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最霸气的名言精品好句71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左宗棠最霸气的名言 1、语出汉朝名将霍去病,他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

左宗棠最霸气的名言

1、语出汉朝名将霍去病,他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青史留名,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2、强势只是治标,和善才能解决人与人间问题的根本。

3、我知道,我的这位老乡自从请缨西征,白发临边,就没有打算过还乡的。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抒发了这样的抱负:“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是万丈深渊,也百折不回,宁愿马革裹尸。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就荣辱皆亡,名利皆亡,他的人格就伟大了,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4、老去怕伤心,那堪万里长征,严装更哭同舟侣;

5、那是一年前的春天,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6、新疆地区形势严峻,同样在东南海疆也不太平,此时日本入侵台湾,清廷竟然不能以武力驱逐。于是,同治十四年(1875年)前后,国力日渐衰微的大清帝国,在东南沿海与西北边疆两个国防战略方向上,就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时间清廷重臣们在海防与塞防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7、他后来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有些酸酸的文人一样从此寄情山水,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何必像范进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生命年华?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

8、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9、潘祖荫是吴县才子,后来官至刑部尚书。他的两句话,让左宗堂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此时,左宗棠正做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潘将一个无官无职的幕僚的作用看得这么重要,这么高,身系国家安危。可见几年功夫,左宗棠成了大人心目中的英雄了!

10、常怀宽厚之心,厚道待人,不要计较一时得失,懂得让利于人,才能收获更好的未来。

11、左宗棠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在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大清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般的霸气,像一个垂暮的老人,靠药物在维持生命的延续。

12、清朝:天朝上国,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以通有无。

13、1838年,左宗棠取道江苏南京,谒见赫赫有名的老乡陶澍,陶澍是连任了十多年的两江总督,是当时经世致用之用的代表之物。陶澍对左宗棠的到来,显得格外热诚。他们有过一段缘分。

14、左宗棠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看得太远,在大众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走得太快,常常环顾四周却发现空无一人;他想得太深,冥思苦想之至旁人难以企及。比如,左宗棠希望能够阻止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他要抗争。别人可不是这种心态。虽然这国家已经病入膏肓,巍峨的皇宫摇摇欲坠,四面寒凉。皇上没有强健心态,尽管他试图振作,朝中的大臣七嘴八舌,争权夺利。左宗棠想,这国家也不是满族人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是我中华民族的。无论民族的苦难是如何深重,国家的处境是如何困窘,他的心应当也只能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这个民族的热血。现在既然是满人统治,保卫朝廷,就是保卫国家。怀着这种传统心态,左宗棠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决定出山辅政,入巡抚衙门主幕戎机。

15、没成功之前,应该锋芒毕露,一旦成功,就要慎言慎行。

16、他后来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有些酸酸的文人一样从此寄情山水,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何必像范进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生命年华?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

17、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18、用国学大师的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得”(得道、得悟)。我们年轻人是越早悟透左宗棠的这副对联越好,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继而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的生活。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又留有余地。

19、左宗棠之于新疆,可谓功照千古。美国人史密斯在他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里,高度评价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说左宗棠的农垦大军彻底完成了他的使命,其伟绩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最卓越的。

20、语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1、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22、同治三年(1864年),左宗棠率军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进驻杭州后,下令开设赈抚局,收养难民,招商开市,禁止军士进入民居。他又上奏免全省本年额赋,筹资收购茶、笋、废铁,修浚河道,开设书局,刊刻经籍。一时间,杭州人心安定下来。清廷对左宗棠论前后战功,诏封他为一等伯爵。左宗棠上疏固辞,清廷不准,又赐名“恪靖”。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洪秀全在天京服毒自杀,一个多月后,曾国荃率湘军主力攻克天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带领亲兵掩护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不幸被俘,后被曾国藩处死,而幼天王逃出南京后到达湖州与太平军会合,不久在江西被俘处死。攻陷天京后,左宗棠受命率军进入福建、江西,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同治五年(1866年)2月,左宗棠攻灭李世贤等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

23、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24、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25、与人共事,要学吃亏。俗云: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26、虽然李鸿章后来热心洋务,以图自强,后人有过一些赞誉,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的态度,伤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心,于是他成了卑?的代名词?快快擂响收新疆的战鼓吧!中华民族已是忍无可忍了。在民族利益上的一味退缩,怎么可能换来和平与安宁?比如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屈膝讨好,换来的是侵略者的步步紧逼。

27、此时,国家民族面临前所未有之奇变,西方烈强的洋枪洋炮在瞄准中国,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而无能妒贤的小人,却还在搞内耗,躲在密室进行阴谋暗算。

28、也好,左宗棠死了,有人幸灾乐祸,躲在阴暗角落里窃笑不止,反证了死者的强盛和伟大。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是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肯定会要触犯一些人谋取的私利。你要保家卫国,他要侵城掠地,而有的同僚甘愿当亡国奴,堂堂中华民族只剩下这强者的呐喊,他们怎么不会惧怕他呢?

29、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30、“每读书史多求理道,亨明师匠无忽徽言。”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书信中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

31、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生性颖悟,少负大志。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

32、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敬两江总督陶澍

33、《老子》中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 

34、俄国人松了一口气。左宗棠把他们从新疆赶走,把他们侵占的伊犁收回,甚至用兵车运着棺木,将肃州行营前移几百公里于哈密,“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左宗棠一死,中国再没有硬骨头了。

35、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36、左宗棠借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37、收复新疆了,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没有忘记完成这一使命是林公当年的嘱咐和期待,他甚至以陶澍、林则徐的继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写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38、嗣后回酋肆猖獗,我复出关持节钺。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破天山雪。

39、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

40、左宗棠一直“务实学”,强调读书要学以致用,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他一方面非常重视以儒学为正统地位的传统教育,另一方面也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历史、时事、农学等多方面知识,因此,才成就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

41、同治十年(1871年),清廷对左宗棠所部将士论功行赏,称左宗棠运筹决胜,调度有方,赏加一骑都尉世职。

42、俄国人松了一口气。左宗棠把他们从新疆赶走,把他们侵占的伊犁收回,甚至用兵车运着棺木,将肃州行营前移几百公里于哈密,“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左宗棠一死,中国再没有硬骨头了。

43、左宗棠开始初试锋芒。以至几年后的184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

44、“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是说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要留有余地。

45、藏书便是自己给自己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万卷藏书宜子弟,诸峰罗列似儿孙。”

46、1830年(道光十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并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长龄“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当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熙龄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47、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48、左宗棠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任渌江书院山长。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49、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灯代替,沉重的死亡气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这盏盏白灯,宣告着时代强音的终结,这是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而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50、这是传世名言,左宗棠将这对联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回福建后,林则徐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51、咸丰帝终于心动,赦免了左宗棠。已是暮气沉沉的朝廷,多么希望有一点阳刚之气!

52、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刚明耐苦,布衣蔬食”,所以“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但他却“奇书已聚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不留金银,仅把藏书作为传家之宝,既令当今一些为后辈子孙留房、留车、留钱财的长辈汗颜,也值得深思!姑且辑录这些,有些理解也不一定准确。盘点左宗棠最经典的一副对联,豪情万丈上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53、咸丰九年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54、所谓“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向高处立、就平处坐、往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55、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东乡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里。四岁时,随祖父在家中读书。道光六年(1826年)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20岁的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考取了举人。中举之后,左宗棠结婚了,不过由于家境拮据,他入赘到岳父周家,成了一个“倒插门”女婿。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冬天,左宗棠北上参加会试。第二年(1833年)会试发榜,左宗棠第一次落第。道光十五年(1835年),23岁的左宗棠,再次赴北京应试,取中第十五名,但发榜时湖南籍的考生名额由十五名变为十四名,左宗棠再次落榜。第二次落第以后,左宗棠在家中写下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用来勉励自己。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为生活所迫,孤身一人到醴陵渌江书院教书。而这次,遇到了他平生的第一个贵人。左宗棠来到醴陵不久,时任两江总督陶澍回家乡湖南安化祭祖,经过醴陵。醴陵县令借书院作为总督下榻的地方。县令为了讨好两江总督,就请左宗棠为总督大人写一副对联。左宗棠领会知县的用意,反复斟酌,写道:“春殿雨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既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又描写了陶澍一生中最引以得意的一段经历: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底,道光皇帝在京第14次诏见陶澍,并亲自为其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匾。陶澍看到这副对联,十分高兴,心想小小的醴陵县城竟然还有我的知音。提出要见见这幅对联的作者左宗棠。交谈之后,陶澍立刻觉得左宗棠是一个奇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两人纵论古今,一直到深夜。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去北京参加会试,不幸又落第了。在回湖南的途中,他绕道江西,拜见两江总督陶澍。总督大人与他谈论家国天下大事。陶澍得知左宗棠膝下有5岁长女孝瑜,当即表示愿意将6岁的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做女婿。一个名满天下的两江总督主动提出和穷困潦倒的不第举人左宗棠联姻,足见陶澍对左宗棠的器重。不过左宗棠并未爽快地答应,他以为自己地位还很低微,不敢高攀,以两家年龄、门第、地位过于悬殊为由婉言谢绝了。这事就暂且被搁置了。

56、想见派忠激烈,气作祝融峰上云。左宗棠撰对联集左宗棠论及读书最为有名的一幅对联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57、“未须百事必如意,且喜四时长见书。”虽然事事如意不可能,但读书不分季节,四时都宜读书,四时读书都是欢喜快乐的事情。

58、左宗棠才气过人,刚直果断,是非分明,疾恶如仇,但同时也脾气暴躁、争强好胜、盛气凌人、霸气十足,睥睨一切世俗的成法。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他和师友同事之间很难和谐相处。

59、与其说是破碎山河成就了左宗棠的功名,不如说是左宗棠创造了这一段历史。第一次赴京会试,二十二岁的左宗棠就打量西北,关注新疆的置省和屯垦。他写诗说:

60、左宗棠本来是一个文人,然而却是一个为政而活的文人。戎马倥偬间,留下了不少的对联和诗意,忧国忧民之情,读来荡气回肠。左宗棠是一个官吏,然而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官吏。他的官做得够大的了,从一个布衣到一品大员,威风八面。假如他拿着俸禄,鱼肉百姓,或者换一种活法,那么,中国历史就会少了一个民族英雄,我们今天可能会站在历史的彼岸叹息祖国的河山残缺。

61、曹操误杀吕伯奢,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这还不止,他杀了人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但大家看《三国演义》,却写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他杀了人还口出狂言,这就是人们对他误解的一个原因。

62、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在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后所说的,它的全句为:'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体现了强汉时期中国的霸气和自信。只要敢于冒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逃得再远,也一定要诛杀掉,至今听来让人热血沸腾。

63、1838年,左宗棠取道江苏南京,谒见赫赫有名的老乡陶澍,陶澍是连任了十多年的两江总督,是当时经世致用之用的代表之物。陶澍对左宗棠的到来,显得格外热诚。他们有过一段缘分。

64、享下等福:敛行惜福,不奢靡放纵,当惜一粥一饭、一丝一缕。

65、死,对于死者来说,是结束。但对活着的人,是一种绝望的痛苦。大清的中兴重臣,林则徐、曾国藩……一个一个地死了,茫茫九州,哪里还听得到复兴的呐喊?大清气数尽了。

66、“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67、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68、他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强者,是善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伟丈夫。他从司令部的参谋做起,在万锋箭矢间逐步成为叱咤风云的统帅。

69、和同时代的名臣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相比,左宗棠并非进士出身,其科举功名终身不过一个举人。而就是这样一个科举屡次不第的文人,却有着铁血勇武的传奇人生。

70、与唐代诗人王之涣慷慨悲凉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相映照,玉门关外,何止是杨柳撩起的春意呢?我上小学时就读过这首诗,小小心田,对英雄无限景仰。

上一篇:关于志向的名言名句大全精品好句65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