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1、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2、殷忧(yīn) 载舟覆舟(zài......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1、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2、殷忧(yīn) 载舟覆舟(zài)
3、C(1)(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哪个不是忧心忡忡却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功成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比喻论证、正反对比以及举例的论证方法。先用比喻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继续用比喻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第二段还以历史为鉴,举例论证应当居安思危。
4、(解释)戒:戒除;奢:奢侈;宁:宁可,宁愿;俭:节俭。宁愿节俭,也要戒除奢侈。
5、居安思危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
6、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7、针对君王难以善始善终的问题,魏徵于贞观十三年又上了一封《十渐不克终疏》“顷年已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指责唐太宗近年已违背志向,不能坚持敦厚、朴实的作风,并列举了十个方面的问题,劝告太宗要及时反思,纠正言行,防止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谏太宗十思疏》和《十渐不克终疏》都是警醒太宗不忘初心,劝谏他要持之以恒勤政爱民,慎终如始成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命人把魏徵的这两封奏疏都书写到了屏风上,以时刻提醒自己。
8、教材对“戒奢以俭”的注解是“戒奢侈,行节俭”,把“以”当作动词“用”,将“戒奢”和“以俭”理解为并列关系,以与上句“居安思危”相对。
9、可以说,“戒奢以俭”的为政理念,起源于春秋,成熟于两汉,传承至魏征之谏而发扬光大。
10、这一段,“十思”的构想充分汲取了历代帝王的教训,从多方面提醒唐太宗时时自省,避免重蹈覆辙。
1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2、戒奢以俭:这是个状语后置的短语,实际上是以俭戒奢。
13、出自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4、不过,《礼记》说的是晏子行俭,《盐铁论》是对“公卿大夫子孙”提出要求,诸葛亮也是谈官员的适用,都没有针对君王。讨论君主以俭垂范的,有以下文段:
15、自从《尚书·武成》提出:“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拱而治”就成了帝王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魏徵认为,帝王如果能够遵从“十思”,弘扬“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种美德,就能选贤任能,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他勾画出了一个美好的场景:有智慧的人尽心出谋划策,有勇力的人充分贡献力量,仁爱的人播撒恩惠,诚信的人奉献忠心,文臣武将都全力以赴建设国家,君主只需要用好这些人就足了,不必事事劳心费神、亲力亲为。
16、唐太宗贞观三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因犯了贪污罪被罢免官职,庞相寿申辩自己曾在秦王府为大唐建功立业,唐太宗听后生出恻隐之心,准备网开一面,让其官复原职。大臣魏征向唐太宗进谏道:“当年秦王的老部下为官者甚众,如果都像庞相寿这样恃恩谋私不受惩处,会让天下正直的人心寒。”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对庞相寿说:“过去我身为秦王,是一府之主,现今我身在皇位,是天下之主,不能因私废公,徇私枉法。”唐太宗利用庞相寿事件诏告天下,警诫各级官员勤俭洁身,服务于民,切不可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纵情私欲。凡是贪污受贿者,一律从严惩罚。此举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也稳定了人心,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17、竭诚待人,即使是吴国和越国人也能团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即使是骨肉同胞也会成为陌生的路人。
18、(译文)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19、“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我要感谢魏征的这八个字,正是它鞭策着我们,在普通的日子里,过出了值得骄傲的不平凡。我会让这八字家训铭刻于心,代代传承。
20、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1、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2、谬赏(miù) 弘兹九德(zī)
23、(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4、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劝谏唐太宗在安居乐业之时,也要想到危险将要来临,要戒奢侈,行节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艰苦奋斗。我舅舅很喜欢这八个字,就把它当成我们的家训传承了下来。
26、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27、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阳县(今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8、(大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29、(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0、魏徵接着指出,历来的君王顺应天命治理国家,但大多数都是开头做得好,结尾做得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诗经·大雅》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开始做一件事情往往充满了热情,积极主动,随着岁月流逝,热情消退,就不免难以持久、虎头蛇尾。帝王更是如此,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励精图治,权掌得久了,长期处在周围人的畏惧或逢迎中,骄傲日滋、自大日盛、威势日重,往往就背弃初衷,为所欲为了。“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创业的君主面临的忧患很多,所以能够竭诚对待臣民,由于待人以诚,举国上下一心,能够攻坚克难;守成的君主处于太平之中,容易放纵自己傲视别人,由于君主不体恤臣民,人民也就疏远君主,哪怕是骨肉至亲也容易成为陌路。危险困窘时一种态度,富贵得志时另一种态度,这是许多人常有的问题,但出现在君王身上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在君臣不一心,人民疏远君王的情形下,国家即便以严刑峻法巩固统治,结果也是老百姓只会躲避刑罚但不会感念君主的恩德,表面上恭敬内心却不服从。君王如船,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能不慎重对待民心。
31、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尹文子·大道上》)
32、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33、夫王者之都,南面之君,乃百姓之所取法则者也,举措动作,不可以失法度。……故君子之御下也,民奢应之以俭,骄淫者统之以理;未有上仁而下贼,让行而争路者也。(陆贾《新语·无为》)
3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树木要繁茂,必须先巩固树根;泉水要远流,必须先挖通泉源;国家要安定,必须积累德行仁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泉水源头不深而希望水流遥远,树根不固而希望树木高大,德义积累不足而祈求国家安定,人人都知道那只能是空谈。“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君主身担重任,统治四方,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好比砍掉树根而想树木繁茂、堵塞源头而想泉水长流一样,是完全不可能的。作者起笔即以常见的树木、泉水为譬喻,既生动形象,又因喻体常见、比拟浅近,易于理解接受。紧接着比喻,进一步正反对比,使人印象深刻,道理阐释也更加清楚:欲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35、朕受命于天,财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戒奢崇俭,率先百辟,轻徭薄赋,冀以宽弘。(《隋书》卷四十七)
36、戒奢以俭: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戒奢以俭是一种远见、一种态度、一种智慧,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全员了解戒奢以俭的历史渊源,梳理戒奢以俭与国家命运、学校命运、个人命运的密切关系,厉行勤俭节约,养成节约美德,杜绝铺张浪费,用节俭来格除奢侈的风气。
37、(解释)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
38、舅舅住在开发区八角街道办事处,那儿靠海,是个渔村,年轻的时候,出过海打过鱼,日子过得很苦,因为家里穷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改革开放初期,他胆子大,拉起了一帮人,进城搞土建,辛辛苦苦打拼了几年,积攒了点家底。虽然,我舅舅没念过几年书,但非常好学,无论出海打鱼,还是做包工头,都会在空余时间看古书,听广播,他谈古论今,引经据典,观点犀利,是我们这些外甥的偶像。
39、③戒除;禁戒。《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0、(近义词):安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虑危安不忘虞有备无患处安思危忧盛危明常备不懈安不忘危
41、戒奢以俭:这是个状语后置的短语,实际上是以俭戒奢。
42、这句话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43、(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44、(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45、①正反对比论证。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46、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居安思危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47、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罚。
48、贞观15年,魏征由于操劳过度,一病不起。李世民派人探视,派名医诊治,见魏征居处,连一个待客的正厅都没有,下令限期为他临时建造了一个客厅。又根据魏征一贯俭朴的习惯,赐给他素色的褥子、布被、几案、手杖等一套用品,以补家中之缺。
49、(1)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50、(大意)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培育树根;想要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源头;思虑国家如何能够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和仁义。
51、记得小时候,盼望着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把一整挂小鞭炮拆开,装进上衣兜里,边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边在拜年的路上放鞭炮,那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但我最期待的还是正月初二去舅舅家拜年,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初二去姥姥家拜年,我姥姥姥爷过世的早,我没见过他们,所以从我记事起,正月初二就是去我唯一的舅舅家拜年,年年如此,从未间断过。后来我结了婚,就带上媳妇,再后来有了儿子,等儿子稍大一点,便带着儿子一起去。
52、随后的十余年里,魏徵没有辜负太宗的信任,坚持了敢于说话的作风,甚至在太宗已经很不高兴的状况下还要坚持把自己的意见说完。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后宫生气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了解到是魏徵进谏触怒了太宗,于是,长孙皇后换上朝服向太宗隆重祝贺,说君主贤明才能有敢直谏的臣子。最后,太宗消了气,并给予魏徵赏赐。多次犯颜直谏,使魏徵享有诤臣、直臣的盛名,太宗也虚心接受他的意见,匡正过失。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伤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53、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54、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55、我们这些外甥都住在市区,离舅舅家有50里路,骑自行车到达,需要两个半小时,当时的公共汽车班次间隔长,时间也不合适,所以每年正月初我们就相约骑自行车,七八个人浩浩荡荡向八角进发。那个时候经常是大雪封门,刮着西北风。就是这样恶劣的天气,我们没有一个叫苦的,心里有一种信念,去舅舅家,听他讲故事。
56、(出处)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
57、⑤戒规。《晋书.会稽王道子传》:“佛教以五戒为教,绝酒不淫。”
58、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9、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谈及俭对奢的制衡与纠正作用:
60、(近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虑危、安不忘虞、有备无患、处安思危、忧盛危明、常备不懈、安不忘危
61、但“以”毕竟与“崇”之类动词不同。“以”,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动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少。在《论语》“夏后氏以松”和“不以兵车”中,“以”虽然解释为“用”“使用”,但所带是比较具体的宾语,与表示抽象概念的“俭”不同。
62、前两段,从“思国之安”的命题入手,剖析了打天下易守天下难的道理,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张,比喻贴切,对比鲜明,排比生动,十分具有说服力。
63、居安思危:即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体现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身处高度文明的新时代,沐浴丰富的物质文明,面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师生跳出追求安乐的舒适区,富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时刻保持警醒,把忧患之思转化为消除忧患之行,切实提高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