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1、总体而言,《主角》和《装台》都承续了陕西作家由柳青、路遥、陈忠实而来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但同样站在现实主义大旗下,《装台》和《主角》的写法......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1、总体而言,《主角》和《装台》都承续了陕西作家由柳青、路遥、陈忠实而来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但同样站在现实主义大旗下,《装台》和《主角》的写法又几乎是两码事。
2、 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太对?一个做过宰相级官员的外孙竟然在农田里忙得不可开交?苏辙对此还觉得心里很高兴?而这首诗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恰就在这言外之意。苏辙的一生曲折起伏,和皇帝宰相顶着干过,出使过外国,做过地方长官,也做过市场管理员,还到遥远的南中国游历一圈,可谓精彩纷呈却也颠沛流离。他看透了官场政坛,觉得厌倦了,他或许认为生活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而俯首大地,劳作为生,固然是“治于人”的“劳力”者,却有一种简单的生活法则,喜怒哀惧,都无须掩饰扭曲。
3、 文翁的办学经验受到汉武帝刘彻的高度赞扬,并令郡国皆立学校。这样,文翁开创的地方政府办学方法被逐渐推广到全国。从此,文翁创立的官学和孔子的闾巷私学形成教育双轨制,如龙凤双飞,千古流风。特别是文翁石室,自汉至今,一直是成都的府学所在(今成都市文庙前街石室中学校址),不断地培养蜀地青年,从未中断。现代川籍名人郭沫若、李一氓、李劼人,以及著名经史学家、盐亭籍人蒙文通等均出于该校。
4、《装台》大致可以归类为写实现实主义。什么是现实主义?我的理解,是既要写出本真的实,也要写出本质的实。这个本质的实更有意义,可以考量作家发现的深度。也就是作家用笔削出一个尖头,当作钢锥,扎破表皮,狠狠地扎进生活的血肉,以致于扎出晶莹的血珠,这些血珠最终深深地扎痛了阅读者的眼睛,留下划痕。《装台》留下的这一道划痕,就是“刁顺子以及他的命运”。《装台》对于小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现状的再现和还原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作家的人物写实功力以及对世俗人生的体察,让我想起了巴尔扎克的那柄显微镜。显微镜下面,是“人间喜剧”四个大字。马克思曾高度赞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对于资本和社会关系的再现价值。随着演出市场社会化,装台这个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也已经社会化,成为一群半工半农半城半乡的男性劳力的职业。这么一群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不起眼的人,他们的苦乐爱痛、生活进展、生命感受,具有有身份转型时期的典型性、具体性。书写近在咫尺的社会现实,作家除了有自觉和热力,还要有冷静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装台》通过文字描写,把一个陌生的行当和一群特殊而又实实在在存在的装台人的状态和人性,准确、生动地复活了。小说引起那么多反响,客观地说,也是一种久违的文字力量的刺激和苏醒。
5、 文翁事迹载于班固《汉书·循吏传》中。文翁少时好学,精通《春秋》。汉景帝末年,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他仁慈爱民,崇尚教化。当时蜀地虽有司马相如这样的高才,但是文化知识的普及很差。为了改变蛮夷辟陋的民风习俗,文翁选拔郡县中“开敏有才”的小吏张叔等十余人,先亲自教导,然后派到京城长安向博士学习。为减省政府费用,他买来刀、布等蜀地名特产品赏赐给学员们转赠博士,作为他们的培训学习经费。几年后,蜀生皆学成归来,在蜀地大兴文教之风。文翁对他们委以重任,有的经过推举考核而官至郡守、刺史。
6、文同,字与可,宋人,是苏东坡画竹的老师,与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虽不在同一个时代,但都是世人所公认的画竹高手。
7、近来大家都在讨论典型人物写作问题,有评论家撰文认为当下文学对于典型人物书写需要加强。我理解,典型人物创作不理想局面的造成,不仅仅是作家的文学观有偏差,主要还是今天我们的许多作家丧失了书写可信人物的能力。所谓可信人物,是有性格逻辑和生活基础,不是坐在书桌前空泛的想象和虚构。对于书法美术,可能草书和大写意要比楷书和工笔画更受待见。但对于文学书写,草书和大写意不如工笔和精雕细刻。特别是塑造人物时,准确客观的描摹能力非常重要,在写出人物特征的基础上写出社会环境的典型性,非常考验创作主体的书写能力。(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8、“这几天给话剧团装台,忙得两头儿不见天,但顺子还是叨空,把第三个老婆娶回来了。顺子也实在不想娶这个老婆,可鬼使神差的,好像不娶都不行了,他也就自己从风水书上,翻看了日子,没带一个人,打辆出租车,就去把人接回来了。”(2)这是《装台》的开头第一句话,小说对刁顺子的描写简练生动,像速写,寥寥几笔,有动作,有心理活动,有叙述,线条清晰,通过勾勒刁顺子的状态、情感、特征,交代了装台工刁顺子正在做娶第三个老婆过好日子的美梦。梦,到头来都会醒。刁顺子的美梦,以女儿的强烈干扰、徒弟的引诱、自己身体不适等等现实诸多不配合而告终:第三个老婆蔡素芬留下一封信,离开了他。小说刻意采用章回小说体例,写到第“八十”——也是最后一节,第四个老婆周桂荣进了门,女儿菊花在外面游荡一圈又回来了,刁顺子“突然想起了《人面桃花》里的几句戏,虽然意思他也没全搞明白,但那个‘无常’、‘有常’啥的,还是让他此时特别想哼哼几句:花树枯荣鬼难挡,命运好赖天裁量。只道人世太吊诡,说无常时偏有常……”(3)刁顺子每天跟戏曲演出打交道,不会唱来也会哼,用哼唱表达情感再自然不过了。哼唱只是一个动作,中国传统戏曲故事包含的人生道理,其实已经渗透他的情感。人生无常,心安即归处,佛教对于生活和生命的得失有无之解释,让刁顺子获得了平衡,成为打不倒、苦不死、总努力的刁顺子。人生无常,美梦醒后,刁顺子妻离子散伙伴死,无力感让他想痛哭,但刁顺子最终还是面对各种不适,平静地认真地继续生活。很快,他又开始了下一个美梦。有性格自身坚韧的原因,也有传统戏曲长期高台教化的作用。不自暴自弃,对他人也宽谅仁义,这样一个性格特点或者说生活态度支持了刁顺子,戏曲的长期高台教化也是形成这种性格或生活态度的一个原因。刁顺子这样一种人物的发现和写作,刷新了我们对于一种人性的认知理解。
9、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在三伏天儿里,他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下竹叶有多密。
10、“陈彦就是在这样一个基本语境下写作的,他要打开不可能性,他必须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刁顺子原来是可能的。陈彦似乎从来不担心不焦虑的一件事,就是他作为小说家的说服力。是的,取信于人的说服力首先取决于语调。好的小说家必有他自己的语调。《装台》的语调完全是讲述的,引号里边是活生生带着气息带着唾沫星子带着九曲回肠和刀光剑影的‘这一个’的声音。而叙述者很少越出人物自身的边界,他设身处地、体贴入微,他随时放下自己,让每个人宣叙自己的真理或歪理。”(1)
11、项 静 |野生动物与不在场的花朵——评韩少功《修改过程》
12、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13、 有一个像苏轼那样的哥哥,既是苏辙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苏辙虽然在各方面都有成就,但没有他那有旷代天才的哥哥,恐怕难得如此大名。这样说并不是贬低他,而是谁都难以忽略苏轼的影响力。他从小就崇拜他的这位兄长,很多年后都忘不了小时候哥哥带自己去玩耍而把自己一个人甩在后面的场景:
14、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思是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15、(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6、而这些“如果”从何而来?可以追溯到男主人公放弃自己的梦想,参加商业演出。商业演出的成功,是世俗认为的成功,而他也一度认为自己“成功”了,可他发现自己没有时间陪她了,他们的爱情面临考验。他希望把爱情进行到底,想让她跟自己一起巡演,但她坚持自己舞台剧的梦想,分开是必然的结果。
17、那么到底谁成功了?是他?是她?还是都成功了?如果都成功了,那他们的爱情呢?如果爱情有花无果,那能算成功吗?而爱情的果是什么?是婚姻吗?是两个人终生相守吗?还是再见时的凝眸一笑?如果是那凝眸一笑,那么他们的爱人——他的妻子、她的丈夫,是受骗者吗?男女主人公是有情,还是无情?再见时的这凝眸一笑,是对爱情的致敬,还是对婚姻的背叛?
18、无疑,陈彦是一个胸有成竹的讲述者。从结构上看,《装台》是典型的梦境写作。作为小说家的陈彦,一亮嗓,我们就听出了他那与众不同的腔调。因为这种独特的腔调,他的小说叙事具有了很强的识别性,并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是什么样的叙事腔调?语气欢畅、幽默、生气勃勃,从中可以看到古典和民间的情趣。所指和表达细致、精准、一丝不苟,由此可以分享一种新鲜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也可以看到作家自身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宽度和厚度。陈彦的小说叙事语言,表层是一种少量夹杂着陕西方言的陕西普通话,内里混合了两种语言痕迹,一种是由传统文化化来并保留古典痕迹的大西安地区文人化语言——这来自作家目前自有日常语言,一种是陕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城乡平民语言——这是作家对人物语言的刻意贴合和模仿,这两种语言在作家的笔下被熔冶,形成一种丰富、从容、活泛的表达。语言是小说家的门脸,从陈彦目前使用的语言看,至少有四个特点比较明显,这些特点也是许多同时代作家所欠缺。这四个特点分别是:细致准确。这一点在描写人物的个性、动作和心理状态时尤占优势,可以说体贴入微。缺乏白描能力,更不用说细致准确,是目前许多中青年作家被诟病的一个方面。许多人读经典作品,往往被作品表现出的思想力所激发,而忘记了形成这些思想力的卓越的描摹。描摹能力不足制约了文学创作的现场感;生动形象。作家善用各种引类譬喻,把不熟悉的东西日常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整个句式生气勃勃,跳挞、灵动、好看。而大量自带喜感的生动的比喻,让整个文本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令人会心一笑的民间智慧。因此,即便写苦难(如《装台》),写沧桑(如《主角》),小说不显很沉重,也是这个原因;方言俚语。对于西北方言口语的熟稔和灵活运用,是西北作家的普遍优势。比较起来,陈彦对于方言俚语的灵活运用,表现为注重语言与文本的整体性关系,让方言俚语的生动性和传神性成为整个叙事的有机部分,而不是让方言跳独舞,贻害小说文气的整体和谐——在这一点上他更像前一辈作家路遥和陈忠实。所以,陈彦的小说,总体上还是使用普通话,方言俚语只在必要时出现,比如塑造人物,作为有效信息出场,彰明来历,调节节奏;文雅畅达。陈彦在比较圆熟地化用典章文献和传统戏曲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风格化的书面表达。
19、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文同。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人称石室先生。“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20、 有一天下暴雨,人们都往家里跑,而文同却往竹林里面跑,他想要观察竹子受风吹雨打的姿态是如何的,然后记在心中。即便是正午太阳正猛烈的时候,晒得他满身是汗,他也会认真观察竹子,用指头量一量竹子的竹节有多长,叶子有多密等。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察着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
21、先说文学层面。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和塑造人物的独特逻辑。比如陈彦写刁顺子的一生,“人生如梦太无常”是文眼。刁顺子认认真真娶了三个妻子,结果不是病死就是走了,到头来似乎还是孤孤单单;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女儿,结果被继女遗弃,被亲闺女各种虐待;和伙伴们老老实实地干活,结果,不是被拖欠工钱,就是伙伴在工地上死去……这些从日常性到极致性的遭遇,都发生在刁顺子身上。勤劳,踏实,厚道,仁义,这些构成了刁顺子这个小说人物的日常德性,这个日常德性里面还包裹着一层坚韧和乐观,坚韧和乐观支撑了刁顺子渡过生命的大小难关,使这个人物的表现超出了日常性,散发出特殊的精神光亮。《主角》亦然。从文学的角度,忆秦娥这个人物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她在舞台上担纲主角那一刻,而是她在从一个烧火丫头到秦腔演员各种艰难爬坡时的坚持,遭遇各种矛盾和低谷时各种发自天性的耐受力。我不支持把《装台》简单地归类为“底层写作”或“苦难写作”。《装台》包括《主角》都已经超过“发泄”和“宣泄”的范畴,它的更确切的名字应该叫“表现”,是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具有异质性的新鲜生命的写作,主要是写出了一种历百劫而不垂头丧气的人生。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这样的写法,或者说这种对生命的认知,应该是抛弃了功利层面,回归到对生命本体和生活本质的热爱。说实话,具有这种生命观和宗教感的写作极为难得,它能给匍匐在暗黑人性中的众多写作一些有益的提醒。
22、 由于文翁对蜀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他病逝后,蜀人广置祠庙以祀之。两千多年来,薪火相继,永传不朽。文翁逝后三百余年,他的后人之中又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西晋名臣文立。文同在诗文书画中经常称自己为“巴郡文同”,他在乐府诗《巫山高》中写道,“东西相远望不到,两目欲断心将穿”,“遣我归意常翩翩”。表达了自己对祖居地的思念,以及对先祖文立的倾慕之情。文同的为人处世深受文立影响,文立的“不d”即不加入帮派,这也是文同为官后坚守的信条。并且他一生“不妄言”,对不了解的事从不轻易下结论,颇具先祖遗风。
23、(7)陈彦:《主角》,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338页。
24、易 彬 |“命运”之书:食指诗歌论稿——兼及当代诗歌史写作的相关问题
25、宋剑华 |青春记忆与历史真实的冲突——关于《芳华》
26、为什么会有这些疑问?两年前,陈彦凭借长篇小说《装台》在当代文坛开嗓、亮相。2016年初,《装台》领跑“中国好书”和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装台》这出戏唱火了,陈彦“一书成名”。一年后,《主角》问世,同样写舞台,从传播学的角度,人们有理由认为,《主角》将借助《装台》的火势,写成《装台》后史,让刁顺子这个引人注目的新型人物继续活下去,并活出名堂来。
27、刘阳扬 |个人与历史的双重叙述——评叶兆言《刻骨铭心》
28、心慌意乱 惊慌失措 心中无数 茫无头绪
29、今年是文同诞辰1000周年,小编带你走进盐亭,了解他的故事,追寻他的足迹。
30、 文翁另一伟大功绩就是修兴水利,将都江堰灌溉系统扩大,“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华阳国志》)。都江堰建成至今2500多年间,把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变成为一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宝地,一直为人们输送着汩汩清流。四川因此成为“天府之国”,从秦汉开始就一直是中国安全的大后方。
31、(5)陈彦:《主角·后记》,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896页。
32、 文同是名门之后,其先祖可追溯到汉代的文翁。范百禄《文公墓志铭》写道:“其先文翁,庐江(安徽庐江)人,为蜀守,子孙因家焉。至立(文立),徙巴之临江(重庆忠县),学谯周,门人推为颜子。其后又徙梓州永泰之新兴乡新兴里。”
33、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宋仁宗皇□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洋州。元丰初年知湖州,逝世于赴任途中。世称”文湖州”。
34、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35、混合的风格最难指认,不得不说,这种语言风格读起来既让我们感到熟悉,又让我们体会到复杂。有时候,听到有评论家说陈彦的小说有古典白话小说比如《红楼梦》的基因,但有时候又觉得改作家深受西方现代派写作影响,比如心理叙事、意识流之类手法用得炉火纯青。总而言之,它是杂糅的。这种杂糅的功夫,显然来自陈彦的长期文化积累。杂学种种,杂取种种,学养到位,才可能通过消化,吐出自己的结晶体。陈彦是艺高胆大。其实,杂糅最难,杂糅得不到位,往往四不像,所以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并不建议初学者学习这种语言。
36、为了迷惑对手,他做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每次行动之前做足准备,才能胸有成竹。
37、 墨竹是文人画中重要的题材之“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
38、文学写作主张记录现实,记录的前提是发现。作家能够在芸芸众生中发现特殊的生命形态,首先要拥有犀利的眼光,其次要有情怀支持,要有善于感知的心灵。在《装台》和《主角》这两部小说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陈彦”的主体色彩。作为长期浸染在儒家文化传统里的剧作家,陈彦对于许多问题已经有了深思,因此提起笔时,取景框自然本能地对准了容易被忽视被误解的角落和人群。通过《装台》,我们能看到一个悲悯宽厚的陈彦。这个悲悯,既有对不幸事物的同情,也有对丑陋事物的宽恕,即能推己及人,对生命和人性有体谅。刁顺子身上的仁义平和,应该是寄托了作家自己的体验。通过《主角》,我们又能感受到陈彦身上那股刚健浩然、自强不息的文化气质。作为一个戏剧界业内人,如果从“好看”“大卖”的角度,作家完全可以把《主角》写成花花世界,况且这也是一种人性的现实。但写这种花活肯定不是陈彦的志向。在陈彦的精神构成里,守正持中是主流。因此,明明有那么多花花故事可写并好写,但他不屑一顾。陈彦的写作态度是审慎和郑重的。剧作家出身的陈彦对戏剧和戏剧界感情深厚,有话要说。我理解,《主角》其实是陈彦的“以正视听”。他写一个命运坎坷传奇的秦腔女演员怎么通过自身努力和执着追求最终练成正果,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励志故事,作家这样安排人物的命运走向,本源在于他认为和相信被舞台光环环绕的主演,其真正和持久的魅力来自于精湛的艺术,来自演员的表演和身上的真功夫,而不是表演艺术之外的各种花花肠子。写作要有格调,这个格调是什么?就是思想和情怀。思想短缺才是今天小说创作的要害问题。从这一点上,对于哲学和文化素有钻研的陈彦,“思想境界”自然高出一筹。比如他也会看到和接触到文艺界的各种蝇营狗苟,《主角》恰恰要破的就是这些蝇营狗苟无往而不胜的“理”。他通过忆秦娥这个演员的经历告知世人,在艺术舞台上,不学无术,没有人能够长期占据主角的位置。相反,像忆秦娥这样既没有突出的天赋条件,也不会走“捷径”的乡下来的丫头,最终能成为大主角,靠的是用功、好学和众人拾柴。这样设计人物命运,自然就把投机取巧、华而不实等东西放在了真才实学、老老实实的对面。这是陈彦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经验,也与他的儒家道统思想相承。“我十分景仰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周遭给的破坏越多,用心越苦,挤压越强,甚至有恨其不亡者,才可能成长得更有生命密度与质量”
39、小朋友们,杏儿姐姐今天要留两个小问题给大家思考。
40、文同,三举朝官,三知名州;体恤百姓,为民请命;创办学校,大兴教育;实事求是,矫枉纠错;劲节高风,清廉为官,他的政治品格和文学造诣得到后人由衷景仰。
41、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42、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43、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文同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画家,他十分擅长画竹子,每每画起竹子来,都非常的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而这“胸有成竹”的技能得于他对竹子不分昼夜、不分晴雨的细心观察。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他都常年穿梭于竹林之中,全神贯注的观察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下的形态变化。
44、最奇特的,是最后一个“冬”的章节。它让观众回忆、再造两个人的经历,也是男女主人公在做一个一个“如果”的假设。如果他们第一次见面是相拥而吻,如果没有人拉他进乐队巡演,如果他们一起去了巴黎……那么后来一起生育儿女的、开车赶上拥堵的、手拉手街头散步的、一起走进街边爵士俱乐部欣赏音乐的,会不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