性,被印度佛教界驱逐了,于是到中国来,结合魏晋清谈,创立了禅宗。为什么?因为魏晋文人给玄学清谈做足了广告,做了几十年,而嵇康之死,让那些清谈的人都退隐了,达摩以宗教的形式给魏晋清谈以一个宗教的“道场”,从此清谈,也就是参禅受佛教保护,发展起来极快,达摩突破佛教的戒律,大肆勘悟,所谓勘悟就是封神,大神再封小神,层层往下封,是不是有点传销的模式?
47、《道德经》里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8、我个人非常喜欢王阳明,《传习录》读了几遍,仍感觉一知半解。对于“四句教”我的理解:四句话要一起来读,如果单独读一句,就片面了,不能真正理解阳明先生的意图。四句教是心学大成之言,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有的人片面的只读第一句,怎么能理解四句教的精髓呢?
49、张履祥直接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三点:d争、流贼和王阳明的《传习录》。陆陇其就认为晚明社会的混乱是由于王阳明的心学邪说。王阳明及他的门徒都以新兴的圣人自居,反对古训,败坏了公德。
50、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51、先看一下明朝遗民对明朝灭亡的总结,很多遗民都认为明朝的灭亡离不开心学的兴起: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说到底很多人都觉得心学只会谈心性,但在具体生活中到底应该怎么做,王阳明却一个字都没提,以至于到明朝中晚期心学走向歪路,就是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从心所欲不管规矩,发展到最后整个社会道德急剧滑坡,忠义廉耻全都没了,还迎来了性解放,明朝后期的春宫图,小黄书是最多的,大名鼎鼎的《金瓶梅》就是出自这一时期,这本书也反应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状况,全书没一个好人,社会腐化可见一斑,最后明朝灭亡的时候官员们在忙着敛财站队,老百姓在造反,没有几个人心疼。对比宋朝灭亡时的崖山之战,明朝时期的读书人比宋朝的骨头软多了
52、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53、可以想见,考试以前的王阳明,已经承担了人们多重的期待,按李宰相的揣测,王阳明一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就以开玩笑的方式来缓解,他对王阳明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做来科状元赋。”王阳明也真不含糊,提起笔来就写了一篇,以至在座的诸位大老,连连惊叹:“天才!天才!”
54、定期审视自己的人生,才发现,有那么多占据自己精力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任何价值。
55、很多人主要是因为王阳明在军事及治理社会方面建立的事功而迷恋他,实际上,很多人对王阳明的学说未必真了解,未必真懂得。我认为王阳明建立的一系列功绩并不全是其按“心学”的学说得来的,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在人们道德修养及修身养性方面更有现实意义。
56、常言道,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去贪婪之心,守清净之我,我行我素,无咎无誉。
57、果然没多久李士实、刘养正便来劝朱宸濠攻打南京,朱宸濠直接把这件事当成了朝廷请君入瓮的计谋,连续十多天按兵不动,为王阳明调兵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58、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59、 原来,僧人拿到报酬之后,下山去花天酒地,金钱很快用完,但是欲望却越来越大,最终一步步沦陷下去。他偷盗、抢劫、无恶不做,最终锒铛入狱。画家了解之后,长叹一声,丢掉画笔,再不作画。
60、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61、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会变得清晰一段时间。我知道这朵花不在你的心里。有人说这是理想主义,但事实并非如此。王阳明的意思是,当人们知道这件事时,对我来说是值得的。否则,这件事对我毫无价值,因为我看不到它。相当于一个美丽的人。她美丽得像个不朽的人,但我看不到她,她不在我的心里。这种美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一旦我看到这个美丽,她美丽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她的美丽对我有价值和意义。因此,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内涵,不是心生万物,而是心知万物,万物对我产生价值。
62、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63、心学直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王阳明批判佛道两家的时候显然高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他以为所有人都能领悟到他心中所想的那个“心学”,他更不会想到他的心学居然走上了歪路,很多人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心学的功劳,你也不看看那人是什么段位,同样一本书,有的人看一遍就能领悟,有的人看到死也领悟不了还容易走火入魔,说到底心学根本就不适合世俗化
64、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
65、王阳明最牛的地方在于,他龙场悟道后,就把天理和人心琢磨透了,他的理论和实践方法都是可以落地。
66、 过了一段时间,画家想要找一个魔鬼的原型,但是找来找去都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去了监狱,见到了一个犯人,他很满意,于是着手作画。
67、 有勇无谋,最多就是一个低级实干主义。愣头青一股脑往前冲,容易冲进死胡同,事情会变得很被动。
68、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谁都会有自己的情绪。但与其纠结八倒不如常思一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69、韩信不得已自己出来钓鱼维生,溪边的老婆婆看他可怜,给了他一碗饭。
70、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71、 人心最难直视,佛魔也只在一念之间,一旦沦陷在欲望之中,就永远没有回头的余地。
72、 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断舍弃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人生才能平和安宁。
73、心中要有一股浩然正气。王阳明心学中的修心,修的不仅是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强大,也还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要有浩然正气,要心存利他,而不是只顾自己。心至诚才能行至孝。在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修炼王阳明心学智慧,也不是修成一个孤家寡人,不仅要利他,更要用一颗至诚之心,对父母付出真心实意的爱,真正的为父母尽孝。克己方能成己。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尤其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一味发泄和放纵欲望。欲壑难填,发泄和放纵欲望,就像是长河决堤,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口子,都会冲垮你的人生之堤坝。少一些心机,就会少一些痛苦。王阳明并不反对心机和城府,只是强调要尽量少一些,让自己简单纯粹一些,别心机太重,否则,反而会生出许多无谓的烦扰、担忧、怀疑和恐惧。常快乐便是真功夫。快乐在于心境,而不在于外物,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快乐,这远比外物的获得更重要。王阳明说,快乐只在于心,这其实也就是强调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关键也在于修心,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
74、主张知行合一。“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知道道理,就应该做到,实行这个道理,而不是空讲。他的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教育影响很大。因为当时的士子阶层,大多都是道德极高,但是实践能力极低之辈。“知行合一”的提出,对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冲击。
75、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
76、强调“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行动,不然不能算真知道。影响了后世人们做事的方法,要学会脚踏。实地。
77、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78、有积极的张扬者如王龙溪,有谨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绂,有否认者如刘宗周、黄宗羲师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颜元、张烈、顾宪成之流。明末顾宪成直接反对王守仁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说以心之体无善无恶,合下便成一个空。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何善非恶?以无善无恶只是心之不着于有,究竟且成一个混。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何恶非善?这个批抨揭露了王守仁思想的矛盾,通过东林书院的传播而影响很大。王夫之则批评王守仁“天泉付法”,认为王守仁的说法是模仿禅宗。以后四句教的论争就逐渐沉寂了。 而四句教之间的内在关系,被后世这些所谓大儒所肢解,而断章取义。这四句话是连续的四句话,整体的四句话,而不是独立成义,独立成义的理解就过于片面,无法理解此句精髓。
79、 老话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个人的私欲和贪念太多,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对此王阳明也表示肯定,所以他认为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人要有定力。
80、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81、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一些负面情绪,若不加以控制,造成的后果就不堪设想。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指出,生活中有10%是不可抗力因素,我们无法掌控,而剩下的90%则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控。
82、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个人都具有了与圣人一样的主体精神,依据良知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
83、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84、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一般,一通百通。
85、无论何时,是否理解,不可否认的是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会一直指引着我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伟大的人永远伟大。
86、 这时候,犯人失声痛哭。画家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犯人说:“上次你画佛的人是我,这次你画魔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