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精品好句59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1、取一片光阴的暖,许人生美好的愿,日子简约美好,素净安然。(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2、  我们如何接近事物?一般人并不经意如此愚......

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1、取一片光阴的暖,许人生美好的愿,日子简约美好,素净安然。(海德格尔指出诗以什么确立存在)。

2、  我们如何接近事物?一般人并不经意如此愚拙的问题,但艺术家和思想家却是严肃地对待这种“愚拙”的人。也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愚拙”,我今天来这里,想与各位艺术家讨论一位以一种愚拙的方式处理了这个愚拙的问题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就是海德格尔,而这种方式就是现象学。 

3、众所周知,此公为人荒诞不经,为文狂放无羁,而且终于精神错乱了。文化乱象、各色名流,尼采都要骂一骂,一直咒到上帝老爷的末日(“上帝死了”)。有些骂法听来不免过分了,如称康德为“稻草人”,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都是“面具制作者”,德国人都是“庸众”,他们“没有脚而只有大腿”等,真让人想不通希特勒为什么要推崇如此尼采。这等人物,在传统一息尚存、文化还讲究个体面修饰的十九世纪,自然难有容身之地,也就不免被误解、被排斥、甚至于被敌视了。

4、(10)《海德格尔全集》的编辑者海尔曼教授在后记中写道,没有发现这份关于席勒的研讨班讲稿,如果发现,将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84卷中。参见《海德格尔全集》第66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7年,第436页。

5、张一兵,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生导师。

6、他认为:“世界并非现存的可数或不可数的、熟悉或不熟悉的物的纯然聚合。世界也不是加上了我们对这些物之总和的表现的想象框架。它比我们自认为十分亲近的那些可把握的东西和可攫取的东西的存在更加完整。世界绝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能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艺术的本质就被规定为真理自行被设置入作品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的过程: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是建立世界,推出大地,揭示出存在者的存在。

7、a)历史的(diegeschichtliche)向度——坚决地回溯到希腊哲学,回溯到它的第一个本质的终结的格式塔(Gestalt)——亚里士多德;

8、海德格尔说,只有那些“一再经历伟大瞬间(die GroßenAugenblick)——即遭遇到存有的隐匿作为其现身的瞬间——的人”,只有对批判和意志拥有勇气的人,才有可能在真正的批判性道路上“把本质性的步骤揭示出来并加以展开”。能够从伟大的瞬间中批判性地重构思想之境,这样的人,现在不多,以后也不会真的多起来。

9、这要通过对人的时间性的具体分析来说明。人的时间性由现在、过去和未来构成。未来是尚未的,过去是不再的,这两种否定——尚未的与不再的——渗透于人的存在。在这里,未来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是永远要超越于自己的,他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向未来敞开,这也就是人的有限性在时间性上的反映。因此,时间在人之中,人的存在从里到外是时间性的,人的情绪、他的烦、他的内疚和良心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包含着时间。构成人类经验的所有一切,都要根据人的时间性来理解。尚未的、不再的和此时的,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的烦。未来是一种可能性,而最确定的可能性是人将要死亡,而且死亡是唯一的、亲身经历又不按预定时间到来,因而,人的此在就是向死亡的逼近,烦也因此而生——为死而烦;人在现世则处于“被抛状态”——人生是偶然的、不确定的、神秘的,而且它必须既要与万物相遇因而烦忙,还要与他人共在因而烦神,现在的此在真是烦之又烦;而就过去言,我们则是失去了独立性和本真的“沉沦”——我们被抛入这个世界,就必须在过去的基础上存在,别无他路。如此,此在的未来意味着死,此在的现在意味着烦忙又烦神,此在的过去意味着沉沦,这就是人的时间性存在的整体构成。

10、青年海德格尔写于1915年的那份简历是为了申请执教资格所写的自述。在这份简历中,青年海德格尔对自己的思想发展有了最初的主观评论,这初步具备了某特定阅读构境层,按其质性可界定为表演性阅读构境。(2)

11、1909年,刚满20岁的海德格尔中学毕业,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一年后学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2、第五是模态(DieModalitäten),对此,海德格尔让我们“参见1935-1936年间的讲座”也就是“第二康德书”。模态是那个海德格尔时时关注和由此缘起的怎样(Wie),在“第二康德书”中,海德格尔通过追问“物是什么”演示了转向对象性的“什么”(Was)转向“怎样”的可能性。但是他还认为,“在怎样的程度上,它们在原则上把握存有的本现(WesungdesSeyns)是不充分的”。本现不是存在论中的面对主体的对象之本质认知,而是让本有本质原现。

13、(1)参见《海德格尔全集》第1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78年,后记,第437页。

14、的确,尼采是容易被轻薄的。海德格尔却想扭转风气。我们也知道,凡海德格尔做的各类解释工作,受非议者居多,典型如他的希腊思想解释,康德哲学解释,荷尔德林诗的解释等,其尼采解释亦不在例外。就其尼采解释来说,海德格尔总以为,他并不是在与尼采的文字、著作辩论,而是在与“实事”本身“争辩”。

15、而人的存在必须是一个“此在”,亦即人生在世。此在的基本性质和状态“都必须先天地根基于我们称之为在世中存在的状态上才得以见出并得以理解”(④)。因此,关键在于“此在”之“此”,在于他的日常性,他的“在世界中”(Being-in-the-world)。形而上学的失误就在于一直有意无意地企图超出人的世界去寻求人的本质,因而才形成了人与世界相分裂的认识论上的假定。因此,必须从人在世界中、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中来看存在的敞显。也正是人与世界的遭遇、人的存在状态是我们领悟存在的一条道路。海德格尔在这里把对存在的追问转移为对此在——人的生存的分析。存在的要义的设问要经由此在的生存和体验才能领悟。

16、(15)(德)海德格尔:《关于荷尔德林的恩培多克勒残篇》,《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0年。

17、他认为,人类当时的危机,产生于西方思想经历的深刻沉沦,即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结果产生异化。这种异化,可以称作“非本真的存在方式”。他说,沉沦,是人类存在不可回避的方式。但是,不同时代和不同个人,程度可以不同。

18、元帅躬身为民的汗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性最美的情操--

19、“现象”一词的意义是:就其自身显示自身者,公开者。那么,“诸现象”就是:大白于世间或能够带入光明中的东西的总和。

20、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康德一直是严谨而小心翼翼的。康德曾批评休谟经验哲学的“消极性”:“不过这位见解高明的人(指休谟——引者注)只注意了它的消极作用,即它可以节制思辨理性的过分要求,以便制止使人类陷入迷乱的许许多多无尽无休的讨厌的争论。”〔7〕实际上,康德对休谟的这一批评,也完全适合于他自己想要建构的“未来形而上学”。他的“未来形而上学”是对理性加以限制的形而上学。对此,英国的康德研究专家康普·斯密甚至认为康德的形而上学充其量也就是“半批判的”〔8〕。对康德未来形而上学的这种相对性和消极性,黑格尔是清楚的也是不满意的,所以才用积极的“绝对理念”自我运动的形而上学取而代之。

21、基于真理在本质上乃是自由,历史性的人在让存在者存在中也可能让存在者不成其为它所是和如何是的存在者。如此一来,存在者就被遮盖和伪装了。假象占据了上风,于此,真理的非本质突现出来了。不过,因为绽出的自由作为真理的本质并不是人原本就有的特性,所以,即便真理的非本质也并不是事后来源于人的纯然无能和疏忽。非真理必然源出于真理的本质。只是由于真理和非真理在本质上并非彼此互不相干,相反是共属一体的。这样,一个真实的命题才能成为一个相应地非真实的命题的对立面。

22、高宣扬从各个层面指出海德格尔及其哲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23、本书是海德格尔1927年在马堡大学开讲座课时的讲义。全书详细研究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第三篇的中心问题、通过提出作为一切存在领悟之境域的“时间”,来回答引导着此在分析论的、对存在一般之意义的基础存在论式的追问、使读者真正了解到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实事内涵与内在体系。

24、这或许就是诗的最高境界,因为,诗学,首先是人学、心学。

25、孔子、孟子是儒家的代表,正如我们经常所述的孔孟之道说的就是儒家思想。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两人的思想大部分相同,但亦有许多不同。至于孙子也就是孙武,是兵家至尊,著名的军事家。

26、在一卷书里感受生活的惬意,在一杯茶里静享整个黄昏 ,在半个梦里看星星满天。

27、(1803年5月25-1882年4月27日)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28、  为什么要借助于艺术作品才能认识物的自持存在呢?我们仍然必须联系到前面讲的海德格尔关于“世界境域”的思想。事物的自在存在是在世界境域中显现出来的。这个世界是显-隐二重性的发生,即“天空”与“大地”两大世界区域的“紧张的和谐”运动。艺术作品正是对世界境域的开启和确立。海德格尔说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天空”(Himmel)与“大地”(Erde)作为两个相对的世界区域,可以说世界的两种运动方式,用海氏的话来说,也就是存在者之真理的发生方式。海氏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真理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天空”与“大地”的“争执”。而艺术创作就是让作为“天地之争”的真理在“形象”(Gestalt)中“固定”下来。在作品中实现的世界境域的运动(或存在者之真理的发生),同时也正是物之自在存在的开启。 

29、  上面我们看到,海德格尔的艺术思考已经达到这样一点:“物”乃天地之间一“造化”,而“天地之争”由“作品”固定下来。所以,我们只有借助于“作品”才能够认识物的“自在存在”。但除了艺术的道路之外,海德格尔后来认为还有另外一条接近物的自在存在的道路,那就是“思想”的道路。 

30、第三是真理(DieWahrheit),海德格尔只是说“参见191938年间冬季学期的概要”我理解,这里的真理不再是那个到场的作为解蔽的真理,而是作为归隐葆真的存有的真理。

31、(5)参见拙著:《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章。

32、(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217页

33、海德格尔写过一本小书名为《诗、语言、思》恰被高宣扬教授用来作为这次对谈的主题。作为海德格尔曾经的学生、王庆节和张祥龙曾经的老师熊伟曾这样的评论过海德格尔,他说海德格尔的课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人思,而且是诗意地思、诗意地说。哲学也或许是我们每个人诗意的远方。

34、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是与近代实证主义共同举起“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的。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和批评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性:“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18〕在马克思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不管是康德的消极的相对的形而上学,还是黑格尔的积极的绝对的形而上学,都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进行彻底地批判和改造。马克思虽然充分肯定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形而上学的重要革命意义,甚至称其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但由于其根深蒂固的二元论和消极的保守性,当面对无限丰富的现实时,其“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象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形而上学变得枯燥乏味了”〔19〕。在此意义上,确实像恩格斯所说,康德和他同时代的德国人一样还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而对作为传统形而上学之集大成的黑格尔,马克思更是深刻地揭示和指出了黑格尔积极的绝对形而上学的“秘密”。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即形而上学地改装了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即形而上学地改装了的、脱离了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黑格尔本人的“绝对”,即形而上学地改装了的以上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必然的矛盾统一——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20〕正是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积极的绝对形而上学的庞大体系和圆圈运动。“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21〕黑格尔的绝对形而上学正是在绝对理念的自我运动中完成了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念解释。这一解释虽然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僵化性、教条性和终极性的理解,但依然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和思辨的表达。所以,作为站在康德和黑格尔两大巨人肩膀上的马克思,依然需要用其历史唯物主义对古典形而上学进行颠倒、改造和超越。

35、关于讲座我们刚才已经专门指认过,海德格尔没有列出讲座的内容,但是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他提示道:“从《存在与时间》以来对于问题阐明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从1930年至1931年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7)到尼采专题讲座1933年夏季学期(19)的讲座因为校长职务的影响而并不充分。”

36、  此外,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海德格尔还曾对“无”作过重要的形而上学思考,他不仅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存在之存在”原本就是“无”,而且还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缺点恰恰就是没有好好研究这个“无”。而孔子又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说明了“无”才是万物之初。

37、人道主义理应是人类通往人性光明的一条直线跑道。

38、我发现,海德格尔在这里对《哲学论稿》的评论,似乎比在那本书开始的提示更加明确一些,因此是格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这里有几个可以关注的构境点和质性边界:一是海德格尔总是以“自本有而来”称呼自己的这一新文本,这说明此文本的副标题才是真义;二是他将从1932年以来的一批文献又都指认为是对新思想构境的准备,这必然与前述讲座的评点是叠影的,只是思考构境层不同;三是《从本有而来》是这一新的构思的“第一个形态”,准确地说,其实是一个新的思想构境大纲;最后,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在与《存在与时间》的争执和辩论,也是寻找新的起点,以确立关于存有之真理的立场。

39、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40、生活的诗意,绽放于日常,诗亦入心,茶亦入画。

41、遇清风,看云淡,闻花香,听雨声,修篱烹茶,闲寄浮生。

42、在观众提问的环节,有观众提到了真理与去蔽的概念。王庆节同样亦做了解释,他认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念是现代的真理观念,正统的观念从更早的真理观念来的,最早的意思是去闭,把遮蔽的东西展开。海德格尔想讲的是把真的概念,和正的概念区别开。今天讲真理概念是正确的概念,正就有一个标准。

43、1916年,海德格尔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与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的胡塞尔首次见面。1919年,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29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44、这当然不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在胡塞尔之上走岀的“青年海德格尔成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语)的第一步,从胡塞尔意识现象学走向传统被视作基始“本体论”的那个东西,它将第一次被解构为面对生命实际生活的历史存在论。在一种由真实的人与外部对象打交道的行为方式中建构起来的三重世界:一是周围世界,即交道关照中建立的效用关系场;二是人们之间的共同生存关系场境;三是自身建构的复杂主体世界。这就是1922年他即将写就的那个著名的“那托普报告”的基本内容了。

45、全部文本的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束语。海德格尔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担忧,他觉得自己这份孤独之中的秘密遗产(Nachlaß)会在人们的猎奇中被错认,如果研究者不能具有对这些处于思想构境深处的遗产的“让先(Vor-lassens)”之力和对这一漫长探索道路真正的“先行把握(Vorgriffes)”之力,那么,它们是决不会被打开的。我们看到,海德格尔以一段充满激情的言辞作为全文的结束:“此-在的崇高是建立在艰苦战斗之中的交替的和属于自己的跨越之上,而这个战斗遮蔽了最沉默的东西,并且每一个小小的帮助都值得无以言表的感激。”

46、  物的本质是对“天、地、神、人”的聚集。我们看到,晚年海德格尔的这种思法当然是十分玄妙的、诗意的。与“作诗”一样,这种“思想”仍然可以理解为对物的“阴沉”的突破,对物的虚空幽暗之境的穿透。而且,海德格尔在这里仍旧是从世界境域发生的角度来理解物的自在存在。不过,海德格尔这时的“世界”观已有所改变,“世界”已不再是“天”、“地”两维,而是由“天、地、神、人”这样“四方”构成的整体。所谓“世界”就是天、地、神、人“四方”的游戏运动。只有从“世界游戏”运动的角度来“思想”,我们才能接近自在自持的物。 

47、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是一个独特的问题,要清理出存在问题乃至要解决存在问题,我们就需要进行一系列最基本的考察。但只有对存在问题的作用、意图以及动因加以充分的说明后,存在问题的独特之处才能显示出来。

48、当然,对思想道路的总结中,最重要的必是刚刚发生并且正在进行之中的秘密写作《哲学论稿(自本有而来)》(1936-1938)。依我的判断,这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真正的“葵花宝典”。因为它既是对以前全部思之道路评判的根据,又是本有之思后来几部专题之作的思考构境提纲。在海德格尔这一思想总结的第4-7目中,主要是围绕着《哲学论稿》一书展开的。第4目被明确标识为对《哲学论稿》的准备工作。请注意,海德格尔在这里明确指认了一个从1932年开始的全新计划,显然,这不再是上述启始于1922年的那个“人的此在存在论”计划。如果说,“此在的存在论”是通过深入探究了希腊哲学中的第一开端启始的第一条存在之路,使全部以追逐存在者对象的西方形而上学复归于自己的存在本质;那么新计划则是跳出第一条存在之途所开辟的“另一开端”中的另一条道路,即进一步绝弃存在本身,通过追问存有之真理让本有本现的全新思想构境。

49、元 朱德润 《凝香亭记》:仍得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孛术鲁 公题其扁曰‘凝香,唐刺史 韦应物 诗意也。

50、海德格尔说,解释向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准确的注解可以当作解释的一种特殊的具体化形式,尽管它喜欢援引“有据可查”的东西,然而最先的“有据可查”的东西,原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而喻、无可争议的先人之见。所有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人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

51、所以,海德格尔说,与《存在与时间》的自我争执的意义,恰恰是使他自己在《存在与时间》追问的更为原初的重演(ursprünglicherenWiederholung)。在这种自我争执的原初重演中,本有之境才被建构起来。

52、其实世人都成老子和庄子为“老庄”,说明二人在道家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老子创立了道教的话,庄子就是老子理论的继承者和延伸者。因为庄子有自己的一套观点。五人共同的关系老子和庄子一个是道家的开创者一个是道家得继承人,老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孔子曾求教于老子,两人的思想和而不同,孔子和孟子思想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兵家创始人孙子也有“取于人”的哲学思想,这跟孟子的“人和”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孙子和孟子不属于一个时代,所以可以说他们的思想各自独立又有相互渗透,互相学习的关系。

53、在第二个笔记文本片断中,海德格尔提示我们:

54、“在之中”有别于一现成东西在另一现成东西“之中”的那种现成的“之内”;“在之中”不是现成主体的一种性质,好像这种性质可以通过“世界”的现成存在受到影响或哪怕只是开动起来,引发出来;“在之中”就是这种存在者本身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55、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56、海德格尔认为,尽管存在问题依然没有答案,尽管这个问题依然晦暗和茫无头绪,但是,在今天仍然有必要重提存在问题。为此,海德格尔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这个概念不可定义;“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57、命题真理的本质在于陈述的正确性。同样,事情真理也总是意味着现成事物与其“合理性的”本质概念的符合。命题的非真理就是陈述与事情的不一致。事情的非真理就是存在者与其本质的不符合。无论怎样,非真理总是被把握为不符合。这种不符合落在真理之本质之外。因此,在把握真理的纯粹本质之际,就可以把作为真理的这样一个对立面的非真理放在一边了。

58、生活,有阳春白雪的诗意,也有拈花一笑的从容。

上一篇:泰戈尔诗选作者简介精品好句68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