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老舍为什么投湖 1、《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最初于1936年发表在杂志《宇宙风》。 2、老舍被打得头破血流,缠上戏装上的白少袖后,鲜血仍浸染透了白衬衫。......
老舍为什么投湖
1、《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最初于1936年发表在杂志《宇宙风》。
2、老舍被打得头破血流,缠上戏装上的白少袖后,鲜血仍浸染透了白衬衫。
3、对于这样紧张的局势和环境,老舍终究是慌了。他一定察觉到了,他无法表达出真正能表达的东西,不管是为了荣誉还是什么,他必须要迎合时代,迎合大众。这也解释了他后来的创作低谷,在老舍生前,最后发表的一部作品居然是快板。
4、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走到后湖:湖里一团黑乎乎的,什么?哟,是个人!这是他的后脑勺!有人投湖啦!
5、老舍生于北京。一岁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老舍的父亲是一名守城的士兵,被侵略军的烧夷弹引起的大火烧死。农家出身、不识字的母亲靠给人家洗衣服、做针线活、当佣人,含辛茹苦养活一家,并咬牙挤出一点钱把老舍送进学校,使他成为舒家门里唯一识字的孩子。1932年,老舍为母亲购买了观音庵胡同的一所民居。老母去世之前的十年中,一直住在那里。现在,老舍要回家了。他要到母亲那里去。与观音庵仅隔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的太平湖是离家最近的地方。
6、前几天本想和街坊搭伙,把他们送到口外去放青。(第三回)
7、对于这样紧张的局势和环境,老舍终究是慌了。他一定察觉到了,他无法表达出真正能表达的东西,不管是为了荣誉还是什么,他必须要迎合时代,迎合大众。这也解释了他后来的创作低谷,在老舍生前,最后发表的一部作品居然是快板。
8、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老舍为什么投湖)。
9、东厢房的第二展厅,回顾了老舍先生的一生,但却没有一句话,哪怕是短短的几个字——“投湖自尽”,来交代一下作家的人生归宿——也遍寻不着。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老舍先生的一生是辉煌伟大的一生,历史上的那惨痛一幕,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
10、会场是在天坛的柏林里。我到得相当早,可是林下已经坐满了人。
11、老舍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骄傲的文人,暂且不论作品真正的好坏,当他说出这样的话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他的内心应该痛苦又矛盾,而且充满了自我否定。
12、于是,正跟随在溥仪身边谋划投靠日本人的逊清遗老罗振玉,从天津急忙来到北平清华园进行吊唁。可出人意料的是,罗振玉来吊唁的同时还带来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道“诏书”。正是由于有了溥仪的这道“诏书”,许多人再联想到王国维当年“奉诏”欣喜地出任逊清“南书房行走”一职,使王国维之死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殉清”。
13、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曾撰文道:“当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的死,像他(老舍)那样让后人痛心,其悲壮之志,让一切苟活者顿失光泽。”当今天的人们试图对20世纪那些“被抬高”或“被贬低”的中国作家、中国文学进行重新评判时,老舍其人其作始终是一个屹立不倒的坐标。
14、萧军说,当他跪在烧书的火堆前,被身后的红卫兵用棍棒和铜头皮带毒打的时候,心中真是愤怒至极。萧军年轻的时候进过军事学校,练过武功。他心里想,如果他动手反抗,凭他的功夫,可以打倒十几个人。但是,他看到老舍先生就跪在旁边,脸色煞白,额头有血流下来。他想,如果他反抗,寡不敌众,他最后会被打死,其他28个“牛鬼蛇神”,包括老舍先生,一定会跟他一道统统被打死在现场。他不应该连累别人。他压下去反抗的冲动,忍受了三个多小时的毒打和折磨。(老舍为什么投湖)。
15、“草包”这个概念如何理解?事业上不成功便成草包形象?
16、也有人说,压死老舍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冷漠的亲情,或者是爱情。
17、这29个人被红卫兵“斗争”,首先是因为早在1966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写了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d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在这样的理论下,各文艺单位都成了“反d反社会主义的黑线”,绝大多数作家和文艺界领导干部就成为“黑线人物”。对这些人的清除,是对一个群体的清除。军队代表被派往各文艺单位,领导那里的文革运动。
18、老舍走出家门后,一直走到了太平湖畔,在那儿坐了一整天,夜里也没有回来,他自己走到了湖里,告别了人世。
19、至于老舍为什么选择太平湖作为人生终点,一直以来也是个谜,老舍的儿子舒乙曾经说,当时家里住在灯市口,距离太平湖还是很远的。
20、南面的齐鲁大学,是他任教的地方;北面的趵突泉、大明湖,则给了老舍文学创作不绝的源泉;东面的山水沟大集,老舍先生观察底层人民最直接的一道窗口。
21、那一天,这位才华绝伦、内心无比痛苦的作家在岸边保持着一个坐姿,一动不动,直到深夜吞噬了落日,他纵身跳下,选择被湖水吞噬……
22、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会”,从“斗争”他不认识的人,到“斗争”他的同事和熟人,最后“斗争”到他自己身上。
23、“唔!不对!祥子,拉车的谁不知道!他和虎妞结婚,我还随了份子。”
24、红卫兵的行为得到了最高当局的热烈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在1966年8月23日,北京大学和北京第八女子中学的红卫兵学生可以闯到文化局和文联机关,对那里的“牛鬼蛇神”动手施暴。几个女红卫兵用铜头皮带劈面抽打萧军,给他挂上了“反动文人萧军”“反革命份子萧军”等几块大黑牌子,还在他的名字上画了红色的大叉子,并且把他的头发剪掉。
25、最后,我下了决心;不能老拿不定主意啊!就说前天在天坛举行的控诉恶霸的大会吧。
26、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呢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不过这年头,两眼发直的人多的是。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27、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28、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29、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一的上台去控诉。控诉到最伤心的时候,台下许多人喊“打”。我,和我旁边的知识分子,也不知不觉地喊出来。“打,为什么不打呢?!”警士拦住去打恶霸的人,我的嘴和几百个嘴一齐喊:“该打!该打!”
30、揭露这件事情真相的,是在罗振玉死后溥仪出版的那本自传《我的前半生》。在书中溥仪说:“王国维死后,社会上曾有一种关于国学大师殉清的传说,这其实是罗振玉做出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篇文章的合作者。”
31、“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回子事?”
32、老舍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骄傲的文人,暂且不论作品真正的好坏,当他说出这样的话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他的内心应该痛苦又矛盾,而且充满了自我否定。
33、我向来是个文文雅雅的人。不错,我恨恶霸与坏人;可是,假若不是在控诉大会上,我怎肯狂呼“打!打!”呢?人民的愤怒,激动了我,我变成了大家中的一个。他们的仇恨,也是我的仇恨。我不能,不该,“袖手旁观”。群众的力量,义愤,感染了我,教我不再文雅,羞涩。说真的,文雅值几个钱一斤呢?恨仇敌,爱国家,才是有价值的、崇高的感情。
34、被卖身为奴。在贾府败落的现实中,人人不能自保,树倒猢狲散,落井下石者很多,借机发财者很多。林黛玉有可能被别有用心、利欲熏心的人将她卖掉,或者卖为佣人,或者卖为娼妓!
35、萧军曾经讲到他的一些看法:他说他家中当时上有老,下有小,有11口人需要他负担。他从1940年代起就多次受到“批判”。他的工资是每月110元钱。家里难得包一顿饺子,只能买五毛钱猪肉加在白菜馅儿里。如果他死了,他家人怎么活下去?无论如何,他得忍辱负重活下去。他认为老舍和他不太一样,一直比较“顺”,前几次“政治运动”都没有遭害,保持了优越的社会地位,所以可能在心理上对承受这样残酷的对待较少准备。另外,老舍不但年纪已老,而且腿有残疾,走路吃力。在当时的情况下,体力强壮与否,也与能否继续承受红卫兵的暴力折磨有一定关系。
36、第一种,也就是最普遍认为的说法是,老舍作为文人心气高傲,人们对他的打压太过激烈无法忍受折磨和羞辱,所以选择自杀来解脱;第二种认为他的创作达到了瓶颈,再加上当时的一些外力因素,没办法再创作出好的东西,因此对生活不抱期望。
37、“在文联楼门前的台阶上,有几个女学生紧围他,询问他,不时还用皮带抽打两下。我们都被迫围绕在这个会场边。当时,我不敢走开,站在旁边,心如火燎。我们中的一位作家还当场站出来,义愤填膺地批判老舍拿了美金。”
38、我们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看轻自己!更没有理由把自己比作“草包”!成功与否不代表一切,活出自我,活出个性便是最美人生!何谓“草包”?去他妈的!
39、在现在看来,老舍先生投湖的原因,大概分为几种说法。
40、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顾止庵曾经劝过他:
41、不定是三两个月,还是十天八天,吹了。(第一回)
42、后来老舍又被送到公安局,半夜才获准回家,并被命令第二日仍去机关接受“批斗”。第二天早上,他离开家后没有去机关,而是像在《八月骄阳》中所写那样,在湖边的长椅上默默坐了一天。
43、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
44、文革结束后,老舍得到平反,他的朋友和家人,发表了一批回忆和纪念他的文章。但是他们都没有写到他在1966年8月23日被“斗争”被毒打之后和自杀之前,他对他身受的暴行作了任何评说,也没有写到他对自己在8月23日之前受到的批判的反应,也没有写到他对于在他之前身受迫害而自杀的相识者与同行的死的评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两方面的:老舍没有说过适合于发表的话,或者写纪念文章的人没有认为应该写出他生前的真实看法。
45、 在自杀前,他为什么没有写下遗书呢?难道他死得心甘情愿,或者自惭形秽,故而不置一词,黯然离世?这显然不可能。他一生写作,笔头很勤,是个多产作家。书写文字,表达想法,是他的职业。在他生前,大概是日日动笔的。他在8月24日早晨离开家的时候,身上带有笔和纸。有人看到他投湖以前在湖边坐了一整天。也就是说,他是有时间也有纸笔可能写下遗书再自杀的。他更不是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失望、愤怒或者抗议的人。但是在自杀前,却没有写一个字。那是因为在精神上,他也觉得已经完全走投无路了吗?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人能作的最为惨烈的事情。使用文字对作家老舍却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老舍不写遗书而死,在1966年恐怖的8月中,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变成比较于死亡更为不易之事。
46、老舍是作家,在这篇文章里,他把自己从“文文雅雅”变成“高声喊打”的过程一步一步写了出来,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斗争会的心理机制。他所经历的,可能就是15年后毒打他的一些中学生红卫兵所经历的。从他的自述中,我们看得到人的从众心理怎么被利用,人的仇恨怎么被煽动起来,人的暴力行动怎么被合理化。这套方式相当有效,显然也是文革中的“批斗会”还是用相同的模式组织进行的原因。
47、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百万红卫兵,戴上了红卫兵袖章,并且对给他献袖章的红卫兵说了“要武嘛”。
48、25日清晨,老舍被发现自沉于太平湖。北京市文联开出了一封“我会舒舍予(老舍本名--笔者注)自绝于人民,特此证明”的公文介绍信后,儿子舒乙到火葬场操办了老舍的火葬手续,但骨灰并未允许带回。
49、历史如同迷雾般,将他沉进了黑暗,留下的只是猜度。那么在老舍选择自尽的那段时间里,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呢?
50、终于,在一次关于亚非作家的紧急会议中,老舍的名字没有出现。很多人都猜想他出了什么事,于是老舍迫不及待的出现来告诉大家,证明“我没有问题。”如果不是焦虑,他为什么会这么紧张的强调呢?
51、“烧行头。我到交道口一个师哥家串门子,听说成贤街孔庙要烧行头——烧戏装。我跟师哥说:咱们去!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八面威’、‘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点翠‘头面’,水钻‘头面’,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烧糊了的碎绸子片飞得哪儿哪儿都是。”
52、尸体被发现后,一张破席盖上了这位人民艺术家的身上。
53、北京有好几个湖,为什么老舍单挑了个城边人稀的太平湖?
54、《四世同堂》里,祁天佑自杀时的情节,与老舍最后的选择何其相像!小说的人物遭际,成了作家自我经历的一种预言。这真是莫大的悲剧。
55、“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咱们都不在单位,都这岁数了。咱们不会去揪谁,斗谁,红卫兵大概也斗不到咱们头上。过一天,算一日。这太平湖眼下不还挺太平不是?”
56、开会了。台上宣布开会宗旨和恶霸们的罪状。台下,在适当的时机,一组跟着一组,前后左右,喊出“打倒恶霸”与“拥护人民政府”的口号;而后全体齐喊,声音像一片海潮。人民的声音就是人民的力量,这力量足以使恶人颤抖。
57、为了坚持信仰,他将文学发挥到了极致。在抗战时期,老舍极力主张将文字向实用主义转变,来作为抗战的一种特别“武器”,并且成为了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引领者。他还说过:“不管是谁写的,不管什么题材,只要能看的明白而且有益于抗战,都是应该欢迎的。”
58、第二天,在妻子仍然正常去上班后,他缓缓和年仅四岁的孙女道了别,然后来到了湖边。
59、而这样的作品也是时代所需要的,老舍先后担任文联主席等多个头衔,还因此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称号。他为什么在新时代自依然有些如此饱满的热情呢?理解老舍人应该知道,就是“爱国”。
60、据实录记载:在老舍死亡的前天晚上,黎丁也就是《光明日报》的副刊编辑曾经跟老舍在一起谈论,据他回忆,那时老舍是兴奋的、激动的,而且明确表示出“不能落后”,到底什么不能落后呢?
61、读了老舍的这篇文章之后,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笔者倒宁愿设想,老舍投湖前一整天在湖边思想的,不只是最高权力者对他理解与否或者他自己“有问题”与否,而还有别的一些焦虑,比如,为他在15年前写的一篇赞美那种“斗争”方式的一篇短文感到的自责。15年来,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这类“斗争会”,从“斗争”他不认识的人,到“斗争”他的同事和熟人,最后,“斗争”到他自己身上,而且,这一次的“斗争”比从前的更为残暴,逼他选择了死而不是继续被“斗争”下去。在他投湖之前,他应该对这种反法律反人道的逼死了他的“斗争会”有所思考和分析,或许也感到了惭愧,毕竟他不可能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只会在“斗争会”上跟着主持人喊“该打该打”的人,他不该完全失去了理智、良心和道德感。
62、在明确得知老舍投湖后,非常平静的说:“死了好,死了好......”但采访到儿子舒乙时他说:“警局最后是我母亲将他送了回去。后来找不到人时她非常焦急,辗转了很多地方。”这些语言让事情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63、50年代以后,老舍先生就不止一次地自认为近期的创作“不怎么好”,“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表示自己虽然有十几部剧本,但没有一部出色的。
64、在这些记录中,大概能拼凑出一个事情经过:那时老舍重病住院,但他强撑着身体要去工作,导致被人误伤又举报。
65、一个卖油饼的敦厚老实的老人控诉恶霸怎样白吃了他的油饼,白吃了三十年……
66、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67、在这之前,老舍对新时代创作其实有着极高的热情,也是创作成绩较突出的作家。迎来新时代后,他又一度达到了创作的高峰,不仅有《龙须沟》、《茶馆》等代表作,还写了大量歌颂的文章,可以说是秉承着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理念。
68、事实到底是不是如韩秀外婆所讲我们并不清楚,但那封信或许是有的。舒乙在《父亲的最后两天》中说,1966年8月23日被“斗争”以后,父亲深夜回到家中,告诉母亲说:“人民是理解我的!d和毛主席是理解我的!总理(指周恩来)是最了解我的。”
69、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70、刘宝利叫了两个打鱼的人,把尸首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也来了。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71、顾止庵对打鱼的说:“您二位到派出所报案。我们仨在这儿看着。”
72、老舍先生投湖自尽时享年67岁,膝下儿孙俱有,三世同堂,本是安度晚年的大好时光,却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了人世。
73、按照巴金和舒乙的描述来推理,在1966年7月和8月,眼看着文革对一大批人的严重的迫害,眼看着他人和自己受到暴力摧残,老舍非常看重的就仅仅是“我没有问题”,以及希冀着d和毛主席对他的“理解”吗?他的全部焦虑就限于此?有没有别的?当作家的身体遭到残暴对待的时候,他的精神的关注也已经被文革的巨轮碾压榨干而只剩下他自己“有没有问题”和最高权力者对他的态度?他已经完全接受了文革的这一整套做法和想法,只能在文革的框架里面为自己撇清?他有没有别的关怀和思考?
74、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坐科学的是武生。因为个头矬点,扮相也欠英俊,缺少大将风度,来不了“当间儿的”。不过他会的多,给好几位名角打过“下串”,“傍”得挺严实。他粗通文字,爱抄本儿。他家里有两箱子本子,其中不少是已经失传了的。他还爱收藏剧照,有的很名贵。杨老板《青石山》的关平、尚和玉的《四平山》、路玉珊的《醉酒》、梅兰芳的《红线盗盒》、金少山的《李七长亭》、余叔岩的《盗宗卷》……有人出过高价,想买他的本子和剧照,他回绝了:“对不起,我留着殉葬。”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有他的活儿,领导上动员他提前退休,——他还不到退休年龄。他一想:早退,晚退,早晚得退,退!退了休,他买了两只画眉,每天天一亮就到太平湖遛鸟。他戏瘾还挺大。把鸟笼子挂了,还拉拉山膀,起两个云手,踢踢腿,耗耗腿。有时还念念戏词。他老念的是《挑滑车》的《闹帐》:
75、第二天,在妻子仍然正常去上班后,他缓缓和年仅四岁的孙女道了别,然后来到了湖边。
76、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77、作家韩秀回忆说:”外婆说,舒先生将血衣和一封给周恩来的信交给胡絜青之后就出门了。外婆说,那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胡并没有拉住他。”
78、这不仅是控诉了几个恶霸,而是给大家上了一堂课。这告诉了曾经受过恶霸们欺负的人们:放胆干吧,检举恶霸,控诉恶霸,不要再怕他们!有毛主席给我们作主,我们还怕什么呢?检举了恶霸们,不单是为个人报仇,也是为社会除害啊。这告诉了我,和我一样文文雅雅的人们:坚强起来,把温情与文雅丢开,丢得远远的;伸出拳头,瞪起眼睛,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面对着恶霸,斗争恶霸!恶霸们并不是三头六臂的,而是站在我们面前跪着,颤抖着的家伙们。恶霸们不仅欺负了某几个人,与我们无关;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仇敌!
79、我觉得我挺佩服老舍先生的,因为在我的心里我确实是觉得他是真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太过黑暗太过压迫,所以说他才选择投湖自尽,他的这个选择是表达了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不服输,也许他这一跳能够激起当时人们的反抗欲吧。
80、“草包”的意涵是什么?难道做不了皇帝,做不到封候拜相就是草包的话,天下芸芸众生岂不全成“草包”?“千面人生”,人生是多姿多彩的。
81、第二天,在妻子仍然正常去上班后,他缓缓和年仅四岁的孙女道了别,然后来到了湖边。
82、巴金是老舍的老朋友。他在《怀念老舍同志》一文中说,1966年7月10日,他在人民大会堂见到老舍。这个时候,北京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吴晗等人已经在报纸上遭到猛烈攻击,吴晗已经被涌入他家中的学生侮辱和殴打。这个时候,北京的学生已经一个多月不上课,在校园里开会“斗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当时人民大会堂是不准许普通人参观的,所以能进入大会堂就是一种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表现。巴金写道:“我到京出席亚非作家紧急会议一个多月,没有听到人提老舍的名字,我猜想他可能出了什么事,很替他担心,现在坐在他的身旁,听他说:‘请告诉朋友们,我没有问题……’我真是万分高兴。”
83、“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忍过一阵肚子疼!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84、李兰娟为什么没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或荣誉称号?
85、会场是在天坛的柏林里。我到得相当早,可是林下已经坐满了人。
86、作为一个老舍生活了四年的旧居,现在作为纪念馆陈列,应当全面地向人们展示作家的一生,让人们在这个星斗小院里,既分享作家曾经的辉煌,也应体感作家曾经遭受的苦难,更应对那个疯狂的反智年代,始终保持着理性而文明的警惕。
87、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88、 肖军说,当他跪在烧书的火堆前,被身后的红卫兵用棍棒和铜头皮带毒打的时候,心中真是愤怒至极。肖军年轻的时候进过军事学校,练过武功。他心里想,如果他动手反抗,凭他的功夫,可以打倒十几个人。但是,他看到老舍先生就跪在旁边,脸色煞白,额头有血流下来。他想,如果他反抗,寡不敌众,他最后会被打死,其他28个“牛鬼蛇神”,包括老舍先生,一定会跟他一道统统被打死在现场。他不应该连累别人。他压下去反抗的冲动,忍受了三个多小时的毒打和折磨。
89、在激烈的思想挣扎中,老舍选择了投湖,那么在逝去之前他是否还在坚持着他的情怀和信仰呢?应该是的,否则他绝不会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去与动摇抗争。
90、屈原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合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心。
91、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势。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92、老舍虽然最终没有和妻子离婚,但毕竟曾经扮演过那个“负心汉”,在别人眼里,胡絜青如果对丈夫有怨恨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明知丈夫已生死志却不闻不问似乎也应当可以成立。
93、据说,老舍被批后,儿女门和他划清了界限,平时回到家后,妻子胡挈青非但不安慰,反而经常冷嘲热讽。老舍自沉的前一天深夜回到家后,种种表现都暗示着他已有了必死之心,但胡挈青并没有给他一点温情。
94、为了坚持信仰,他将文学发挥到了极致。在抗战时期,老舍极力主张将文字向实用主义转变,来作为抗战的一种特别“武器”,并且成为了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引领者。他还说过:“不管是谁写的,不管什么题材,只要能看的明白而且有益于抗战,都是应该欢迎的。”
95、“如今晚儿演了革命现代戏,您念老戏词——韵白!再说,您这不是借题发挥吗?‘满营将官,俱有差遣,单单把俺高宠,一字不提,是何理也?’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说台上不用您,把您刷了吗?这要有人听出来,您这是‘对d不满’呀!这是什么时候啊,爷们!”
96、不过,无论溥仪“合作”那篇文章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当时和后世都对研究王国维的死因起到了极大的误导作用。
97、(本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原载《人民文学》1986年第八期)
98、在这一碑铭中,陈寅恪先生不仅否认了王国维自沉昆明湖是殉清或其他的原因外,还着重阐明了他的死是“独立自由之意志”之缘故。这,也许应该是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真正原因。
99、 有一种解释说,不准保留骨灰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打击死者,也是因为技术上不许可。当时北京大批人被打死以及被打后自杀。在8月18日后,死人数一天比一天上升。根据一份“内部”的统计资料,在老舍被送往火葬场的8月25日,北京有86人被红卫兵打死。第二天,8月26日,被打死的人的数字比前一天增加了百分之高达125人。以后仍然逐日增加。此外,还有一批人象老舍一样,在被打被侮辱后自杀。这样,8月下旬每日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北京的正常死亡人数。大量被打死的人和被打后自杀的人的尸体成批送往火葬场,尸体上既没有标明姓名也没有作过血迹清洗。火葬场的停尸房爆满。焚尸炉超负荷工作。也就是说,大规模的暴力迫害和杀戮造成了分别焚烧尸体和保管骨灰的困难。
100、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101、首先,他描写的这个“控诉大会”,这种“斗争”方式,活脱脱就是15年以后老舍自己身受的那一场文庙“斗争会”的翻版。两个会有同一个模式:都是群众大会,都是先已经定好了被斗者的罪名;开会后,喊口号煽动情绪;所谓“揭发控诉”,都不准被斗者说明和辩护,不用法律的标准来衡量,只是煽起仇恨,然后,到高潮点,与会者高喊“该打该打”,对被斗者使用暴力。
102、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