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50字 1、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2、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50字
1、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2、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3、在外闯荡的路途不顺利,于是苏秦便回家了,可是回到家后家人对他极为冷淡,就像当他不存在一样。家人的态度对苏秦的刺激特别大,因此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苏秦开始学习之后经常读书读到半夜,特别疲惫很想睡觉。
4、一本书的资料就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5、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
6、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7、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以前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8、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9、1985年,郎咸平在沃顿开始写博士论文。起初,因为没有胆量做公司财务的课题,他只想做投资学方面的论文。在他看来,自己是不可能适合做那种软科学的,也不可能打进那个小圈圈。
10、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11、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12、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
13、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14、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辟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15、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16、众所周知,在古代时期,男人的头发都跟女人一样特别长。于是孙敬找来了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绑在房梁上。
17、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18、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19、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20、 (感悟)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爱生活吗?
21、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22、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23、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24、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25、郎咸平小学5年级时,父亲拿了一份数学模拟考试的试卷给他做,满分100分的试卷,他辛苦做完后,只得了5分。被列为后进生的痛苦一直延续到中学。初三分班的时候,郎咸平被分到“放牛班”。“放牛班”就是不升学班,专门给后进生开的班,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当时社会最底层家庭的孩子。因为班里同学都没接受过太多的家庭教育,流氓和“太保”之类的同学也多。中学时代的郎咸平,在学校几乎是天天打架。
26、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27、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28、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9、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30、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31、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之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2、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33、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34、孙敬每天读书的时间特别长,有的时候特别疲惫了也不会休息,但是时间久了身体也扛不住。每天一到晚上的时候就特别困,但是他不想早早的去睡觉,害怕影响自己学习,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法。
35、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36、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37、一天晚上匡衡在屋里背白天看的书。他突然发现邻居家有油灯,透进了屋子里。但不够亮,他就找来一二心搞子挖亏个洞。从此以后匡衡每晚都勤奋苦读。
38、“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39、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
40、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41、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42、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43、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44、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45、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46、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47、在自幼得了严重的糖尿病的情况之下,仍然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学习,并且每天自己注射药物。
48、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49、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50、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51、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52、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53、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54、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55、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56、博士毕业后,郎咸平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其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逐步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57、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一样。他拿到一本书,不就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就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58、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59、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60、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
61、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62、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63、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XX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64、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65、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66、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67、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68、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69、。unjs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名人读书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70、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71、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72、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73、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74、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d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75、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76、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77、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78、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79、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80、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81、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82、他忽然心中一动,要就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就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此时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83、之后,郎咸平炮轰德隆、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在媒体间掀起一场“郎旋风”。褒之曰: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侠义胸襟。贬之曰:不谙中国国情的“民企杀手”,只为出风头的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