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出师表》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目的是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出师表》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目的是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3、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4、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削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南中地区进行治理,将汉族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并进而传到缅甸。
5、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6、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一代枭雄刘备举荐了他。
7、刘备舍不得就这么离开,他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
8、当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荆楚时,刘备的军队奋起抵抗,遭到曹军追击后,败走夏口。
9、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及才能是从两方面体现的。在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10、军事发明。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11、用兵南中。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参与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蜀建兴元年(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12、情感从怀疑变到期待是不简单的,本文没有一蹴而就,而是在中间通过一问添加了许多小的情绪变化,使这件事很自然,一点都不生硬。而这段话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作者对节奏的把控十分精准,在单方面慢节奏的夸奖中加入聆听者短促的、快节奏的疑问,节奏的变化忽快忽慢令读者的心情忽上忽下,紧随作者的思路往下读。这一问还将说者与听者联系在了一起,有来有回将场景写得活灵活现,生动非凡。这一问,妙!无疑到这里读者对诸葛亮的期待已经是迫不及待了,仅仅是旁人的推荐就引得无数人“抓耳挠腮”,引得作者大费周章,这身份高的很!当属第一人。
13、有句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4、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15、 接着,这章书中又陆续登场了几个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刘备都将它们错认成诸葛亮,这能直接看出诸葛亮身上的气质,因为形象相似,的人才有可能被认错。就拿黄承彦举例。书中对他的描写是“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壶葫芦酒,踏雪而来”。从这句外貌描写上看,不难看出诸葛亮素雅却又精致的特点。身边的童子穿着青衣体现他本身的穿着也一定相似,在大雪纷飞时节身穿狐裘又体现他的精致,再配上绝美的诗句,体现出他的文采。
16、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江夏的黄祖被孙权讨死,刘琦便自荐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
17、诸葛亮打过很多多胜战,他有“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不论是草船借箭、群英会还是空城计,都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干,尤其是小说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孔明将司马懿诱至上方谷,纵火烧之,如此绝妙之计,迫使司马上当,原以为可以一举歼灭之,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长叹。不论结果,我们只看过程,可以说孔明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18、(1)贺文锋.《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近妖”效果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1):14-
19、直接看“三顾茅庐”。第一顾的时间是与司马徽交谈的次日,这也看出来了刘备心中的急切。让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诗词,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但凡是与卧龙先生相关的都是要有诗歌相伴的。我不仅感叹作者用心之苦,为了能将卧龙冈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环境打造的悠然自得,已配孔明,他也是煞费苦心。但经他这样一写,环境生动不生动、真实不真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地的悠然自得令人神往,像是梦乡一样这样流连忘返的环境,就算请不到卧龙先生来一趟也值了。所以这里好的环境不光是为了凸显卧龙的不凡,也加重了读者的期待,也避免空手而归的失望。
20、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1、耳边还回荡着战场的厮杀呐喊声,可他再也不能临阵讨贼了。
22、诸葛亮对刘备早有所闻,但他并不知道刘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
23、94版诸葛亮的崇高感并非如蜀道一般忽地拔地而起,而是细水长流地将人指引到广博的海洋——从优美感深处折射出的崇高感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94版诸葛亮是罕见地兼具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再创造,必将长长久久留存于观众心中,成为点在岁月心尖的朱砂痣。
24、诸葛亮终其一生,是以厚道为圆心,忠诚为半径,画出了他忠君爱民的拳拳之心。
25、在无兵可用劣势下,自导自演之“空城妙计”,吓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其之胆色、智慧,在三国历史中之“超凡卓越”。
26、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27、 毛泽东对诸葛亮就不屑,甚至对《隆中对》也是否定的。“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他不懂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8、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29、罗素在其自传中写道:生命中有三种激情支配者他的人生,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寻和对人类苦难的无限同情。无论中西还是古今,伟大的情感在人类之间应当是共通流淌的。诸葛亮身上的情义美德,比照罗素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还有中国人特有的温良品质。温柔敦厚也正是94版诸葛亮带给观者的最深刻的美学体验。
30、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31、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位于今湖北襄阳)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32、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回师北还。
33、他强撑着病体在卧榻上手书遗表给阿斗(刘禅)。
34、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35、《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
36、后面就如同历代君王请贤臣差不多了,孔明先是不断自谦,让后直接一套分析,将当时局面分析得透透彻彻。两人还未出草庐,已经开始共谋天下大事了。这也直接宣告了三顾茅庐的结果。
37、诸葛孔明,隆中对策,胸罗天下;联吴抗曹,识见独到;舌战群儒,唇枪舌剑,无可争辩;草船借箭,手段高明;空城设计,涉险不乱;七擒七纵,义薄云天;挥泪斩谡,法纪严明;辅佐幼主,尽忠守信,临终遗策,妙算无遗,死诸葛吓活仲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信、仁、勇、义五备俱全,自古至今,唯独亮一人!
38、诸葛亮擅治军,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诸葛亮也曾在《论荐刘巴》一文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可见,诸葛亮治军有方。
39、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40、他不是呼风唤雨的妖仙,他只是壮志未酬的儒生。
41、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忠心不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诸葛亮给世人在管理、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诸多启示,后人多参读《三国演义》来领悟各种道理。
42、接下来“曹操中了都督借刀之计”几句念得就比较快,有种“你不想听我偏说”的感觉,你周瑜自以为高,但是全在我掌握之中。后面“哪有泄露之理”一句依然是稳重的,这是军情,不开玩笑,这是孔明既睿智又诙谐的一面。
43、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44、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中的风云人物。他总是以谦卑、感恩、机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我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
45、《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九十一回七擒孟获
46、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47、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以一己之力重整蜀汉,燃烧自己的生命以换来朝代延续。
48、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一句话,就是开诚布公,执法严明公平,这不是信?
49、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50、 一个人物的出场方式与这个人物刻画能否成功有直接关系,也就是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孔明先生的出场可谓不凡。最早被提及时是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徐庶上来就将诸葛与姜子牙、张良比作一类人,然后又疯狂地贬低自己,抬高孔明,更是令他将管、乐二人比了下去。这让读者对这个从未出场的“卧龙”充满了怀疑、疑惑。但单是一人推荐怎能充分体现其不凡?哪会吊起读者的兴趣呢?
51、211年,益州牧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荡寇将军关羽、讨虏将军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52、曹操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这时诸葛亮任军师,而关羽和张飞又不服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