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静笃和光同尘精品好句32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3、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①。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②,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③。那万物纷纷芸芸④,各自返回它的本根⑤。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⑥,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⑦,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⑧,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⑨,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⑩。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⑾,公正就能周全⑿,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4、       按规律办事就会房子里有稻谷,房子里有稻谷就会得到大家承认,得到大家承认就能成为首领,首领就是自然生成的,自然生成的就是道,有道就能长久,身体死亡灵魂不会陷入困境,受人怀念祭拜。

5、“天乃道”,天物之运行就是道;“道乃久”,道永久不变,复归其根。

6、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

7、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8、“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9、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究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10、此外尚有静观太极法,运转乾坤法,长养圣胎法,存想丹头法,混和五气法,阖辟玄牝法,水火既济法,定神出神法,神通变化法,羽化登真法;均为修身而亦可修心,了命而亦可了道者。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12、高明注:“此节经文每句皆作连缀重语,今本则将‘静’、‘妄’等连缀重语删去,虽然用字从简,则经义不若帛书甲乙本详实,从经文内容分析,殊觉删之不当。今据古今各本勘校,此文当作:‘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15、木心认为,老子是阿波罗式的,冷静观照,光明澄澈。庄子是狄俄倪索斯式的,放浪形骸,郁勃汪洋。老子是古典的,庄子是浪漫的。老子是苦行的,庄子是享受的。老子内敛克制,以少胜多,以柔克刚;庄子外溢放射,意多繁华,傲慢逍遥。奇妙就奇妙在,两者其实一体。

16、此章从观察万物生命的轨迹,得出一切都是循环反复之道,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终身受益。

1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1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0、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由于渑池大会再立新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这让廉颇耿耿于怀,异常不满,他到处扬言,如果让他碰上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21、要永远做野火,要温柔热烈,并且鲜活。——张虚靖

22、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23、“容乃公”,能容万物,则无偏私。苏辙注曰:“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尚谁私乎?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公乃王”,此王不是统治天下之王,而统治自己之王。“王乃天”,能掌控自己,自己就是天。一沙一世界,一物一宇宙,在自身的小宇宙中,如天一样自然运行。

24、孙四海,生于1966年,北京市人,供职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绿色建筑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

25、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一灵独耀,神光晔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郁山主所说在:「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即为一灵独耀说法也。修道而能至一灵独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临济语)无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最易体认天理。彻识仁体,明心见性而与道合真。孔门「慎独」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灵独耀之灵明也。孟子倡「良知」,阳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静极通神工夫。故曰:「心至无心神自定,一灵独耀遍乾坤。」

2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7、“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傅佩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可能还相当普遍的,但未必尽然。“信而美”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老子》名言名句翻译·经典名言欣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8、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29、“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

30、回归本原就叫静,静也就是生命的重复,生命的回归——“是谓复命”。

31、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上一篇:五言绝句简单精品好句17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