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精品好句67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 1、情感,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也诸葛亮关系很好,马谡也曾称诸葛亮为父兄; 2、还有诸葛亮生性谨慎,没有刘备枭雄的气质,刘备这个人一生经历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

1、情感,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也诸葛亮关系很好,马谡也曾称诸葛亮为父兄;

2、还有诸葛亮生性谨慎,没有刘备枭雄的气质,刘备这个人一生经历很多,有很多冒险精神,一生大起大落很多次,所以他不怕失败,但诸葛亮不同,他不能失败,所以北伐的战略方针就是安全第安全第安全第一;

3、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大败魏国驸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又打败魏国大将军曹真。魏以司马懿领兵拒蜀。司马懿消灭孟达后。直取街亭,欲断蜀兵咽喉之路。

4、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

5、三国时期,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一向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不遵守诸葛亮的将令,在军队安营时犯了兵家大忌,驻扎的地方并无水源,地势也无险可守。他的部队很快被司马懿消灭掉了,街亭失守,亏得有赵云相救,马谡才得以逃脱,与王平回营请罪。诸葛亮虽然非常喜欢马谡的才能,但因与马谡事先立有军令状:街亭失守,斩无赦。因街亭失守使得蜀军的处境十分危险,为严明军纪,诸葛亮下决心挥泪将马谡斩首,以示惩戒。 并因己用人失当,上表自贬。

6、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

7、蜀国本来就人才稀少,没必要打一次败仗就处以极刑,那诸葛亮对此是何种态度呢,他想不想处死马谡?我的答案是诸葛亮根本就不想杀马谡,那么有什么证据呢?诸葛亮哭就是证据,如果他真的认为马谡十恶不赦,理当处斩,那他就不会几次三番痛哭流涕了!那么诸葛亮为何舍不得杀马谡,我认为有三个原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

8、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简介)。

9、那为什么我说马谡也应该哭呢,纵观马谡职业生涯,虽然有很厉害的领导,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没有很多实战经验的,马谡的项目经验很少,其中一个是他出使东吴,最后成功说服东吴跟刘备联盟,堪称可以炫耀的资本,其他的大多都只是参与

10、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临终之前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看来刘备确实很有识人之明,可是奇怪的是以诸葛亮的明智怎会将刘备的嘱咐抛诸脑后呢?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看来诸葛亮破格任用马谡是遭到反对,违背众人意愿的。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镇守街亭最合适的人选是魏延和吴懿二人,可是诸葛亮却偏偏选择了从未上过战场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这又是为何呢?

11、3,懊悔自己没听刘备的遗言,刘备托孤前曾说,马谡夸夸其谈不可重用也;

12、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

13、挥泪斩马谡的读音:huī lèi zhǎn mǎ sù。

14、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15、任婕,马来西亚科技大学中国留学生,工商管理专业。从十四岁起就痴迷于三国,至今已经十年。热爱历史,热爱写作。希望我笔下的文字能带给大家对三国不一样的认识和情感!

16、虽然法律无情,但是诸葛亮首先是个有感情的人,为了维护法律总得做些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让自己感到伤心的事,比如斩马谡就是,所以诸葛亮哭了。

17、司马懿乘势直逼汉中之咽喉街亭。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守街亭。诸葛亮令王平同去,又派高翔、魏延领兵一万随后支援。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强违孔明的嘱咐,擅自在山上下寨,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敌人。司马懿围困马谡,断其水源,蜀兵几次突围都失败,不战自乱,街亭失守。

18、“挥”的基本含义为舞动,摇摆,如挥动、挥袂;引申含义为抛洒,甩出,如挥泪、挥霍。

19、从这两传来看,马谡确实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有。因为这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

20、之后诸葛亮的亲自祭奠,且对其遗孤待之若己生,这种既斩之,又恤之的做法,也是有着很多复杂的原因在内的。刘备曾交代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所谓“挥泪斩马谡”倒是比较符合史实的,这从诸葛亮善待马谡遗孤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对马谡的态度了。只是在小说家的加工过程中,将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略过不提,并作了一些加工。

21、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22、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23、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

24、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马谡兵败之后并没有自首,而是选择逃跑,向朗知情不举,被免官。可是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看来马谡并没有被斩首示众,而是死在狱中。然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戮谡以谢众。”这就奇怪了,同一本书《三国志》,同一个作者陈寿,可是关于马谡的结局却为何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25、马良英年早逝对于一国之相诸葛亮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想必在那些日子诸葛亮的内心是痛苦的,他为没有照顾好这个弟弟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愧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看待马良唯一的弟弟马谡自然就多了些关怀与疼爱。从私心讲,诸葛亮希望马谡能够建功立业,能够对得起马良的在天之灵,诸葛亮相信自己更了解马谡,所以在首次北伐中诸葛亮不顾众人意愿提拔马谡,他相信马谡可以胜任。

26、诸葛亮是气啊,因为马谡明明知道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不去执行,还想占领高处与魏国大干一场,能不斩嘛,国内的人在看着呢,你不是赏罚分明嘛,你不是令行禁止嘛,如果因为是自己的亲信不斩,那么日后蜀国国内怎么看待呢

27、所以,即便有再多的不舍,诸葛亮也必须杀马谡,这不是为了谢众,而是为了示众!正如诸葛亮所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见《诸葛亮集杂言》)临阵脱逃的虽不止马谡一个,大家都跑了,但马谡是高层,是丞相的心腹,必须杀给大家看,以震慑军中:虽说法不责众,这次只杀马谡等几个带头的,但军法无情,要的是绝对的服从;以后打仗,千万不要再给我怂了!

28、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29、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30、朱晖,文史作家,笔名闲乐生,中国古代名将狂热爱好者与研究者,王者荣耀三分之地项目指导,“凯叔讲故事”之《凯叔三国演义》及《三国博物学》历史与文学顾问,专注中国古代战争史领域十余年,出版历史作品近两百万字。

31、其实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有一些对诸葛亮及蜀汉政权不满的人在背后看诸葛亮的笑话,或者努力在这事上抓住诸葛亮的把柄,同时又有不少将士因为马谡的错误感到愤怒,诸葛亮并不是只有杀马谡一条处理方法,至少还可以戴罪立功或者贬为庶人或者打入监狱等等。

32、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间“优游无事”达数十年!

33、诸葛亮只有一个杀马谡的理由,也有一百个饶过他的理由,但这一百个理由,都抵不过那个杀他的理由。

34、在我看来,一向公正无私的诸葛亮破格任用马谡可能是这位贤相一生中唯一一次动用了私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讲过马谡是马家最小的儿子,他的四哥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的好,诸葛亮年长马良六岁,马良曾在信中称呼诸葛亮为尊兄,以此推测二人应为结拜兄弟。再加上马良此人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建言献策,安定荆州。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征伐吴,为关羽报仇,马良随军,可是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用火攻打得大败,仓皇逃往白帝城养病。马良在此役中不幸遇害,年仅三十六岁。

35、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36、诸葛亮与马谡及马良的私人感情很好的,他们很早就认识了,诸葛亮在襄阳隆中生活了十几年时间,而马谡就是襄阳宜城人,离诸葛亮家不远,他们在荆州培养了私人感情,到了益州之后,因为荆州被东吴孙权夺了回不去了,身在益州的荆州人很容易产生乡土感情,包括诸葛亮也算半个襄阳人,他老婆是襄阳人,他在襄阳又生活了十几年,于私,他们关系良好。

37、这简直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啊,哪怕是诸葛亮再亲近的人,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处罚,哪怕是诸葛亮的仇人,只要有功就会赏赐,诸葛亮赏罚是不避仇人亲人的,因为他在蜀汉汉中所采用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马谡犯了罪就要处罚,在第一次北伐时连诸葛亮本人都自降三级,对于马谡的处罚就是斩首。

38、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9、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他为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今为明法度而斩之,也为自己忘记先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临危叮嘱、用人不明而痛哭。马谡死后,诸葛亮自修祭文安排享祀,并加意马谡家小抚恤,按月给予禄米,还上表自贬丞相之职。

40、但当诸葛亮真正北伐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荆州已经被东吴占据,刘关张也已经不在了,蜀国刚刚稳定,因为蜀地本来战乱不多,大家也不希望更多战争,还有蜀地出兵也比较麻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粮道也不顺畅,也就是说没有天时地利人和。

41、李邈和蒋琬都把马谡比喻成了春秋时的楚国名将成得臣,当时晋楚争霸,成得臣因骄敌而败于晋国之手,结果被楚成王赐死,晋文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说:“莫馀毒也已!”所谓“人莫予毒”这个成语就是典出于此。

42、毛宗岗(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现存《三国演义》的修订者,其情节上有一定的变动,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43、马谡该不该斩呢,一定要斩嘛,如果大将失败都要被斩的话,历史上要斩的人太多了,可以降级嘛,可以肉体处罚等等,其实街亭失守处罚的人很多,连赵云都降级了

44、《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45、那么问题来了,当时诸葛亮还是有很多大将的,赵云魏延都是身经百战的,为什么要派马谡去守呢,街亭到底谁能守住呢

46、据说,诸葛乔与在东吴的哥哥诸葛恪俱有名于当世,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乔的才气不如其兄诸葛恪,但在品性修养方面则超过了诸葛恪。然而,这样一个本应前程似锦的优秀年轻人,竟然这么早就死了,实在令人悲痛。

47、首先,诸葛亮和马谡有师徒之谊,甚至有父子之情。当年,诸葛亮在荆州时,也和刘关张那样,曾与马良结拜为兄弟,而当时才十七八岁的马谡,也常常跟在二人身边。后来马良在夷陵之战战死,马谡在诸葛亮心中便成了马良的影子,哪怕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咛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仍不以为然,常常与马谡腻在一起谈论军计,从白天谈到深夜都不自觉。诸葛亮征南中,马谡一路送出数十里,依依不舍,更见二人情意深重。马谡被捕后,自知罪责深重,也写了一封诚挚感人的书信:

48、马谡此人,是“马氏五常”之刘备的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后世多评为赵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

49、这三大集团互相牵制,矛盾重重,而诸葛亮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又大权在握,蜀汉的三大集团之间的关系就失去了平衡,而是一方强,两方弱,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两个集团自然不服,尤其是益州集团跟诸葛亮是面和心不和,他们都在等着诸葛亮出错,好借机染指军权。

50、所以,《三国志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记载,当马谡死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大家哭不是哭马谡可怜,而是哭自己这仗打的太窝囊,害的丞相连亲如子侄的马谡都要杀,我们对不起丞相啊!而从此以后,蜀汉军队无论顺风逆风,都再没有打过这样的窝囊仗,其正如西晋人袁准《袁子》所言:“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

51、所以当魏延赵云请命的时候,诸葛亮并未同意,因为他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是怕这些大将过去直接跟魏国开战,这时候马谡知道丞相心思的,于是请命,诸葛亮才答应的,而且诸葛亮也比较放心,也告诫马谡不可出兵,以守为主,实在不行可以撤退,一定要安全第一;街亭其实是守不住的。

52、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

53、在日常使用中,“挥”也常做动词,表示弹奏,如挥弦、挥手。

54、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马谡,空读兵书,没有按照实际情况,导致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其实小猎认为不是,下面让小猎给大家分析分析。

55、不久,军士捧着马谡的头颅站在台阶下。孔明大哭不能停下。蒋琬问:“今天马谡犯了军令,既然已经伏法,丞相为什么要哭呢?”孔明说:“我不是为了马谡哭,先帝在白帝城曾经嘱托过我,马谡此人不可以重用,今天果然应验了,我实在是后悔啊,想起先帝的话才痛苦的!”军士们都流下了泪水。

56、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57、马谡字幼常,是荆州人氏。马家兄弟五人都并有才名,而马谡的四哥马良则是最为出众的,由于马氏兄弟的字都有一个常字,故而当时也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这句话是在赞扬马良。诸葛亮少年时避乱荆州,与马良马谡兄弟相识,并结为好友。后来诸葛亮出山,马良马谡兄弟也相继追随并辅佐刘备。

58、第二个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看这一段,就知道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

59、我在前文说到蜀国并不是我们看上去那么平稳的,他是有三个利益集团的,第一集团是刘备之前从荆州带过来的(诸葛亮赵云魏延等)他们在蜀国是上层的,拥有极高的权利;第二集团是当年攻取益州跟随刘备的(李严,先帝托孤之臣)他们是中间的,第三利益集团是蜀国当地的豪门,他们声望极高,但处于最底层,所以不得不斩。

60、一场街亭争夺战与此展开。魏军乘势攻山,马谡料难固守,持续数日之后便带乏兵突围而逃。扎营山下的王平欲领兵相救,适逢张郃拦路厮杀,又因势孤兵寡,只好仓皇而逃,撤退于天水。结果,蜀兵大败,失了街亭。

61、首先,马谡是荆州襄阳人,马家兄弟五人都是人才,才能最高的是马谡的大哥马良,其次就是马谡,诸葛亮本人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叔父生活在襄阳隆中,因此大概率与马谡是认识的,尤其是与马良关系较好,马良在刘备时代已经做到侍中的官职,这可是刘备的近臣,说明马良很得刘备常识。

62、大家都知道,蜀汉政权是由三大集团构成,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荆州集团就是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招纳的贤才,代表人物是诸葛亮、蒋琬;东州集团是跟随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人,代表人物是李严、法正;益州集团则是世代都居住在益州的本土人士,代表人物是黄权、谯周。

63、故事源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谓“十八路”诸侯联军征讨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号,干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勾当,都企图称王称霸。《三国演义》以没落的汉室宗亲刘备和以宗族起兵的曹操作为两条主线的展开了中前期的故事,而中后期以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汉军北伐,与魏国重臣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为主线,以三国归晋而告终。

64、其次,蜀汉人才匮乏,不仅缺良将,也缺参谋。马谡便是没有统兵之才,也是很好的参谋人员,杀之可惜。当时规劝诸葛亮饶了马谡的人应不在少数,向朗就不说了,另外参军、安汉将军李邈与留府参军蒋琬也都给马谡求情。

65、李邈说:“秦赦孟明,用霸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

66、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在益州建立政权后,他采取的是外地人管理本地人的模式,也是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模式,这是蜀汉政权的国策,是刘备时代就确定的,是不容更改的,但这种模式有个毛病,就是人才非常缺少,因为统治阶层要从荆州等外地人中选择,这个选择的范围本来就相当狭窄。

上一篇:史铁生事迹素材精品好句86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