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程颢程颐 1、《宋史·列传第一百程颐》卷四百二十七(脱脱和阿鲁图) 2、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
程颢程颐
1、《宋史·列传第一百程颐》卷四百二十七(脱脱和阿鲁图)
2、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
3、二程在嵩阳书院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在教育目的上,提出“教育为王化之本”,把教育看作是封建政治的组成部分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主张培养重人生品行、求道传道和建设国家的实用人才,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转变气质,熏陶德性;关于道德教育,二程作了系统的发挥,把它提到“天理”的高度,进而总结出了一套道德教育规律,提出“存诚”、“居敬”、“集义”等道德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在教材上,二程主张要以学习儒家经典着作为主,并开创了《四书》与《五经》并列的局面,从“四书”探幽发微,创造了一个从孔子到曾子,再到子思至孟子的义理道学体系。在教育方法和原则上,二程注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以致用、学贵自得、以约取博、循序渐进等。在嵩阳书院,二程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作了深入的探索,将其哲学思想应用于教育领域,创立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我国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程颢程颐)。
4、朱熹:昭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
5、不要不孝敬父母双亲;不要忘恩负义背地里诋毁老师和长辈。
6、“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程颢程颐)。
7、程颢、程颐自幼好学,尊崇孔孟,才华出众,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明朝年间,人们建起一亭,命名为双凤亭。
8、《二程全书》六十五卷,明弘治十一年陈宣刻本,程颐像
9、具体到二程各人,他们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后来的陆王,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程颐和朱熹的理学。当时有许多人追随二程学习,尤其是程颐弟子很多,主要有谢良佐、游酢、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侯仲良、刘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苏m等(其中三吕与苏m原为关学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学派,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10、 程颢书院是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程颢所创办的学堂,创办于公元1065年,程颢出任泽州晋城令的时候。程颢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创办了七十二所乡校、数十所社学。程颢书院就坐落于晋城市的古书院社区,是程颢创办的第一所书院,曾因战火而遭到毁坏,现在看到的书院是明清时期在原来的基础上重修的,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1、程颐开宗明义,指出颜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继而程颐指出:圣人是可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颐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五行之秀即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五行,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为中,“中正而诚,则圣矣”。
12、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急,则侵夺而
13、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
14、汪认为周敦颐的确是一代名师,但若说二程是从他那里继承来的道学观念,恐非事实。这就如同当年范仲淹见到了张载,范认为张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就让张去学《中庸》,由此而诞生了关学,但如果把范说成是张的老师,恐怕就不合适。汪应辰在这里拿范仲淹跟张载不是师徒关系,来说明周敦颐也不是二程观念的传授者。
15、意思是不讲信用的人寸步难行,没有诚信的人与任何人相处都不会长久。
16、1086年,经司马光的举荐,五十三岁的程颐被朝廷任命为崇政殿说书,专门为宋哲宗做老师。
17、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18、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d的斗争中,因新d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d的“奸d”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19、兹定于2017年4月3日在河南省伊川县举行“程颢程颐文化园”开园庆典仪式,本次活动既是一次大规模的祭拜活动,又是弘扬理学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历史性盛会。在程氏家族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21、宋朝仁宗时期,河南人程y在黄陂县为官,继而落籍黄陂西郊程家乡坊。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长子程为黄陂县尉。
22、程颢有个女儿,自幼聪慧,品格高洁,阖族都很疼爱她。对于他的婚姻大事,父亲程颢、叔父程颐都无比重视,一定要找个配得上自家姑娘的贤者才行。然而七八年都没有挑到合适人选。眼瞅女儿越长越大,程颢程颐淡定无比,倒是不少亲戚长辈看不下去了:哪有因为闺女太贤惠而不把她嫁人的?你们哥俩不在乎,我们这些长辈还要脸呢。这些亲友降低了标准,替程颢哥俩物色女婿,害怕他们不屑,还不敢告诉他们。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些亲友压根不了解程氏兄弟。
23、散文随笔记事类文章2000字以内,小说以中短篇为主,诗歌3到5首,时事评论优先发表。
24、由此可知,二程也是洛学的创始人,因此卢连章在《程颢程颐评传》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程颢、程颐是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洛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25、这一年中,到底学习了什么我们不清楚,但是从程颢、程颐,对弟子的教导,已经给后世留下的著作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周敦颐并没有那种师徒之间的尊敬,反而更多的是调侃。而且对于周敦颐的得意之作太极图,两人极少有提及,也不认为周敦颐是儒家学说正统的传承人,进而导致三人在政治和仕途上也是有分歧的。
26、这个故事说,某天兄弟二人同赴宴会,席间有歌女陪酒,小程一见,调头离席,而大程却能高高兴兴地喝到散席。到了第二天,小程的气还没有消,大程跟他说:昨天宴席上有歌女,但我心中却没有,而今天书斋中没有歌女,但你心里却还有。小程闻言,感慨自己赶不上哥哥。
27、由于程珦官小俸微,为官清廉,又乐善好施,程家贫穷的经济状况一直不曾得到改善。但侯氏勤俭持家,安于贫约,自己带头做表率,“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己身正,则人正,程家家风由是端严。
28、如她在孩子用的书本上亲笔写上“我爱惜勤读书儿”,就是用母爱激励两个儿子读书,谁爱读书、勤读书,妈妈就爱谁、疼谁。结果是,程颢和程颐之间为了获得母亲更多的疼爱,形成了积极的竞学之风。这样的做法,比起现在的母亲们动辄拿零食、玩具哄孩子读书的办法,不知要高多少倍。
29、一代大儒,思想之开明,境界之高远,着实令人钦佩。今之读者,也多痛惜程家女儿早早离世,而并不会叹息她至死都未嫁人。
30、我们现在说“天理何在”、“天理不容”,就与二程有关。程颢说过:
31、此时,一场大雪不约而至,游酢和杨时就静立于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当程颐先生结束冥坐之时,落雪几乎淹没了游酢和杨时的脚踝。
32、 由于书院内曾有住户,所以四院院内堆满了杂物,现今院内的住户已经搬出,东西两间侧方已经无人居住,院内西边的屋子二楼的楼梯口因为被杂物阻塞而很难上去二楼。据传,院内的西屋曾被抗日战争牺盟会驻扎过。
33、 程颐,字正叔,被世人称为伊川先生,与他的兄长程颢一样,同是北宋时期颇为著名的理学家与教育家。程颐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兄长程颢两人拜著名的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与程颢一样,程颐也自小就深受家学的熏陶影响,年少时就已胸怀大志,在政治思想上也因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34、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35、仁宗皇祜四年(1052年),48岁的侯氏病逝于江宁(今南京)。因父亲侯道济、丈夫程珦均在朝为官,且学问人品及官声都很不错,朝廷按旧例追封侯氏为寿安县君。这个时候,程颢21岁,程颐20岁,兄弟俩尚在南安军(今大余县)跟着周敦颐求学,虽然才名俱已在外,而且程颐18岁时还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曾引起朝野学术界的巨大震动。但毕竟两兄弟均人微言轻,没能在母亲去世时彰显出母亲的“教子有方”,而使母亲获得更显贵的朝廷册封。
36、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37、由此可见,“九思”堪称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程氏先祖将“九思”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见其对自身和后人要求之严。
38、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39、程颐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县,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时期任三司使,以辅翊功显,被皇帝赠予“太子少师”,赐宅第于京师开封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迁居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亲程珦生于京师开封府泰宁坊,祖父程遹卒于黄陂县时,程珦刚年满二十岁。因无田园可以依靠,于是寄居在黄陂县,奉养母亲。天圣年间,宋仁宗念及太宗朝旧臣,录用旧臣子孙一人,程颐的父亲程珦被选中,任黄陂县、庐陵县县尉,又任兴国县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来显贵官至上国柱,皇帝赐予京师泰宁坊宅第,遂再世居京师开封府。
40、自此之后,道学才被称为了理学,因此,陈来先生在《宋明理学》一书中称:“程颢和程颐是‘道学’(即理学)的创始人,他们认为他们的学说把孟子以后中断了一千四百年之久的儒学道统真正承接起来了。他们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形成了一个代表新的风气的学派。”
41、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籍贯湖北黄陂,河南洛阳人。
42、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处事要秉公办理,不要徇私枉法。不做损人之事,不要妒忌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43、明道二年(1033年)癸酉,程颐出生。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与哥哥程颢同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44、程颢程颐是我国宋代的理学大师,在中国文学、哲学、历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二位先贤和孝感产生的关联实乃孝感之大幸,是二位先贤送给孝感的一笔巨大财富。孝感本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瘠薄的地方,我真不希望这么珍贵的一张文化名片,被我们孝感的后人们自己丢弃。给二位先贤留一席之地,让人们还记得曾经生活地这块土地上的先贤。
45、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46、程颢讲学和蔼动听,弟子有“如坐春风”的比喻。他资性过人,又具修养,有门人与他交往几十年,从未见他恼怒过。程颢还亲自为嵩阳书院制定学制、考察等规条,使书院名声大振。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颢去世后,元佑七年(1092年),程颐被“差管勾嵩山崇福宫”,继续在嵩阳书院讲学,各地学者慕名而来。“当时院中学生常有数百人,奠定了洛学规模”。杨时曾就学于程颢门下,程颢死前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晚年隐居家乡龟山,著有《龟山集》,世称“龟山先生”。
47、“二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和理学创始人,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天理节制人欲,以道心统帅人心,以成圣成贤为人格追求。程氏家训的核心是“九思立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立德”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正是这样严格优良的家风家训,成就了程门英才辈出的家族传奇。
48、程道兴先生在中央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兴国、文化复兴的战略背景下,得政府之支持,投资巨额资金,历经十三个春秋,建成了恢宏浩大、占地一万多亩、建筑面积三百多亩,集程林、程庙、二程书院于一体的中国最大儒学文化园林、中华理学圣地——“程颢程颐文化园”。完成了程氏家族的千年夙愿,实现了皇家近千年来的祠庙规制,实为中华民族之幸事,必将载入史册,汇入中华文明之长河。
49、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格物致知明本末”,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50、第“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51、就这样,程颢、程颐将九思立德的家训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以成德成圣为目的,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52、杨时(1053-1131)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北宋著名学者,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令萧山任满(1111)后,寓居常州龟巢巷十八年,讲道于邹浮先、恭先兄弟创办之城东书屋,从者云集。南宋绍兴五年迁居武进雪堰龟山脚下,并以龟山自号,元初书屋改名龟山书院以纪之。
53、而程颐的所得则是:“颜子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小程认为这句话的关键是“其”字,只有通过个体的身体立行,才能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他的理解与大程有着实质上的偏差。
54、“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55、程门立雪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求学问道的孜孜追求,也从另外一个维度展示了程颐的人格魅力。
56、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
57、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58、要敬畏“四知”,做到为人行仁义之事;要远离五刑,不要干违法犯罪之事,以免遭到杀戮。
59、北宋嘉v四年(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60、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61、 程颢程颐两人是兄弟关系,并且都是著名人物周敦颐的徒弟。程颢程颐两人同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开创了“洛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被世人称为“二程”。