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叶老逝世我深感悲哀;第二部分(2至9):写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第三部分(10):写学叶老为人,学叶老为文.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4、 一就是要简洁。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简洁,如果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拖泥带水,累赘,那读者肯定不想再接着读第二句,即使你写的再优美动人,读者也不会觉得是篇好文章,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 是啊,虽然只有一两个字的差别,但读起来整个味道就都变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5、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6、(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一个方面领起句)
7、(1)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8、(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反思“略读和精读冲突么?”这是春艳老师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后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其实也是在备课过程中最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最初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通过研读单元目标,一开始便定下了要教略读策略的目标,因此我所有的教学设计就在围绕“略读策略”来设计的:如何确定阅读重点;如何快速锁定阅读范围;抓住作者评价,理清文章结构;抓住首尾段,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教研组的同事们听完课之后,最大的感受是给了一堆的方法指导,可文章内容感觉是什么没有讲,整个课堂脱离了文本,就好似空中楼阁,无本之源。就比如说要抓住评价性语句,如何抓,为什么抓,抓住了会怎样,课堂上都没有处理,仅仅是找到了这些句子,然后告诉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可以略读课文。而且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分析人物形象,体味感情,都需要精讲,但是我却将他们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了。听了同事们的建议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修改,势必要进行精读,可是我要讲的却是略读策略,这和我的教学重点背道而驰了啊。而且我还在精读的课堂上提炼出略读的阅读策略,这就好像是一篇跑题作文一样,这让我非常的难受,我整个人就被拉进了一个矛盾的漩涡!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整整两天,我还是没有想明白,我再一次修改教学设计去请教春艳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讲略读策略就不要精读了么?他们冲突么?”听到春艳老师的问题,我第一反应是,当然不是,该精读肯定是要精读的。对啊,他们不冲突,我醍醐灌顶。讲略读并不意味着,我要放弃精读。而且这篇文章在进行略读时一个最有利的抓手就是作者的评价性语句,什么是评价性语句?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通常出现在文章中的哪些位置?他们又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细细处理,讲明白之后,学生们在自己阅读是才能够快速抓住这些句子来略读文章。至此我才感觉自己稍稍明白了“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课后,细细想来,为什么自己会在这个漩涡中几经挣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更关注的是,我要讲什么,而忽略了学生要学什么。我只关注要讲略读的策略,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这个方法的过程中是要进行系统学习后,才能习得略读的方法。讲略读方法并不等于略读!当然本次课堂上还暴露出自己的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课堂上自己讲的过多,学生展示太少;比如口头禅“对吧”的多次出现,非常啰嗦;再比如没有作业设计等等,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有“成长”的讲课,也希望未来的自己更够更加成熟,更加专业!
10、全年快递费:50元 现在仅30元,每月快递寄送
1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12、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13、品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应该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领会叶先生的“深重的苦心”,踏踏实实做学问,并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
14、任务一:观大略,填导图。限时5分钟阅读全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划出本文的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计时5分钟后)
1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16、生:第7段中“简洁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17、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
18、生:第3自然段写了吕叔湘先生去拜访叶老的时候,看到叶老在帮他改标点。后文叶老却让“我”帮他修润,而且是让“我”直接动笔,还说如果改不好他再改回来。他对待文章真的是不厌其改。
19、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20、生(杂):有礼宽厚,诚恳真心,认真专注,治学严谨,谦虚恳切,躬身践行……
21、生:我觉得在“人”后面加逗号,突出的是这个“人”,而不是他死了。即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叶圣陶先生的死亡,而应该关注他身上的品质和精神。因为他身上的品质和精神是不会死亡的。
22、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中行先生用词之准确。
23、提问: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为什么作者“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24、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2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创意设计:|据文微写作|
26、6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27、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8、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们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希望通过本文,同学们能像叶先生一样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29、不仅在用语方面,凡写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文中也都予以列举,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
30、课文引用了《左传》和《论语》,有什么作用?
31、明确:语文方面要学习叶老关于写话的主张,要体会他提出那种主张的良苦用心。
32、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33、生:第6自然段写了他念文章像说话一样,并不是念稿,叶圣陶先生觉得这样才算及了格。
34、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在写话方面,即使是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在五十年代早期,叶圣陶先生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
35、师:你既有发现,又有思考,确实可以这样理解。
36、师:现在,老师就把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稻草人》送给同学们,希望真如同学们所言,学习他,传承他,宣扬他。从叶老到张老,从张老到教材编者,从教材编者到老师,从老师到同学们,精神未绝,希望未绝,传承未绝!“进行中的社会,能留下的东西殊少……许多老人身上的遗存,比流行色更美”(张中行语)。今冬最美的颜色,且向书中去寻。
37、师:叶老是大写的人,是由这些品质(指板书)铸成的人。
38、 2022年3-12期(含增刊,共11本)
39、①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40、“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1、师:大家说得真好!男生来读一读,要用朗读把这种情感传达出来!
42、生:我也是分两类。第一类是①④⑤,这三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写作主张以及对作者的影响。第二类是②③,这两句体现了叶圣陶先生高尚的品德。
43、(2)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44、学生自主填写,完成后小组简单交流,由一位同学代表发言,一人汇报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