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荀子名句 1、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荀子名句
1、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2、战国·荀况《荀子·乐论》。入人:进入人们心中,指动人。化人:感化人们。这两句大意是:声乐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迅速地感化着人们。激昂慷慨的乐声,能使人精神振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缠绵悱侧的乐声,能使人精神郁结,徘徊不前;淫荡颓摩的歌声,能使人精神颓废,玩物丧志。所以古人认为~,并认为从一国的音乐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见音乐的导向不能忽视。强调音乐的艺术功能时可以引用。(荀子名句)。
3、 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5、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考虑焉。
6、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贤能人破格提拔,缺德无能人立即罢免,罪魁祸首不等教育就杀掉,普通人不忙治理先教化。
7、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0、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11、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荀子经典语录
12、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3、——《劝学》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劝学》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不苟》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
14、——《劝学》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15、荀子《荀子·天论》经过历代都相沿不变的东西,足以作为一贯适用的原则.朝代有兴衰变化,但都是用一贯的原则来适应.整理出一贯的原则来,社会就不会混乱.不懂得这个一贯的原则,就不知道如何去适应事物的变化.道贯:一贯的原则.一废一起:指朝代的兴衰.理:整理.
16、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7、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居住必定选择风俗醇美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荀子是。“性恶论”者,他强调人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他认为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所以主张~.认为选择良师益友和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可以使人远邪近正.修身立德。
18、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19、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20、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21、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2、 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23、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明:光明,明亮。贤:人才,贤德。指有德有才的人。
24、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靚《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结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标准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25、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 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席慕蓉
2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7、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
28、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29、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3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2、赠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样让人感到温暖;说伤害别人的话,比用矛戟刺人还要厉害,为人说话不可太刻薄。
3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4、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3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36、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正名》——荀子名言
3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荀子名言
3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3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40、——《不苟》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不苟》公升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
4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2、(《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
4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44、见《荀子·大略》。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规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
4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46、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儒效》——荀子名言
47、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致仕》
48、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49、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50、解释: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能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5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52、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53、说明修身养性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要亲近正人君子而远离谄谀小人。这样,才会有利于自己道德的修炼进步。
54、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最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
55、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56、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怠慢:懒惰,松懈。作:发生。这两句大意是:懒惰、懈慢就会忘记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在社会生活中,人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而懒惰、懈慢会便大脑处于松弛、麻木的状态,以至于忘记了自身的处境,忘记了对自身的防护,对一切持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送样就会导致灾祸的发生。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警觉、谨慎,不可懈怠。
57、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58、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59、战国·荀况《荀子·荣辱》。这几句大意是: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这种以物质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表达关心、爱护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用“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表达恶言恶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告诫人们切不可恶语伤人。
60、(《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1、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62、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63、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64、对于那些心胸狭小的人们,就要用宽容大量去扩展他们。对于那些地位卑下,贪图利益的人,就需要用高尚的志向去引导他们。
65、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经典语录
66、——《不苟》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以与及圣人之言。——《不苟》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6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6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69、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70、战国·荀况《荀子·修身》。不为:不因。水早:指水灾,旱灾。本句大意是:好的农夫不因为出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这句原义是单指农业生产的,但现在可广用其义,用于论述人们在从事各种工作时,不能因为出现困难就停止不前。
71、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72、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7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荀子名言
74、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明·薛萱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76、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俊马。驽马:跑不快的马。驾,马行一日为一驾。——先秦《荀子·劝学》
77、 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