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1、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其人生态......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1、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2、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儒家文化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4、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5、哲学家波普尔有过一个关于“自由的悖论”的论述,他说,当所有人的自由都是绝对的,那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失去了自由。
6、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7、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8、所以诸子百家不管给自己起什么名字,这些名片背面写着的,都是一个“道”字,老子讲“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孔子老夫子同样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从精神层面上论,这二者确实是“同出而异名”,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9、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10、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中国春秋后期鲁国人。道教不同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不是由外国传入的,它是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11、所以,从底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马克思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是有内在一致性的,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走到了一起,并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12、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13、而道家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都是讲人和天地万物一样没什么区别,突破了儒家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去思考万物。比如我们绝大什么东西好看,什么东西不好看,都是以人为中心去划分的,但实际上从万物来看待万物,万物都是等同的,也是相对的。
14、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但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思维模式。
15、儒家文化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16、如何觉悟“道”?老子的方法是“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要到达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虚”是指排除各种感官欲望,“静”是指人不要有什么行动,能虚又能静,就能空,空了之后,“道”就会显现出它的光明。
17、儒家思想以孔孟学说为主;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所说作为基础。
18、从中国历史来看,秦王朝能统一六国,就是法家思想的最大成就,自商鞅变法,依法治国之后(当时特定环境,王权还是第一位的),落后的秦国迅速崛起,成就了霸业。
19、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20、在公元3世纪、4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11世纪、12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正是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21、儒家思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道家思想略有一些消极。
22、 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23、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道家补充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24、在儒家经典《中庸》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而《大学》第一句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将“善”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儒家强调德行修养,要立志成为君子。
25、道家的人性论,则看到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和对个性的摧残。
26、而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初始,道家突破了以“天”为最高的限制。当然,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到也是宇宙运行的法则和规律,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27、知道自然的作为,也知道人的作为,这种人就已经达到了极致了。这其实就是庄子对于“得道之人”的简单概括描述。前面我们讲过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庄子的哲学的一大精髓,用大白话说,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正确认识自我,这个很重要。古希腊哲学家一生都致力于“认为自我”,他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不是一种谦虚,而是对自我认识的谨慎怀疑,保持自我觉察这是一种智慧。
28、我们向着这个方向去,就会减少矛盾,就会逐渐建立属于人类的真正文明。与此不合,与此冲突的,都是要被淘汰的。
29、在道家思想中,有“人道”和“天道”或者说“自然之道”的说法,庄子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30、在这一篇中,庄子借用孔子的话,首次提出了,道家是出世的哲学,而儒家是入世的哲学,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老师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说。这里的“方”是指社会,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我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这是中国哲学的两种趋势,就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这两种思想好像有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31、子贡回来后,把听到看到的告诉孔子,说:“他们这是什么样的人啊,不修德行,把尸体放到外面,还对着尸体唱歌,面不改色”。孔子说:“他们都是些摆脱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而我们却是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社会里面。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互不干涉,而我却让你去吊唁,我实在是太浅薄呀!他们和造物者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之间,早已经看淡了生死,又怎么能接受世俗的礼乐呢。
32、然而,究竟以什么样的文化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来实现民心相通呢?我认为只有儒学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思想、价值取向最适合。因为中华优秀儒学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所以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文化是儒学文化,儒学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与市场经济相互补、与国际社会相协调。
33、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34、“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的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35、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不过,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约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他显然比较倾向于道家。因为儒家是让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重视道德修养,这容易让人觉得有压力。
36、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37、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8、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与天争胜,追求永生。
39、马克思认为,真正的集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或者共同体,而且这种共同体,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开始就本来是这样的,也就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最初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化的出现,才使得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开始出现分化和对立,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巨大矛盾。马克思说,一个社会是基于个人满足自身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为了满足需求,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这是一种自然的必然性,人类社会一开始本来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组织建立起来的。简单来说,在这样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而个体和个体之间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相互合作,这里没有阶级对立,没有贫富差距,从而整个社会和谐美好,这是马克思集体主义世界观。
40、道家的人生观,则是出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牵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
41、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个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42、 思想核心方面比较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1)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本质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第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再看道家,先秦老庄之学排击儒学。然而老学之“爱民治国”,庄学之“安然顺命”,可以说,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第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三大精神支柱,即儒、释、道(道家和道教)。三者之中,儒学是主干,释、道是辅翼。中国传统文化暂时离开佛教道教,可以不失其本色,离开儒家或道家就不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员献。缺少了道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失衡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从思想文化上说,固然有赖于儒家对纲常名教的扶树,同时也得益于道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使得社会机体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再加上佛教和道教,形成文化的多元结构相丰富多采,人们可以在因迟时有多种选择的人生之路,以宽容的氛围缓解专制主义淫威对矛盾的激化。 第修习信仰上的兼容性。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其义理是相通的 (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点)。 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家道家思想的政治效应 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选择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学说。汉武帝从汉初崇尚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虑。对他这种被现实政治的具体问题纠缠着的统治者来说,道家的理论与现实距离太大,而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政治过程的差距较小,可操作性比较强。道德经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时机成熟之后,等到那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d出现之后,它才能一展身手。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只能被束之高阁。在大道与现实差距很大而人们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不彻底的学说反而更加适用,它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过程的情况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于不顾,一厢情愿地追求开悟。正是由于儒学与佛教在理论上没有深入到人性与社会政治经济过程的有机联系,因而能够与私有制兼容,所以便能够被统治者接纳,被奉为国教,实际地发挥着引导人心的作用,维系着道统的延续。
43、我们要兼顾所有人的利益,我们要平和地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从全世界整体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既要超越民族的利益,也要超越国家的利益;既要超越世俗的利益,也要超越宗教的利益。一路超越下来的结果就是我们要形成一个大家都能得益的正确方向。
44、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与天争胜,追求永生。
45、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6、道家看透了这一点,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
47、马克思哲学,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什么内在的一致性?
48、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49、仁指的是仁爱、仁慈、仁厚、仁贤等,是孔子对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不论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个人,处处都要以仁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发展。
50、道家是老子集合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后的产物,他把先贤思想精华归类整理出来,加以完善,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道家思想以“出世”为主。
51、儒家以“仁”“礼”为核心,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和“礼制”,主张“天下大同”,故有孔子周游列国。其政治思想主要阐述的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作为儒家政治学的代表主张。
52、第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53、礼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标准,规范人们要有修养,对周边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礼,要有礼貌,识体统,讲礼仪。
54、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是一个乱世,兵荒马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天下如此纷乱,如何才能化解?
55、目前,在世俗的层面我们经过漫长的岁月检验已经证明独裁的管理方式是不能被接受的,当前的现实也证明了现行的所谓民主的方式也只是一厢情愿,公投难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56、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将近二百年间,整个欧洲、包括现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曾出现了“中国文化热”。一大批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欧洲的著名学者,以及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不断研究、学习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学、历史、文化,发表了许多解读和推崇中国文明的远见卓识。
57、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儒学文化的哲学思想没有迷信和谬说,没有曲解自然,是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狄罗德也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孔子的学说是以道德、理性治天下。费尔巴哈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健全的、纯朴的、正直的道德体现,是一种高尚的哲学思想。霍尔巴赫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以上这些学者都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军人物。
58、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演变,春秋各国都在抛弃当年的周朝制度,让自己的政治体制趋向于“法家化”。这个时候,面对不可阻挡的天下潮流,儒家和道家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59、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60、第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61、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62、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一般的宗教也是解决不了世界性问题的,也只是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着作用。基于管理的宗教解决不了自身范围之外的问题,这是客观的事实,人类却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所以一般都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天下第异己者都是要排除的——太狭隘了!
63、诚信观是指人和人之间要真心实意,开诚布公,表现为诚实忠厚,不欺诈别人,也不随便怀疑别人。这个诚信跟儒家学说里“信”的涵义涵义基本一致。是教人做人的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