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思想有多可怕精品好句48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尼采的思想有多可怕 1、广而言之,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从我们自己特定和有限的观点、立场和见解出发来看待其他一切和世界,我们的观点甚至我们的存在都必然是某种视差或偏见......

尼采的思想有多可怕

1、广而言之,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从我们自己特定和有限的观点、立场和见解出发来看待其他一切和世界,我们的观点甚至我们的存在都必然是某种视差或偏见,但是,观点、立场和见解等等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和欲望的反映,而且也是其他存在的力量和欲望的反映,换句话说,我们的观点和立场不仅有一个正面的自我的出发点,而且也有一个负面的非我的出发点:只有当从另外的欲望和力量截住了我们的欲望和力量的地方,我们的观点、立场和见解才会成形,界面和世界才会形成,否则它们就一直是某种意义上的潜在而非现实的存在,或者,也许是莱布尼茨那只有“微知觉”的单子,因此,我们的所有视差和偏见同时也必然是某种被视差或被偏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克服和自我公正的。借用莱布尼茨的说法,单子没有窗口,因此单子之间不能互相影响,这意味着我们的立场的必然性和坚定性,但是,每个单子同时以自己或微弱或清晰的知觉反映着整个宇宙,在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公正和预定的和谐,这意味着我们的偏见的公正性。尼采试图表明,世界不仅是自我的局限之地,同时也是自我的敞开之地。

2、尼采这本书初版于1872年。书中,这位早慧的德国古典主义者(他27岁就当上了巴塞尔大学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新悲剧理论。照尼采的看法,“悲剧因素的恒常结构”使两个无时间的倾向互相对抗:一种是阿波罗式欲按比例正确宜人的形式塑造世界的倾向,另一种则是狄俄尼索斯式(Dionysian)欲粉碎这种形式,欲猛烈突破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界限的倾向。《悲剧的诞生》有一些著名的仰慕者[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就是其中之一],但他们都是学术界的门外汉。

3、其次,尼采之所以呼吁正确地进入偏见,不仅仅是因为偏见代表了生命本能的极端强力,而且还因为一旦我们进入这个极端的强力,我们就会发现,极端的强力同时也蕴含着极端的温柔。尼采认为对立双方的转化并非要跨越极度遥远的距离才能实现,而是当我们向着一个方向推进到极端,就会发现物极必反,我们向着相反的方向张开了眼睛。因此,对于尼采来说,偏见的最重要的品质不仅仅在于偏见固定了生命维持和提高的条件,是生命的力量之源,更在于偏见一旦被推进到极端就会发现它同时将自身的反面包含在内。在一个偏见之内人们可以通过偏见的顶点实现从一个偏见到另一个偏见的极端运动,从而将偏见的力量和偏见转换的轻捷结合在一起,使最固定的东西同时成为最流动的东西:

4、-----------------------------------------------(尼采的思想有多可怕)。

5、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有个人的或是职业方面的压力阻碍他顺利前行时,他总会退入到另一种很痛苦的疾病中去。

6、但是,从偏见到公正还有一个更大的第三个视野。对于这个视野,尼采总是在争取,但从来也未曾完全获得。不过,这也许并不是因为尼采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而是由于偏见和公正思想本身的性质。也许我们可以说,尼采不仅以对公正的视野和指向而表明了他的公正,而且还因为他没有让这种公正变成现实的公正,最终停留在视野和指向中,而更表明了他的节制和公正。

7、人们也不怀疑一个行为的antecedentia(前项),它的原因,可以在意识中寻找,并且只要去找,就总能找到——作为“动机”,否则就不能自由地作此行为,也不能对之负责。

8、(11)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M).孙周兴,李超杰,余明锋,译.商务印书馆,20

9、存在的纷乱。《悲剧的诞生》之诞生。基底的残酷。尼采在战争中。奴隶。道德思维对抗审美思维。对起义的害怕。对文化的隐秘的透视。在可怕事物前的幻灯片和隔板。狄俄尼索斯的智慧。

10、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偏见不仅具有物种保存上的公正合宜,而且通过极端的魔法和偏见的多样性将“公正”内化了。尼采认为,所有“作品”的作者,当其作品完成之时,都会相信,他们的目标已经达到,可以耐心地接受死亡:我们已经成熟,可以往这条路上去了。这不是生命疲惫的表现,而是生命饱满圆润的曲线。(尼采,《快乐的科学》,前揭,§3)

11、这两个伟大的灵魂在1953年的夏日相遇。巧合的是,他们都生于10月15日。

12、想想看,如果孩子在9~16岁的求学黄金期,就能读到当年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大学时才接触的教科书,哪怕每门课只读懂一两篇,都能终身受益。

13、对生存意义的探讨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时期,即前基督时期。我们看到苦难被用来证明生存的不公,与此同时,又被用来为生存寻找更高和更神圣的理由。(生存因为受难理应受责,又因为受难需要赎罪和拯救。)希腊人已经把生存诠释和评价为过度行为、渎神和犯罪。泰坦的形象(“强加于泰坦式个体的犯罪必然性”)是历史上第一种赋予生存的含义。这种诠释对尼采的诱惑如此强烈,以至于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并用它来为酒神推波助澜(《悲剧的诞生》,9)。然而,为了发现这种诠释背后的陷阱和目的——它把生存变成一种道德和宗教的现象——尼采不得不找出真正意义上的酒神。在成为一种罪恶即过度行为之后,生存似乎被赋予了如此众多的含义。它由此获得了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一种巨大的不公正,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合理的赎罪。罪恶使它泰坦化,赎罪却又使它神圣化。如果不是想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贬低生存,使之屈从于判断、道德判断、并且首先屈服于上帝的裁决,那么所有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据尼采看来,阿那克西曼德是完美地表达这一生存概念的哲学家。他说世间万物早晚要挨个儿为它的不公正受罚,付出赔偿的代价。这意味着:第生成是一种不公正(adikia),而万物所呈现的多样性正是这种不公正的总和;第事物之间相互斗争,并且要通过毁灭来为彼此的不公正接受惩罚;第所有事物起源于后来陷入生成、多元性和该受谴责的生育行为的本原存在(不定性),只有毁灭它们,本原存在才能一劳永逸地挽救它们的不公正(神正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尼采的思想有多可怕)。

14、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

15、这就是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这似乎也是尼采对福柯的影响。然而乍看上去,无论是尼采还是福柯,很难说谁会坚定不移地怀有什么类似的情感。像福柯一样,尼采大半辈子都反对那种认为自我纯属某种外界赋予的东西的观点,在两个人的心目中,“真实”,包括关于人的自我的“真实”,“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被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尼采曾经指出,“我们的肉体不过是一个社会结构”,而我们的自我也不过是某种偶然的和变化着的东西,是各种文化和肉体力量的某种变动不居的安排的产物。

16、意志也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肠胃、利爪、肌肉、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生物发展出来的。理性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如没有理性的动物照样生存得很好,人之初并无理性可言,只是后来需要体现意志时意志才造出了理性。但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的,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

17、尼采认为,过分的知识将会扼杀行动和损害生命。地球必须包裹着一个大气层,生命才能在其中诞生和成长,而一切行动和生命也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不能透视的热情的云雾中,否则就会走向毁灭:

18、尼采甚至用他的权力意志论来曲解社会主义。他说:“个人主义是‘权力意志’的一个过得去的、尚不自觉的形式……社会主义不过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宣传手段。因为,它知道,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然要形成整体行动,形成某种‘权力’……利他主义的道德说教则是为个体利己主义服务的:19世纪的通病之一。无政府主义仅仅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宣传手段;社会主义利用前者制造恐怖感,它则利用恐怖感来震慑人心,恐怖主义开始了。首先——它把胆子大的人、亡命徒拉到自己一边,特别是在最精神性的事情方面,尽管如此,个人主义乃是权力意志的起码阶段。”从以上这段话,我们看得很清楚,权力意志绝非谋求一点点的个人利益,而是要建立权力、征服世界、掠夺弱者、确立霸权,是一种弱肉强食的逻辑。尼采认为人具有一种十分可怕的野蛮人的自然属性,就是掠夺他人、渴望拥有权力,扑向弱小的、更讲道德、更为和平的种族,在起初高贵的社会等级常常是野蛮的社会等级。正因为尼采把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实质说得太露骨了,又放肆地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口号的虚伪性,所以连资产阶级都不大喜欢他。必须指出,尼采对资本主义文化虚伪性的揭露,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固然有其尖锐性,但是尼采是想用一种超人统治的国家来取代它。

19、尼采说,历史并不是向着某种抽象的进化了的“人性”来发展,而是向着某种特别的人的出现来发展,“超人”就是历史发展的目标;只有当优越的个体敢于对所有的价值进行再评价并对他们的内在意志进行自由反应时,这个高级阶段才能达到。人总要被超越的,超人正代表这种发展体力、智力和感情力量的更高水平。超人将是真正自由的人,对超人而言,除了权力意志的障碍外不存在别的禁令,超人是生命力的自发证实的真正具体化,超人充实、雄厚、伟大、完整,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的承担者,超人也是权力意志的实践者,是扑向弱者而建立霸权的英雄。

20、济慈在自撰的墓志铭中称自己为“一个将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感叹声名之易逝和虚妄,但若将尼采的观点加以引申,我们也可以说,济慈的创作表明,用诗歌的风暴写在水上的名字是不会消逝的名字。

21、  曾经最大的敌人自然不再与人敌对,那么人与人的关系,似乎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守护。我们可以塑造一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英雄!人性中的丑恶也可以蒙上面纱,整个世界就瞬间在这面纱下,完美了起来。这份适度、理性与庄严就是日神精神。我们借助梦的手段,让现实变得光辉,变得可以尊敬。人类骗了自己几千年了呢?可是貌似我们不能拆穿梦境,要不那突然袭来的黑暗很有可能会让我们瞬间就失去了看到明天朝阳的勇气,不是么?所以摩耶的面纱不能揭开。

22、本文从《朝霞》一书对于尼采个人的健康和写作的意义谈起,然后讨论该书的核心主题,即对道德偏见的批判性思考,或者按照尼采自己的说法,他“对道德偏见的偏见”,并试图表明,正如海德格尔的天才性思想所表明的,尼采之所以用偏见批判偏见,是因为在他的偏见概念和公正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尼采的“偏见”中有一种“公正”。但是,对尼采来说,他的偏见不仅是生命的公正,本能的公正,同时也是对于自身的公正,试图超越自身的公正。因此,与海德格尔关于尼采的“公正”实际上最大程度偏至地遗忘了存在的论述不同,本文尝试更正面地表述尼采偏见概念与公正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朝霞》一书中的体现。最后,在探讨尼采偏见与公正概念之间内在关系的背景下,本文描述了尼采的涌起的浪涛和燃烧的朝霞的意象。

23、我们认为,只有结合西方文化传统,以及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才能对尼采思想做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24、表面上看,尼采的童年是不稳定的和被骄纵的。他的父亲是德国东部路德教的一个牧师,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一群令人敬慕的清教徒女性中长大的: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未出嫁的姨妈。

25、事实情况是,基督教伦理对于现代西方社会的人们,仍然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仍然是西方文化主流价值观,如同情弱者、人道主义、慈善精神等。对于西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基督教伦理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6、“教育家叔本华”的开头几句话,以简洁的笔法道明了尼采的中心论点:“有一位旅行者,他曾周游过许多国家和民族,足迹遍及好几个大洲。有人问他,在他看来什么是所有人的共同特征。他回答:好逸恶劳。有些人总以为他会回答得更精确和更真实一些,于是他们都害怕了。他们躲到习俗和信念后面。基本上人人都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他来这个世界不过一次而已,而且不会有什么偶然事件,无论多么不寻常,能再次把这种惊人的多样性结合到像他这样的一个人身上。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只不过他做贼心虚似地藏而不露。”

27、因此,如果我们因为尼采后期哲学中越来越强烈的论战甚至谩骂——特别是在最后的《偶像的黄昏》和《敌基督者》中——而看不到尼采思想的肯定性,那么,在尼采看来,这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细心或眼光不够敏锐,而是因为我们完全看错了方向,因为我们站错了立场。当我们从尼采所批判所攻击的对象的立场,也就是传统哲学、道德和宗教的立场出发,那么,无论我们是赞同这些攻击还是反对这种攻击,我们所能注意到的都只能是这种批判性,但是,如果我们转而采取那个进行批判的主体的立场,体会这种立场对于那个进行批判的存在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意义,体会他由此获得的解放之感、力量充溢之感和创造之力,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其实质是对批判者自身存在的释放、赞颂和肯定。不是为了攻击道德,而是已经成为其所是的非道德和非道德主义者不能不自我肯定,自我宣告其存在:

28、尼采的古典学训练已经让他掌握了古代哲学;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拥有简单的自然主义世界观)是他最喜欢的人,他不赞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种情况在其著作中始终存在。碰巧的是,他在1865年和1866年通过叔本华发现了当代德国哲学,一年后,发现了新康德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朗格(FriedrichLange)。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818年,几十年后才广为人知,可能归功于黑格尔在德国哲学的影响力衰弱。)这本书确立了尼采的存在主义核心主题:考虑到人生持续不断的、毫无道理的痛苦,人生的合理性何在?叔本华作出了“虚无主义者”判决:死了可能更好些。尼采想抗拒这个结论,想“确认”人生的价值,正如他常常说的那样,甚至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心甘情愿地拥抱包括所有痛苦在内的“永恒轮回/永劫回归”(eternalrecurrence他最著名的说法之一)。

29、(4)LeoStrauss.Anintroductiontopoliticalphilosophy(M).Detroit:WayneStateUniversity,19

30、《善恶的彼岸》一开始发问:“我们当中谁是俄狄浦斯?谁是斯芬克斯?”尼采说,这个问题似乎“第一次在我们这里被看见、被亲眼目睹并且被冒险一问⋯⋯可能没有比这更大的冒险了。”(10)10斯芬克斯的谜底是“人”。在尼采看来,古往今来的人性论都没有问“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尼采发问和回答是俄狄浦斯英雄式的冒险。我们看到,他的政治哲学从“人、超人、高人、末人”的分等开始,以贵族等级制、奴隶制和种姓制度告终。尼采作为猜谜者,他的人生如同“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他猜到的“谜底”是在毁灭中求快乐的“狄奥尼索斯”。他的冒险不但使自身、而且使现代人类陷入危险境地。正如一个研究者所说:“20世纪中那些灾难性事件中的主要角色对尼采作品与理念的使用与滥用,证明了这样的论断:即使不能为尼采贴上法西斯主义的标签,我们也不能否认,尼采的政治思想完全允许这种滥用的可能性。”(15)242

31、以及上百位霸占历史、文学、外语的人文大师。

32、尼采在上帝和基督教道德观的熏陶下长大。父亲、祖父、外祖父都是路德派牧师,尼采本人上大学时曾经打算学神学。神学研究或许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引人注目的辍学者---后来嘲笑路德是“乡巴佬”,宣称自己是出类拔萃的(parexcellence)“反基督教者”。年轻的尼采上大学一年之后转向古典语文学---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世界的文献和文化,在这方面他取得不俗的成绩,甚至在博士论文完成之前就在1869年赢得巴塞尔大学的聘书。很快,他遇见了作曲家理查德·华格纳(RichardWagner),曾跟随他短暂学习,设想华格纳的音乐将可能拯救欧洲文化,使其脱离基督教道德的不良影响。但几年之后,他对华格纳的热情减退,尼采的成熟哲学观点开始形成,他对华格纳狂热的反犹主义越来越感到幻灭。

33、尼采从小的表现就和寻常的孩子不一样,因为小时候的她就非常的多愁善感,在他屋睡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然后他的弟弟夭折了,为了生活,他的母亲带着妹妹和他一起去了姑妈家生活,这使得原本就闷闷不乐的他变得更加的不爱说话了,所以他只有靠着写诗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34、毫无疑问,瓦格纳的死有助于减轻尼采的紧张感,他对婚姻期望的消逝也减缓了他的紧张感(虽然这本会加重他的紧张感的)。他的妹妹伊利莎白以前总爱插手他的事务,现在嫁给了一个叫弗斯特的反犹派政客,搬到巴拉圭去了。

35、哲学的道路曲折,高深,它意欲通往何处呢?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它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为理性注入某种强烈而持久的欲望:对和煦的阳光,清新自由的空气,南方的植物,海风,不断变换的肉、水果和蛋类,饮用的热水,镇日无声的漫游,简短的谈话,不经常的和检点的阅读,离群索居,清洁,简朴和几乎军人般的生活习惯,总之,对一些最适合我们的口味和对我们最有益的事物的欲望?也许哲学说穿了不过是个人的一种养生的本能?一条通过我的头脑的迂回曲折的道路,一种寻找适合我自己的空气、海拔、气候和健康方式的本能?当然,存在着其他许多更为超然和更为崇高的哲学,而不仅仅是那些比我的哲学还要阴暗和为他们自己要求更多的哲学——但是,也许它们同样也只是一些满足类似个人欲望的迂回曲折的智力道路?——然而,就在同时,我的目光一转,看到了一片新天地:在一片布满岩石的海岸上,生长着许多奇花异草,一只蝴蝶神秘和孤独地飞舞在它们之上:它飞着,舞着,轻盈地,一点也不关心它只能再活一天和它那翅膀的轻盈将不能承受夜的寒冷的事实。毫无疑问,在这只蝴蝶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哲学,一种与我所拥有的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

36、尼采的著述中贯穿着一种巨大的创造的快乐,他充溢的活力流淌在其20本著作中,这些书是他在44岁崩溃之前写的;每一页,甚至是每一行,都充满着强度,这种强度当时一定是使它的作者攥紧了手中的笔,就如它们现在使它的读者们无法释卷一样。

37、与基督徒相比,希腊人就像是孩子。他们贬低生存的方式和他们的“虚无主义”丝毫没有基督教追求完美的意味。尽管他们也把生存看作是该受谴责的,可是他们并未发明把生存断定为错误的和应负责任的的精细手段。当希腊人谈及有罪的、“渎神的”的生存时,他们想到的是众神使人们疯癫的事实;虽然生存该受责难,但为此承担责任的是众神自己。这便是希腊关于罪行与基督教关于罪恶的诠释之间的区别。这也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仍然相信生存有罪的缘故,因为罪行至少并不意味着有罪者应承担责任。“愚蠢、无知,还有点神经不正常——这就是即使处于最强盛、最勇敢的年代的希腊人也承认的导致不幸和灾难的原因。是愚蠢,而不是罪恶!你们明白这一点吗?……他肯定是被一位神愚弄了,他们会摇着头作出这种结论……在那个时代,众神就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替凡人的邪恶辩护,众神成了罪恶之源。那时,他们承担的不是惩罚,而是以更高贵的姿态承担罪恶”(《论道德的谱系》,第2部分,23)。但是,尼采也开始意识到只要稍加反思,就会缩短希腊人与基督教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当生存被视为该受谴责的,那么只差一步便可使它变为该负责任的。这一切只需变换一下性别,将泰坦们换成夏娃,再变换一下神灵,将旁观的众神、“奥林匹斯山的审判者们”换成上帝,换成那唯一的主动者和审判者。神替凡人在他的授意下作出的蠢行承担责任,凡人替投身十字架的那个神的蠢行承担责任,这两种解决方案并无太大的区别,尽管前者较之于后者远为完美。事实上,问题不在于该受谴责的生存是否要承担责任?而在于生存究竟是该受谴责的,还是清白无辜的?正是在这里,狄奥尼索斯发现了他的多重真理:无辜,多元性的无辜,生成的无辜以及一切存在物的无辜。

38、过去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家用广度和长度来克服强度,但他们广度和长度是稀薄的,这促使他们不诚实地进行掩饰和伪装。尼采则反其道而行之,用生命的强度来克服过去哲人们的广度和长度,世界和永恒,同时承认,主观就是主观,短暂就是短暂,而由于既然不再有一个超越的客观和永恒来裁定“主观”和“短暂”,“主观”也就不再仅仅是“主观”,“短暂”也就不再仅仅是“短暂”,“偏见”也就不再仅仅是“偏见”。尼采用浪涛来描写权力意志和生命。作为生命的象征,浪涛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既不是短暂的也不是永恒的,它在升起和落下之间忘记了这一切,它就是它自己,或者说,它因为主观而客观,因为短暂而永恒。浪涛升起又降落,涌起的曲线伴之以下降的曲线——这正是使生命完美的双重曲线。

39、多年之后,和他一起在那个夏天去意大利游玩的莫里斯·班盖(MauricePinquet,他的一位朋友,也是他在高师的同事)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他曾看着福柯“在西维塔维齐亚海滨的阳光下阅读”,深陷在尼采的那本书里不能自拔。福柯那如饥似渴的兴趣令班盖惊诧:“倘若他不时在解说黑格尔或胡塞尔的话,我就会觉得这更符合我心目中的哲学家形象了:没有带刺的概念,哪来的哲学。”

40、根据尼采和后现代主义思想,人类社会和文化不是一个毫无差异的统一体,不是一块没有任何裂缝的玻璃;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无论人的思想、知识,还是社会存在,都包含许多差异和矛盾,不可能用黑格尔式的大一统理性全部涵盖。

41、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这是最高的权力意志。……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

42、从那时起一直到他1900年去世,尼采一直在他人的护理下生活。他没再写过任何东西,不管是书还是信件。他也再没有谈论过他的思想。

43、尼采歌颂战争,认为战争能为那衰弱下去的民族灌输粗犷的攻城掠地的精力,灌输无情无义的憎恨和杀人不眨眼的冷静,以及对自己的生死和亲人的存亡毫不动心的骄傲气概。一句话,战争将会铸造超人。恺撤就是尼采心目中的超人;他还说过他自己是好战的,进攻是他的本能。

44、至高的恶归属于至高的善,而这种善却是创造性的善。……我是第一个非道德主义者:因此我是卓越的毁灭者。

45、最后,谁会否认一个想法是有原因的,“自我”就是想法的原因?……在这三个似乎作为因果关系的保障的“内心事实”中,第一个且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意志即原因;意识(“精神”)即原因的观念以及更后面的自我(“主体”)即原因的观念纯粹是派生的,是在意志确定因果关系为既定事实、经验之后产生的……

46、▲ 尼采在1883年2月1日致Köselitz的信中预告新书题为AlsosprachZarathustra

47、  可是他们深深明白一点,人出生即是痛苦,不出生是最大的幸福而死亡才是最大的解脱。在一派祥和的背后有无尽的痛苦,逼得人们似乎只能选择死亡。面对自然与希腊人自身的双重压力,人的意志坚持住了,明确的说“我想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人们不能只看到世界的丑恶,人们需要美,需要尊严,需要光辉。既然如此,不如给这世界蒙上一层面纱,用理性的美装点这世界,让世界变得高大、庄严,让人们愿意尊重崇敬这世界。这明明只是一个梦境,是一个幻象,可世界居然在我们梦的意愿下意外的与我们妥协了,她似乎也表现的温顺和可控起来,人与自然就在这隔着梦的面纱的奇妙感觉下和谐统一了。

上一篇:傻子上学小品台词剧本六人精品好句47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