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 1、 那年,她埋葬了她才五岁的儿子,在这之后一个夏天的假期里,她丈夫的姐姐对她说:"你太伤心了。你应该再要一个孩子。这是唯一能让你忘记过......
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
1、 那年,她埋葬了她才五岁的儿子,在这之后一个夏天的假期里,她丈夫的姐姐对她说:"你太伤心了。你应该再要一个孩子。这是唯一能让你忘记过去的方法。"她的话掀动着尚塔尔的心。孩子,一个没有个人经历的存在物。在他的人生旅途才刚刚开始的时候,阴影却迅速让他的生命晦暗下来了。她并不想忘掉她的孩子。她还守护着他那没人可以替代的个性。面对未来,她守护着过去,那段被人忽略,被人遗忘的过去,那幼小的,可怜的,死去的孩子。一星期之后,她丈夫对她说:"我不忍心再看你陷人沮丧之中。我们应该再要一个孩子。这样,你才会把过去忘掉。"你会把过去忘掉——他都不能试着用另一种方法来说!从那时候开始,她就下定决心要离开他。她其实很清楚,她的丈夫,一个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男人,并不是为他自己说话。他更多的是被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他姐姐的想法所控制。那时候,他姐姐带着她和前夫的两个孩子与她的第三任丈夫一起生活。她成功地与她的两任前夫保持着暖昧关系,并让他们以她为中心,围着她转。当学校假期到来的时候,他们的聚会就在一幢高大的乡村别墅中开始了。她曾想把尚塔尔也带到她的圈子中去,想逐渐让尚塔尔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就是在那儿,在那瞳别墅中,先是她丈夫的姐姐,然后是她的丈夫劝她再要一个孩子,就是在那儿,在一个小卧室中,她拒绝和丈夫做爱。他的每一个性要求都让她想起为下一次怀孕而进行的家庭活动。这使得每一个与他做爱的念头都变得很怪异。她觉得这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祖母们,父亲们,侄子们,侄女们,兄弟姐妹们都在门背后偷听,甚至还偷偷地检查他们的床单,对他们早晨的疲劳评头论足。他们都觉得自己有检查她的腹部的权力。连那些小侄子们也象战争中的雇佣兵一样参与到这场家庭运动中来了。他们中的一个问她:"尚塔尔,你为什么不喜欢小孩子呢?""你为什么认为我不喜欢小孩子?"她冷冷地反问道。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她又气急败坏地问:"谁告诉你我不喜欢小孩子?"那个小侄子低下头,避开她严厉的目光,用胆怯的但却是自信的语气说:"如果你喜欢孩子,你就应该再要一个。" 那次度假回来,她就毅然决然地搬了家,她决定重新开始她的工作。在他儿子出生之前,她在高中教书,但这份工作的报酬很少。于是她就换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她不太喜欢,但报酬却是以前的三倍。她感到有些内疚,因为自己为了钱而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但这却是唯一能使她获得自立的方法。不过,要获得自立,单凭钱是不够的。她还需要一个男人,一个用另一种方式生活的男人。虽然她不顾一切地逃离了过去的生活,但她还根本不能想象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她等了几年,终于,她遇到了让·马克。两星期后,她向丈夫提出了离婚。她丈夫的姐姐既钦佩又敌意地称她为母老虎:"你总是一声不吭,没有人知道你在想什么。在别人还没有防备的时候,你就一下子做出了如此出乎意料的行为。"三个月后,她自己买了一套公寓,并打消了任何结婚的念头。她搬进这套公寓,与她心爱的男人住在了一起。
2、1984年,昆德拉在法国完成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小说的开头,首先抛出尼采提出的哲学命题——“永劫回归”,即命运只有是轮回的,才有重复,才有规律和意义,否则就会像德语里的说法: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
3、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4、于是,克利马的自由在噩梦中枯萎——至少,他不得不堕入对妻子的欺骗,立刻赶到疗养镇。依附这条线索,昆德拉不失时机地将笔尖伸入第二种自由之中。那就是现代人是否还有爱的自由。
5、没有什么比装孩子气更有利的了:孩子天真烂漫,缺乏人情世故,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还没有进入一个将就礼仪的世界,还用不到非循规蹈矩不可;他可以随时随地暴露感情,不必考虑是否合适。(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
6、米兰·昆德拉通过《生活在别处》这部作品研究人性的崇高与邪恶,透视人身上最黑暗最深刻的激情。揭示它可能导致的悲剧。
7、所以这方面我想,就是说把它回到文化史、宗教史、思想史,把这个作品,就是它出现的,里边的精神的这种脉络和关系,给它能够讲出来。
8、所以你看这个小说,外部的时代和这个世界,我们以前是在农业社会里边,是给它整理得特别清楚的,春种秋收啊什么,然后善有善报,恶意恶报,这些都是很简单的。
9、当我们不再关心别人看我们的方式时,我们便不再爱他了。
10、米兰昆德拉对这种倾向是不赞成甚至批判的。他的小说里使用的是反讽的手法。
11、仇恨的圈套,就在于它把我们和我们的敌手栓的太紧了,这就是战争的下流之处。两个眼睛瞪着眼睛相互刺穿对方的士兵亲密地挨在一起,血也留在一起。
12、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或是重,在两位主人公身上反应的尤为明显。
13、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米兰昆德拉不朽语录不朽是一种永恒的诉讼。你是你自己掘墓人的杰出同盟者。(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
14、毋宁说,昆德拉所追求的正是一种文学的集体记忆,为此,他不惜刻意重写了一部小说史,在不同历史时期追寻自己的文学家庭,这正是他念兹在兹的对于欧洲或者中欧小说的建构。这种探寻,伴随着真实的布拉格的逐渐远去,在他到法国生活的几年里变得越来越明显。
15、我坚信,唯美的标准并不来自上帝,而是来自魔鬼。在天堂中,没有人能区别美与丑。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16、从即日起,至4月11日,米兰·昆德拉首部中文有声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梁永安解读、王明军演播),首发期间,限时免费收听!
17、17):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18、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19、在这个时代打开的可能性里边,我觉得这个时候,跟米兰·昆德拉写的,里面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就是说,怎么去做出我们人生的这样的一些重大的决定。
20、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来到之前,死亡于我们是那样遥远,乃至我们不以为然。它无影无踪,无处可寻。这是生命中最初的、最幸福的一段。
21、但是,在他遇见女招待特雷莎之后,他的原则被倾覆,他在他们彼此的纠缠折磨里享尽快乐,又在快乐里受尽分离与嫉妒的痛楚。
22、 托马斯自言自语:Einmalist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23、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24、她缅怀起这天接近傍晚古怪的一刻,她在田野做最后一次散步。她来到一条小溪旁,躺在草丛中。她久久地躺在那里,觉得自己感到溪流淌过她的身体,带走所有的痛苦和污秽:她的自我,奇异的难以忘怀的时刻:她忘却了她的自我,她失去了她的自我,她摆脱了自我;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幸福。
25、“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当时的捷克青年由于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把这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渴望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有在别处才能找到。
26、 为何要阅读小说?也许,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寻得这些母题的答案吧。当然,答案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犹太谚语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对此,昆德拉这样理解:“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还有最后一点,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
27、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28、韩少功:“不仅在于它表现的历史和思想对中国人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且作者那种轻巧的‘片断体’,夹叙夹议的手法,拓展了文学技巧的空间。”▼
29、昆德拉爱音乐,更爱诗歌。昆德拉与诗歌的最初接触,要追溯到童年时期。他曾回忆道:
30、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31、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32、那么90年代的读者,甚至00后、00年这一批读者,他(她)是大商品化浪潮里面,时代汹涌啊,所以追溯这种“精神的超越性问题”的余地小多了。
33、今天,距离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问世,已有将近40年的时间。
34、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35、昆德拉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他是非常强调小说的思想能力的。
36、首版于1984年的中文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可谓影响了一代中国文学青年的精神之书。米兰·昆德拉所书写的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日常,加上他的作品及其本人表现出来的一种知识分子式的良知与独立,令八十年代的中国读者感到如获至宝。
37、羞耻的本质并不是我们个人的错误,而是被他人看见的耻辱。
38、8我老是在想,死去之后,人还是活着的。我在想,所谓死亡就是做一场无尽的噩梦。(ch.3)
39、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味,投向未知。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40、正因如此,昆德拉拒绝追忆。董强引用鲁迅一篇文章的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来阐释,“这个概念用在昆德拉身上挺好。为了忘却,忘却所处的自己并不认同的时代,压制个性或者好笑的时代。同时这个时代作为个体的记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人作为个体,肯定有自己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体现在哪里?他就开始寻找,结果是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相通的人或者时代。所以,我更多认为他的记忆,是一种个人想象的扩充。比如跨越18世纪直接与狄德罗对话,跨越空间到南美洲与富恩特斯对话,像天上的彩虹一样,跨越自己个人那种小经历、小经验的记忆。”
41、所以中间读者也经历了一个不同的换代,就那一代的读者,现在已经是,比如说都步入了中年后期或者老年了。(莫言、陈忠实、王安忆、毕飞宇、王小波等著名作家都是昆德拉的第一批中国读者)
42、米兰·昆德拉是一个善于议论与思考的作家,他把自己对人生的哲学融入到自己的小说里,从而将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以下摘抄一些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语录,每一句都倾入心脾,值得好好品味。
43、★★一度被禁的高分电影原著,配音艺术家王明军演播;
44、因为我知道,所有我做的事情,你都要把它们变成你手枪中的子弹。
45、这样讲也不是纯粹是学术化的讲解,这里面可能更多的,还是从我们说“叙事”,作为叙事修辞,小说叙事学,修辞里边,它的独特的价值,内在的这种艺术的逻辑。
46、在没有永劫回归的沉重的世界里,生命的存在如此轻盈。
47、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48、“第一次听到捷克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维捷斯拉夫·奈兹瓦尔的诗句时,我还是个十岁的孩子,正在摩拉维亚的一个村子里过夏天。那时的大学生一放假,都回到务农的父辈家里,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背诵他的诗。傍晚,在麦田间散步时,他们教我念《复数女人》(LaFemmeaupluriel)里所有的诗。”
49、18):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0、这些里面人生必然包含着某种青春时代的混乱,但是最后在经历了这些之后,然后才体会到生命里面的他(她)最珍惜的部分。这个很重要。
51、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52、在某种意义上,性与政治构成了人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两极。昆德拉写性是超越性的,不是通往下半身的写作,而是导向形而上的思考,是勘察人类存在的一种途径。布里埃说:“昆德拉对欲望这出戏投去一种清醒的,甚至是玩世不恭的目光。他揭露了误解、恐惧、复杂情感及自恋谎言,它们构成人类的性的基础。”昆德拉写性,“似乎浓缩了昆德拉对人性的全部观察,不无残酷地揭露出人类关系机制中的所有组成部分”。
53、每当我想到这些古老的文化,我的心中都无法不激起某种怀旧情绪。说是怀旧,其实也许还是一种渴望,渴望体会那时候历史进程那种甜美的缓慢。古埃及文化延续了好几千年,古代希腊持续了差不多一千年时间。从这一点来看,人的生活在模仿着历史:一开始,它沉湎于一种纹丝不动的缓慢中,然后,渐渐地,它加快了速度,后来,越来越快。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54、一个体力不支的人看着窗外,只见到树木的顶端,他默默吟叨着这些树木的名字:栗树,杨树,枫树;这些名字与生命本身一样美好。杨树高大挺拔,像运动员将手臂伸向篮天;或像烈焰腾空后凝固不动。杨树,同杨树。如果把不朽与这个垂暮老人所看见的窗外的杨树相比,那么,所谓不朽只是荒唐可笑的幻影,是空话,是用扑蝴蝶的网套兜风。行将就木的老人对不朽毫无兴趣。
55、(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56、走小说家之路,对昆德拉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就他个人的存在而言,这是一条新生之道。他从幻灭、怀疑,到提出问题,并去寻找答案。他坚持认为,小说家的任务是勘察人的存在状况,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性。作为小说家,他的任务不是去拯救人类,而是探寻人的本性、人的境况、人的行动、人的命运。
57、1968年8月21日,50万苏联大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三天前,39岁的昆德拉刚刚写完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的最后一篇。此前,在布拉格电影学院教授世界文学的昆德拉,已出版长篇小说《玩笑》还有两部题为《好笑的爱》的短篇小说集,他评论捷克小说家佛拉迪斯拉夫·万丘拉的著作《小说的艺术》,还在1964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
58、1979年《笑忘录》出版后,捷克政府取消了他的公民身份。昆德拉在一次谈话中回忆起这一幕:“有一天我收到一封短信,通知我说我的公民身份已被剥夺。……一旦你的公民身份被取消,按照法律捷克人就再不得同你有任何联系。突然之间,同捷克民族的一切接触都成为非法的。对于他们来说,你已不再存在。”尽管两年后,昆德拉就拿到法国总统密特朗的亲笔签署,成为法国公民,但对他来说,捷克自此只能成为记忆。
59、中欧对昆德拉来说,不仅在于地理的亲近,还在于精神血脉,他称自己与中欧五位伟大的小说家卡夫卡、哈谢克、穆齐尔、布洛赫、贡布罗维奇,共处同一美学观念的屋脊之下:反对浪漫主义;对前巴尔扎克小说与自由主义思想深表欣赏;他们面对历史以及对未来的狂热表现出警惕;他们的现代主义超越于先锋派的幻觉之上。
60、是的,我忽然看得很清楚了: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双重误信的幻觉,一方面以为记忆是恒久不褪的(记忆中的人、物、行动、人民都不变);另一方面又以为补偏救弊是可能的(补救行为、谬误、过失、罪恶。其实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一样大谬不然。事实恰好相反:一切都终将被遗忘,同时又无论什么事物都不可能得到挽回。米兰昆德拉《玩笑》
61、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62、(本文写作参考李凤亮、李艳编《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1986~1996)》,高兴著《米兰·昆德拉传》,陆建德、余中先、董强等著《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12堂小说大师课》。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1年36期)
63、我们以前认为荒诞啊各种动荡是反常,都要给它梳理好,但是在这个小说里面,最后才能体会到这个世界所谓的“重”:荒诞就是本质性的。
64、(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65、古典音乐。昆德拉喜欢用一种谱曲的方式写作小说,为了将哲学、叙事和理想谱进同一支曲,他的小说格外讲求内容和主题之间的旋律配合。用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读他的小说,你会发现他达到了不同要素间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赋格曲。
66、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67、就在2020年9月,米兰·昆德拉获得了捷克共和国最高文学奖之一的弗朗茨·卡夫卡奖。这一奖项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虽说最终老爷子未能获诺奖,但他依旧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68、(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69、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70、 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
71、34这就是友谊的真正与惟一的意义:为对方提供一面镜子,让他可以看到自己以前的形象。假如没有朋友对回忆无休止唠叨,这一形象就可能永远被抹去。(ch.12)
72、昆德拉还把一些对哲学概念的探讨和对政治历史的分析隐藏在一些段落里,显示了他对1968年苏联占领捷克导致的捷克社会和历史与文化的停顿和剧变的沉痛思考。大部分读者,尤其是当时的西方读者,都把这本书当作是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实际上,这部小说是一部探讨人在特殊制度和特定环境下生存的哲学追问之书。小说里的性和政治都是不断隐现的主题。作为两个重要的特征,性和政治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识别。因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首先就是在性和政治方面的醒目和反叛之书,为大众所接受。我还记得,我上大学一年级读的是韩少功的译本,当时就牢牢地记住了小说主人公托马斯和一个女人做爱的情景:“那个女人举起的双腿,就像举起双手投降的士兵。”这个情景描写让我莞尔一笑,因为它实在很逼真。性和政治一直是昆德拉的作品中特别关键的地方。不过,性在他的小说里是显性的,是裸露在外面的,是他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他试图通过人物之间的性关系和性活动,来呈现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波动。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制度隔膜,是小说主人公活动的背景。至于对他的小说中的“性描写过多”的质疑,他回答道:“我不愿意解释为什么性行为在我的小说里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领域,一个对我来说十分亲切的领域。小说家有他自己的界限,出了这个界限他就无法再对自己的小说讲理论了,这个时候,他就必须知道如何缄口不言。”
73、22):我离你很远,我没有什么可以跟你说的,可是我就在这里,而且我知道你在那里。--米兰昆德拉
7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75、24):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6、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善于因之而快乐。
77、 然而,又如昆德拉所说的那样:“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或许,当我们垂垂老矣之时,所有的价值判断终会落入他人手中,存在的意义仍会由他人来书写。
78、这个小说里面,写出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们不说是个消极的力量,这个小说让我最感动的是:哪怕上帝在发笑,人类还是要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