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精品好句107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康德 1、此思想并非康校长专利。那时的欧洲哲学大师流行当和尚,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沙、霍布斯、莱布尼兹、洛克、休谟、叔本华、尼采和齐克果,个个均是终身光棍儿。(康......

康德

1、此思想并非康校长专利。那时的欧洲哲学大师流行当和尚,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沙、霍布斯、莱布尼兹、洛克、休谟、叔本华、尼采和齐克果,个个均是终身光棍儿。(康德)。

2、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3、但是,耶稣会士们这种文化适应策略却在罗马教会内部引起了激烈争议。从1770年开始,从禁止耶稣会士们的著作,到1707年禁止中国礼仪的多罗禁令的颁布,这场争论最终以耶稣会士们的“失败”收场。禁止中国礼仪意味着把中国传统礼俗视为一种宗教性的异教礼仪,因而是邪恶的、不可容忍的。

4、中国传统文化同欧陆思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亲和性。譬如卢梭、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思想传入中国后,更容易实质性地渗透进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并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文化现象耐人寻味。

5、三大批判,至今是哲学系学生心头的三座大山。

6、康德活到差两个月零十天满80岁,最远只去过俄罗斯元帅洛索夫的庄园,距柯城17公里!很多研究者因此颂扬康校长对故乡的忠诚。此乃误会。看官有所不知,当时法律规定柯大不属于柯城,所有成员均不受市府管辖。康德一生都在柯大,从未在柯城注册,何来忠诚之说?

7、12:45下楼待客。对迟到的客人一律赏以长脸。

8、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康德哲学基本概念康德哲学框架分析命题是主语包含谓词的命题;综合命题是主词不包含谓词的命题分析命题都是先验命题;综合命题多是后验命题;但存在先验综合命题,这论证了数学的可能康德认为这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学领域,即在物自体和现象界存在这样的调和性概念:也就是他所谓的纯粹理性将之类推在实践中则是实践理性。将之类推在审美中则为批判力。

9、问题的答案是:在弗王子成长为弗国王的同时,康教授也在成长。

10、康教授不仅成长为康校长。他的真正成长在于他读了几十年的书。

11、康德厌世,理由充分。他虽金发碧眼,面色红润,但身高仅得57米,双肩高低不精神脆弱,十分敏感,连刚印好的报纸也能让他狂打喷嚏。除了身材不好,他还高度近视;脑袋虽不大,却与瘦小身材不成比例。唯一的亮点是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12、    教育之难,难在对教育性质与价值的理解上,它会影响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的选择。康德认为:帮助幼儿成为独立生活的人的活动,就是教育。这样的活动必须让儿童自己去了解和领悟自己作为一个人所应尽的义务、责任和行为,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人。

13、北京人买房百分百被发展商算计。康校长亦不例外。他入住后才发现书房正对柯城监狱。当时监狱改造思想的灵丹妙方是让犯人每天三遍高唱圣歌,唱得最卖力者可评“先进”缩短刑期。因此,犯人们唱起歌来都是情真意切,声震四野。

14、杨树不倒,我们是否能看到《纯粹理性批判》,还真难说。

15、事实上,浪泊是因酗酒被康德开除的。康德开除他之后倒是确实无法忘怀,曾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到:浪泊这个名字必须忘掉!

16、因此,我要负责任地说,康德绝对不是同性恋。他也没什么绯闻。

17、康德哲学以该论文为界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18、康德说,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因为从来没人见过他老人家。但上帝仍然存在,因为每个人——包括极恶之人——都能分清善恶。只要世上有善恶,就必得有一个最终审判者来惩恶扬善。否则区分善恶就没有意义。

19、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20、在近代西方哲学家当中,对中国及其文化持强烈批评态度的,莫过于康德、黑格尔与尼采。然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三个人一再受到中国人的赞赏与重视,特别是康德,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受到专业研究者持久的重视,而且更成了像牟宗三这些试图推陈出新的中国哲学家们寻找灵感与对话的首要对象。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界来说,康德哲学不仅是理解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不可绕过的一个关口,甚至成了中国哲学思想重新发现自己、重新阐释自己的一个可靠而便捷的桥梁。

21、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康德认为人类区分善恶的能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类只有完全服从“绝对命令”才能达至幸福。帮助他人获得幸福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因此受到他人的尊敬,也因此有权在自己寻找幸福的路上获得他人的帮助。

22、三样东西助于缓解生命的劳累:希望,微笑和睡眠。

23、某些康德研究者以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自然神论证明的驳斥本身即意味着驳斥者对上帝存在的否定,而几年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则扮演了让倒在血泊中的上帝重新登上天国王位的角色。

24、接下来就是第三轮阐明,即通过第三条原则(意志自律)来从头引导全部三条原则。如把第一条派生的命令形式归结为“一个绝对善良意志的公式”,把第二条派生的命令形式中的“目的”归结为“不是一个起作用的目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目的……它只能是一切可能的目的本身的主体,因为这主体同时就是一个可能的绝对善良的意志的主体”。至于第三条派生的命令形式,也就是第三条原则自身,在这一轮阐明中也被引向了自然王国和目的王国的“悖论”(Paradoxon),表明正由于人性中的这一对立,人必须努力克服自然王国的干扰,自律才成为了人的一种“义务”并获得了令人敬重的尊严。

25、尼采13岁开始纪录自己言行以备后世景仰,黑格尔也有同样爱好。但是,虽然生前就有人作《康德传》并寄给他本人,但以写字为生的康德没有自传。他说:“世上无人像其自以为是的那么重要。”同时代启蒙大师莱辛说:“康德承担了教谕世界的重任。他激赏一切充满生命的力量,单单忘了自赏。”康德是有意为之。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前言中他曾引用培根《科学的伟大复兴》的名言“denobisipsiussilemus”(我们个人不值一提)。

26、因为伏案工作时间太长,康德想出好办法增加运动量:他把最常用的书放在离自己最远的椅子上,这样,他要查书就必须起身去取,等于运动。疑病症患者康德一生没生过大病,所以他基本拒绝吃药,只吃老友屠约歌给他开的一种保健药片。不过这一吃,就是几十年不变。

27、康德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不理解道德命令的实践的无条件的必然性,但我们却理解它的不可理解性,而这就是对一个努力追求人类理性诸原则的界限的哲学所能合理要求的东西。”

28、神的概念原非属于物理学,不属于思辨理性,而是属于道德学的一个概念”,当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这样确定上帝的位置时,他心目中的上帝诚然是真实的,但也须得有与这理念相融互摄的那种“意志自由”。这意志自由或自由意志在道德上的积极肯认即康德所说“好的意志”或“善良意志”,亦可是“至善”。

29、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在就任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后,康德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形成的真正标志。(百度百科)

30、第一:你行动时,总要让你的行为同时具有普遍立法的意义

31、他曾说:“有三件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32、在康德那里,理性的理论运用(所谓知识理性)与理性的实践运用(所谓实践理性)在不同的向度上,前者在于认知判断,后者在于价值判断;它们各自有其问题域,分属于这两个问题域中的“知识”和“上帝”并不相遇。康德从未否弃过上帝,不过他对上帝的信念始终基于道德的祈向,而不在于知识的逻辑。

33、曾因反教会思想而被国王禁止写作宗教题目的康德,却给了大教堂如海福荫。

34、他说的小册子的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当时,康德自己也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只能写成小册子。孰料一动笔,数月之间,856页的《纯粹理性批判》便一挥而就。但是,这本“欧洲有史以来写就的最重要的书”(叔本华),出版之后竟无人喝彩。真正令人对《纯粹理性批判》望而却步的,是它太晦涩难解了。它甫一出版,即夺得哲学史长句冠军——一个读者写信抱怨康德:“读你的书十个手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指头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都用完了,一句话还没读完!”

35、只有作为一个道德的存在者来说,人才能是世界的最后目的的。”这是“人是目的”的命题的再度阐释,但如此说“人是目的”已经换了一种视界。《实践理性批判》所说的“人是目的”还仅限于所谓自由概念的领域,《判断力批判》所说的“人是目的”则经由判断力的考察把意义从自由概念的领域辐射到自然概念的领域。前两个“批判”,就“我所能知者为何”、“我所应为者为何”、“我所可期望者为何”的索问为“人是什么”这一总问题提供的答案至此并没有变,它只是因着后一“批判”而内容更加丰赡、意趣愈臻圆足了。

36、“我在伯爵家里和一位学者共进午餐,他是柯大最伟大的成员之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这位著名教授是社交中活泼有礼的人物,他拥有如此优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让人很难想象他体内藏着这样一颗深深探求的心灵。但是,他的眼睛和面容流露出大智大慧,与达朗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

37、每个真正领会康德思想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法国大革命奉康德哲学为理论基础,并非偶然。

38、然而,从康德开始,几乎所有的德国启蒙哲学家都一反“颂华”态度,几无例外地对中国持强烈的否定态度。中国不仅不再是未来欧洲的参照样本,而且成了比现实的欧洲更需要否定与避免的对象。简单说,对于康德及其后的德国哲学家来说,中国不再是将来的,倒是已然成了过去了的。这是为什么呢?

39、另外,他散步时拒绝与人交谈,认为一开口就会打乱自己散步的节奏。与爱因斯坦相反,康德还从不携友散步。他认为这会使自己不由自主地调整步幅和步速配合朋友,这样他就会出汗。康德跟怕出汗,这位德国启蒙大师认为人的体液里含有大量营养,绝不能轻易流失。

40、有案可稽的情书只有一封,是银行家太太贾媚沙写给38岁康讲师的,其中仅一句“随信附上一个充满好感的吻”有点暧昧,即引来大批教授千奇百怪的索隐,甚至根据信中影射的另一部小说考证出贾媚沙与康德有肉体关系,完全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拿成都郊区农民的话来说,就是:吃多了。

41、继《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之后,康德写了《判断力批判》(1890)。这第三个“批判”所致意的对象似乎是在已提到的三个问题之外的,但无论就这部著作所探究的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而言,还是就其所探究的自然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而言,康德的用意都在于以“合目的性”把相关于认知理性的自然的领域引向相关于实践理性的自由的领域,并由此把“作为一个道德存在者”的人确立为“世界的最后目的”。作为道德存在者因而作为本体看的人既然被确认为世界的最后目的,而人的最高理想或终极目的又在于求达“至善”,那么也未必不可以说这“至善”乃是“世界的最后目的”的最可玩味的蕴涵。

42、康德成名之后五年(1786),弗里德里希大帝去世,康德当年烧的“冷灶”弗里德里希王子继位。刚当校长的康德代表柯大作文宣誓效忠新王,得到特别褒奖。

43、有心,不是见色忘义的怦然心动;而是,不离不弃的日久生情。——《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44、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灿烂星空,一个是我心中永恒的道德法则。

45、他就是一个穷怕了的、节俭过度的孤寒老头儿。

46、所以,对康德和所有成熟的启蒙思想家来说,不仅中国不能成为标准和尺度,而且中国本身也要成为批判与检验的对象。从权利法则出发,中国在早期启蒙思想家心目中的三方面“优点”并不足以成为效仿的范本。

47、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48、《纯粹理性批判》持论固然宏大高深,但真正令人望而却步的,却是它的文辞诘聱,晦涩难解。它甫一出版,即夺得哲学史长句冠军——一个读者写信抱怨康德:“读你的书十个手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指头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都用完了,一句话还没读完!”

49、人有两种敬畏,一个是头顶无限的星空,另一个是内心无限的思想。

50、接下来,康德从这条唯一的绝对命令中推出了三条派生的命令形式,这是本章的主题,即在绝对命令的引导下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进到道德形而上学,再进到实践理性批判,也就是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再次深入刻画三阶段的层次区别。最为奇怪的是,即使在本章中,康德也重复三次对这三条派生命令轮番进行了讨论,而这三次重复也不是简单重复。第一次主要是举例说明,即在每一条派生命令的解释中都以前述四个义务的例子作为话题,相当于“通俗的道德哲学”层次;第二次则是列表说明,指出了每一条派生命令的范畴归属,相当于“道德形而上学”层次;第三次是把一切命令归结到“善良意志”和意志的“自律”,启开了“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维度,也就是对意志自由进行一番批判的考察后,将之作为绝对命令(道德律)这一“先天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以下试分别论列。

51、这里我们要进一步问的是,在早期启蒙学者眼中,“中国”在哪些方面构成了他们据以评判与改变欧洲社会的尺度或标准?如果我们关于“他们颂华的真正原因是出于批判现实的需要”这一结论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则可以从当时欧洲的一般现实来讨论这个问题。

52、(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53、康德为写《纯粹理性批判》沉默了11年,但《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后两年,《判断力批判》就接踵而至。《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是人类第三大问题:人类是否还有希望?这是个美学问题。康德说,只有民主政体能够保证人类的自由,因此人类的希望在于建立民主政体。他与爱因斯坦殊途同归:人类的希望在于实现永久和平与建立世界政府。康德继卢梭之后指出了实现这个理想的具体操作手段。1795年,71岁的康德在《致永久和平》中提出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之间的权利由法律保障,全体公民作为立法者制订法律,公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公民因此而获得自由。

54、德国哲学界群起研读。并非追捧,而是为了在门德尔松领导的大批判里赢得话语权。

55、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56、据研究,哲学家能否伟大,与其生活是否规律成正比。康德是最好榜样。有传记作家表扬他曰:“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是一个从不与其它词搭配的动词。康德这个规则动词,首先规则在他的起居时间表。海涅盖棺论定:“康德没什么生活故事。因为他既无生活,也无故事。”另一位著名康饭尼采倒是肯定康德有故事。他说,康德的一生就是“一个脑袋的故事”。说这话时,尼采当然没料到自己的一生只有一个故事,而且是个没有结果的故事——莎乐美。

57、如果,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那么,人类眼中的“客观世界”,它的创造者就不是上帝,而是人自己。

58、如此看来,人生还能有多大价值?人还能谈什么崇高与伟大?康德又指出:从伦理的角度看,却可以提高人作为人的价值和人格。人不再是一个物质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我,是一个灵物。作为一个有道德法则的人格,人独立于物质世界,有无限的价值意义。正是在近代科学的强大冲击下,科学与伦理,世界与人生的矛盾强烈地突出起来,康德最深刻地思考了人类面对的这一巨大矛盾,形成了他关于科学与伦理各依不同法则的著名学说。

59、康德继卢梭之后指出了实现这个理想的具体操作手段。1795年,71岁的康德在《致永久和平》中提出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之间的权利由法律保障,全体公民作为立法者制订法律,公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公民因此而获得自由。

60、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曾提到马克思,他写道:“政治的和社会的理论只是政d政治的基础之但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

61、不过本章的任务并不是概括全书,而只是展示其中的第一个层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学”层次,也就是从普通人最日常的道德意识入手。所以康德说:“因此为了使我的意愿成为善的我必须做什么,对此我根本用不着任何超人的机敏。……我只是问自己:你也能够愿意使你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吗?”虽然这时我们还看不出对这一普遍立法原则的敬重的根据是什么,但“我们已经在普通人类理性的道德知识中获得了它的原则,虽然这理性并未想到把这一原则以如此普遍的形式分离出来,但实际上总是念兹在兹,将其用作自己评判的准绳。”所以一个普通人,“即使不教给他们任何新东西,只须像苏格拉底所做的那样,使他们注意自己固有的原则,因而不须要任何科学和哲学,人们就知道如何做才是诚实的和善良的,乃至于智慧的和有德的。”但可惜的是,这种通俗的道德哲学若真地停留于朴素状态而失去了更高的哲学的指导,就容易在实践理性自然产生的“辩证论”面前迷失方向而走上歧路,从而使自己的本性遭到败坏,“这甚至使普通的实践理性本身最终毕竟不能称之为善的。”这就促使我们不能不从通俗的道德哲学上升到道德的形而上学。

62、1803年,康德终于得了胃病。其实并非大病,但他就此逐渐虚弱下去,记忆力江河日下,一只眼失明,最后连朋友也认不清楚了。他只好警告学生们说:“朋友们,我已年老体衰。你们必须像对待孩子那样对待我了。”

63、文坛后生、著名戏剧家克莱斯特更在信中高喊“我惟一的、至高无上的目标沉没了。我现在已经没有目标”。十年之后,他吞枪自杀。

64、13:00—16:00康德生活中的惟一高潮:与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

65、所以,这顿午饭就更不能马虎。少年家贫兼兄妹众多,康教授幼时跟莫言一样“吃相凶恶”。物极必反,成年康德吃饭首重悠闲,憎恨狼吞虎咽,午餐必吃三小时。《礼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康校长深得其中三昧。据说,有个来自中国的旅行者听康德纵论中国之后认为康德肯定去过中国。此事涉嫌吹捧,但通过午餐,坐守柯城的康德对世间万象无疑并不隔膜。

66、泰山北斗的《纯粹理性批判》亦不例外。这本“欧洲有史以来写就的最重要的书”(叔本华),出版之后竟无人喝彩。

67、对生命有追求者,对邻居要求必高。康德与邻居,有许多故事。

68、不过,显然他考虑得太久了,以至于对方在他考虑好之前已经嫁作罗敷。

69、康德请的客比动词还规则。首先,康校长从不请女客。终身未婚的康校长拒绝拿美女当花瓶,立下万世尊重女性之不朽榜样。其次,客人不能少于三位(暗含古希腊美惠三女神之数),也不能超过九位(暗含古希腊九位缪斯文艺女神之数)。来客平均年龄经常在50左右徘徊,所以桌旁至少有一位医生,且每天必讨论一种疾病及其疗法,大大提高了柯城上流社会防病治病的科普知识。

70、因此,康家座上客有同事、商人、军官、医生和社会名流,但从不请哲学家。吃饭时大家纵论柯城柯大飞短流长、名媛淑女帽子高低、欧洲经济发展走向、科学发现耸人听闻、法国大革命斩首无算,云云,但从来不谈哲学。

71、康德认为柏拉图的大西国、摩尔的乌托邦、哈林顿的大洋国以及阿雷的赛韦朗比亚四大理想国都是空中楼阁。他呼吁成立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

72、因此,康德不可能是同性恋。因此,康德热爱孩子。

73、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西斯堡(现变成俄罗斯领土,改名加里宁格勒),16岁入柯尼西斯堡大学念书,然后历任家教、讲师、教授、系主任、校长,直至73岁退休,在柯大搭出世界上最象牙的塔。

74、但康德实践理性不仅确立了人为其“所当为者”的前提,也提出“所可期望者为何”的问题。这“所可期望者”即是“至善”。被康德界说为“求达至善”的哲学只是在这时才道出它的中心命意。“期望”对于康德,是对一种理想境地的追慕。“期望”中的“至善”撼动着康德的心灵作为终极眷注,它是康德“哥白尼式革命”所真正归附的主题。

75、这两句墓志铭源自《实践理性批判》,它体现了康德坚持一生的思想:“良心就是我们自己意识到内心法庭的存在。”

76、康德伦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式主义,这也是从康德以来直到今天人们对他责难最多的一点。然而我以为,虽然形式主义在我们现实地理解和实行道德原则方面的确是一个明显的缺点,但却是一切道德原则本身一个最基本的要素。道德从根本上说来的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做。更重要的是,道德不是一次性的个别行为,而是具有普遍可能性和社会赞同性的行为(哪怕它只在个别人身上体现出来),没有形式化,这种行为的普遍意义就不能得到揭示。把道德原则提升为纯粹的形式(定言命令)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它使道德生活中的伪善无法藏身。“出于道德律”、“为义务而义务”的确很抽象,但至少能使一切试图把道德利用来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的做法不再理直气壮。不能否认,单纯停留于形式主义同样是对道德本质的偏见,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从日常的普通道德知识提升到道德的形而上学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进步,而且应当理解为现实历史的进步。例如康德“绝对命令”的三种变形的表达其实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最初人类道德的状况的确像是“自然法则”,那些不能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如骗人、自杀等等正是在历史中被淘汰出道德法则的;“人是目的”则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逐步形成的共识,直到今天还支配着西方国家民众的道德意识,甚至成为全球大多数国家所公认的“道德底线”;而“每个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的一个“目的国”则是人类至今尚未实现的道德理想,它也表达在《共产d宣言》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理想中。

77、显然,他认为爱情属于生命的辛劳,而非享受。

78、本书以马克思与孔夫子自晚清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的相遇为主线,通过特定历史语境的还原和追溯,试图从哲学观念、文化原型、精神气质等层面,多维度地揭示这种相遇的内在可能性及其学理依据,以期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79、康德哲学中,自由是知识、道德、法律和美的前提。

80、第二:你行动时,始终要让你的意志服从理性的统帅

81、人类历史上最巍峨的高峰都会被超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都会被湮灭。

82、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些心怀叵测的读者在充满敌意的阅读中却慢慢在这座美轮美焕、空前绝后的哲学尖峰殿堂中摸到了门路。

83、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84、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 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 自然人”, 发展人的个性, 增进人的价值, 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85、其实,这时已经当了校长的康德并不想与政府冲突。他尽管在午餐会上慷慨陈词,发表些拥护法国大革命的言论,论证专制之必然发展到共和。但在讲坛上,在论著中,他非常谨慎地避谈国是。

86、《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87、一般人都认为康德跟他的哲学一样无趣。其实,跟食不厌精的孔夫子一样,康德也是个美食家。柯漂时代,康讲师天天吃完饭馆吃朋友,欠下一屁股人情。康老师对友谊很看重,他说:“完美的友谊是两个人之间通过相互对等的爱和尊重缔结的同盟。”于是买房之后,便将请客吃饭视为乐事。

88、就是说,只有在“幸福”配称于德性的情形下它才被纳入“至善”范畴作为其要素之一。然而,无论如何,倘在一个自然过程中,不管这过程怎样漫长,道德价值精确配称以相应的幸福都是期望不到的。至善的最终可能——至上的道德配称以充量的幸福——不能不指望一位道德的主宰作保障,于是,康德又悬设了上帝的存在。

89、随着普鲁士帝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柏林书报检查机关开始大力查封刊物,限制教学自由。

90、显然,他认为爱情属于生命的辛劳,而非享受。那时的欧洲哲学大师流行当和尚,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沙、霍布斯、莱布尼兹、洛克、休谟、叔本华、尼采和齐克果,个个均是终身光棍儿。到黑格尔、费希特、谢林和马克思,就发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成为欲望的俘虏,就彻底拜倒在石榴裙前,轻易地把自己混同于引浆卖流之徒了。但好玩的是,从没出过国的康德对各国人民的爱情生活如数家珍:“在爱情中,德国人和英国人胃口很好,感觉细腻,但品位粗粝健康。意大利人为此绞尽脑汁,西班牙人充满梦幻,法国人则喜欢偷嘴。”更有甚者,康校长对女性看法相当不恭敬:“男人爱时才会嫉妒,女人不爱时也会嫉妒,因为她的裙下之臣转而追求其他女人了。他认为,最完美的婚姻,是能帮助男人摆脱经济困难的婚姻。

91、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康教授的职业决定他无法成为国王的忠实走狗。在哲学官员的大力举荐之下,文化部早就把康德列入黑名单。按思想论罪,康校长已够六马分尸。皆因他与弗国王谊交莫逆,文化部投鼠忌器,所以康德才得以躲进小楼成一统。

92、当然,莱布尼茨主要是着眼于欧洲文化同中国文化的互补方面,例如他说:“他们善于观察,而我们长于思考。”“物理学更多地以实际观察为基础,而数学恰恰相反,则以理智的沉思为根基。后者乃我们欧洲之特长,但在实践经验方面,我们实不如中国人。”

93、宇宙中并没有不依赖于人类主观思想的“纯粹的客观存在”。例如人类根据太古以来的肉眼观察一直以为太空中有两个星系是邻居,而21世纪最新观测的数据证明,它们相距几千光年,只有从地球的角度看过去,它们才“邻近”。因此,我们相信了上千年的“邻近”这个“客观事实”,实际上并非“客观的存在”。

94、康德跟歌德一样流连杜康,但与一般人相反,他年轻时喜饮红酒,上了年纪反爱白酒。康德反对酗酒,曾说:“醉酒者非人,只配以兽待之。”不过,他自己酒过三巡却经常指点牛排,激扬沙拉,把喜欢的菜夸上天,把讨厌的菜骂下楼,所以西佩曾郑重建议他在“三大批判”之外再写一部《厨艺批判》。

95、愚蠢的是,身为大学教授的我居然相信这种歪曲。

96、疑病症患者康德健康活到80岁,相当于今人活到1

97、这三个方面的提出,以及相应给出的回答,就是康德哲学的最主要贡献。

98、于是康德就从一般“有理性者”和自然物的区别出发来自上而下地展开论证。有理性者的行动与自然作用不同就在于它有意志,即它不是按照法则运作,而是按照对法则的表象来行动,这就是实践理性。但如果一种意志除了受实践理性的规定外,还受到经验或感性的“爱好”的影响(如在人类那里),这种影响对意志来说就成为偏离法则表象的、偶然的,而实践理性的规定就对它成了“命令”。命令分为有条件的(假言的)和无条件的(定言的),前者只是为达到某个具体目的的技术性的明智的劝告,后者才是道德上的“绝对命令”,它唯一的原则只是实践理性本身,即理性的实践运用的逻辑一贯性,它被表述为:“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而行动”。

99、此乃误解。很想结婚的人忍住不结婚,才是高水平。不想结婚的人不结婚,正中下怀,得其所哉,有何水平可言?

100、我们之所以没明白,不是康德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

101、康德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而关于他的星座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认为康德是白羊座,白羊星座的人普遍具有智慧,而康德也是这样一个集思广益的人,与白羊座的共性特征非常明显。但时也有人认为康德是金牛座,因为康德出生于公元1724年4月22日,根据星座排列表便可以看出康德应该算是金牛座。日前,这两种争议依旧不断,那么康德是什么星座呢?

102、“人是目的”在“真”、“善”、“美”的统一中统摄为康德哲学的真正的、全部的、真实的目的,康德哲学是以人为目的的目的论。为此,康德哲学揭示了人能够成为人,人使人成为人,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道理。故尔我相信了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说法,康德是具有后现代性的现代哲学家。

103、虔诚教徒弗国王立刻致函宗教与司法部部长沃纳,表示不能再听任康校长贻害人民。

104、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在对美的分析方面,二是在对崇高的解析方面,三是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

105、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却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

106、升教授之前,康德辗转租住于柯城民宅。孟母三迁,康德八迁都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