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茨威格资料 1、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
茨威格资料
1、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2、豆瓣3分。这部完成于1936年的著作,讲述了一场“苍蝇与大象之间的战争”,其核心内容是祈求人的理性和对人的宽容。茨威格在本书中刻画了一个坚持自己独立信仰、一生倡导宽容、理性、自由和独立的小人物卡斯特利奥,在他面对强权时的无畏精神。
3、对他的自杀,评价莫衷一是。在当时有人痛惜,有人愤怒,有人感觉“被背叛了”,有人因此对未来越发迷惘,有人将其解读为懦弱的表现,也有人称赞他的死体现了一种“神秘的伟大”。很多年过去了,围绕茨威格之死,人们的追问从未停歇:是什么让这位广受欢迎的作家走上了绝路?
4、 朱生坚|从“湖心亭看雪”谈起:张岱的癖好与抱负
5、夫妻最初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罗兰在罗马搜集资料时,和妻子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个尘封3世纪的“金矿”:一批17世纪之交的歌剧初创者们留下的音乐、诗歌,无人知晓。夫妻俩白天去图书馆抄写乐谱,晚上一起弹奏欣赏,陶醉不已。克洛蒂尔特还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两人得以遍游欧洲;罗兰还因此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开阔了见识,这些后来都被他写入书中。但他很快就觉得自己难以融入上流社会的高级知识界,后者“散发出灵魂糜烂的腐朽恶俗气息”。
6、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7、茨威格只身前往萨尔斯堡,这一待就是14年。1920年1月,茨威格与相识多年的弗里德里克·温特尼茨喜结连理。他和妻子及她第一次婚姻带来的两个女儿一起生活在位于萨尔斯堡城郊卡普齐纳山旁的一座小宫殿里。许多著名作家都曾在一战后拜访过那座宅邸,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时,茨威格府上名流云集,他的座上宾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这段时间,茨威格创作甚丰,文学成就斐然,1927年出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至今是他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茨威格的人物性格研究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体现在小说中,是尤其擅长运用内心独白、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手法,使作品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进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最能呈现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代表作。
8、傅雷发愿要将《贝多芬传》一书译出,将自己所受的恩泽馈赠给年轻一代,这是他对贝多芬与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1931年他开始“还债”,翻译完《贝多芬传》,又一口气译出三大“名人传”的另两部《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抗战时期,傅雷又将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译成中文,在中国影响很大。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他前后共完整译过两次,投入大量心血力争完美。
9、豆瓣6分。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
10、从某种角度看,对任何作品的解读和阐释都是对作家原著的歪曲和误解,而消除歪曲和误解的唯一可能无疑就是阅读原作本身。
11、1939年7月,他和洛特从伦敦搬至巴斯,在那里开始写作《巴尔扎克传》。不久后,茨威格夫妇坐船前往美国,并在纽约度过了1941年的夏天。再之后,他又和洛特启程前往巴西。茨威格显然曾打算在巴西重建他的生活。尽管民风淳朴的巴西人敞开胸怀欢迎茨威格的到来,但和之前流亡英伦一样,作为一个漂泊的异乡人,他在巴西同样深感丧失祖国和母语的切肤之痛,从他与朋友的通信来看,茨威格对巴西的描述是“无根”的,最终他还是要回到欧洲文学的传统中去。
12、《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
13、在我的心灵还没有清醒地理解这危险之时,我的身体已经拒绝了这猝然的拥抱。我们的本能总比我们清醒的思想更加明白事理。——《心灵的焦灼
14、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15、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一个生性浪漫的人如愿以偿地拥抱自己的理想爱人。
16、他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玛丽·安东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先后出版,并且一再重版,茨威格是翻译语种最多的现代德语作家。
17、 1866年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区的克拉姆西小城,家境十分平凡,父亲这边上溯五代都是公证人,母系方面则是农民或铁匠。家人认为世道维艰,对他的最大期望便是努力得到一份稳定工作,一生衣食无忧。他只好服膺于家人的期望,按部就班地努力。在未经发表的私人档案中,有人发现过一张小纸条,小罗兰写着:“我向妈妈保证,尽我一切力量,准备投考高等工艺学校”——从这里毕业后可以担任高级工程师。
18、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9、每一种新的认识都可以使年轻人精神振奋,只要一旦受到某种感情的鼓舞,他就可以从中取之不尽,这正是青春的意义。
20、1989年这本约15万字的日记正式出版。罗兰在日记里肯定了苏联建设新社会的成就,也记录了许多他目睹的弊病。红场体育节日大检阅,罗兰看到斯大林就像“罗马皇帝”一样,站在检阅台上欣赏着群众对自己的崇拜。他对此很反感,“对真诚的共产d人来说,这是极其危险的手段,它可能在社会上挑起向一个人顶礼膜拜的不祥的宗教信仰”。罗兰大部分时间住在高尔基位于莫斯科郊外的豪华别墅里,高当时担任苏联作协主席,这是政府专门拨给他使用的,并配有警卫、医生、秘书、厨师等多达四五十人的服务团队,令罗兰十分震惊。
21、茨威格创作了数量众多、影响深远的人物传记作品,同样奠定了其杰出的传记作家地位,《昨日的世界》更为传记文学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昨日的世界》并非只是茨威格的自传和生平,他既描写了亲历的事件、人物,同时还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写出了时代的氛围和民众的心态。这不由让我想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这是在向以茨威格为代表的纪实文学表达敬意。纪实文学是历史的明镜,让我们看清过去,并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使我们得以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22、茨威格反战的决心日渐坚定。一战时他因身体原因没有入伍,被分配到图书馆工作,1915年曾被派往俄军防线收集资料。在前线亲睹百姓的水深火热,他相信这场战争必败。反战剧本《耶利米》顺时而生。茨威格选择用《圣经》里的先知耶利米的形象,来警示国内陶醉在战争胜利中的人。时间能考验真理。1917年,“歌颂失败”的《耶利米》出版时大获成功。因为茨威格说出了人们的心声,彼时战争已进行了两年半,展现出的残酷破坏性已让大部分人感到憎厌。茨威格更大胆地迈出国门,到瑞士公演此剧,与罗曼·罗兰偷偷相会,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叛国”行为。但他在其后创作的代表作《三大师传》中,更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位所谓敌国的杰出作家立传,用意不言自明:号召民族亲善,反对战争。
23、 正月十五|唤醒大地母神早日苏醒,祈求新年的丰收
24、1931年,罗曼·罗兰在瑞士的家中接待了来访的甘地(左二)。罗兰曾为甘地写过传记,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对他探索社会发展出路的思考影响很大
25、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26、 陆新蕾|上海的宅、村、桥、浜、塘、泾、港、埭、湾、里、圩、舍
27、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28、这段时间的成功使茨威格的世界主义和他梦想的“民族间精神谅解”的理念变得似乎可以实现。但他的作家朋友卡尔·楚克迈耶在回忆录中提到,茨威格曾在50岁生日时论断:“人生的繁华已享尽,接下来就是走下坡路了”。实际上,1932年前茨威格已达到作家生涯的顶峰。但与此同时,纳粹思想也已在欧洲广泛传播,茨威格的直觉十分准确,他的处境也很快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9、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30、 伊藤滋|《嘉树堂藏善本碑帖丛刊》考从敦煌洞窟到欧洲教堂——解开三只兔子之谜
31、社会性的狂热席卷欧洲,罗曼·罗兰无疑是逆流而上,引起一片哗然。在法国,社会舆论谴责他是卖国贼。“在当时的爱国主义者看来,罗兰的第一个罪行是他公开思考战争的道德问题。‘对祖国是不能争论的。’”一些友人公开表示与他断绝关系。德国人也并不领情,《德意志评论》指责他的和平理念,是“在阴险的中立主义假面具下,包藏着法国对德国精神的最危险的攻击”。当时欧洲一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都在狂热地支持本国政府,德国作家托马斯·曼、霍普特曼;也有如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这样内心反战,但迫于压力,不敢公开表态。
32、罗兰日后追忆童年生活,将其形容为“鼠笼”,惨淡忧郁。不满一岁的他在冬天被粗心的保姆遗忘在房子外面,差点冻死,从此患上了支气管的各种疾病,“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我的作品中不经意间就喷发出一些和呼吸有关的表达,如‘窒息’、‘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英雄的气息’等等”。5岁时,小2岁的妹妹不幸夭折,几乎击垮了悲伤的母亲,罗兰也深受死亡阴影的侵扰。病魔频频来袭时,他回忆自己躺在小床上一遍遍哼着:“我不想死……”
33、而与罗兰常常相提并论的是1936年作家纪德的出访。他也曾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热烈拥护者,当时以国宾身份参加高尔基的葬礼。为期10周的访问结束后,纪德在第二年出版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他与罗兰的观感大体类似,但这本书引起了轩然大波。苏联官方带头发动对其的围攻。批评者中也有罗曼·罗兰,他在法国《人道报》上发表了《对纪德的忠告》一文,认为该书是一本“恶劣的、平庸的、浅薄的、自相矛盾的书”;说有人曾劝告纪德慎重考虑出版该书,但他却急于把书大量印行,“是因为苏联的敌人趁这机会把纪德的名字利用一下”。
34、 美国运动员为何因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热情而感动落泪
35、1934年,茨威格被无故抄家,令他倍觉屈辱。他于当年背井离乡,去了英国。茨威格预感到一战的悲剧又将重演。他这时期创作的历史传记,无论是写伊拉斯谟、富歇,还是加尔文,尽管有失实偏激的一面,但无不是借古喻今,整体上表达了他的观念:一个人文主义者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暴力践踏人性的基本道德立场。但茨威格也暴露了性格方面的弱点。他曾坦承,“我的天性是与英雄气概格格不入的,我在任何危险的情况下的自然态度总是躲避”。茨威格接济过许多流亡者,但拒绝参加任何反对纳粹的政治活动。
36、人尤其需要激情,这种激情曾经受到理智约束,激情能使心灵之翼自由翱翔,激情产生探听与追踪的癖好。
37、《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1月上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以个人名义分享至朋友圈
38、在严格求实的探索已山穷水尽之处,却可以让想象展开翱翔的翅膀,发挥有益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可靠的作用。
39、一个平庸之辈能抓住机缘使自己平步青云,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渺小人物的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
40、 陈尚君|出版三十年后回头看《全唐诗补编》
41、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42、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43、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4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伟大的悲剧》
45、小图读的是这个版本的《昨日的世界》,32开硬壳精装,锁线装帧,舒昌善先生翻译特别流畅,阅读体验很好。小图找来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同一系列、同一译者的这几本茨威格作品,感兴趣的书友也可以一起带走。
46、同情是把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47、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48、 张晓凌|上海: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新兴艺术的策源地
49、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50、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51、当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52、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53、一战前夜,茨威格正前往比利时度假,他说什么也不相信战争会爆发,甚至与人打赌“不然就把我吊死在那根夜灯杆子上”。但一战突然而至,各交战国开始掀起了一拨拨民族主义的浪潮。茨威格描述当时情景:“生意人的信封上打着‘愿上帝惩罚英国’的邮戳,社交界的妇女发誓,一辈子再也不说一句法文。莎士比亚被逐出德国剧院,莫扎特和瓦格纳被逐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他惊讶地目睹社会性的狂热席卷欧洲,甚至当时国内大多数作家也忝列其间,呐喊助威。“萨拉热窝的那一声枪响,刹那之间把我们栖身卜居的安全而充满理性的世界,像一只土制的空罐一样击得粉碎。”
54、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人类群星闪耀时》
55、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56、谁若是有,就会被给予,更加富有;谁若没有,就会被剥夺,更加没有。
57、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58、未来似乎清晰可见,但他始终不曾忘情艺术,在日记中写下:“不创作,毋宁死!”罗兰给自己设计了一个计划:毕业后出来教7年书,为家庭尽责任,但一天也不多教,期间写出一直准备着的《宗教战争史》。然后从30岁开始,生命属于自己,他将创作人生中第一部小说。“如果我做到了,那么我活到35岁,可以死而瞑目了。”
59、1919年一战结束,茨威格和自己的同胞们一起经受了战后严重的饥馑,与极度夸张的通货膨胀。投机者蜂拥而至,混乱中人心改变,道德沦丧,让茨威格感叹“这是多么狂热、无政府主义大肆泛滥和难以置信的时代啊”,“任何正常和恰如其分的事情全部遭到谴责”。
60、《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DieWeltvonGester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该书写成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临终前被流放的最后几年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1942年才得以在斯德哥尔摩面世。
61、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斗争没有止步。1933年,他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又参加揭露“国会纵火案”、营救被陷害的季米特洛夫等人的活动。纳粹则报复性地将他在德国出版的书全部销毁。1940年6月德军占领巴黎,很快直抵他的故乡克拉姆西。年迈的罗兰不愿离开家乡,处于敌人的严密监控之下。而他手中的笔从未停歇,在1943年还完成了最后的手稿《贝济》,怀念这位1914年在抵抗德军的战场上献出了生命的朋友。
62、罗曼·罗兰最初一直在写剧本,他晚年在回忆录里自述:“戏剧过去是,如今仍然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据统计,他一生共写了21个剧本,公开发表过的有15个,流传下来有书可查的有12个,而真正在舞台上演出过的,尚不到一半。
63、纪德写道:“罗曼·罗兰的责难令我难过……至少我十分敬重他的精神人格。我相信《超然于混战之上》的作者,肯定要严厉评价老迈的罗兰。这支老鹰筑好了巢,就在巢中安歇了。”他并且尖锐地回击,“说假话,及以保持沉默的方式说谎,似乎是合时宜的”。
64、苦难只能激发出人的潜能,而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
65、投稿邮箱:wenhuixueren@1com
66、罗曼·罗兰的音乐造诣相当深厚,《约翰·克利斯朵夫》还创造了文学史上的“音乐小说”,按照四乐章的交响曲形式设置结构,小说中对音乐场景、体悟的描写,都极为细腻生动,表达中也带有一种迷人的旋律感。茨威格赞誉“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辉煌的交响乐”。罗兰开创了一条新路,不乏成功的后来者:《追忆逝水年华》被誉为是“七重奏”或“奏鸣曲”,纪德也曾在《伪币制造者》中尝试过将“快板”与“行板”两个“主题”交替发展的结构方法。
67、 14位青年学者当选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
68、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
69、一个奇特的现象值得注意,文艺研究中的茨威格和文学作品中的茨威格,似乎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反差。文艺研究大多只从流亡文学的角度考虑他的作品,起初将他界定为“追求数量的多产作家”,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茨威格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作家,他说过:“有种艺术叫作舍弃。”他写完1000页的文字,会毫不客气地将800页扔进废纸篓,而只将筛选出的200页保留下来,但他却从不为此抱怨。
70、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71、1935年,罗曼·罗兰对苏联进行了27天的访问,但他回国将自己的访苏日记秘藏50年后才允许出版,招致后人的诟病。斯大林(左二)、罗兰(左三)与罗兰的第二任妻子玛丽亚(左四)在克里姆林宫的合影
72、纳粹掌权后,茨威格开始了颠沛而绝望的流亡生活。1934年2月18日,奥地利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以茨威格家中藏有武器为由,对他的住宅进行搜查。两日后,茨威格坐火车流亡英国。1938年11月,茨威格的婚姻走向破裂。
73、投稿:160280748@qq.com; 商务:QQ160280748
74、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75、他将眼光投向了自己崇敬的对象,发现“越是深入研究伟大作家们的生活,就越对他们毕生遭受如此众多的不幸感到震惊”。罗兰转而歌颂那些不甘于平庸的天才,在痛苦与患难中奋斗的灵魂,《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应运而生,涵盖音乐、美术、文学三大领域的巨人。罗兰形容自己写《贝多芬传》,是唱出了“病愈者的感谢曲”。尽管文学界对其无动于衷,但这本小册子声名不胫而走,销量绝佳,成为罗兰的成名作。
76、罗兰四面楚歌,还收到过生命威胁。1916年4月,他在日记中写道:“有充分理由使我相信,我迟早将成为暗杀暴行的受害者。”他在“战时日记”中经常全文抄录别人诽谤、污蔑的文章或来信,“彻夜失眠,神经性的发烧,残酷的精神折磨”,甚至几次想过自杀。
77、在记叙三位传主生平的同时,茨威格极其善于心路历程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酣畅淋漓,富有气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78、自传卷首,茨威格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但不该是此种结局。当年下半年,反法西斯战场就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没能穿过黎明前最浓重的黑暗。茨威格去世后,巴西为这位大师举行了国葬,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葬礼之盛史无前例。60年前,茨威格躲避不过的、对人类前景的茫茫叩问,至今犹在耳畔。他曾写道:“只有经过光明与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79、9月15日,罗兰在《日内瓦报》上发表了《超乎混战之上》一文,这也是他人生第一篇政论。他呼吁尽快结束战争,宣称各民族、各国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优点,应当互相尊重;还建议成立“最高道德法庭”来制止这场战争。
80、1939年9月3日英国宣布参战。茨威格和比自己小17岁的女友兼秘书夏洛特·阿尔特曼(“洛特”)加入英国籍。两人侨居英国期间,茨威格是在一边创作《玛丽亚·斯图亚特》一边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和洛特渐渐走近,发展成恋爱关系的。1939年,茨威格缔结第二段婚姻,之后至死没和洛特分开。
81、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82、《三作家》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之一。茨威格分别为世界文坛上三位卓越的作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法国作家司汤达和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立传,展现了他们非凡的人生际遇和创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